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义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金刚经解义

佛法无边。人天归敬。五蕴皆空。六根清净。妙典常存。虔持必应。苦海难逾。

神扶自定。灾劫无忧。惟操本性。口诵不离。驱邪却病。万法了电。一心如镜。始悟前因。猛然深醒。广劝世人。真言可听。 旹

咸丰八年岁在戊午秋八月佛弟子黄乐之敬书

金刚经源流

释教之兴。肇于中古。昔有至人名然灯。转大法轮。教化度脱。而佛法始着。迨周昭王甲寅岁四月八日。天竺迦维卫国净梵王。诞生太子。即释迦牟尼。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夙愿故。舍国修道。雪山六载。精思苦行。于腊月八日。睹明星出见。豁然顿悟。具六通识。为三界尊。阐教西方。而佛法于是大盛。佛初诣鹿苑。后住祇阿林。讲说大法。四十九年。是时同听法会者凡数千人。有大弟子迦叶尊者。得佛正法藏。佛亲为授记。是为西土初祖。有慧命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有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皆能传佛心要。二祖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于佛灭后。宣

扬教典。般若全部六百卷。皆其所传也。后汉明帝感梦金人。遣使天竺。访寻佛法。白马?

经。中土之有经典自此始。传至二

十八祖达摩尊者。以大神通。收摄三十六处邪魔外道。设洪誓愿。自西印度。历恒河沙。以至震旦。凡三周寒暑。达于南海。时梁普通七年庚子九月廿一日也。说法演教。宗门大启。其传授密旨。大抵从超悟得。明心见性。参悟本来。是为东土初祖。自达摩西来。传心印于二祖慧可大师。且以楞伽经四卷付之。云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至五祖宏忍大师。始易以金刚经传授。尝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故曹溪六祖。闻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遂传五祖衣钵。则金刚经之能成佛。信已。是经也。为世尊第九会说法。佛说此甚深经典。盖为诸众生解诸烦热。化清凉境。拔诸苦恼。离火宅厄。济诸幽魂。超地狱趣。化诸六道。获天人乐。诚昏衢之智烛。苦海之慈航也。学禅者果能扫除一切。冥心内观。寂坐元默。惟归于空。空无所空。洞达无碍。是为参无上大乘。即或朝夕讽诵。信心受持。亦可以了夙世因。脱三涂苦。罪业消灭。获福无穷矣。嗟乎。扰扰匇匇。晨鸡暮钟。证慧业于菩提。渡迷津以宝筏。西来大意。如是如是。至各书所载。持诵金刚经功效。捷于影响。兹不复赘。

净如居士云鹤徐槐廷敬述

汇纂引用书目隋天台智者大师疏(法名智顗)唐曹溪法师直

解(六祖法名慧能)圭峰禅师疏论纂要(法名宗密)宋长水大师刊定记(法名子璇)中峰禅师略义龙舒居士王日休注致政陈雄注明憨山大师决疑(法名德清)宗泐禅师经解(法名如",又名晓月)曾凤仪宗通李腾芳集解张有誉义趣广演(号大圆居士)似空法师金刚鎞(法名广伸)张国维疏解(号如如居士。钞本)莲士大师注说王化隆直指洪莲和尚集注(采集五十三家)(本朝)剩闲居士龚穊彩集解诚斋居士盛符升五释黄成辨经贯王履昌句解无名氏芥疏(钞本)顾旦初圆旨范季珍如解(经旨提要俱摘大圆居士)石成金注论讲证陆腾金刚经演说(据注云。此书甚佳。购之未得)(附记)圆通文尼自在光佛直解(降乩笔)冲元道人注疏东樵山人直说孙念劬汇纂复复道人疑记

例言是经梁昭明太子标为三十二分。然细绎段落。恐不止是。每分标题。亦未尽赅。且如推穷四果。渐至如来。正紧接然灯佛所一段。何割截属下庄严。尔时慧命须菩提问说法信心。虽承接上文。究另有所请。不得并为一分。其余宜分宜合。不一而足。是编段落。汇合诸家。折衷至当。非敢臆说也。然三十二分。相沿已久。未可抹煞。兹将每分所标名目。列于眉端。是经当分看。憨山辨为上下两卷甚当。然自从大众起。至即见如来止。统是大乘正宗。盖安住降伏。不着形相。全经大旨已竟。自后善现问实信则示以清净。问经名则示以般若。问信解受持则示以离相发心。层层阐发。意旨渊深。后又赞叹是经之妙。劝人受持读诵。直至

