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路基础实验指导书2024版本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实验六 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综合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用集成运放组成几种典型应用电路;

2. 掌握集成运放的典型应用电路功能及其主要指标的影响因素; 3. 培养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电路性能的能力;

4. 进一步熟悉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电路电子实验板 2.双踪示波器 3.数字万用表

4.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箱

三、 实验内容与步骤

1.同相比例电路

Rb

+ui-R1Auo按图6-1接线,图中各个电阻的建议取值: R1=10kΩ,R2=100kΩ,Rb= R1∥R2。

(1)输入电压Ui取自实验板上的微调直流电压源Ⅱ(-1.5~+1.5V)(面板右边,“双路直流可调电压”),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并记录3~5组输入、输出电压;

(2)输入电压Ui取自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1kHz),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察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

R2图6-1同相比例电路注意记录波形(二者时间上需对应)以及关键数据。 [观测要点]

改变Ui的幅值时,电压放大倍数Auf (= Uom/Uim)与理论值Auf (= 1+R2/R1)是否相符(其中,R1与R2的阻值用实际测量值);是否Ui为任何值时,Auf都不变(或基本不变)?什么情况下改变?如何变?

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关系。 2.反相比例电路

Rb

+-ui

R1AuoR2(1)按图6-2接线。图中各电阻的建议取值: R1=10kΩ,R2=100kΩ,Rb= R1∥R2。

图6-2反相比例电路16

(2)输入电压Ui取自实验板上的微调直流电压源Ⅱ(-1.5~+1.5V),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并记录3~5组输入、输出电压;

(3)输入电压Ui取自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信号(1kHz),用双踪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注意记录波形(二者时间上需对应)以及关键数据。 [观测要点]

(1)当Ui改变时,电压放大倍数Auf (= Uom/Uim)与理论值Auf (= -R2/R1)是否相符(其中,R1与R2的阻值用实际测量值);是否Ui为任何值时,Auf都不变(或基本不变)?什么情况下改变?如何变?

(2)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关系。(注意与同相比例电路对比) 3.*文氏桥正弦波振荡器

RRC

按图6-3接线,图中各个元件参数的建议取值:

uo+-CA1RfR2R=10kΩ,C=0.047μF,Rf≤22kΩ(由电位器阵列获得),R1=10kΩ,R2=20k。

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并记录输出波形。如不能起振,可调节Rf使之振荡。 [观测要点]

(1)Rf的作用——改变Rf ,看其对输出波形(频率、幅度以及失真程度)的影响;

(2)二极管D1、D2的作用——比较其开路与

R12CZ52*2图6-3 文氏桥正弦波振荡器否对输出波形(频率、幅度稳定性以及失真程度)的影响; (3)调节Rf,使输出最大不失真的正弦波形,记录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幅值Uom、振荡周期...To,计算振荡频率fo。

4.滞回比较器

Rb-+Auo正弦波信号发生器R2 (b)滞回比较器的波形变换作用滞回比较器uiR1(a)滞回比较器电路图6-4滞回比较器实验电路

按图6-4(a)接线,图中各电阻的建议值: R1=10kΩ,R2=100kΩ,Rb= R1∥R2; (1)输入电压Ui取自实验板上的微调直流电压源Ⅱ(-1.5~+1.5V),反复调节输入电压,用数....字万用表仔细测量并记录3~5组输入、输出电压;

(2)输入电压(330Hz正弦波或三角波)取自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或由文氏桥振荡器产生,用双踪示波器仔细观察并记录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

17

[观测要点]

(1)滞回比较器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注意记录正、负向输出电压饱和值±Uom、上、下门限电压Uth1,2,以及二者相位对应关系);

(2)滞回比较器上、下门限电压Uth1,2的影响因素;

