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上学期质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2013-201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王楼中学高二(上)质检物理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3分)(2014?徐汇区一模)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在t=4s时,质点的( )

A. 速度为正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B. 速度为负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C. 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的最大值 D. 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 考点: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 专题: 简谐运动专题. 分析: 根据图象可分析周期大小.分析振动过程,可判断回复力、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在t=4s时,质点位于正的最大位移处,由此展开分析. 解答: 解:A、质点在t=4s时位于正的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最大值,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分析物体 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简谐运动还要抓住周期性、对称性等来分析. 2.(3分)(2012?金山区校级学业考试)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放在质量为M的物体B上,物体B与轻弹簧水平连接在竖直墙上,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振动过程中A、B之间无相对运动,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当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x时,两物体间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

A. 0 B. kx C. D. 考点: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专题: 简谐运动专题. 分析: 先对整体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出回复力的表达式;再对B分析,即可得出m回复力的表达式. 解答: 解:整体做简谐运动,则对整体有:F=kx; - 1 -

则整体的加速度a= 对于m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f=ma=kx; 故选D. 点评: AB相同的为加速度而不是回复力,故可以由加速度得出B物体的回复力公式. 3.(3分)(2013秋?新沂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有四列简谐波同时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分别是v、2v、3v和4v,a、b是x轴上所给定的两点,且ab=l.在t时刻a、b两点间的4列波的波形分别如图所示,则由该时刻起四个图中a点出现波峰的先后顺序和频率由高到低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④②①③ B. ②④③①,④②③① C. ②④①③,④①②③ D. ③②④①,②④①③ 考点: 波的叠加. 分析: 根据波形读出波长,求出周期,分别得到a点形成波峰的时间,再确定先后顺序.频率等于周期的倒数. 解答: 解:由图象可知,四列波的波长分别为:λ1=l、λ2=、λ3=2l、λ4=l. 由周期T=可知,周期分别为:T1=,T3=,T2==,T4==. 则T1>T3>T2>T4,所以由频率f= 知,频率由高到低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④②③①. 由该时刻起a点出现波峰的时间分别为: t1=T1=t2=T2=t3=T3=t4=T4=, , , 可见,t2<t4<t3<t1.所以a点出现波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②④③①.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波速公式的应用.根据波形确定波长是基本能力.基础题. 4.(3分)(2008?天津)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由a向b传播,相距10.5m的a、b两处的质点振动图象如图中a、b所示,则( )

- 2 -

A. 该波的振幅可能是20cm B. 该波的波长可能是 C. 该波的波速可能是10.5m/s D. 该波由a传播到b可能历时 考点: 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机械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专题: 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 由振动图象可知波的振幅及周期;由图象得出同一时刻两质点的位置及振动方向,则可得出ab间可能含有的波长数,则可得出波长的表达式,波速公式可得出波速的可能值;则可知该波从a传播到b点可能经历的时间. 解答: 解:A、由图可知,波的周期为4s,振幅为10cm,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0时刻a在负向最大位置处,b在平衡位置向正方向运动,而波由a向b传播,则ab间距离与波长关系为l=(n+)λ=﹣﹣),将8.4m代入n无解,故B错误; C、由B可知λ=m,由v=可知,v=m/s=m/s(n=0、1、2﹣﹣﹣﹣﹣λ(n=0,1,2,3﹣﹣﹣﹣﹣),将10.5m/s代入,n无解,故C错误; D、由a到b需要的时间t==(4n+3)s,当n=1时,t=7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波的传播中的空间上的多解性,要注意ab间可能具有的波长个数,同时在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时,要找同一时刻时两点的位置及振动方向. 5.(3分)(2013?清浦区校级学业考试)有一摆长为L的单摆,悬点正下方某处有一小钉,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向左摆动时,摆线的上部将被小钉挡住,使摆长发生变化.现使摆球做微小幅度摆动,摆球从右边最高点M至左边最高点N运动过程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悬点和小钉末被摄入),P为摆动中的最低点,已知每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相等.由此可知,小钉与悬点的距离为( )