不可思议止。俱是谈般若法。以洗发住降之义。是为上卷。须菩提闻佛所说。深解义趣。至于涕泪悲泣。岂有复昧住降之理。再为启请。后人注解。谓前言粗执。后言细执。前为初发心者言。后为已发心者言。均属非是。盖善现恐后世未能亲承佛语之善男女发菩提心者。无所遵行。欲佛立一法。以普示将来。佛故以实无有法破之。以后节节申解上卷未尽之义。俱有妙旨。各不相承。末揭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为全篇总结。住降之旨。洞彻无遗。是为下卷。金刚经无前半部。则演说不开。无后半部。则搜括不尽。是经当合看。一卷如一章。一章如一句。一句如一字。何为一字。昔赵洲禅师。每遇学人入室。令参无字为话头。这一无字。函盖乾坤。包罗万象识。得金刚经无相宗旨。全经可作一字读也。是经解义。分注论讲三字。仿石注本也。注者。将正文字句。逐一破解也。论者。将本文精义。辨析论断也。讲者。顺如来善现口气。以为演发也。至每段纲领脉络。承接界画处。则参以汇解数语。条分缕析。段落分明。不至字比句栉。依文解义可比。其所采录。先止四五家。后得孙述甫汇纂一书。搜罗甚富。共有数十家。复加删订。汇成一册。诸家姓氏。不备书者。缘参杂成文。不便注明。非掠美也。是经阿难结集语。句用尖。须菩提语。句用点。如来语。句用圈。以别之。通篇扼要关键处。用双圈。一节精。深微妙处。用连圈。功效处。用连点。前后关照及眉目处。用连尖。以醒之。

诵经要法

何必静室

世人诵经。多觅静室。殊不知坚诚。全在于心。而不在于境也。本心若静。虽居闹市。亦是深山。试看吾儒善读书者。挂角而读。带经而锄。竟以成功。何在于书室之静乎。

何必出家

出家原为脱离挂碍。每见有等僧人。贪恋之心仍在。如此出家。反不如在家而有出家之行者。转为上等。试看古今在家善信。得悟菩提者甚多。如傅大士庞居士诸公。俱有妻子尘累。于道无碍。可知全不在乎出家也。

何必设像

对佛诵经。意在起人敬畏。殊不知诵之有益无益。只论心之诚否。心若不诚。虽时刻与圣像不离。亦何益矣。

何必急诵

诵经全在口读其文。心思其义。只要字句明朗。微旨了彻。虽低默读诵。俱为上乘。若是急急赶读。含糊图快。未免到口不到心。纵然读过万遍。经义不解。原与不读者相同。

何必跪讽

参悟经义。不拘行住坐卧。无有不可。何必专在于跪。

何必全部

此经注解。非细加参详。则妙义不明。若人事匇忙之际。何能全读。须知尘事稍闲。息心看一段。可得一段之益。解一节。即有一节之功。试看六祖当日。只闻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即证菩提。可见惟在学人心悟如何。岂计其语句多寡耶。

按读诵经注。原可随时分段细加参详。以期解悟。固难一时全读。至于持诵经文。须于每日平明时。或人定后。既无人事之扰。息心端坐。口诵心维。或一遍。或数遍。务令一念不起。久久行之。大有利益。

金刚般若波罗蜜卷上

注 金中之刚。至坚至利。金取不变为义。喻般若之体。所谓实相般若也。心本无相。以如来真性为实相。即自性清净也。刚取断截为义。喻般若之用。所谓观照般若也。心本有觉。以真智现前为观照。即本觉妙慧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智为慧体。慧为智用。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者。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诸佛菩萨究竟超脱。清净安乐之所。能有智慧。离一切相。心常清净。即登彼岸。所谓涅槃是也。经径也。超凡入圣之径路也。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是本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流传最广。

论 此标经题也。波罗蜜有六。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退。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赅。万行俱备。众生妄念纷纭。奸伪百出。自谓乖巧。不知沉沦苦海。永堕轮回。真愚痴人也。佛说是经。欲人以净心妙慧。斩断妄缘。心性光明。同登觉岸。植善根者。始而诵经。终而悟理。得坚固力。金刚是也。具大智慧。般若是也。度生死海。登菩提岸。波罗蜜是也。五祖大师。尝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能见性。必至成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众千二百

