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课标内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课标分解
同课异构 【教学设计一】
作者:樊佑坤 单位:济南高新区教学研究室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难点: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情景体验,感悟天气
情境导入:多媒体呈现一段天气变化的视频片段(片段包括由乌云密布到狂风大作,再到大雨倾泻,最后雨过天晴的过程转换)
提出问题:(1)视频中你看到几种天气现象?
(2)除了这些天气现象,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天气?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导入,能够唤起学生的联想,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悟天气多变的特点,为下一环节找出切入点。通过学生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评价出学生对天气现象及特点的掌握情况,为后面的教学找准基准点。
2.观察比较,归纳特点
资料展示:多媒体呈现两组图片,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景观图片”,一组“不同气候影响下的景观图片”,通过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展开两次学生活动,来识别“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讨论活动一:读第一组图片,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天气;归纳天气包含的要素。 问题引领:①三幅图片分别是什么天气?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②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的天气状况吗?③想一想,我们平时都是从哪方面来描述天气的?
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天气状况,考查学生对天气概念的理解程度。
讨论活动二:读第二组图片,讨论三幅图片分别表示的气候特征,认识气候要素包括气温、降水。
问题引领:①你知道图片景观分布在哪儿吗?试着描述一下它们的气候特点。②结合自己的体验,说一说济南的气候是怎样的。③议一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应从哪些方面描述气候?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气候的认识和描述,考查学生对气候的理解,识别描述天气与气候所包含要素的差别。
设计意图:从感性材料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天气”和“气候”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内涵,降低学生学习的困难。
资料展示:多媒体呈现两组材料,一组能反映天气特点的古诗或谚语,让学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一组是描述“天气”或“气候”的短语,识别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学生活动一:运用资料,结合生活现象,比较“天气”与“气候”的特点。
材料一:谚语或古诗 ①清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③三伏天孩儿面,说变就变 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问题引领:①看看古诗或谚语中反映了天气的什么特点?②你能结合生活分析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吗?
学生(竞赛)活动二:开展两组竞赛活动。
问题引领:①判断资料二中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看哪一组说得最准最快。 材料二:①昆明四季如春 ②明天大风降温 ③极地地区全年严寒 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⑤撒哈拉沙漠终年干燥少雨 ②列举你所知道的描述天气、气候的古诗及生活中的事例,看哪一组说得最多。 教学评价:结合生活体验,让学生列举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谚语、词语、生活事例,说明天气与气候的特点,来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要求。
设计意图:利用民间谚语和学生学过的古诗,采用分组游戏的形式对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展现给学生一条思路、一种方法,透过现象,通过探究,得出结论。这一方法,学生一旦掌握,受益终身。
3.谈影响,看天行事
学生活动一:回忆你印象最深的“我和天气”的故事片段,讲述出来和大家分享。 问题引领:①你上学放学途中遇到过什么天气,对你有影响吗?②你在其他场合遇到过
突变的天气吗?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二:根据图片资料,讨论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展示材料:一组天气与交通、生活、农业、军事、商业、工程建设等联系的信息资料。 问题引领:①资料中各自呈现了什么天气?反映了对谁的影响?②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三:谈谈你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天气的?
情景设置:老师明天到北京有一个教研活动,想知道北京近两天的天气情况,看看是否需要带雨具、衣服等,你能告诉老师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吗?
教学评价: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考查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度,同时了解学生对了解天气途径的掌握状况,为下一环节教学把握学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三个活动,目的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的理念。三个活动呈递进关系,先由学生亲身经历,体会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然后利用感性材料拓展天气对交通、农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既然天气与人们的关系密切,自然过渡到“活动三”,同时也是对下一环节的承转。
4.看图识天气
资料展示:视频呈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剪辑,内容包括先是卫星云图,然后是大风降温,再是城市天气预报。最后定格为三幅图片:卫星云图、风向风级、城市预报,以此为素材,一次安排三个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一:看卫星云图,预测天气变化趋势。
问题引领:①卫星云图上有蓝、白、绿三种颜色,你能知道它们的含义吗?②你判断今天济南是什么天气?③你能根据卫星云图来预测未来几天济南可能出现的天气吗?
