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设计撰写要求
【专业名称】教育学(教育管理) 【适用范围】非学位论文 【执笔者】 姚婧 【完成形式】个人独立 【写作形式】教学设计 【写作要求】
一、目标
通过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教学过程和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通过教学设计,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活动,要求能够选取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要求能分析教学问题和所教学生的需求,确立教学的具体过程。
二、任务
通过教学设计要求学生能够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以及对教学实施后的教学反思能力。
(1)选择课题
学生应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相关领域选择课题。选择课题应重视新颖性、务实性和适当性。课题选出来后,应做好课题的设计,并征得指导老师同意,完成开题环节任务。
(2)收集整理资料
学生应根据课题的要求,利用相应的调查工具和方法收集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则应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并提炼出观点。
(3)撰写教学设计
学生应在对收集到的调研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整理加工和深入系统的分析,以教学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
三、具体要求 (1)写作要求
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要简洁明了。 教学设计要求内容真实,严禁抄袭与剽窃,经查实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将取消毕业论文成绩。
(2)字数
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3)格式
4.格式:
xx教学设计
【科目】 【教学对象】 【教材】 【课时】 【任课教师】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生分析 (四)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2.重点难点
(五)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教学总结与作业布置 三、教学后记
(一)评价堂课设计效果 (二)写出教学感想、体会 四、样式
教学设计案例—我遥望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高------
【教材】 《我遥望……》 【课时】第 课时 【任课教师】张某
一、课前准备阶段 (一)课标分析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中使学生得到切 实发展。
2.回归教师在教学中参与者、引导者的地位:与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与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构建新型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特 别倡导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特点:
本文是一首内涵丰富、深沉真挚的诗歌,处于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诗意地栖居”。本诗遥望人生沧桑,直面人生苦难的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精神。毫无疑问,编者有意要借此发挥语文的情感教育功能。也注定这首诗歌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典范。
2、本课地位:
单元标题“诗意地栖居”,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课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作者独特语言的基础上,了解作者历尽磨难依然执著顽强的精神,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真情实感。这应为本单元教学重点。
(三)学生分析
1、心理情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渴望探求未知,愿意了解生命的特征与内
涵,但是缺乏直面人生、战胜苦难的品质,而本诗所体现的诗人的顽强精神与品格能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知识能力: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具有运用祖国语言的基础能
力, 但在鉴赏感悟发现创新上有不足,本诗的意象探讨及语言品味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鉴赏及创新能力。
(四)教学目标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曾卓的简历及创作特点,掌握曾卓诗的主体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讨论及品味体会诗歌的艺术手 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诗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苦难,坚韧顽强的对待
生活的品质。
2、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作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了解诗作所创造的意象。
3、解决办法:对诗作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体会,允许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
(五)教学策略: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 1、教法拟定:
营造情境法:将学生引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中,唤起其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法:采用3读、精读、品读多种读法,品味语言。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必要时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
2、学法拟定: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并合作研究来深入体会诗作的情感意象及创作手法。
3、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文本。通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欣赏诗作的独特魅力。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手机彩铃又响起熟悉的《月亮之上》,“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就会带给我又一次的震撼与无尽的遐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的站在某个坐标点上深情的遥望,在遥望中有憧憬有追寻,有回眸有思考。有一位叫曾卓的诗人,在他60岁那年将他独特的遥望体验融入了小诗《我遥望??》中,他遥望到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两次遥望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手段:多媒体
板书:我遥望?? 曾卓 (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第一环节:教师范读诗作 方式:配乐朗读。 手段:多媒体。
第二环节: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方式:学生在课下搜索资料的基础上介绍曾卓及生平,教师相机补充。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猜测:学生对曾卓不太熟悉,教室可作适 当补充)
板书: 历经沧桑 动荡人生 第三环节:鉴赏分析诗作
步骤一:谈谈自己对诗作的两节内容的理解 方式:深入诵读,分组讨论
目的:鼓励学生做个性化的解读,培养多元化思维。 手段:多媒体
步骤二:为什么诗人使用了“异国的港口”和“消失在迷雾中的故乡”来表达自己两次回望的不同感受。
方式:品读诗作,自主发问,学生质疑,共同探讨,抒发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对诗作意象蕴含情感的探讨:年轻时遥望未来,对未来充满好奇;经历漫长曲折人生,陷入迷茫伤感。
目的: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成功探究的愉悦。
手段:多媒体 步骤三:品味语言
方式:1、师生共读本诗,交流感悟。
2、读李商隐的《锦瑟》 ,同本文意象相比,归纳品味诗歌意象的方法。 明确:语言的特点是既简练朴素又感人耐读,比喻贴切。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整合的能力。 手段:多媒体 3、迁移拓展
找出诗人的《有赠》、《悬崖边的树》与这首《我遥望??》进行比较,组织学生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这几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目的:培养学生感悟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总结与作业布置 1.结束语
“我看到音乐的三种成分:脆弱、力量和痛苦。”这是波兰当代著名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一句诗。而在扎加耶夫斯基和曾卓的诗中,就流淌着这种来自肖邦音乐的血液和禀赋。因为爱、善良和敏感,也因为在历史的强暴下对一种精神价值和语言价值的坚持,所以,他们“痛苦”“脆弱”,然而这种脆弱如此深刻感人,并富有尊严。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更深刻的体悟伟大的生命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2.作业布置
选读曾卓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荐;讨论对自选诗作的理解,口述或写成200
——300
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契机,它让我深入思考了新课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美和知识及全方位能力的充满活力的天地.这节课只是一个尝试,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我会沿着这个目标不懈的探索下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广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