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 宾语前置 基本理论
1、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 2、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一、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与表示肯定意思的句子相对而言。例如: (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前一句是肯定句,后一句是否定句,有否定副词“不”。
否定句一定要用否定词。可以用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等,也可用否定性的无指代词“莫”等。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往往要前置。自马建忠最初明确指出:凡外动字状以弗辞,或起词为“莫、无“等字,其止词如为代字者,概位乎外动之先。例如:
(2)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3)若胜我,我不若胜。(《庄子?齐物论》)
(4)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5)出言不以礼,弗之信也。(《礼记?礼器》)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例(2)—(5)都用否定副词,并用代词作宾语,因此宾语提置于谓语之前。例(6)前一分句“己”是代词,故前置,而后一分句“人”是名词,不前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最能说明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特点。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宾语还要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7)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8)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 (9)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硕鼠》)
“敢”、“或”、“肯”都是助动词,“莫”是无指代词。
上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是那么严格,先秦汉语中已有不少后置的例子。例如:
(10)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黍离》)
(11)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管燮初先生指出,代词作宾语的否定句,“宾语不先置的例外情况在殷虚甲骨刻辞中就出现了”。周光午先生对先秦16部著作的调查,提供了否定句代词宾语后置的大量资料。据何乐士先生统计,《左传》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数为57,后置的句数为34,分别占62.6%和37.4%。汉代前置的例子明显减少。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代词宾语由前置转为后置的发展过程已在口语中完成了。但是后代仿古的文言文却仍然采用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例:
(12)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 (13)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14)未之敢从也。(黄宗羲《原臣》)
这样,古籍中宾语前置的现象显得很普遍,庶几成为常例,而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显然是特殊的语序,是异例。
二、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句,包括反问句,当疑问代词“谁”、“孰”、“安”、“焉”、“何”、“奚”、“胡”、“曷”、“恶”等作宾语时,以宾语置于述语之前为常。例如: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4)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5)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 (6)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7)弗虑胡获,弗为胡成?(《尚书?太甲下》)
(8)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9)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以上各例,疑问代词作宾语,皆居述语前,例(1)、(2)、(8)的“天”、“文王”、“泰山河海”是名词,则置述语之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述语之前有助动词,那么充当宾语的疑问代词一般还得位于助动词之前。例如:
(10)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此例若误以宾语“谁”为主语,则与文意相去远矣!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还要严格,罕有例外,但后置的结构形式,先秦时已经萌芽。例如:
(11)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12)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如何”是“何如”的倒言,两者在先秦已经是凝固结构,意思是“怎么样”,如例(12),或“怎么了”,它们都不是“像什么”的意思,实际上已经不能拆开来分析。汉代以后,疑问句代词宾语逐渐出现后置的趋势。例如:
(13)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汉乐府?涉江采芙蓉》) (14)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
但是后代的仿古文言作品中,疑问代词宾语往往还是前置的。例如: (15)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6)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三、介宾结构宾语前置
介宾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的,通常位于述语之前作状语,或位于述语之后当补语,如“〔夜?以〕继日”之与“继日〈?以夜〉”。由于大多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宾结构的内部语法关系与述宾结构大体相同。但介宾结构的宾语是对介词而言,而不是对整个句子来说的。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及偏正词组等。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例如:
(1)〔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议兵》) (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3)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史记?项羽本纪》) (4)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6)〔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7)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左传?隐公三年》)
例(6)之“一言”、例(7)之“何辞”为偏正词组,其余以词充当介词的宾语。其中的“何以”逐渐成为凝固结构,古文常用,现代书面语沿用之,只限于询问原因,“为什么”的意思,而不是“用什么”或“凭什么”的意思。
虽然古代汉语介宾结构以宾语前置为常,但先秦开始也有少数后置的用例: (8)所谓伊人,〔·于焉〕逍遥?(《诗?白驹》)
(9)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史记?晋世家》) (10)〔·以何〕验之?(王充《论衡?无形》)
四、以结构助词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通过结构助词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有强调和突出宾语的作用。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是”、“实”、“焉”、“斯”、“之为”等。这些结构助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只是起表示语法关系的作用,无法译成现代汉语。例如:
(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4)其于物也,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大失生本。(《吕氏春秋?情欲》)
如果不明上述例句中的结构助词的语法作用,就会误解古书。例(4)句中,杨树达《吕氏春秋拾遗》说:“不可得之为欲,不可足之为求,乃‘欲不可得,求不可足’之倒文,此与《孟子》‘唯奕秋之为听’,《荀子?不苟篇》‘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及《礼论篇》‘生之为见,秋之为见’句例相同。
当前置宾语是代词时,一般用“之”作标志,而不用“是”或其他助词。例如: (9)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10)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国语?晋语三》)
这种宾语前置的形式,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一个范围副词“唯”(惟、维)构成“唯(惟、维)??是(之、之为)??”式。这样,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例如:
(1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尚书?牧誓》) (1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1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4)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僖公五年》)
例(14)中的“实”,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作用同“是”。用“实”作标志的不多见,用“焉”和“斯”的同样没有“之”、“是”为常,其例有:
(15)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16)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七月》)
至于“唯??之为??”的格式,例见上文引杨树达《吕氏春秋拾遗》说。 最后有必要讨论“之”和“是”的词性问题。向来有学者把“之”和“是”视为代词,起“复指”作用。
五、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六、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七、“自”字
“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 举贤以自佐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八、无条件的宾语前置
上述宾语前置,都有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志。但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它不需要任何条件或标志,而直接把宾语提置于述语之前。其宾语可以是代词,也可以是名词。代词充当前置宾语,较常见的是用指示代词“是”,例如: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征”与“问”同义,“寡人是征”与“寡人是问”都是“寡人追问这件事情”的意思。“是”分别代替上文所述情况,是指示代词。初学者必须注意与结构助词加以区别,不要把其前面的主语误为宾语。
其他代词作宾语的有:
(2)今命尔予翼。(《尚书?蔡仲之命》) (3)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节南山》) (4)松子久吾欺。(曹子建《题白马王彪》)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