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
一、基础巩固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 A.漂洗(piǎo) 商贾(gǔ) ..井陉(xíng) .B.馈粮(kuì) .间道(jiàn) .C.萆山(bì) .首虏(lǔ) .D.鞅鞅(yàng) .蒯通(kuǎi) .
渫血(dié) .辎重(zī) .嗟乎(jiē) .裨将(bì) .赤帜(zhī) .陈豨(xī) .樊哙(fàn kuài) ..
解析:A项,“渫”应为“喋”;C项,“裨”读“pí”,“帜”读“zhì”;D项,“樊”读“fán”。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好的品行 ..B.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 建:树起 .C.兵遂乱,遁走 ..D.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
遁走:潜逃 购:购买
解析:D项,“购”应解释为“悬赏”。 答案: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今如此避而不击 ②如我能将几何 ..
B.①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②吾为公从中起 ..C.①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 ②水上军开入之 ..D.①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②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解析:A项,均为动词“像”。B项,动词,跟从;介词,自。C项,动词,进入;使动用法,使……进入。D项,动词,带领;名词,将领。 答案: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信乃使万人先行 ②大王乃肯临臣 ..B.①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②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
C.①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②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 ..D.①吾哀王孙而进食 ②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
解析:A项,于是、就;竟然。B项,目的连词,用来;率领。C项,均为“况且”。D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承接。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10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
……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爨:灶台 .B.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同“疲”,疲劳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
解析:A项,爨,名词用作动词,烧火做饭。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B.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C.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D.兵遂乱,遁走 .
解析:B项,“馈粮”是“运输粮食”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馈”只有“赠送”的义项。 答案:B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详:佯,假意 陈:排开阵势
B.
C.
D.
解析:A项,乃,分别作“才”“却”讲;B项,其,分别作指示代词和表商榷的副词使用;C项,以,两句中均为介词,可作“用”讲;D项,而,在前一句中是承接两个行为的连词;在后一句中表修饰关系,用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 答案:C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汉军)野无所掠
B.(韩信派出的侦探)知其不用,还报 C.水上军开(赵军)入之 D.善。(将军韬略)非臣所及也
解析:C项,省略的应为“韩信带领的队伍”。 答案:C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教义,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明之举。 D.汉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服。
解析:A项,李左车在当时并未预见韩信定会背水而战。B项,“二千精兵偷袭赵军的大本营”既非汉军擂鼓出征时的举动,也非韩信亲领。C项,没有领会原文“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答案:D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2)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答案:(1)韩信于是派一万人打先锋,出了隘口,背靠河水排开阵势。
(2)在那种形势下,不得不将军队置于死地,使人人为保全性命奋战;如果留下退路,都会逃跑,哪里还能留住并指挥他们作战!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
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策干项羽 干:求取。 .B.与语,大说之 .C.何来谒上 .D.顾王策安所决耳 .