(3)调节正弦波输入信号(即文氏桥振荡器的输出电压)幅值时,滞回比较器的输出幅值以及输入、输出电压的相位对应关系是否变化? 5.积分器

由实验板上已接电容的运放电路按图6-5连接而构成。

(1)R=100k,C=47μF(短接0.1μF电容器),输入信号

Rb+-uiRAuoCUi取自微调直流电压(-1.5V~+1.5V——实验板“双路直流

可调电压”下面一路)。建议:Ui=-0.5V;同时将实验板(右..上角)上的5秒间歇蜂鸣器接通(ON),借助蜂鸣器定期发..出的提示音(约5秒),用数字万用表测量并记录相应的输出电压值。[要求:一直观测到输出电压基本不变]

(2)R=100k,C=47μF(短接0.1μF电容器),输入电压

图6-5反相输入积分电路取自微调直流电压,但注意将开关置于合适的位置(使为-0.15V~+0.15V)建议:ui≤0.05V且............ui<0;借助蜂鸣器的定期提示音,用数字万用表依次测量并记录相应的输出电压值。 ..

(3)令R=10k,C=0.1μF(短接47μF电容器),输入信号取自函数信号发生器:f=330Hz,Ui

的幅值及波形自选。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作详细记录(包括波形、关键数据以及相位对应关系等)。

[ 观测要点]

(1)积分器的输入、输出电压的对应关系(是否符合“反相输入积分运算”关系); (2)何种情况下,积分器的输出与输入之关系不遵从上述规律? 6.*方波-三角波发生器

将图6-4(a)与图6-5两个电路按图6-6所示方块图接线,组成方波-三角波发生器。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测两路输出波形,并注意记录。

滞 回 比 较 器

积分器

图6-6 方波-三角波发生器方块图

[观测要点]

18

① ②

方波、三角波输出波形的幅值及二者的相位对应关系);

振荡周期To、振荡频率fo 以及三角波输出电压的幅值U02m。它们与理论值的误差?影

响这些指标的因素?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线路(包括电路参数以及输入信号的数值和频率),实验观测记录结果(按相关的要

求或观测要点);

3.根据实验观测结果(相关的实验波形和数据),回答各个“观测要点”中提出的问题,做出分

析总结; 4.收获与建议。

19

实验板器件位图2CZ52×2-15V+15V1.25V~12.5V+15V20k1μF10k22k3DG130NE5551001003DG130×21k100μF/50V100ONOFF5秒间歇蜂鸣器3.9k3.9k22μF/50V测试点转接区+15VINLM317OUTAC~ADJ240Ω470μF/35V10μF/2.2k50V直流稳压电路5102201k3005101k100Ω 电阻网络4mA放大电路Ⅱ/恒流源-15V+15V差动放大电路510K1K2.2k0~1.5V0~0.15V实验板器件位置图

20

100K10K3DG130100μF/50V10kLM324SA110kVi1KVi/Vi=010μF/50V放大电路Ⅰ/射极跟随器1k运放应用电路47k2k22k10k电位器阵列2DW234(2DW7)2CZ52×4双路直流可调电压-1.5V~+1.5V-0.15V~+0.15VD/DZ阵列0.1μF10k47μF/35V1Ω1Ω1Ω0.1μF1μF10k10k2CZ523.3mH2.2mH0.047μF0.1μF1μF0.047μF0.047μF100k10k100k10μF47μF100k20k4.7k3k3k电路与电子实验模板100μF100μF10k47k9.1k5.1k5.1kRLC阵列

21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

电子电路实验指导书

南京师范大学

2011.2

目 录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3

一、 实验目的 ................................................................................................................... 3

二、 三、

实验仪器设备 ............................................................................................................ 3 实验内容及步骤 ......................................................................................................... 3

四、 实验报告要求 ............................................................................................................ 5 实验二 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 6

一、 实验目的 ................................................................................................................... 6

二、 三、

实验仪器设备 ............................................................................................................ 6 实验内容及步骤 ......................................................................................................... 6

四、 实验报告要求 ............................................................................................................ 7 实验三 示波器的使用与一阶RC电路的响应................................................................................... 8

一、 二、 三、

实验目的 ................................................................................................................... 8 实验仪器设备 ............................................................................................................ 8 实验内容及步骤 ......................................................................................................... 8

四、 实验报告要求 ............................................................................................................ 9 实验四 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 ......................................................................................................10

