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ABDE) 。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高度概括性 D.逻辑完备性 E.科学预见性 2.实验方法的特点主要有(AC)。
A.精确性 B.一致性 C.可重复性 D.或然性 E.形象性 3.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或本质属性是(ABDE)。
A.可检验性 B.系统性 C.可证伪性 D.主体际性 E.客观真理性 4.下列属于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围的是(ABCD)。
A.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 B.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C.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规律 D.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E.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5.下列属于影响科研人员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的主观因素的包括(CD)。
A.应试教育 B.科研体制 C.思维定势 D.从众心理 E.科研氛围 6.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ACD) 。
A.基本概念 B.科学假说 C.基本原理或定律 D.科学推论 E.科学事实 7.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有(ABCD)。
A.科学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发展 B.科学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C.科学推动政治文明的进步 D.科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E.科学推动实事来是科学方法的形成 8.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ABCE)。
A.创新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主体际性 E.社会需求原则 9.科学的内在价值体现在(ABD)。
A.科学精神 B.科学思想 C.科学伦理 D.科学方法 E.科学道德 10.科学精神的涵义包括(ABD)。
A.求真务实精神 B.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C.艰苦奋斗精神 D.开拓创新精神 E.不为名利的奉献精神
1 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2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3 科学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4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
5 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真实描述和判断。
6 科学问题: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得到解决的矛盾。
7 科学观察: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手段。
8 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 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因而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10 科学实验: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1 简述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得到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来源于科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过程中,人们会遇到一些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要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也就提出了科学问题。具体来说,科学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两大方面。(1)来自科学发展的需要,(2)来自社会发展的需要。
2 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3 简述选题的基本原则
创新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社会需求原则 效益性原则
4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5 简述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质
1.德(1)要热爱祖国,树立爱国主义精神(2)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2.识 “识”指的是科研工作者的胆识。 (1)科研意识的强弱取决于胆识的大小
(2)在科研选题中敢不敢到第一线选那些前沿性的有创建的课题是由胆识决定的 (3)在观察和实验中根据一定的事实提出假说是需要胆识的 3.才“才”一般是指人的才干、才能、能力 首先,要勤于和善于积累知识。
其次,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要融会贯通。 再次,是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学“学”是指科研工作者的学习、学问、知识 (1)学什么
学什么是会读书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具有的读书学习的基本能力和技巧。 (2)怎样学
怎样读书学习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有的又一种基本能力和技巧。 ①“精其选”。所谓“精其选”是指对自己所要读的书刊在内容上要进行精选。 ②“解其言”。所谓“解其言”是指对自己所要读的书刊在文字上要弄懂、弄准。 ③“知其意”。科学知识的特点一般都是带有实证性的。 ④“明其理”。读书学习不仅要“知其意”,还要“明其理”。“明其理”是指对自己所要读的书刊的内容在理解程度上要读出自己的新见解,学出自己的新看法,产生自己的新思想,不做书刊的奴隶。 ⑤“善其用”。科研工作者要有驾驭科学、驾驭事业的能力。
6 简述科学精神的涵义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的涵义是历史的演变的,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界定。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真务实精神
(2)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3)开拓创新精神
7 简述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要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
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因此,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 (2)可解释性 (3)可预侧性
8 简述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
(1)人口激增(人口过快增长)
(2)自然资源消耗、短缺(人均资源不足) (3)环境污染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