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注 如是。指全经而言。我。阿难自谓也。言此经所云。乃我亲闻于佛也。一时。说经之时也。佛是释迦牟尼。佛者梵音。华言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曰佛。舍卫国。波斯匿王所居。祇陀。王之太子也。树是祇陀手植。故曰祇树。给孤独园者。王之宰臣须达拿。赈济贫人。称给孤独长者。须达拏深重佛教。向祇陀借园。同建精舍。请佛说法。故佛常住园中比邱。华言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善信之谓。大比邱。谓得道之深者。俱。同处也。按佛成道时。先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兄弟三人。并徒众千人。次度舍利弗及目犍连。各弟子百人。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应是千二百五十五人。经第举大数也。佛为三界所尊。故称世尊。诸天神旦食。诸鬼夕食。诸佛日中食。食时。午时也。衣即三十五条大衣。制象水田。钵即绀琉璃钵。佛行跣足。故洗之。敷。布也。佛每说法。必布坐具也。

论 此序说法因由也。佛是金轮王子。谁无供养之者。而犹行乞。欲历头陀苦行。示同凡僧。亦使后世缁徒不殖资产。去彼贪心。折其骄亢。以炼种性也。佛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乞食是戒。趺坐是定。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起般若正宗。

讲 阿难说。我尝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长者园中。座下乞士。共千二百五十人。时方正午。当进食之时。佛乃着僧伽之衣。持四天王所献之钵。自外而入舍卫城中。次第乞食。不越贫先富。不舍贱从贵。平等无相。一概而乞。还至园中。饭食已完。将入禅定。于是收衣钵。屏资缘也。洗足。净身业也。敷座。摄动归静也。而说法之原起矣。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应云何住。与后文云何应住不同。盖前问功夫下手。后问有法示人也。经意自别)。

注 时。即食毕安坐时。长老。高年有德之称。须菩提解空第一。在十大弟子之列。全空之性。真是菩提。故名须菩提。空性出生万法。又名空生。空性随缘应现。利人利物。亦名善现。左为邪。右为正。示去邪归正之义。袒肩。全身担荷也。膝地。屈己顺承也。合掌。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也。皆修敬之仪。希有。赞佛之词。如来。佛之通称。如者。真性之本体。来者。真性之

应用。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义。护者防其偏邪。念者护之切。付者传以正道。嘱者付之殷。菩萨。华言觉有情。谓能自觉。又能觉悟有情也。指凡学于如来者言。如来善护二句。引起全经。以后凡佛所言。皆是护念付嘱也。既云护嘱菩萨。又以善男女为问。以众生俱可证菩萨也。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觉也。皆梵语也。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佛心。人之真性也。真性包含太虚。无得而上之。故云无上。然佛与凡夫。性相平等。故云正等。其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发此心者。乃发吾当下具足之菩提心也。住。止也。是静存本位。降伏。是妄念突起。力为制伏也。上下两心字相应。菩提心。乃最初之真心也。其心。是颠倒之妄心也。谛。详审也。两如是。谓既发无上菩提心。即应如其所发之觉心而安住降伏也。二句自应一串说下。唯。领诺也。然。是其言也。愿是诚心。乐是鼓舞心。欲是迫切心。如此始能谛听。故继以涕泣。终以欢喜。

论 此善现启请安住降伏之旨。开万世教门心法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句。经中凡二十九见。为全经之纲。一点菩提心。是金刚正眼。万法总持。菩提心一发。智光便现。名为般若。一切万行。从此而生。所以学佛人。初从净信。直至成佛。总离不得发菩提心也。如来说个如是二字。见得此心发处。即是住处般若。慧光观照。自心见性。即无妄念。无妄念即是降伏。但此处尚未说明。至下文无相无住。方证修因。

