建设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参观、休闲、娱乐环境,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延伸产业链条,进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查海遗址旅游资源所蕴藏的历史人文价值转化为阜新经济的增长点和文化亮点。
(三)实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培养文博、旅游、环保、规划等方面复合型人才
人才战略主要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搭建现有人才培养平台,这是查海遗址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前提。只有积极吸纳人才、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才能做好查海遗址的研究、保护、发展和利用工作,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查海文化特色旅游发展策略,科学、合理地打造查海遗址文化旅游品牌,提高查海旅游品牌的地位和知名度,保证查海遗址各方面事业蓬勃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整合查海遗址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界联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应依托查海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查海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周边旅游资源,联合开发文化考古、生态休闲、民族风情、农业特色产业于一体的旅游产品。具体可从游客追求参与体验的互动性角度出发,复原部分房址,再现8000年前查海先民打磨石器、制作陶器、制作弓箭等生产生活场景,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的猎奇心理。建立旅游行业协调机构,积极与旅行社等旅游部门联系,将景区纳入旅
行社的旅游线路;立足查海文化,开发查海遗址文化考古、生态休闲、民族风情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客源市场,打造阜新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
(五)加大查海文化宣传力度,打造文化品牌,积极营造玉龙故乡的文化旅游氛围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推介查海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宣传“中华第一龙”和“世界第一真玉”。为指引游客准确、快捷地进入查海遗址,可在高速公路阜新南出入口、国道101线查海专线入口及市区主要干线路段设有指向查海遗址的路标、宣传牌;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利用网络、报刊、展览、旅游推介会进行宣传,努力拓展客源市场;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进行查海遗址的继续发掘工作,借鉴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参观的成功经验,打造参观考古发掘现场的旅游项目,同时配合宣传,打造考古文化旅游热潮,宣传查海文化。 (六)开发代表阜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在旅游购物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旅游业重要的收入来源,精美的旅游纪念品能唤起旅游者对旅游经历的美好回忆,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的愉快感受。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体收入份额的高低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发展在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市
场定位决定着开发产品的具体内容和档次规模,准确、良好的市场定位有助于开发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7]可利用阜新丰富的玛瑙资源加工旅游纪念品,制作查海文化类型的陶器、石器、玉器等工艺品,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投入
查海遗址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整合、协调项目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从资金投入上保证旅游业加快发展。政府也应大力推动查海遗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整治环境、旅游宣传推介和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同时,还应制定查海遗址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查海遗址旅游业发展,形成产业开发模式,带动查海遗址旅游资源的综合发展。 四、阜新查海遗址旅游资源的发展目标
目前,阜新查海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2009年6月12日,在杭州召开的“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通过了《关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将良渚遗址保护的“良渚模式”做到“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以适度开发来实现真正保护”,使其成为中国探索大遗址科学保护、持续利用的有效范式。[8]2009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为促进大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颁布了《国家考古遗址
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2010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名单,[9]这些法律法规和良渚模式为查海遗址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指明了目标,即将其建设成为查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查海遗址的历史文化是阜新文化底蕴的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阜新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亦要求我们尽快将我国的先进文化转化为文化生产力。[10]对查海遗址文化资源仅仅进行保护和继承是不够的,还应将其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协调好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探索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利双赢新模式,为阜新文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阜新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服务。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旅游局编.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关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良渚共识[Z]. 浙江: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
[3]徐楠,宋保平.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3,(4).
[4]郑育林.关于大遗址保护特区实现路径的设计[N].
中国文物报,2010-3-26.
[5]刘德谦,高舜礼,宋瑞.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7]文平.西安旅游纪念品的深度开发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6).246~247.
[8]良渚博物院.“2009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举行[EB].浙江文物,2009,(3).
[9]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的通知[EB/OL].
http://www.sach.gov.cn/tabid/312/InfoID/26334/Default.aspx.2010-10-9.
[10]黄向阳.从先进文化到文化生产力――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阜新查海遗址旅游资源发展研究(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