一、 二、

实验目的 ..................................................................................................................10 实验仪器及设备 ........................................................................................................10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0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2 实验五 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13

一、 实验目的 ..................................................................................................................13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3

三、 实验内容与步骤 ........................................................................................................13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5 实验六 集成运放应用电路综合实验 ...............................................................................................16

一、 实验目的 ..................................................................................................................16

二、 三、

实验仪器设备 ...........................................................................................................16 实验内容与步骤 ........................................................................................................16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9 实验板器件位置图 .........................................................................................................................20

2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一、 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验证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并加深理解; 2. 通过实验验证线性电路的重要定理,加深理解; 3. 加深对参考方向的理解;

4. 学习线性含源单口网络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箱 2. 数字万用表

3. 电路电子实验板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基尔霍夫定律、线性原理和迭加原理的验证

首先,以实验板上的电阻网络为基础,按图1-1接线:连接b-b′,并将d点接地,再按照表1-1所示的工作状态,依次将a、c两点分别接入相应的电源。然后,按照表中要求,测量有关各支路的电压,并将结果记录于表1-1中。

注意:①若US1由0改为5V,则应将原来的连线“a→d”改为“a→+5V”;同理,若US2由+15V改为0,也应通过“c→+15V”与“c→d”之间连线的转换来改变,以确保不将电源短路。②5V、10V直流(可调)电压源Us1:可由实验板左上角的直流稳压电路的输出端口获得(需外加12V交流电压,并对稳压电路作适当连接)。

分析表1-1记录的数据,不仅可以验证基尔霍夫的两条定律,还可以验证线性原理、叠加原理。分析数据的表格请自拟。

+US1a510ΩI1b'bI2I3300ΩRLd220Ωc+US2图1-1 验证叠加原理和基尔霍夫定律

3

表1-1 状态序号 US1 ① ② ③ ④

若具有两个独立电源设备,则可由图1-2所示电路来验证KCL、KVL和线性原理、叠加原理,以及戴维南定理。此项作为选做内容。

a I 510Ω I1 + Us1 _ 510Ω f d 图1-2实验电路Ⅱ

2.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实验电路仍采用图1-1所示电路:把其中300Ω电阻视为负载电阻RL,断开负载支路(只需断开b、b’),电路其余部分作为被测有源单口网络。实验之前,请先估算此网络的开路电压Ubdo及等效内阻RO。

(1)令有源网络US1=5V、US2=15V,测量并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1) 断开b-b’,测量并记录有源网络的等效参数:开路电压Ubdo和等效内阻Ro

(=

Ubdo?UbdUbdRL电源电压(V) 测量数据(电压)(V) 计算数据(电流)(mA) △I = I1 - I2- I3 (mA) US2 15 15 15 0 Uab Ubd Ubc I1 I2 I3 0 5 10 10 b b' 300Ω I2 I3 220Ω c + Us2 _ 1kΩ e );

2) 用直流可调电压源(1.25~12V)以及电阻网络右侧的电位器(1k+100Ω),经调节后组成原有源网络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3) 将负载(300Ω电阻)串联接入等效电路,测量并记录此时的负载端电压UL(填于表1-2)。把该数据与表1-1中“US1=5V,US2=15V”时的电压Ubd相比较,以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2)令有源网络US1=10V、US2=15V,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并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4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实验线路及原始数据); 3. 分析实验结果,给出结论;

4. 将实验测得的数据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估计产生误差的原因; 5. 回答预习思考题:

1) 实验中怎样将独立电压源置零? 2) 实验中测量电流的方法有几种?

3) 测量无源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的方法有哪几种?

4) 测量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的方法有哪几种?它们分别适用于何种场合? 6. 收获与建议。

5

实验二 LC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并联谐振现象,加深对并联谐振特点的理解; 2.学习LC并联谐振电路频率特性的测定方法;

3.掌握低频信号发生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以及交流毫伏表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 函数信号发生器 2. 交流毫伏表 3. 电路电子实验板 4.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箱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R11??U(?I)R1?USCr10~20?L2.2mH?UC0.047?FR21??U(?IL)R2

图 2-1 LC并联谐振电路

1. 从实验板上的RLC阵列选取元件,按图2-1接好线路.

