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
摘要:
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易迷恋网络的主观原因。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迷恋网络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对青少年成长极其不利的。对于迷恋网络的中学生绝对不能采取强行遏止的方式,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应对症下药,更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信息技术这一科目能利用他们这种好奇和专注的心理,那么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互联网 迷恋网络 好奇 专注 兴趣 防范 引导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发展非常迅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这7城市青少年的平均上网比例为63.3%。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用户比例最高,为78.6%,其次是亲戚朋友家,为67.2%,以下依次为学校、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以及网吧等公共休闲设施。42.3%的青少年用户认为互联网使用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认为有“好影响”和“不好的影响”的几乎各占一半。研究发现,青少年选择互联网,比例最高的是“满足交流的需要”,为65%,其实是满足学校学习功课的需要,为50%,以下依次是:满足有人做伴的需要,45%,满足摆脱孤独的需要,41%,满足娱乐的需要,40%等。但是过度的使用网络,就会产生一个心理障碍,就是网络成瘾。如果上网者对网络的使用超乎正常的使用,呈现沉迷的状态,想离线但又无法离线,进而影响正常生活,即可称为“迷恋网络”或“网络成瘾”。具体表现为:
(一)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甚至上课、做梦等时候的思维也是关于英特网。
(二)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现实生活和学习成绩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产生自我控制意识 ,却无法停止对网络的使用。
(四)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满足程度,即观网络的迷恋越来越深。 (五)企图减弱对网络的依赖性、减少上网时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迷恋网络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原因,其中针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有2个原因。 第一个是生理上的因素。
从生物神经学理论而言,上网刺激分泌神经性荷尔蒙适应戒断症状,可以得到喜乐或减少不舒服,而成为迷恋网络的成因之一。但是迷恋网络的成因大多与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第二个是个人心理因素。
1 、心理成就感:许多中学生由于在学习、交往中遇到了挫折,产生挫败感。为了逃避现实,他们通过网络发泄心中的不满,但一旦在网络中找回了自信,产生成就感,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
2 、替代作用:而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许多人将压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网络世界中,这样的替代作用可从在线世界中充斥着暴力与斗争与许多论坛的火爆言论等或是聊天室的网络性爱中看见。
3 、幻想与认同作用: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无法解决,便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时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在线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4 、好奇心:中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完善、好奇心强,难免会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影响。一但发现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很容易沉浸其中。
中学生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特别容易导致他们容易迷恋网络,而性格类型、成绩绩点和性别与网络成瘾无关。
了解了中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就不难得于中学生迷恋网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以下三个:
1、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和人生观的趋向。中学生面对网络上的巨大信息量,他们不懂得筛选。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对于色情、暴力和反动思想等信息不懂得去拒绝。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观的趋向。
2、影响中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中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迷恋网络世界,挤占大量课余时间,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更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3、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迷恋网络的中学生绝对不能采取强行遏止的方式,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应对症下药,更不能急于求成。以下我是对于从信息技术教学着手,对于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防范措施的一些拙见。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迷恋网络的程度又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游戏本身的痴迷和热爱,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真正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就必须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并不断予以强化。大禹之所以能够治水,在于放弃鲧的“强堵”,而改为“疏导”。假如能把学生这份痴迷和热爱引导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来,那么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里面,不能一味的禁止上网。应该针对学生在心理上的因素来调整教学方法。归根结底,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个认识,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不应该千篇一律的要求学生怎么做,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发挥,创设了“情境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练中学,学中练,边学边练,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送给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全方位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从而消除学生对互联网的那种神秘感。
中学生迷恋网络,最常见的体现在网络游戏里面。那么学生一旦沉迷的话,他就会想方设法的去查阅相关游戏的资料。所以老师应该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让他们去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因为他需要大量的游戏资料,而互联网恰恰有这么一个便捷的平台,所以应该引导他去利用教学里面需要学的搜索引擎去查找。也正因为是他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就会特别容易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
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
网络成瘾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好奇和专注。中学生活多或少都会有这种心理,那么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把教学任务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结合,那么教学效果就是事半功倍。例如前面提到的游戏资料的查找与搜索引擎的使用相结合,还有聊天工具与vb,FrontPage与网络游戏的门户网站,Powerpoint与游戏介绍,Word与游戏说明
等等。这些都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
那么课堂外的情况怎么样呢?当前,国家对电子游戏不是禁绝而是持严格管理的态度。网络游戏对学生的危害,网吧仅是传播场所之一,罪魁祸首是游戏本身,是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对设置带有赌博功能的网络游戏机和非法定节假日允许未成年人入内的网络游戏厅,要坚决予以取缔”。这是目前解决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的根本措施。那么学校同样也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比如利用适当时间开放学校的电脑室,信息技术老师也可以相应的布置一些实操作业,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里吸引过来。同时学校也将加强管理,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和净化内部网络资源。
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成瘾这一现象的出现不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洪水猛兽。我们应当恰当的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生活与网络这一强大的工具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对网络成瘾转变成为对学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卜卫和刘晓红主持
2、《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途径》郑秋香 3、《心理科学》2003.3 4、《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与反思》 周峰 5、《中小学生电子游戏成瘾的社会危害与干预策略》 肖余春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中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防范措施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