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39。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单元清习题集
1、溶解的特征: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无沉淀;均匀分布;用过滤法不能分离。
2、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有光泽的固体颗粒,进入水中呈线状,从底部向四周扩散,搅拌后变成一杯均匀稳定的高锰酸钾溶液。
3、一定量的水中只能够溶解一定量的食盐。100毫升的水中只能够溶解36克食盐。
4、加快溶解的办法:加热、搅拌、研磨等。
5、像食盐那样溶解与分离可以相互转化的过程叫做可逆。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加热时使用外焰加热。
7、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有蒸发等。海盐的制取过程:人们把海水引进盐田,利用 太 阳 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海水中的水分越来越少,开始析出盐的结晶。
8、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固体与液体,液体与液体之间存在溶解现象,气体与液体也存在溶解现象。比如,一部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溶解在水中,水中的植物和动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9、有的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的不能溶于水。 10、过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A、漏斗颈的底端紧靠在烧杯的内壁;B、滤纸紧贴在漏斗内;C、过滤液体高度要低于滤纸边沿 11、蒸发实验中的注意事项:A、蒸发皿中液体的量不得超过容积的2/3.;B、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加热时不要将溶液_溅出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_固体时,即停止加热,移开酒精灯,盖上灯帽,熄灭酒精灯;利用_余热_将剩余液体蒸干.;C、实验完毕后,不能直接用手碰触发烫的三角架、石棉网和蒸发皿,以防烫伤。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声音》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难点、关键 课时划分 7课时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1、听听声音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引入: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 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6、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溶解》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难点、关键 课时划分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随机处理 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2、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分组: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板书设计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科学概念: 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5、 溶解的快与慢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6、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科学概念: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烧杯1、水槽1、天平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 二、 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准备的材料 1、 一杯50ml的水。 2、 一小袋盐。 3、 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 研究的方法 1、 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 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 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 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 )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科学概念: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引入: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3、声音的变化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引入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引入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
(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引入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 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鼓膜的作用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 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7、保护我们的听力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单元清习题集
1、振动物体指在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不断重复往返运动。 2、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3、音量指声音的强弱。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单位:分贝(dB)。 4、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单位:赫兹(Hz)。
5、物体振动与声音高低变化的关系:音高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6、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7、固体、液体、气体可以发出声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8、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的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
9、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它们的作用是:外耳收集声音;中耳传播声音;内耳感觉声音。
10、过高或者过强的声音会造成我们听力的损伤。耳朵是重要的听觉器官,我们要保护好耳朵,避免噪音。
11、噪音的控制:市区设置禁止鸣笛区、在汽车上安装消声器;在公路两旁栽种树木;设置隔音屏障等方法来减少噪音。
12、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伸出越短声音越高。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难点、关键 课时划分
的位置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易错、典型、变式习 题归纳
第 周 第 课时 课 题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科学概念: 1、 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 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 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 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随机处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准备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 (4 ) 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 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 。 (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四上科学 教案模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