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电路如图P1.2 所示,已知ui?10sin?t(V),试画出ui与uo的波形。设二极管导通电压可忽略不计。
图P1.2 解图P1.2
解:ui与uo的波形如解图Pl.2所示。
1.4电路如图P1.4所示, 二极管导通电压UD=0.7V,常温下UT?26mV,电容C对交流信号可视为短路;ui为正弦波,有效值为10mV。试问二极管中流过的交流电流的有效值为多少?
解:二极管的直流电流 ID?(V?UD)/R?2.6mA 其动态电阻:
rD?UT/ID?10? 图P1.4
故动态电流的有效值:Id?Ui/rD?1mA
1.6 已知图Pl.6 所示电路中稳压管的稳定电压UZ?6V,最小稳定电流 IZmin?5mA,最大稳定电流IZmax?25mA。
(1)分别计算UI为10V 、15V 、35V 三种情况下输出电压UO的值; (2)若UI?35V时负载开路,则会出现什么现象? 为什么?
解:(1)只有当加在稳压管两端的 电压大于其稳压值时,输出电压才为6V。 ∴UI?10V时,UO?RLR?RLUI?3.3V;
图Pl.6
UI?15V时,UO?RLR?RLUI?5V;
1
UI?35V时,UO?RLR?RLUI?11.7V?UZ,∴UO?UZ?6V。
0.1
(2)当负载开路时,IZ?UI?UZR?29mA?IZmax?25mA,故稳压管将被烧毁。
1.8现测得放大电路中两只管子两个电极的电流如图P1.8所示。分别求另一电极的电流,标出其方向,并在圆圈中画出管子,且分别求出它们的电流放大系数β。
(a) (b) (a) (b) 图Pl.8 解图Pl.8
解:答案如解图Pl.8所示。
放大倍数分别为?a?1mA/10?A?100和?b?5mA/100?A?50
1.9测得放大电路中六只晶体管的直流电位如图P1.9所示。在圆圈中画出管子,并说明它们是硅管还是锗管。
图P1.9
解:如解图1.9。
解图1.9
1.10电路如图P1.10所示,晶体管导通时UBE?0.7V,β=50。试分析VBB为0V、1V、3V三种情况下T 的工作状态及输出电压uO的值。
2
解: (1)当VBB?0时,T 截止,uO?12V。
(2)当VBB?1V时,因为
IBQ?VBB?UBEQRbBQ?60?A
ICQ??I?3mA
R?9cV 图P1.10
uO?VCC?I所以T处于放大状态。
CQ(3)当VBB?3V时,因为IBQ?VCC?UCESRcVBB?UBEQRb?460?A,
ICQ??IBQ?23mA?ICS??11.3mA, 所以T处于饱和状态。
1.12分别判断图Pl.12 所示各电路中晶体管是否有可能工作在放大状态。
(a) (b) (c)
(d) (e)
图P1.12
解:(a)可能;(b)可能;(c)不能;(d)不能,T 的发射结会因电流过大而损坏。(e)可能。 2.1 分别改正图P2.1 所示各电路中的错误,使它们有可能放大正弦波信号。要求保留电路原来的共射接法和耦合方式。
3
(a) (b)
(c) (d)
图P2.1
解:(a)将-VCC改为+VCC。
(b)在+VCC与基极之间加Rb。
(c)将VBB反接,且在输入端串联一个电阻。
(d)在VBB支路加Rb,在-VCC与集电极之间加Rc。
2.2画出图P2.2所示各电路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设所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a) (b)
(c) (d)
图P2.2
4
解:将电容开路、变压器线圈短路即为直流通路,图略。 图P2.2所示各电路的交流通路如解图P2.2所示;
(a) (b)
(c) (d) 解图P2.2
2.4 电路如图P2.4 (a)所示,图(b)是晶体管的输出特性,静态时UBEQ?0.7V。利用图解法分别求出RL??和RL?3k?时的静态工作点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Uom(有效值)。
(a) (b)
图P2.4
解:空载时:IBQ?20?A,ICQ?2mA,UCEQ?6V;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峰值约为5.3V ,有效值约为3.75V 。
带载时:IBQ?20?A,ICQ?2mA,UCEQ?3V;
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峰值约为2.3V ,有效值约为1.63V 。如解图P2.4 所示。
5
解图P2.4 图P2.5
2.6电路如图P2.6所示,已知晶体管β=120,UBE=0.7V,饱和管压降UCES=0.5V。在下列情况下,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晶体管的集电极电位,应分别为多少?