讲 当佛敷坐之时。有长老名须菩提者。乘机发心。愿佛化度众生。因起而请曰。希有哉世尊也。如来起慈悲心。善能护持眷念众菩萨。使之信受。善能以佛法付委嘱托众菩萨。使之奉行矣。若有善男女。学道之初。先发此无上菩提之佛心。当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转。妄心若起。当如何降伏。而使不惑乱我真心乎。佛言善哉善哉。汝云如来善教诸菩萨。此言正合我心。汝其详审谛听。吾当为汝说。夫人之一心。朋从往来。攻取日众。最难发此菩提觉心。若既发此一念。则满腔中。纯是天理。真如本性。自然显露。应如是常住而不迁。如是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自能降伏矣。须菩提领悟其言曰。世尊。弟子愿闻佛之教。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别本非无想上。有若字。旧本经中。凡即通作则。因避高丽讳稷。改即为则。凡两合之义为即。相仍之义为则。即可用之相仍。则不可用之合两。今从之)。

注 摩诃。大也。谓心量广大也。未发心称善人。已发心称

菩萨。一切众生。该下九种而言。卵生。禽鸟也。胎生。人与兽也。湿生。水族也。化生。蝇蚊类也。此四种。是欲界受生差别也。有色。但有色。身而无情欲也。无色。但其灵识而无色身也。有想。方寸之中。尚有计虑也。无想。净涵万有。一念不动也。非有想。非无想。虽一念不动。不似木石之无知也。此五种。是心念差别也。众生在五蕴中受生。真性既迷。则堕于胎卵湿化。虚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轮回六道。难入涅槃。六祖俱指心说。盖剖示其受生转变之所以然。非谓人心如此。即谓之胎卵湿化也。我者。代度生菩萨设为自任之词。非佛自谓也。令者。指九种言。烦恼俱尽为无余。不生为涅。不死为槃。是圆满清净。能所全消。超脱轮回。出离生死。究竟到彼岸地位。误认为死。则大谬矣。灭消灭。灭尽痴愚烦恼。度化度。度脱生死苦海。众生皆有夙业。遇佛而后得果。是谓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也。相。形迹也。我相。自私自利。止便身图也。人相。痛痒无关。分形绝界也。众生相。区别灵蠢。品类以分也。寿者相。畏死幸生。希冀不老也。无众生得灭度。即是无四相。正降伏之要也。

论 此答降伏之问。而教以度生。不着四相也。尊者首请应住。次问降伏。而世尊先酬次问者。以菩萨所发大心。为度生之心。故以度生开示之。盖菩提心。即天地之心。必度尽众生。方完得本来分愿。所以众生受生不同。佛皆导之。觉悟本心。入于一真法界。而使业缘尽灭。度脱轮回。实以众生性中自具般若。

各完本性。便为灭度。即使度尽众生。不过还其本然而已。所谓实无灭度也。度生无度。即是无相。无相便是降伏。四相。经内频呼叠唤。此最净染关头。教人加意荡涤。方是无上正等觉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讲 佛告曰。须菩提。诸菩萨性量广大。应如是降伏其心。果何道以致之。盖我之心。即人物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世间之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天上之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皆是众生妄心结习所致。我皆令其超越生死。灭其业障而度脱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之众生者。岂我真能灭度哉。以众生原有佛性。只是迷而不悟。今心地开朗。顿见本性。是自性自度。于我何功焉。所以度而无度者何。惟无四相故也。若见有度人之我。则有我相。见有所度之人。则有人相。见我所灭度无量无边。则有众生相。见我与众生同到涅槃。则有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三轮体空之菩萨矣。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 复次。还与须菩提言也。法字。总六度万行诸法。所该甚广。下文六尘。从法中抽出来。以六尘为。日用切要也。此住字。作执着解。六度以布施为首。此布施。主法施言。此经句句是般若法施。菩萨心施。与财宝施。身命施不同。观行于布施行字。非是断灭。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触。身所感触也。诸法皆缘心生。故属意。不住相者。指不住六尘之相言。菩萨化度众生。教以清净六根。不染六尘。可以证解脱。乃法施也。应如是布施句。承上复一句引起下文。福德即福慧。不住相布施。则心境如如。有自然之福德。非福报之谓也。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谓之十方。总是一个大字。虚空者。太虚之中。荡然空朗也。是喻不可思量。以显无相福德之妙。末住字。作止住义解。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菩萨受如来教。但当如其所教。以无住为住也。