A. B. C. D. 无法确定 考点: 单摆周期公式.

- 3 -

专题: 简谐运动专题. 分析: 已知每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相等,根据摆球从M到P、P到N的间隔,确定摆球在左右两侧摆动的周期关系,由单摆周期公式研究摆长关系,再求解小钉与悬点的距离. 解答: 解:设每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t,则摆球在右侧摆动的周期为T1=8t,在左侧摆动的周期为T2=4t,T1:T2=2:1. 设左侧摆长为l,则T1=2 T2=2由①:②得 l=L 所以 小钉与悬点的距离s=L﹣l=L.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拐子摆类型,考查分析单摆周期的能力,比较简单. 6.(3分)(2011春?崇文区期末)在LC振荡电路中,用以下的哪种办法可以使振荡频率增大一倍( ) A. 自感L和电容C都增大一倍 B. 自感L增大一倍,电容C减小一半 C. 自感L减小一半,电容C增大一倍 D. 自感L和电容C都减小一半 考点: 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 分析: 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f=,根据该公式进行分析. 解答: 解:A、根据f=A错误; B、根据f=误; C、根据f=误; D、根据f=,知自感L和电容C都减小一半,则振荡频率增大一倍.故D正确. ,知自感L减小一半,电容C增大一倍,则振荡频率不变.故C错,知自感L增大一倍,电容C减小一半,则振荡频率不变.故B错,知自感L和电容C都增大一倍,则振荡频率变为原来的一半.故 ① ② 故选: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LC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f=,并能灵活运用. 7.(3分)(2014春?吉林校级月考)观察者站在铁道旁,一辆以某一速度运动的火车向观察者迎面驶来,同时发出汽笛声,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 )

- 4 -

A. 传向观察者的声波的速度越来越大 B. 观察者感觉汽笛声的频率越来越高 C. 传向观察者的声波的频率变低 D. 传向观察者的声波的波长变短 考点: 多普勒效应. 分析: 当声源离观测者而去时,声波的波长增加,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接近观测者时,声波的波长减小,音调就变高.音调的变化同声源与观测者间的相对速度和声速的比值有关.这一比值越大,改变就越显著,后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 解答: 解:A、波速有介质决定,与波源的音调无关,故A正确; B、多普勒效应中,高亢表示靠近,低沉表示远离,火车向观察者迎面驶来,观察者感觉汽笛声的频率越来越高,故B正确; C、频率由波源决定,故两列声波在空中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频率都会保持不变,故C错误; D、传向观察者的声波的频率不变,波速不变,则波长也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多普勒效应,记住“高亢表示靠近,低沉表示远离”的结论即可,注意区分发出的频率或波长,与接收的频率与波长的不同. 8.(3分)(2005?鹤城区校级一模)如图所示,从入口S处送入某一频率的声音.通过左右两条管道径SAT和SBT,声音传到了出口T处,并可以从T处监听声音.右侧的B管可以拉出或推入以改变B管的长度.开始时左右两侧管道关于S、T对称,从S处送入某一频率的声音后,将B管逐渐拉出,当拉出的长度为l时,第1次听到最低的声音.设声速为v,则该声音的频率为( )

A. B. C. D. 考点: 声波. 分析: 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振动相互减弱.即听到声音最小 解答: 解:两列声波在出口T处发生干涉, 要第一次听到最低的声音, 需满足2l= 又因λ=所以f=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 考查波的叠加原理,当振动方向相同时,相互加强,当振动方向相反时,相互减弱.

