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42小题)
1.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
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宰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不负责军务,排除A项;元代中央只保留了中书省最为最高行政机构,监管部分地方,排除B项;“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可知C项表述正确;秦朝直属于中央的地方机构是郡,不是县,排除D项。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
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立子立嫡?之制”是指宗法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是指分封制,可见题干表现的是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正确选项是B项;AC项表述错误,D项是指秦朝。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3.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
国( )
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孝悌是指对父母、兄弟姊妹之间的情感,可见孔子认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是与血缘关系和等级关系相关联的,这显然是受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宗法关系影响,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原因,C项是汉朝时期董仲舒的观点,D项是孟子的观点,排除。
4.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
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可知AB项正确;“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可知C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分封制是从周幽王时期开始破坏的,D项符合题意。
《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5.
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排除A项;在分封制下,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排除B项;C项与“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不符,排除;D项表述正确。
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
6.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
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因晋国帮助杞国而遭到郑国批评,可见其强调的是同族内部国家的相互帮助,C项正确;周王注重亲疏关系,排除A项;BD项与题干意思不大,排除。
7.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
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这说明( )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民族融合,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讲到春秋时期“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现象表明了境内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现象,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8.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
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族约内容涉及到宗族内部的田地、坟墓、宗祠、伦理秩序等内容的规定,可见其主要功能是凝聚宗族力量,可以稳定社会秩序,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的“贵族政治”不能体现;B项中的“政治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C项中“专制统治”无法体现,排除。
《寿县志》载:“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9.
王十六年,吴占寿地;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对“寿地”沿革理解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正确的是( )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寿地在“襄王”“景王”“贞定王”“楚考烈王”不同时期的变化,这是受诸侯争霸影响的结果,正确选项是B项;在夏商时期地方上并没有设立州这一级别,排除A项;当时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排除。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10.
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据此可知,朝会( )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周朝礼乐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的是“礼”“朝”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这样就维护了不同的等级秩序,巩固了政权稳定,符合题意的是D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的,排除A项;“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可见是指遵循等级秩序,不是确认,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不是平等议事,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
1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
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 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 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和武王伐纣都与天命相关,提出自己是执行天命的意思,这体现出统治者借助神权来抬高自己权威,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
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即商灭亡前天子和诸侯关系比较松散,而“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西周建立后周王与诸侯之间关系日渐紧密,符合题意的是C项;根据“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可以排除A项;皇帝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排除B项;D项中的“中央集权”表述不符合史实。
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13.
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A.诸侯争霸的推动 C.分封制走向崩溃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地方上出现了郡县制,这一现象的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是根源,排除。
14.“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B.铁犁牛耕的使用 D.法家思想的推广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即王畿内的人很早之前就是王族之人,可见是宗法制将这部分人推向了社会,符合题意的是D项;周王不会与人民联姻,排除A项;分封制加强了同族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
15.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
“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天命观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由“天子”观发展到“顺天应民”,可见增加了“民”的内容,符合题意的是D项;宗法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维系等级秩序,与天命思想无关,排除A项;B项中的“人民主体”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人伦秩序”不能体现,排除。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16.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
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官僚政治的确立,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身份的象征,秦朝以后官僚体制逐步确立,姓氏的这种象征意义不复存在,符合题意的是B项;官僚政治的确立和疆域辽阔没有什么关系,排除A项;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17.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
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 C.推动经济交流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秦始皇采用五德学说进行统治,
B.辩护政治法统 D.加强民族融合
来预示着秦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为其政治统治服务,正确选项是B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排除A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18.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
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 ) 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 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
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体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监察官员由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到唐朝时期“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不仅“掌分察州”“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其监察官员职位不高但监察范围不小,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的“独立”表述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城池》)汉武19.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推恩令,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长沙王之子由封王为泉陵侯,到其属于零陵郡,在到泉陵县,可见其权力逐渐减少,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正确选项是C项;AB项不是题干主旨;题干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D项。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20.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
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C.户籍制度不合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A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D.移民制度的僵化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古代科举制在实施过程中各省份有名额的分配,冒籍现象的出现正反映出经济发达地区学子冒名顶替不发达地区参加考试的现象,所以这客观上反映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反映的不是科举制的弊端,排除B项;C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1.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 )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法典,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唐法典中规定行路讲究“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可知法律要求礼让行等道德规范,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出“三纲五常”思想,排除B项;题干中主要不是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D项中“全面”表述 绝对,排除。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22.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出征军队的
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央权势力量,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是唐初御史监军到后来的宦官监军的变化,这两类人代表的是中央权势集团力量的变化,正确选项是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监察体系,排除A项;B项中“紊乱”、C项中的“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 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
23.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为强化地方管理,汉代置州,唐代置道,宋代置路,元代置省。纵观这一
现象,可知(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纷繁杂乱 C.县制是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地方行政,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自秦朝以来中央
B.疆域扩大导致管理难度上升 D.中央集权遭遇地方挑战倍增
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县是地方上稳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正确选项是C项;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24.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
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 )
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 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司法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可知讼师是为打官司的人服务,不一定代表正义,排除A项;“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可见讼师不是正式的司法服务人员,有时连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证,所以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25.
A.政治制度演进 C.商品经济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都城建设,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西汉以前都城建设遵守宗法礼制观念中以东为尊的理念,东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发展,为推崇皇权,在都城南郊举行祭天大典,汉代都城布局坐北朝南,所以影响都城布局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是影响都城布局的主要因素,排除。
B.主流思想变化 D.气候条件改变
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 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
26.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
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即强调的是宋朝文人治国的理念,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27.元代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各行中书省( )
A.其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
B.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向皇帝述职 C.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 D.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排除A项;B项表述正确;中央对地方上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排除C项;重大军政要务报呈枢密院,排除D项。
28.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C.设枢密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地方统治,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唐朝时期地方藩镇势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所以宋朝时期让文臣担任知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正确选项是A项;BC项是宋朝时期中央官制的机构,不涉及中央集权;D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29.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政治统治,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承天”,而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表明皇帝和普通百姓是有区别的,借助不同的等级秩序来强化自身的统治,正确选项是B项;君主专制体制的根源来源于经济,不是宗教,排除A项;CD项不是作者主要意图,排除。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B.设三司使 D.施行将兵法
3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
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 C.内阁取代六部
B.君主集权加强 D.首辅权力失控
州权较大;各地骚乱,社会动荡;财政不统一,制约经济发展(或答中央无关税权,既难以抵制英国商品倾销,又阻碍州际贸易);启蒙思想的影响。 (2)区别:秦朝:封建君主专制;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作用:秦朝: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维 (3)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开创了近代民主政体的新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认识:政治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政治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可以相互借鉴等等。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和美国的政治体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第一问从材料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美国则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即联邦制;第二问分别答出秦朝统一的条件、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即可;(2)本题第一问学生从二者的国家性质入手来分析;第二问分别答出两种不同政治体制对当时及其以后产生的 影响;(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围绕着政治制度与国情、与时俱进、借鉴吸收等内容来回答即可。4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
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 ——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
上述材料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答案:【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 (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 (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 (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 (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示例2】 经济状 (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 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 (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
【考生还可以选择下列角度】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①“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②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③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④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首先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如科举制体现君主专制意志、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科举制度的改革等,然后围绕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并要多角度进行阐述,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届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