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

“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

的情感变化?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

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

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

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

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11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

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3 钓鱼 湖边钓鱼

钓鱼 钓到鲈鱼 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放归鲈鱼

4* 爷爷的芦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2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体会大海的特点和强强心情的变化。

1、 找出描写海浪、海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大海的特点。 2、 读读描写强强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强强的心情的变化。 3、 讨论: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为什么变得勇敢起来。

五、指导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意思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

2、说说读了课文后自己受到的启发。 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 板书: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13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4、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

1、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小明学语文》

导语:小明今年上四年级,他特别喜爱积累词语,可是由于方法不正确,积累起来十分费事,你们能帮帮他吗? 二、出示词语

瞧 看 瞅 扫 视 盯着 讲 说 商量 告诉 劝告 落落大方 窃窃私语 源源不断 1、寻找规律:

(1)从词语的意思来归类记忆。 (2)从词语的结构来分类记。 2、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准。 3、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14 三、语文大观园

我们下面要去语文大观园玩一玩,可以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结成小组逛。大观园里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活动,积极参加,还能得到积分呢!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积分最高! 1、(出示)一扇门(门上有诗歌《四时田园杂兴》 谁能有快又准得背会门上这首古诗,大门就会开开。 2、(出示)一只小猴子

一只小猴子挡住了去路,它带来了一篇小诗歌,如果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它就让你过去。 3、妙语堂(练习句、段、篇)

第二课时

一、介绍:妙语堂里妙语连珠,我们将在这里有什么发现呢?

还是进去看看吧!

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里,你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收获和感

受?哪些事你认为最有趣?把这段经历告诉你的朋友。

(1)小组的同学练习说。

(2)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

学转述组内每个人的发言。

二、小结

三、作业:写一件自己在寒假里亲身经历的最精彩、最快乐

的事。

5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15

语文出版社S版第八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 种子

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 钓鱼 4 爷爷的芦笛 语文百花园一 第二单元

5 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6 桂林山水 7 走进丽江 8 五彩池 语文百花园二 第三单元 9 卫星比武

10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12 绿色记事本 语文百花园三 第四单元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14 陈嘉庚办学 5 舞动的北京 16 大使馆妈妈 语文百花园四 第五单元 17 莲叶青青 18 萧山杨梅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1 20 母亲的呼唤 语文百花园五 第六单元 21 爬山 22 语言的魅力

23 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 24 米芾学书

语文百花园六 第七单元 25 鸟的天堂 26 鲸 27 麋鹿 28 小狮子爱尔莎 语文百花园七 第八单元 29 孔子学琴 30 端午节的由来 31 西门豹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语文百花园八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

2 1 种子

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3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

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

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

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

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

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

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

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

4 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

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惭愧)

种子 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小女孩)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5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

6 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7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8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 钓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小黑板

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0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16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6 桂林山水

教学要求:

⒈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⒊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⒋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7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结

人在画中游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板书:总起分述总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

板书:

总起:甲天下 静 水 清 桂林山水 分述: 绿 奇 山 秀

18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结构(分层),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

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水的特

点写具体的。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等一会儿老师还要请你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来学习课文

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学习的方法、步骤。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⑵分层:三层 ⑶修辞手法:引读

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

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作者为何在“静、清、绿”前加上一个“真”字,后都带

个“啊”字?通过朗读,体会“真”写出程度。“啊”抒发作者喜悦、赞美之情。)

对这三个特点,作者用感觉或用比喻来具体说明,并把它们

组成一组排比句,文字优美,富有节奏,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⑷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色彩的角度写。 ⑸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

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19 朗读这一节,首先要把握平稳、清新的基调,其次要运用重

音、速度等技巧,传递出对内容的理解第一句是全节的总起句,读时要平稳,声音可略低,“却从没看见过”、“这样的”读重音。第二句要掌握重音和停顿。最后一句是再次写感觉,以突出漓江水的“静”,读时渐轻、渐缓。

读好排比句,注意节奏,几个“像??”要一气呵成。 个读,齐读。 情朗读】

把课文背出来的。

点写具体的。

⑹质疑,解疑

⑺小结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的?

【读课文→分层→找特点→怎样写具体(读读议议)→有感

⒊背诵第二节,根据板书自背,互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

(记关键词,列提纲,记每句第一字??) ⒋检查背诵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⒊背诵并默写第二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背诵二节(默写第二节)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目的:读出感情,理解语言文字,作者是怎样把漓江山的特

学习方式:读读、议议、圈圈、划划 还要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课文的方法。 ⒉交流学习情况:

⑴词义: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色彩明丽

2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925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