- 5 -

9.(3分)(2003?江苏)如图,a和b都是厚度均匀的平玻璃板,它们之间的夹角为φ.一细光束以入射角θ从P点射入,θ>φ.已知此光束由红光和蓝光组成.则当光束透过b板后( )

A. 传播方向相对于入射光方向向左偏转φ角 B. 传播方向相对于入射光方向向右偏转φ角 C. 红光在蓝光的左边 D. 红光在蓝光的右边 考点: 光的干涉;颜色及光的色散. 专题: 压轴题;光的折射专题. 分析: 要确定出射光线的传播方向需要求出出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这就必需根据折射定律进行计算. 由于红光的波长大于蓝光的波长,故从a板出射后红光和蓝光都向左偏折,但蓝光偏折的更多即蓝光向底端偏折更多,由于θ>φ,即b板左端相等于底端,故蓝光向底端偏折更多. 解答: 解:根据折射率公式n=,又α=β,n=,故sinθ=sinγ,故θ=γ.从平板玻璃射出的光线和射向平板玻璃的光线平行,故当光束透过b板后传播方向不变.故AB错误. 由于红光的波长大于蓝光的波长,故红光的折射率小于蓝光的折射率,所以α红>α蓝故从a射出后红光在右边,同理从b板射出后蓝光向左端偏折更多,故当光束透过b板后红光在蓝光的右边. 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学习物理不能想当然,一定要通过详细的计算来得出最终的答案. 10.(3分)(2014?宿州模拟)一束单色光斜射到一厚平板玻璃的一个表面上,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板另一个表面射出,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侧移了一段距离,在下列情况下,出射光线侧移距离最大的是( ) A. 红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 B. 红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 C. 紫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 D. 紫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 考点: 光的折射定律.

- 6 -

专题: 光的折射专题. 分析: 作出光路图,根据折射定律结合几何关系求出侧移,从而判断出哪种情况出射光线的侧移距离最大. 解答: 解:画出光的两次折射的光路图,由题意知O2A为侧移距离△x.根据几何关系有: ① 又有 ② (1)若为同一色光,则n相同,则i增加且i比r增加得快,得知sin(i﹣r)>0且增加,且增加.故A、C错误. (2)若入射角相同,由①②两式可得 得知n增加,△x增加.知B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光的折射的定律,对数学几何能力的要求较高,要加强训练. 11.(3分)(2012?射洪县校级模拟)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线圈.将金属线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当金属线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 B. 当金属线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 C. 当金属线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 D. 干涉条纹保持不变 考点: 光的干涉. 专题: 光的干涉专题. 分析: 解答本题应掌握薄膜干涉的原理,干涉取决于两层肥皂膜的厚度而形成反射光的光程差. 解答: 解:在转动金属丝圈的过程中,由于两层薄膜的厚度不变,故反射光形成的光程差也不会发生变化,故产生的干涉条纹仍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 7 -

点评: 本题应掌握薄膜干涉的原理,在学习中抓住关键因素,不要被干扰项所干扰. 12.(3分)(2004?江苏)下列关于紫外线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紫外线是一种紫色的可见光 B. 紫外线的频率比红外线的频率低 C. 紫外线可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D. 利用紫外线可以进行电视机等电路的遥控 考点: 紫外线的荧光效应及其应用. 分析: 紫外线化学效应强,能杀菌,制成消毒灯;紫外线能合成维生素D,促使钙的吸收;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解答: 解:A、紫外线和红外线都是不可见光,故A错误; B、紫外线的频率比红外线的频率高,故B错误; C、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来验钞,故C正确; D、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分清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对比记忆比较好.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3.(4分)(2011春?许昌期末)如图所示,一根绷紧的绳子系5个单摆,其中a、d摆长相等,原来5个单摆均处于静止.今先使a振动,发现其余4个单摆随之开始振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e的振动周期最大 B. d的振幅最大 C. b、c、d、e都做受迫振动 D. c和b的振动频率相同 考点: 产生共振的条件及其应用. 分析: 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率的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时,振幅最大,即共振. 解答: 解:A、a摆振动起来后,使得b、c、d、e做受迫振动,振动的频率都等于a振动的频率.所以各摆振动的周期与频率都相等.故A错误,CD正确. B、d摆的摆长与a摆相等,则固有周期相等,即固有频率相等.可见,受迫振动的频率和a摆振动的频率相等,发生共振,振幅最大.故B正确. 故选:BCD.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率的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接近物体的固