2.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使之频率f=2kHz,电压有效值Us约为1V(用交流毫伏表测量). 3. 改变信号源的频率f(=2kHz?80kHz), 同时注意调节US, 使电容两端电压保持UC ? 1V。

然后,测量并记录相应于该频率的UR1(或端口电流I值)和UR2(或电感支路电流IL值); 4. 再次改变信号源的频率,调节信号源电压US, 使Uc ? 1V,再记录相应于该频率的UR1和

UR2;

5. 重复上述步骤,至少测量9?11 组数据。 注意:

6

① 首先找到谐振频率fO,并尽可能使之准确; ② 在fO附近两侧多测量几组数据——愈靠近谐振频率,测量点愈要密集; .③ 交流毫伏表的使用(校零、灵敏度选择、读数、共地或固定方向)。 请自拟数据记录表格。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

2. 实验线路及原始记录数据;

3. 整理实验结果,用坐标纸按比例画出①电流谐振曲线I(f)(I = UR1/1= UR1),②阻抗谐振曲线

Z(f)(Z= Uc/I= Uc/UR1),并标出关键数据fo、Io、Zo.

4. 由实验数据计算出谐振时电路的阻抗Zo(=Uco/Io),以及电路的品质因数Q(约等于谐振时的

UR2/ UR1)。 5. 回答预习思考题:

实验中如何判断谐振是否发生?如何确定谐振频率fo? 6. 收获和建议。

7

实验三 示波器的使用与一阶RC电路的响应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用示波器观察和分析电路的响应;

2. 研究在方波激励作用下,一阶RC电路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3. 进一步掌握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 函数信号发生器 2. 双踪示波器 3. 电路电子实验板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R+uS_uRCuC

按照图3-1,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的脉冲信号接入RC串联电路。

1. 使信号源输出正向方波电压,幅值Uo=4V,

脉宽tp=0.5ms ,频率为1kHz(周期T=1ms);电阻R和电容C均取自电路电子实验板中的RLC阵列,其中,R=100K?,C=0.047μF。

图3-1 一阶RC电路的脉冲响应使用双踪示波器(示波器扫描时间为0.2 ms /div) 观察us(t)与uc(t)、uR(t)的波形,并作记录(波形、电压峰值以及时间刻度)。将示波器旋钮置于“校准”位置,并记下电压波形的纵横标尺刻度(注意电压的极性)。

2. 保持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值、脉宽、频率)不变,调节电阻R及电容C的

数值:使R=1K?,C=0.047μF。用双踪示波器观察波形变化,记下此时的us(t)与uc(t) 、uR(t)的波形。

3. 保持“R=1k?、C=0.047μF”不变,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方波电压的频率为

f2=10kHz,调整示波器的扫描时间为20?s/div,观察tp的变化对uR(t)和uC(t) 波形的影响,并记录波形。

4. 保持“R=1k?、C=0.047μF”不变,调节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方波电压的频率为

f2=40kHz(即周期25μs),适当选择示波器的扫描时间,观察tp的变化对uR(t)和uC(t) 波形的影响,并记录波形。

注意:

1) 输入示波器的信号电压极性的正/负。 2) 调节电子仪器时,切忌用力过猛。

8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以及记录波形 (与实验时的电路参数相对应)。 3. 分析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当以不同的频率的方波信号输入到既定参数的RC微分电路或积分电路时(试比较步骤2、3、4),输出电压是否总是保持微分或积分关系? 为什么?

(2)在信号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改变RC电路的电阻(试比较步骤1与步骤2),将对输出波形有何影响?