论 此答应住之问。而教以布施。不住尘相也。菩萨发心。度生为事。菩萨六度。布施居先故。度生布施。皆为降住中事。上言灭度众生。不着四相。然要离四相。必先不住六尘。盖菩萨心量。遍该法界。布施一切。利益众生。必使尽证解脱。然后此心无歉。但一涉交接。事物相缠。最易粘着。须养得此心一边不着。方其体之虚。如明月当空。及其应之灵。如流水曲注。以菩提妙心。行菩提大用。不着六尘。无所贪着。意境尽化。迹象胥

融。地阔天空。其福德乃无限量。佛法广大。与天地参。福德不可思量。并非虚语。按此言无住相行施之福德。虽无较量意。然为下九番。言福德总摄。后文即缘此。为较量也。准此问答。便已经终。盖大乘正宗经文。于此已备。下特以四句偈。综括经旨耳。

讲 佛因无相之义。再告须菩提曰。菩萨于六度万行之法。当空此心。无所执着。以为敷布设施。何则六尘一有所著。便不能空此心。以施于众生。菩萨舍其所贪。归于空寂。不于六尘上有所系累。但自性虚通。妙圆明净。随感而应。不住于相也。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则所有善根。纯熟圆满。永得无上菩提之道。其福德岂可限量哉。吾试问尔。如十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言。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能测度也。佛言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之不可思量。须菩提。汝学佛之菩萨。但当如我所教无住相布施之理。以住其心可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 身相。谓佛应身三十二相也。见如来。指法身言。谓真性佛也。如来所说之如来。乃是佛号。凡所有相。指一切物相而

言。凡四相法相非法相。皆在其中。兼空有两层。即见如来。见众生本性之如来。即菩提心也。

论 此言有相皆妄。而显无相之真佛也。上文说个不住相。尚未说出。所以不当住相之故。至此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岂可住着。若见诸相非相。此无相处。即如来法身也。此经是破相宗。无相是真佛。乃从源头上。破见非相。不落于有。见相非相。不滞于无。即妄即真。即有即空。原无二体。得见真空实相。故曰即见如来。此第一义谛。大乘之真见也。按唐圭峰以凡所有相四句。为经中之四句偈。持论甚正。盖此四句为大乘正宗。包括全经之旨。下经若以色见我四句。即此见相非相二句。如梦幻泡影四句。即此凡所有相二句。

讲 佛恐须菩提闻无相之旨。所悟尚未尽彻。故举身相征诘之曰。须菩提。可执四大色身。谓如来在是否。须菩提言。不也。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之末。非真空无相之道也。佛于是晓之曰。世间凡有形相可见者。皆是假合变幻。不是本有真实之理。虽有所见。亦妄见也。若见诸相。便识破非我真实本相。自能回光返照。即见色身中。有法身自性之如来。随处显现矣。如来岂可外求耶。

汇解 自善现启请至此。凡四节为一段。全经以无相为宗。

而此特为无相之总纲。统为大乘正宗。前示离相度生。以彰妙慧。无相行施。以称妙福。非相见佛。以印妙心。总之相皆虚妄。能见本性真空实相。即见真佛。末揭出破相宗之四句偈。已将全经大旨。都行包括。故下文随接如是言说章句。作一兜裹。以后反覆开导。皆是申明无相之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三字盛释。及各正本。俱定为衍文)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 如是言说章句。指上数章而言。信为入道之门。实信者。信此章句为真实之谛也。佛灭度后。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三千年。后五百岁。正末法时也。持戒。诸恶莫作。修福。众善奉行。信心。慧心也。能生者。戒定既具。智慧自生也。善

根。即菩提心。种有生发义。所。犹处也。一念。专念也。上云实信。以佛语为实而信之。此云净信。心常清净。不生妄念也。悉知悉见。心合于佛。佛合于心也。福德。清净中自具福德也。法相。以法为有也。非法相。以法为无也。无四相。则人空。无法相。则法空。无非法相。则空亦空。有无双遣。方是真空。取。即着也。反言之。以明法相非法相之不可有也。如来常说云者。盖古佛有是语。而复述之也。筏。船也。喻。譬也。言譬如以筏渡人。既济而筏无用也。

论 此因须菩提问实信。恐菩萨于四相之外。别生法执。必并法与非法之相皆空。方可言净信也。佛法大海。信为善入。善现闻佛说法。实深信受。又欲众生同生信心。共登觉路。故有是问。然开口说言说章句。即存一法相于胸中。佛先教学者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又恐学者徒泥言说。不求心得。故云无法相。又恐学者执着无法。入于沈空。断灭不去。探讨其言。以悟真理。故复下转语曰。亦无非法相。且申其诫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两头截住。乃为净信也。净信。是众生可以成佛作祖之善根。三是诸众生句。谆谆提命。直欲唤醒群梦。