- 8 -

有频率时,振幅最大,即共振. 14.(4分)(2006?永州模拟)如图,甲、乙是在同一条均质长绳上传播的两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 )

A. 这两列波在坐标原点开始相遇 B. 经过一段时间可在绳上看见一个两列波叠加形成的完整正弦波形 C. 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在绳上看见两列波叠加恰好形成一条直线 D. 在两列波都经过O点的过程中O点是一个振动减弱点 考点: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横波的图象. 分析: 根据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直接比较波长的大小;两列波的波速相同.根据波速和距离,由波的叠加原理分析波形. 解答: 解: A、两列同类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波速相等,由图两列波到O点的距离相等,所以这两列波在坐标原点开始相遇.故A正确. B、C,由于两列波的波长相等,波速相等,所以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和对称性可知,经过一段时间可在绳上看见一个两列波叠加形成的完整正弦波形,故B正确,C错误. D、由于O点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遇处,所以振动减弱,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 第1题考查对波动图象和波叠加原理的理解,抓住波速相等和对称性进行分析即可. 15.(4分)(2013秋?新沂市校级月考)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太阳光照射下,水面上油膜出现彩色花纹是光的色散现象 B. 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红光,则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C. 光异纤维丝内芯材料的折射率比外套材料的折射率大 D. 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纵波 考点: 光通过棱镜时的偏折和色散;光的折射定律. 专题: 光的衍射、偏振和电磁本性专题. 分析: 水面上油膜出现彩色花纹是光的折射色散;双缝干涉实验中,根据,可知,波长与条纹间距的关系;光导纤维内,利用光的全反射条件,即可求解;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则各项判定求解. 解答: 解:A、太阳光照射下,油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形成相同频率的光,由于波长的长短不一,导致干涉条纹间距不等,从而出现彩色花纹,故A错误;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绿光改为红光,使得波长变长,根据, - 9 -

可知,干涉条纹间距变宽,故B错误; C、根据光的全反射条件可知,内芯材料的折射率比外套材料的折射率大,才能符合条件,故C正确; D、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考查光的干涉色散与折射色散的区别,理解干涉条纹间距公式的应用,注意光的全反射的条件的理解,认识光的横波与纵波的不同. 16.(4分)(2009春?柯城区校级期中)某介质的折射率为,一束光由该介质射向空气,如下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 光的折射定律. 专题: 光的折射专题. 分析: 根据折射率,由临界角公式sinC=,求出临界角的范围,判断光线从介质射向空气时能否发生全反射.若能射入空气,折射角将大于入射角,同时有反射,并可根据折射定律求出折射角. 解答: 解:设该介质的临界角为C.则sinC==>,则C>30°.又sinC=<,得C<60°. A、C由图入射角i=30°<C,所以光能折射进入空气,同时有反射.设折射角为r,根据n=得,sinr=nsini=×sin30°=,r=60° 则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90°﹣r=30°.故A正确,C错误. B、D由图入射角i=60°>C,所以光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反射角为i′=i=60°,故B正确,D错误. 故选:AB 点评: 解决本题关键要掌握全反射的条件和临界角公式、折射定律.当光介质进入空气时,就要考虑能否发生全反射. 17.(4分)(2013秋?新沂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某三棱镜顶角θ=41.30°,一束白光以较大的入射角i通过棱镜后,在光屏上形形成红到紫的彩色光带,当入射角i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屏上彩色光带会发生变化 (已知几种色光的临界角C红=41.37°,C橙=41.34°,C黄=41.24°,C绿=41.17°,C紫=40.7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0 -

