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测试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A 2. B 3. D 4. A 5. A 6. B 7. C 8. B 9. D 10. A 11. D 12.D 13. B 14. A 15. C 16. B 17. A 18. B 19.B 20.C 21. A 22. A 23.A 24. C 25. D 26.C 27. D 28. C 29. B 30. 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如下六个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的研究,是经由两个步骤而实现的:一是了解学生现状;二是把学生的现状与可接受的常模作比较从而找出差距。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生活情境与学习情境在许多方面明显相似;为掌生提供将校内所学内容应用于校外生活领域的练习。因此,教育目标中应合理地反映校外当代生活的内容。 (3)学科专家的建议。
对学科专家的建议的看法,是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而提出教育目标的。
33.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34.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 (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
(1)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 (2)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5.(1)情境教学的内涵:
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2)基本特征:
第一,“学习者中心”,每一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
第二,“情境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
第三,“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将人的认知教育目标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为如下六类。
第一,知识( knowledge)。包括对特定事物和普遍事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对某一式样、结构或环境的回忆。
第二,领会( comprehension)。包括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
第三,应用( application)。指在特殊和具体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第四,分析(analysis)。指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
第五,综合( synthesis)。指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
第六,评价( evaluation)。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作出判断。
(2)“教育目标分类学”可发现它有以下三个典型特征:
首先,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目标分类学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较高级的目标建立在较低级的目标的基础之上并包含了较低级的目标。
其次,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制定教育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将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而小能用模棱两可的、可随意解释的行为来陈述。 再次,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不论哪一门学科,不论哪一个年级,都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级结构作为框架,填人相应的内容。由此形成包含“内容侧面”和“行为侧面”统一的两维的教育目标明细规格。 37.(1)班级授课组织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首先,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 其次,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再次,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最后,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概括起来说,班级授课组织即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2)班级授课组织具有下列优势。
首先,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因此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其次,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再次,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对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最后,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形成。
(3)班级授课组织也存在些先天不足和缺陷。
首先,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其次,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再次,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
最后,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针对其优势与不足,选择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看教学是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目的、教授什么样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什么。而且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实践的需要作出一定的修改。班级授课组织之所以极富生命力,就是因为这种组织形式不是僵硬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富有弹性的,可以根据特定的需求对之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1)根据题意可知,这则案例中的教学活动采用了自主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2)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师当然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活动更加健康地进行,而不是要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3)组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未必所有的素材都适合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第二,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自主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要求具备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手段。教师要协助学生准备这些手段。
第三,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有效开展自主性学习同对学习课题的恰当分配密切相关。
第四,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在组织自主性学习时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所可能提供的帮助。
第五,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评价是组织自主性学习的有机环节,是自主性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对自主性学习的评价首先需要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对自主性学习而言,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让学生陈述其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这种陈述的基础上给予鼓励与指导。 组织理想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自我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形成学生的自主性人格,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激增”的背景下,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价值空前地凸现出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课程与教学论》综合测试三(参考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