学生活动二:看资料,了解风向与风级。 问题引领:阅读资料,说说风向和风级的含义。 学生活动三:电视天气预报主持人大赛。
第一环节:组内选拔,多媒体出示天气符号图,并把预先做好的天气符号卡片分发到每个小组,掌握最好的推荐为参赛选手。
第二环节:城市天气播报大赛。多媒体按天气预报顺序依次出现不同城市的天气符号,每个选手按符号出现的速度播报规定城市的天气预报。
教学评价:用“看卫星云图”预测天气,评价学生对卫星云图的理解,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大赛”,评价学生对天气符号的掌握程度和对天气预报的关注度。
设计意图:活动从卫星云图开始,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去思考、去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以大赛的形式来安排天气符号和城市天气预报的学习,可以把枯燥的记忆兴趣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兴趣,为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习惯打下了基础。
5.合作探究探污染
资料展示:教材图3.7
学生活动一:根据资料了解空气质量。 问题引领:完成下列表格。 空气质量级别 污染指数 一级(Ⅰ) 二级(Ⅱ) 三级(Ⅲ1) 三级(Ⅲ2) 四级(Ⅳ1) 四级(Ⅳ2) 五级(Ⅴ) 空气质量状况 对人们活动的建议 人们可以正常活动 健康人群可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呼吸疾病患者应减少外出活动 一些健康人群出现不适症状,老年人、小孩,心脏病、呼吸疾病患者应停留室内,减少体力活动 健康人群也应避免室外活动 资料分发:把三组资料(每组做成两份)分别下发到六个小组。
学生活动二:以济南为例,探究空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及解决办法。
问题引领:根据资料,是什么人为活动影响了空气质量?本小组有什么样的改进建议?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和大家分享。(注:学生成果展示完,教师还要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人类其他活动,如烧烤等,也会影响空气质量)。
学生活动三:“做环境卫士,维护济南蓝天”。以维护空气质量为主题绘制一幅宣传画或设计几句广告语。
教学评价:运用资料探究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评价学生对大气质量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做环境卫士,维护济南蓝天”活动则能评价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认识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从情感入手让学生探究自己家乡的大气污染和大气环境维护,既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能够有效达成情感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在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习中,师生一起,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搜集现实社会生活、生产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
材,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指导思想,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的特点——活用卫星云图以及天气符号——为生产、生活服务——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序列设计问题,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
【教学设计二】
作者:杨薇 单位:历下区教学研究室
目标与策略 教材与学情:
1.教材分析: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教材包括“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样”“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三部分。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实用性很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知识,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较强,能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但由于年龄小,容易接受具体、直观的事物和现象,对事物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比较欠缺,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认识天气变化与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3.能通过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听、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知道空气质量高低的表示方法,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和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过程中能尝试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归纳的方法,学会知识探究和迁移的方法。
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策略:
1.探究学习:利用天气资料分析探究天气的概念与特点。
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天气状况、气温、风向、风力、空气质量等的含义,熟记常见的天气符号,会读卫星云图。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归纳天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天气的特点,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风向的判读及画法,综合分析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过程与方法 一、天气预报的内容 话题探究:
1.询问学生是否收看过今天济南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的途径有哪些? 2.你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吗?
小结: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在天气预报中,经常用天气状况、气温、风向和风力等描述天气。
自主学习:学生看教材了解风向、风力的含义。
教师点拨:以英文字母F为例说明风向及风力的判读,F表示北风四级。尾羽画在风的来向的左侧。
巩固:风向和风力的判读。
设计意图:天气的变化是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又很少关注其主要内容。本设计的目的旨在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风向的判读及画法是本节的难点,通过英文字母F为例说明,旨在突破难点。
二、区别“天气”和“气候” 1.天气的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济南近三天的天气预报资料和今天全国部分主要城市天气预报资料,分析总结天气的特点。
小结: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有变化;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因此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经常变化的。
2.气候的特点
引导点拨:(出示“地球上的五带”图),分析这些地区的气候是不是像天气一样也是多变的?什么是气候?气候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3.小结:天气——短时间的、多变的;气候——多年的、变化不大。 三、城市天气预报
活动探究:播放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天气预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道的内容及程序。
活动1.“猜一猜”——卫星云图不同颜色的含义。 活动2.“画一画”——主要天气符号。 ①学生尝试根据天气状况画出相应的天气符号。 ②学生交流、展示。
③说明自己设计天气符号的理由。
④与教材上的天气符号比较,看看那个设计更合理、更形象? 活动3.“试一试”——学做天气预报员。
设计意图:通过“猜”“画”“试”三个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空气质量
1.小组合作探究: ①空气质量高低是用什么指标衡量的?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②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2.教师补充PM2.5的有关知识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设计意图: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课改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五、天气与我们
小组讨论探究:运用发生在身边的事例讨论说明天气变化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商业、日常生活及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天气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时做好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带来的危害。
六、巩固小结
回顾学习目标,学生反馈,并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天气、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却很抽象。本课的教学设计设法从学生身边的事情、熟悉的内容出发,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归纳,达成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节课通过较多的探究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学习,不仅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新资料的补充
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我们的教材内容却相对稳定。但教材中的许多地理信息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如常用天气符号与现在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体使用的天气符号有较大差异;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等。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注重对知识的补充和资料的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课堂教学评价 作者:济南市地理课堂教学评价课题组
一、慧眼识图
1.读图连线:将下列天气符号与表示的天气状况用直线连接起来。
2.读图填空:(1)写出某城市某日的天气状况。
天气由________转________。风向________,风力________。最低气温为________,最高气温为________,气温日较差为________________。
(2)识卫星云图。
二、图说地理
3.图释导学:读“中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示意图”。
(1)广州的天气为________________,气温为________。 (2)上海空气的首要污染物为________________。 (3)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________。 A.自然因素
B.人为因素
D.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辅
C.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
(4)你认为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应采取什么措施? 4.应用连线:请将天气和气候与对应描述连接起来。
昆明四季如春 天气 济南春季干燥,多风沙 东边日出西边雨
气候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新人教版(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