A. 上的彩色光带是红光到紫光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B. 入射角i减小时,观察到光屏上整个彩色光带先向上移动 C. 当入射角i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屏上红光最先消失,紫光最后消失 D. 当入射角i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屏上紫光最先消失,红光最后消失 考点: 光的折射定律. 专题: 光的折射专题. 分析: 白光是复色光,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由于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折射率最大的光偏折程度最大;入射角θ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导致光线射到棱镜右侧面的入射角增大,当入射角达到某光的临界角时该光将发生全反射,分析不同色光的临界角大小可得出最先发生全反射的色光.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则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 解答: 解: A、光线通过棱镜后会向棱镜的底边偏折,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紫光的折射率最大,所以通过三棱镜后,红光偏折角最小,紫光偏折角最大,因此屏上的彩色光带是红光到紫光从下到上依次排列.故A错误. B、当入射角i减小时,根据折射定律n=可知,折射角也随之减小,所以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同向逆时针旋转,光屏上整个彩色光带先向上移动.故B正确. C、D、由题知,紫光的临界角最小,当入射角i减小到零时,光线射到棱镜右侧面的入射角等于 α=θ=41.30°,大于紫光的临界角,小于红光与橙光的临界角,所以紫光最先消失,而红光与橙光不发生全反射,仍能射到光屏上.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对光的全反射的理解能力,关键抓住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进行分析. 三、实验题(共14分) 18.(6分)(2010春?瑞安市校级期末)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 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bb′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①、②和③所示,其中甲、丙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以 aa′、bb′为界面画光路图.

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偏小 , 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不变 , 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 都有可能 .

(上面三个空格选填“偏大”、“偏小”、“不变”或“都有可能”)

考点: 光的折射定律. 专题: 实验题;恒定电流专题. - 11 -

分析: 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原理是折射定律n=,作出光路图,确定折射光线的偏折情况,分析入射角与折射角的误差,来确定折射率的误差. 解答: 解:如图1.甲同学测定折射率时,作出的折射光线如图中虚线所示,实线表示实际光线,可见折射角增大,则由折射定律n=可知,折射率n将偏小;用图②测折射率时,只要操作正确,与玻璃砖形状无关,故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不变;用图③测折射率时,折射角可能偏小,可能偏大,也可能不变,所以测得的折射率可能偏大、可能偏小,也可能不变. 故答案为:偏小、不变、都有可能 点评: 对于实验误差,要紧扣实验原理,用作图法,确定出入射角与折射角的误差,即可分析折射率的误差. 19.(8分)(2011春?宁都县校级期中)(1)如图1所示,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①光源、② 滤光片 、③ 单缝 、④ 双缝 、⑤遮光筒、⑥光屏.安装时要注意调节光学元件 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对于某种单色光,为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可采取 增大双缝和遮光屏的间距 或 减小双缝间的间距 的方法;

(2)某次实验时,该同学调节分划板的位置,使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亮纹的中心,如图2所示,此时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 2.270 mm.转动手轮,使分划线向一侧移动到另一条亮纹的中心位置,再次从螺旋测微器上读数.若实验测得4条亮纹中心间的距离为△x=0.960mm,

﹣7

已知双缝间距为d=1.5mm,双缝到屏的距离为L=1.00m,则对应的光波波长λ为 4.8×10 m.

考点: 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专题: 常规题型;光的干涉专题. 分析: (1)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让单色线光源通过双缝在光屏上形成干涉图样,通过条纹的间距公式距的方法.

- 12 -

求出波长的大小,根据该公式可得出增加条纹间(2)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等于固定刻度读数加上可动刻度读数,需估读.根据条纹的间距公式求出波长. 解答: 解:(1)该实验是让单色线光源通过双缝在光屏上形成干涉图样,所以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学元件依次为光源、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光屏.注意调节光学元件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根据知,增大双缝和遮光屏的间距或减小双缝间的间距,可以增加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 (2)螺旋测微器的固定刻度读数为2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27.0mm=0.270mm,所以最终读数为2.270mm. 根据得,=4.8×10m. ﹣7故答案为:(1)滤光片、单缝、双缝、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增大双缝和遮光屏的间距、减小双缝间的间距. ﹣7(2)2.270,4.8×10 点评: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以及掌握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20.(10分)(2008?宁夏)一半径为R的球体放置在水平面上,球体由折射率为

的透明材

料制成.现有一束位于过球心O的竖直平面内的光线,平行于桌面射到球体表面上,折射入球体后再从竖直表面射出,如图所示.已知入射光线与桌面的距离为

.求出射角.