讲 须菩提闻大乘正宗之教。恐后来众生。未能生信。乃白佛曰。世尊所说。菩萨未有不尊奉矣。倘末世凡夫。得闻如是言说章句。果能生实信否。佛曰。汝莫作是说。盖此无相真空之理。

必有大根基之人。方能信任其道。设或佛灭后。至五百岁之遥。有人持守戒律。广修福田。能于此章句。确信为实者。此人必从诸佛同源之所。断除恶业。栽植善根者也。若有此善根之人。闻得此经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心常清净。笃信不疑。此心便与如来相合。佛智佛慧。无不知其存心。见其行事。是诸众生。当得无量清净福德。此何故哉。是诸众生。悟得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寿四相。是人空也。四相既空。诸法无从得立。故不执有而为法相。亦不执无而为非法相。是法空也。此何以故。是诸众生。苟心不空净。便着我人众寿之形迹。此人所易晓也。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吾真如本体。不在语言文字之间。若取法相。与执着四相一般。若取非法相。又涉断灭见。与前着四相。又何异焉。是故不应取法相。而以为有。亦不应取非法相。而以为无。则性体之中。浑然形迹两忘矣。以此义亦有原故。佛尝谓汝学道之人。当知我说此法者。因汝不能了悟真空。超于彼岸。我不过假此法。度脱生死苦海。汝既自见本性。证涅槃乐。则我之法当无所用矣。譬如以筏渡人。既得登岸。筏即无用。由此观之。有法尚应舍矣。何况非法。又可执著于无。沉空守寂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 得。谓得于己也。说。谓教之人也。义字。顶上章以是义故来。即指不应取法取非法说。无有定者。不偏有。不偏无。兼法与非法言。然善现尔时尚未了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不直曰无有法。而曰无有定法。不可取。谓不可以色相取。不可说。谓不可以口舌说。非法者。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者。虽无而却有。贤者。若四果之类。圣者。佛也。以字作用字解。无为法。乃清净觉性。不假人为者也。即是无住。即是无相。即是无上菩提。长老先言无定。次言无为。悟入圣境矣。

论 此承上不可取法取非法。而明无得无说之真法也。前文说个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两句该得全经意旨。但见如来处。落在实相上。则成法相。落在非相上。则成非法相。所以前节将法与非法。两路截清。此却将如来所得所说征诘者。两个如来字。正根上见如来字来。要勘他信处。落在那里。空生答以无有定法。不可取说。活泼泼地。恰在个中。末后说出无为法而有差别。不是脚踏实地。怎能说得如此谛当。只此一语。为众生说。可以出生死。趋菩提。故下文遂以持经功德较量也。

讲 前既说法相非法相。佛恐须菩提尚未透彻。故问曰。汝以如来无上菩提之法。果有得于己耶。抑以此法有所说而教之人耶。须菩提言。如我心中悟佛所说义。则知无上菩提之法。此吾

著于法而行布施。则四相未空。为无明障。如人人闇室中。昏无所见矣。若心无所著而行布施。则圆。悟如来。洞达无碍。如人有眼目。又得杲日当空。见种种色矣。若后世有善男女。能受持读诵此经。直下顿悟真空。即到菩提觉位。为自性如来。佛以智慧之目。尽知尽见。岂不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哉。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注 初日中日后日。以一日言。早中晚三时也。恒河沙言其多。无量劫言其久。皆备喻也。佛所谓舍身布施。非真有此事。即儒家损己益人之说。信心。即前信心清净。不逆。即前不惊不怖不畏。是与般若契合。一心随顺也。闻经信心。无有违逆。祇是耳根胜也。何况六根清净。又有胜焉者。书写手具般若身根胜也。受持心具般若意根胜也。读诵口具般若舌根胜也。此自利之功。至为人解说。又是利他之德。

论 此第四番较量福德也。但舍身命。不能见性。仍为有漏业因。闻经信心。顿见自性。一志修行。更无退转。此人得般若之福。大胜命施之福。书写持说。是从般若光中流出。语言文字。

