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 具体措施 情况 战国 初步 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 主张;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 正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 巩固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 完善 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 加强 北宋初年,“杯酒释兵权”解决兵权的问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 新发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展 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明清 达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顶峰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衰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落) 顶峰。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化:宋朝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举者”应举。 4.科举制度的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5.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
评价: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
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古代经济
一 、农业问题
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 (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5)唐朝: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出现“贞观之治”);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6)北宋: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
(7)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8)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
等作物传入我国。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影响因素: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2)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③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民族融合的加强。⑥对外交往的加强。 二、 商业和城市
(1) 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 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
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广州、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 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几项措施有利于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④清朝设军机处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
2.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4.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5.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 C.沿袭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沿用并完善了科举制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颁布“推恩令” B.设西域都护府 C.加强监察制度 D.推行儒学教育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8.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9.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始于: ( )
A.炎黄部落联盟的组成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10.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 ) A.浅谈“焚书坑儒” B.叙说清朝的对外交往 C.简论“闭关锁国” D.略谈清朝的君主专制
11.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社会秩序动荡 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 D.皇权高度膨胀
1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该诗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 ) A.
禅
让
制
B.
郡
县
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13.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白渠
14.孔子是中国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判读下面三张关于孔子的图片,我们可
以获取的历史认识是: ( )
①他是思想家,四处宣传自已的政治主张。②他是教育家,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③他认为人才应有多种优良素质,主张“兼爱”、“非攻”④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倡法治和改革。( )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15. “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黄帝 B.夏启 C.秦始皇 D.孝文帝 二、非选择题
1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行郡县制 材料二: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
材料三: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材料四: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 (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个朝代的统治措施? (2)材料一中的措施哪一项对我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
(3)从材料一到材料四说明皇权有什么变化? (4)我国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是在哪个朝代? (5)哪次革命运动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