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虚词例析及备考提要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8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2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虚词例析及备考提要

2012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虚词例析及备考提要

《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明确常见文言虚词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于、则、者、之。考查能力等级层次为B。2012年的 1

7套高考试题中,既有专门设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也有把文言虚词暗含在翻译题中进行考查。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上海卷以问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即指出虚词(之)在句中的用法。综观2012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情况,共考了其中的13个,加之北京卷的然总共14个,例析如下,希望对学生的备考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以 例1.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课标卷第7题) 例2.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大纲卷第11题) 例3.何以为报妻卧草中以号 (北京卷第7题D项)

例4.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天津卷第10题A项) 例5.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第8题) 例6.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江苏卷第8题) 例7. 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安徽卷第5题A项) 例8.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福建卷第5题)

例9. 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江西卷第11题A项) 例10.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山东卷第10题C项)

例11.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湖南卷第6题C项) 例12.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广东卷第6题D项) 例13.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广东卷第9题) 例14.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四川卷第9题C项)

解析:例1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例2中的以是介词,相当于把;例3中的以,前者为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与之间,相当于而,表修饰;例4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后者为介词,译为用;例5中的以是介词,相当于把;例6中的以为介词,表示凭借……的身份;例7中的以均是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与之间,相当于而,表修饰;例8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例9中的以,前者为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例10中的以,均为介词,前者表示方式,译为用,后者表示原因,译为因为;例11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例12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把;例13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例14中的以均是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备考提要:不难看出,命题者对以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其介词和连词的用法。我们可以从语法功能上进行分析:如果以后面接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这个以就是介词,构成介宾词组,如例11和例12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具体是什么用法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了;如果以后面接的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词组,那么这个以就是连词,如例13就是典型。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后边的宾语(之)常常省略,不能把省略宾语的介词当成连词,如例10就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二、其

例1.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大纲卷第11题) 例2.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盖将其变者而观之(天津卷第10题C项)

例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浙江卷第17题C) 例4.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福建卷第5题) 例5.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湖北卷12题)

例6.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湖南卷第6题D项) 例7.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山东卷第13题) 例8. 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广东卷第9题) 例9. 钦听其论学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四川卷第9题A项) 例10. 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四川卷第11题) 例11.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江西卷第11题D项)

解析:例1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次,用作定语,可译为自己的;例2中的其,前者为副词,表示推测,译为大概,后者为代词,指代事物;例3中的其,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次,用作定语,可译为自己的,后者是副词,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例4中的其是代词,作定语,指代天池;例5中的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例6中的其,前者为副词,表示祈使,可译为应当,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们;例7中的其,第三人称代词,用作定语,可译为他的; 例8中的其,代词,作定语,指代社仓法;例9中的其,前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兼语,译为他(陈献章),后者为副词,表示揣度,译为恐怕;例10中的其,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译为他们的;例11中的其都是副词,前者表示商量,可译为还是,后者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 备考提要:高考中的其主要考查代词用法和副词用法,这就涉及到了两者用法辨析的问题。辨析的方法还是看其的语法功能,即它和哪类词结合在一起,以及看看上下文这个其有没有具体的指代。一般说来,在句中有具体的指代,其就是代词,如例10,如果其前面为出现了主语或放在谓语之前,那么,其多为副词,如例11中的两例。其作谓语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看看到底是用在疑问句或陈述句中表示推测,还是用在祈使句或反问句中表示商量、劝勉、命令等,这要具体分析。 三、之

例1.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津卷第10题B项)

例2.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辽宁卷第7题)

例3. 第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上海卷22题)

例4.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第8题)

例5.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江西卷第11题C项) 例6.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湖北卷第12题)

例7.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湖南卷第6题B项)

例8.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广东卷第6题B项) 例9.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重庆卷第11题) 例10. 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山东卷第13题) 例11.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山东卷第13题)

解析:例1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2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周顗);例3中的之为代词作宾语,指代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例4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

(苏涣);例5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6中的之 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王湛);例7中的均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8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相代汉语的的,后者代词,作宾语,指代沙洲阻水;例9中的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王公);例10和例11中的之

均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备考提要:高考中之的主要考查代词和助词的用法,而代词比较容易区分,助词的用法的类型比较多,重点是要注意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一用法,如例7中的两例。

四、为

例1.恐为他人得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北京卷第7题C项) 例2.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辽宁卷第7题) 例3.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上海卷第18题B项) 例4.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安徽卷第5题D项) 例5.卒不为宗亲求位为击破沛公军(山东卷第10题B项) 例6.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湖南卷第6题A项) 例7. 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广东卷第6题A项)

例8.时又有边将诈诱杀为阵获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四川卷第9题D项) 解析:例1中的为均为被动的介词,前者独立作为被动标志,后者作为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例2中的为

作为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介词,表被动;例3中的为,前者是动词,意为作为当作,后者是介词,意为替给;例4中的为均为介词,前者作为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后者意为替给;例5中的为

均为介词,意为替给(后者省略了宾语我);例6中的为均为介词,表被动,意为被;例7中的 为均为动词,意为成为;例8中的为前者是动词,意为成为作为;后者是介词,是被动句式为……所结构的一部分,意为被。

备考提要:高考中为字主要考查介词和动词的用法,介词主要为替给意义以及表被动。动词用法虽不在虚词的范围内,但高考中常常涉及,如例3及例7。 五、而

例1.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上海卷第18题C项) 例2.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浙江卷第17题B项) 例3.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福建卷第5题) 例4.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山东卷第10题A项)

例5.玺书至而母适病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四川卷第9题B项) 例6. 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四川卷第11题)

解析:例1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修饰;例2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示承接,可译为就便,后者表示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3中的而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又;例4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可译为并且,后者表修饰,可不译;例5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示折,可译为可是但是,后者表示承接,可不译;例6中的而为连词,表折,可译为但是然而。 备考提要:高考中而字主要考查连词的用法,而连词的用法难点在于而连接两个动词时是表修饰关系还是承接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前一个动词一直伴随着后面的动词表示状态,那么,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果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是存在先后的关系,即前面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之后,后面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紧接着发生,可译为就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虚词例析及备考提要在线全文阅读。

2024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虚词例析及备考提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988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