说:同“悦”,喜欢,高兴。 谒:拜见。 顾:回头看。
解析:D项,“顾”解释为“只是”。 答案: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此乃信所以去也 ②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 ..B.①王曰:“以为大将。” ②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C.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②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D.①汉王之入蜀 ②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
解析:A项,副词,表判断;副词,就。B项,任命(他)做;认为。C项,均为助词,附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 答案:C
13.以下六句都是萧何的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直接希望汉王重用韩信的一组是( ) ①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②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③顾王策安所决耳 ④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⑤虽为将,信必不留 ⑥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①解释自己“亡”的原因;③询问汉王的决策;⑥指出汉王傲慢无礼,希望他慎重对待拜将一事。 答案:B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B.萧何认为韩信是位奇才,后来听说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C.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了。
D.军官们听说汉王要筑坛拜大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解析:B项,“韩信和几十个军官半路上一起逃跑”与原文不符。 答案:B
1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3)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答案:(1)汉王不是想打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
(2)韩信见萧何等人已经向刘邦作了多次推荐,而刘邦总是不肯重用自己,于是他也跑了。 (3)您要是想永远在这里当汉王,那您就用不着韩信;您要是想出去夺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跟您共谋大事。
参考译文:等到天下大乱,项梁的兵马来到淮北时,韩信杖剑从军,投在了项梁的部下,但默默无闻没有人赏识他。后来项梁兵败身死后,韩信遂跟了项羽,项羽只让他当了一个侍从角色的郎中。他曾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未采用。后来当刘邦被封为汉王,率领部下入蜀,韩信遂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但在刘邦这儿也没能受到赏识,只当了个管理粮草的连敖。后来因为犯了法,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经被砍了头,往下就要轮到韩信了,这时,韩信一抬头,正好看见滕公夏侯婴,韩信就说:“汉王不是想打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夏侯婴觉得他这话说得不平凡,又见他生得相貌堂堂,于是就把他放了不杀。夏侯婴与韩信谈过一会儿话后,心里很高兴,于是就把韩信介绍给了刘邦,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但仍未发现他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过话,萧何对他很赏识。刘邦带领的人马在向南郑进发的路上,就有几十个将领逃亡了,到达南郑后,韩信见萧何等人已经向刘邦作了多次推荐,而刘邦总是不肯
重用自己,于是他也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立刻亲自去追他。这时有人不明就里跑去禀报刘邦说:“丞相萧何跑了。”刘邦一听勃然大怒,心疼得如同失去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了,他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见是又气又喜,他骂萧何说:“你怎么也跑了?”萧何说:“我没有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说:“你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刘邦立刻又骂:“逃跑的将军有几十个,你都没追,现在倒说去追韩信,骗谁!”萧何说:“别的那些将军都容易得到。至于韩信,他在当前可是独一无二的。您要是想永远在这里当汉王,那您就用不着韩信;您要是想出去夺天下,除了韩信没人能跟您共谋大事。只是看您到底是怎么打算的了。”刘邦说:“我当然也是想向东打回老家去,怎么能一辈子老憋憋闷闷地窝在这儿呢?”萧何说:“您既然要打回老家去,那么,您要是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为您效力;您要是不能重用他,他早晚还是要跑的。”刘邦说:“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便您让人家做将军,人家也肯定还是要走。”刘邦说:“我让他做大将。”萧何说:“那太好了。”于是刘邦立即就想让人去把韩信找来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您一向待人傲慢无礼,现在任命一员大将就像招呼个小孩子似的,这正是韩信要离开您的原因。您要是真想任命他,您就该选个好日子,沐浴斋戒,在广场上修起坛台,举行隆重的仪式,那才行呢。”刘邦同意照办。看到这种情景,不知内情的将领们都一个个暗自高兴,心想这回被任命的大将一定是自己。等到正式任命的时候一看,原来是韩信,全军都大吃一惊。
三、语言表达
16.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 (1)集中表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2)运用排比修辞表达情感。 (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 (5)不少于100字,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解析:场景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景、战斗场景、运动场景以及各种会议场景等。场景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景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注意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区别。场景描写: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环境描写: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静态”的描写。场景描写常见方法有点面结合、营造氛围、凸显人物性格等。
答案:吃完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满天的星光。伴随着星光的是漫天的烟火、烟花,一颗颗“闪电”窜入云端,在那一刹那间“绽放”,有的像仙女散花,有的像花儿绽放,有的像飞向天空的流星,而刹那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点点星光伴随着五颜六色的礼花,把原本漆黑的夜晚装点得分外迷人,每一颗星星好似在诉说着这一年里的酸甜苦辣,每一颗礼花又好似象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17.分别用一句平实的话表述《飞鸟集》中相关诗句的含意。 (1)鸟以为把鱼举在空中是一种慈善的举动。
(2)不是槌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解析:注意把握句中的比喻义。再结合句中形象的行为目的和后果思考回答。 答案:(1)自以为慈善的行为实际是对他人的伤害。或:名为慈善,实为害人。
(2)爱更利于物的发展。或:鼓励(表扬)更容易让人进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史记选读》同步练习6.4 淮阴侯列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