代佛宣扬。非徒纸上陈言。依文解义可比。

讲 佛言设有善男女。于一日之间。以恒河沙等身命。三度布施。至于无量数劫。则福报曷可胜言。然止能受世间顽福耳。若有人闻此经。既信于心。不违其说。其福尚胜舍身之福。何况书写章句。而寻绎其言。受持读诵。而解悟其理。又以是经与人解说其义。则不徒自明己性。且教人各见其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岂有限量哉。

汇解 自深解义趣至此。凡七节为一段。空生闻般若经名之后。自陈悟解。叹信经之人。生实相。征离相。为第一希有。佛因言实相般若。为六度第一。复举忍辱布施以例其余。教以从解起行。于六波罗蜜上。一一离相发心。以利益众生。而以无实无虚。括般若之宗旨。无实。则万法皆空。离相是也。无虚。则一真常住实相是也。正是菩提妙境。又借入闇处明。推明相无可住之故。复较量福德一番。以见般若能人己兼成。非舍命所能及也。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 要。宗也。语必归宗也。是经。即文字中所诠实相般若也。乘即车乘。取法轮转通之义。大乘。菩萨乘也。最上乘。佛乘也。六祖曰。法无三乘。人心自有差等。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发。谓修行人发心也。上功德。以经中自有之功德言。下以人所成就之功德言。荷担。直将佛法肩承在身上也。小法外道也。前言四相。主六尘说。尚粗。此言四见。主六根说。稍细。妄见又为妄相根本。前言塔庙。是说经处。此是有经处。各有分别。诸华香。谓宝花妙香也。

论 此总承上文。言是经微妙。惟发大乘人。能荷担佛法也。发大乘。最上乘。即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为已发最上乘人。善男女为能发最上乘人。众生为未发最上乘人。然未发上乘。实是能发上乘者。如来护嘱菩萨。为已发上乘者说。正为能发上乘未发上乘者说也。荷担者。以菩提本于如来。示正法授受之宗。如来护念付嘱。专是求荷担之人。末言此经具佛全身。但流布处。即是法身常住。收足持经之义。圆满周遍。盖尽人望之矣。

讲 须菩提。要而言之。是经不可以心思口议。不可以物称器量。有无边功德。所以如来不轻为人说。惟为发菩提心。大根器人说也。若果有人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之而悉见之。功用德行。皆可成就。此人即能以如来无上菩提之法。一身担任之。岂乐小法者可比哉。盖乐小法者。迷于外道不免有人我等见之私。其于真性。茫然不知。故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不知此经普示一切。至微至妙。须菩提。在在处处。有此经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为之供养。当知此处。即是如来真身。舍利宝塔。能使遐迩瞻仰。恭敬而一心严肃。作礼而五体投地。围绕而大众归依。以诸花香而布散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洵乎信心持说者。便能荷担菩提也。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轻贱谓疾病贫穷。小而忧辱。大而死亡皆是。先世。指前生。其实昔日向恶。今日向善。在生转换一番。亦谓之世。六祖以先世今世。作前念后念。亦通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即三涂也。入福德门。则先世罪业消灭。入智慧门。则得阿耨菩提。

论 上言受持得福。此言受持灭罪。前为大乘言功德。此为

下乘言果报也。果报之说。最能感动世人。故略言之。人见持经者。现生轗轲。受人辱骂轻贱。便谓无益而生退阻。故佛言因果破之。正为修法者坚其志耳。放下屠刀。立地可以成佛。无边苦海。回头便即诞登。持经见性。换骨脱胎。所谓莫抛造物钧陶外。广渡无边大法船也。

讲 持诵此经。宜为天人恭敬。而不免人之轻贱。鲜不以持诵为无益矣。佛故曰。须菩提。人能持诵此经。即为荷担正法。应为天人恭敬。若反为人轻贱。当是夙世大有罪业。纵贪嗔痴。恣身口意。应堕入三恶道中。今仗持经功德。祇受轻贱之罚。前生罪业。即为消除。况今觉心一起。罪灭福生。因除果现。当得无上菩提矣。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 阿僧祇。华言无央数。劫。犹世也。于然灯佛前。谓未遇然灯佛以前也。值。犹遇也。那由他。华言一万万。具说。详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金刚经解义在线全文阅读。

金刚经解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2009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