考点: 光的折射定律. 专题: 压轴题;光的折射专题. 分析: 当光从图示位置射入,经过二次折射后射出球体,由折射定律可求出射出光线的折射角. 解答: 解:设入射光线与球体的交点为C,连接OC,OC即为入射点的法线.因此,图中的角α为入射角.过C点作球体水平表面的垂线,垂足为B.依题意,∠COB=α. 又由△OBC知sinα=① 设光线在C点的折射角为β,由折射定律得 ② 由①②式得 β=30°③ 由几何关系知,光线在球体的竖直表面上的入射角γ(见图)为30°. - 13 -

由折射定律得 因此⑤ ,解得θ=60°. 点评: 光线从球体入射时,法线则是入射点与球心的连线;当光线射出时,法线则与界面垂直.因此两次使用折射定律可求出结果. 21.(10分)(2013秋?新沂市校级月考)如图所示为一单摆的共振曲线,摆球的质量为0.1kg,求:

(1)该单摆的摆长为多少?

(2)摆球运动过程中由回复力产生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

考点: 产生共振的条件及其应用;单摆周期公式. 专题: 单摆问题. 分析: (1)由共振曲线得到单摆的固有频率,求解出周期,根据单摆周期公式求解摆长; (2)由图象得到共振时单摆振幅,回复力是重力的切线分力提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 解答: 解:(1)由图象知单摆的固有频率为0.50Hz,即T=2s; 根据T=2π,得: l===0.99m (2)设摆线与竖直方向最大偏角为θ,因摆线与竖直方向偏角很小,所以: sinθ≈θ≈ 最大加速度: a=gsinθ=g=9.8×=0.79m/s 2答:(1)该单摆的摆长为0.99m;(2)摆球运动过程中由回复力产生的最大加速度是20.79m/s. 点评: 本题关键明确共振的条件并结合单摆的周期公式列式求解,注意回复力由重力的切向分量提供,不难.

- 14 -

22.(10分)(2014春?绛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实线表示简谐波在t1=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表示t2=0.5s时的波形图.

(1)若T<(t2﹣t1)<2T,波向右传播的速度多大? (2)若2T<(t2﹣t1)<3T,波向左传播的速度多大?

考点: 横波的图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专题: 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专题. 分析: (1)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可知,若波向右传播,且T<(t2﹣t1)<2T,波传播的距离是1λ,即可求出波速. (2)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可知,若波向右传播,且2T<(t2﹣t1)<3T,波传播的距离是2λ,可求出波速. 解答: 解:(1)根据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振动在一个周期内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因为T<(t2﹣t1)<2T,设波传播的距离为x,则有:λ<x<2λ 由波形平移法可知: 若波向右传播,波传播的距离是:x=1λ=×8m=14m 则波速为:v==m/s=28m/s (2)若2T<(t2﹣t1)<3T,波向左传播,则有:2λ<(t2﹣t1)<3λ, 由波形平移法可知: 波传播的距离是:x=2λ=m=18m 则波速为:v==m/s=36m/s 答:(1)若T<(t2﹣t1)<2T,波向右传播的速度是28m/s. (2)若2T<(t2﹣t1)<3T,波向左传播的速度是36m/s. 点评: 本题关键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得到得到波传播的距离,即可求得波速.也可以写出波速的通项,再求特殊值.

- 15 -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二物理上学期质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在线全文阅读。

高二物理上学期质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19905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