4. 通过本次实验,你认为决定微分或积分电路输出波形的有哪几个关键因素? 5. 收获与建议。

9

实验四 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三极管的电流控制作用(电流放大作用和开关作用); 2. 加深对三极管输出特性及主要性能指标的理解; 3. 熟悉三极管共射极输出特性曲线的测试原理。

二、 实验仪器及设备

1. 函数信号发生器 2. 交流毫伏表 3. 双踪示波器 4. 电路电子实验板 5.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箱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

1. 输出特性曲线iC?uIB?constCE的测试。

三极管共射极输出特性曲线可以通过JT-1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直接获得;还可以根据定义,通过实验电路逐步测量来获得,本实验采用一种方法。测试三极管共射极输出特性曲线的原理电路和实验电路分别如图4-1(a)和(b)所示。(其测试原理详见教材)

VCC(0~15V)VCC(0~15V)mARbVBB(0~1.5V)??IBICRC1kRb?10kIC?UR(V)C1(mA)TUCEVBB(0~1.5V)IBUCE(a)原理电路(b)测试电路图4-1 三极管共射极输出特性曲线测试电路

以实验板上的放大电路B/射极跟随器为基础,按照图4-1(b)分别接入基-射极回路电源VBB

(0~1.5V)和集-射极回路电源VCC(0~15V),并使Rb=10k,RC=1k。按照表4-1,逐次进行下列测量:

(1) 调节VBB,使IB=0;在IB不变的情况下,调节VCC,以改变三极管的管压降UCE(按表4-1),逐次测量并记录与管压降UCE相应的集电极电流IC(注意:

10

IC?UR(V)CRC(k?)RC?1k?(mA)?URC(m?));

?URb(V)Rb(k?)(mA)?URb(mV)10(k?)(??)?0.1URb(mV)(??)(2) 调节VBB,使IB=20μΑ(IB);在

IB不变的情况下,调节VCC集-射极回路电源,改变三极管的管压降UCE(按表4-1),逐次测量并记录与管压降UCE相应的集电极电流IC;

(3) 调节VBB,使IB=40μΑ,重复上述过程; (4) 调节VBB,使IB=80μΑ,重复上述过程。 表4-1 管压降UCE(V) 0 基极电流IB (?A) 20 40 80 注:

(1)集-射极回路可调直流电压源VCC(0~12V),可以分为2个区域,分别由2个电源来担当:

① 数值较小时,用实验板右边的微调直流电压源(0~1.5V)作VCC; ② 数值较大时,采用实验板左上角的可调直流电压源(1.25~12V)作VCC。 ③ 若需要数值更高的直流电压,则可直接用实验板上的“+15V”电压源。 (2)将三极管的射极接地。

2.观察带负载(RC)的情况下,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和开关作用。 (1)连接实验电路——在上述实验电路的基础上作两处改动:

① 将VCC改接固定电源“+15V”;

② RC=1k+RC’,其中RC’取自实验板左下角的RLC阵列。

(2)按表4-2,接RC’、并调节VBB ,得到基极电流IB,测量并记录相应的工作点(UCE,IC); (3)改变RC’,重复上述过程。 表4-2 UCE(V),IC(mA) 0 0.3 0.5 0.7 1.0 1.5 3.0 4.5 6.0 7.5 IC(mA) IC(mA) IC(mA) IC(mA) IB(μΑ) 0 1 10 20 40 80 RC(kΩ) 1+1=2 kΩ 1+3=4 kΩ 1+5.1=6.1 kΩ 11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内容(实验线路及原始数据);

3. 用几何方格纸在同一坐标系内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光滑)曲线——由表4-1数据描绘出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相应于每一个IB有一条曲线);由表4-2数据描绘出对于每一个给定的直流负载(RC),三极管集-射回路的工作点(UCE,IC)相应于基极电流IB的移动轨迹(相应于每一个RC有一条曲线)。

4. 列表分析实验数据,给出相应于各个IC的直、交流电流放大系数?(?ICIB)和

?(??IC?IB)。

5. 分析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对于给定的三极管,其电流放大系数β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数”。你认为此

话是否正确?请依据你的实验数据作出具体说明。

(2) 如何理解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要使之作为放大器件使用,应当满足什么条件? (3) 如何理解三极管的可控开关作用?要使三极管的集-射极之间相当于开关“ON”,需要

什么条件?若要相当于开关“OFF”,则需要什么条件?

(4) 通常,将三极管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近似看作交流电流放大系数?。你认为,这样

做所产生的误差可否忽略?依据?

6. 回答预习思考题:

(1)如何使用电压表测量基极电流IB?如何调节IB?要使IB=0,有哪几种方法? (2)如何测量集电极电流IC?如何测量穿透电流ICEO?

(3)实验测量中,如何判断三极管是否进入饱和、截止或放大状态?

(4)实验中,每一条输出特性曲线是如何测量、描绘出来的?怎样才能用较少次数的测量获

得尽可能精确的特性曲线?

7. 收获与建议。

12

实验五 单管交流放大电路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2. 熟悉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指标的影响。加深对单管放大器性能的认识。 3. 掌握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交流电压表等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 实验仪器设备

1. 函数信号发生器 2. 交流毫伏表 3. 双踪示波器 4. 数字万用表 5. 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箱 6. 电路电子实验板

三、 实验内容与步骤

VCC(+15V)Rb20kRC3kC23DG13022μ2RS11kC110μ?US?UiRWRL22kRe1kCe100μ5.1k?Uo图5-1分压式偏置共射放大电路本实验是采用分压式偏置的单级共射放大电路,电源电压为+15V。实验时,可以实验板中的“放大电路A/恒流源”为基础,按照图5-1进行适当的连接。

1.观察不同的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1)将开关S置于1,使放大器输入为0,调节电位器RWA, 使静态电流ICQ1为1mA, 测UCEQ .

(注: 测量ICQ采用间接法, 因为ICQ≈ UE /RE , 故只要内阻足够大的数字万用表的直流电...

1

13

压档测量UE, 即可算出ICQ值。 测量时需将放大器的输入端开关置于位置1——对地短接。) .

(2)将放大器输入端开关S置于位置2, 接入1kHz的正弦信号电压US, 调US = 8mV。 用双踪示波器监视输出波形, 在波形不失真条件下, 用交流毫伏表分别测量Ui、Uo’( 不接RL

.......时的输出电压)以及Uo(接入RL时的输出电压)。

(3)改变RWA, 使静态电流为ICQ2 = 0.5mA,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4)改变RWA, 使静态电流为ICQ3 = 2.0mA,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5)改变RWA, 使静态电流为ICQ4 = 2.5mA,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将实验结果分别记入表5—1中相应栏内。 表5—1 ( US = 8mV , ?s = 1kHz ) ICQ 被测量 UCEQ (V) 0.5mA Ui Uo’ Uo (V) UCEQ (V) 1mA Ui Uo’ Uo (V) UCEQ (V) 2.0mA Ui Uo’ Uo (V) (mV) (V) (mV) (V) (mV) (V) 测量值 根据实验数据, 计算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Au, 输入电阻ri和输出电阻ro, 并将计算结果填入表5—2中。其中,输入电阻为ri?UiIi?UiURR?UiUS?UiR;输出电阻为ro?(U?oUo?1)RL。

表5—2 ICQ(mA) Au = Uo/Ui 0.5 1 2.0 ri (k?) ro(k?)

2.观察由于静态工作点选择不合理而引起的输出波形失真。

(1)调整RWA的阻值,使ICQ最大, 观察输出波形是否出现饱和失真? (若波形失真不够明显, 可适当加大输入信号US的幅度)描下此时的输出波形, 并记录相应的静态工作点. (2)调整RWA的阻值,使ICQ减小, 观察输出波形是否出现截止失真? 描下此时的输出波形, 并记录相应的静态工作点。 *3.测量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曲线

将静态集电极电流ICQ调到2mA, 接入信号源, 使US=8mV(不变),改变信号频率?s, 逐点测出相应的输出电压Uo, 记入表格(自拟), 并计算通频带。

14

四、 实验报告要求

1. 实验目的;

2. 实验线路及实验原始数据;

3. 画出放大器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时的输出波形,并注明相应的工作点。

4.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工作点变化对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Au、ri和ro)的影响以及对放

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5. 收获与建议。

15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电子电路基础实验指导书2024版本在线全文阅读。

电子电路基础实验指导书2024版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948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