(1)正常情况;(2)Rb1短路;(3)Rb1开路;(4)Rb2开路;(5)Rb2短路;(6)RC短路;
图P2.6 图P2.7
解:(1)IB?VCC?UBERb2?UBERb1?174?163?11?A,IC??IB?1.32mA,
∴UC?VCC?ICRc?8.3V。
(2) Rb1短路,IC?IB?0,∴UC?15V。 (3) Rb1开路,临界饱和基极电流IBS?VCC?UBERb2VCC?UCES?23.7?A,
?Rc实际基极电流IB??174?A。
由于IB?IBS,管子饱和,∴UC?UCES?0.5V。
(4) Rb2开路,无基极电流,UC?VCC?15V。 (5) Rb2短路,发射结将烧毁,UC可能为15V。 (6) RC短路, UC?VCC?15V。
6
2.7电路如图P2.7所示,晶体管的β=80 ,rbb?100?。分别计算RL??和RL?3k?'?、R和R。 时的Q点、Auio解:在空载和带负载情况下,电路的静态电流、rbe均相等,它们分别为: IBQ?
ICVCC?UBEQRbBQ?UBEQRsmA
?22?A
Q??I? rbe?rbb'?(1??)26mVIEQ?1.3k?
空载时,静态管压降、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分别为: UC?VQ?ICEC????Rc??308 R?6.2V; ACQcurberberbe?Rs???93 ?Au??1.3k? Ri?Rb//rbe?rb?; Aeus Ro?Rc?5k?
RL?3k?时,静态管压降、电压放大倍数分别为:
UCE?QRLRL?RcVCC?I(CRQ//Rc?)L 2V.3RL)????(Rc//????115 A Auusrberberbe?Rs???34.7?A u1.3k? Ri?Rb//rbe?rb? Ro?Rc?5k?。 e2.9 已知图P2.9所示电路中,晶体管β=100,rbe=1.4kΩ。 (1)现已测得静态管压降UCEQ=6V,估算Rb;
?和U?的有效值分别为1mV和100mV,则负载电阻R为多少? (2)若测得ULio
解:(1)IC∴Rb?VCC?UCERcVCC?UIBBE?2mA,IB?IC/??20?A, 。
??565k? 7
???(2)由AuUoUi???(Rc//RL)rbe??100,
可得: RL?2.625k?。 图P2.9 2.11 电路如图P2.11所示,晶体管β=100,rbb?=100Ω。
?、R和R; (1)求电路的Q点、Auio(2)若改用β=200的晶体管,则Q点如何变化?
(3)若电容Ce开路,则将引起电路的哪些动态参数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解:(1)静态分析: UBQ?Rb1Rb1?Rb2?VCC?2V
IEQ?UBQ?URf?ReIEQ1??BEQ?1mA
IBQ??10?A
UCEQ?VCC?IEQ(Rc?Rf?Re)?5.7V 图P2.11
动态分析:rbe?rbb'?(1??)26mVIEQ?2.73k?
??? Au?(Rc//RL)rbe?(1??R)f??7.7
Ri?Rb1//Rb2//[rbe?(1??)Rf]?3.7k? Ro?Rc?5k? (2) β=200时,UBQ?UBQ?URf?ReRb1Rb1?Rb2?VCC?2V(不变);
IEQ?BEQ?1mA(不变);IBQ?IEQ1???5?A(减小);
UCEQ?VCC?IEQ(Rc?Rf?Re)?5.7V(不变)。
??? (3) Ce开路时,Au?(Rc//RL)rbe?(1??)(Re?Rf)??Rc//RLRe?Rf??1.92(减小);
8
Ri?Rb1//Rb2//[rbe?(1??)(Re?Rf)]?4.1k?(增大); Ro?Rc?5k?(不变)。
2.12 电路如图P2.12所示,晶体管的β=80,rbe=1kΩ。
?、R和R。 (1)求出Q点; (2)分别求出RL=∞和RL=3kΩ时电路的Auio解:(1)求解Q 点: IBQ?VCC?UBEQRb?(1??R)eBQ?32.?3A
IEQ?(1??)I UCEQ?2.6m1A R?7.17V e?VCC?IEQ(2)求解放大倍数和输入、输出电阻:
??RL=∞时;Au(1??)Rerbe?(1??)Re?0.996图P2.12
Ri?Rb//[rbe?(1??)Re]?110k?
?? RL=3kΩ时;Au(1??)(Re//RL)rbe?(1??)(Re//RL)?0.992
Ri?Rb//[rbe?(1??)(Re//RL)]?76k?
输出电阻:Ro?Re//
Rs//Rb?rbe1???37?
2.13 电路如图P2.13 所示,晶体管的β=60 , rbb?100?。
'?、R和R (1)求解Q点、Auio(2)设Us = 10mV (有效值),问Ui??,Uo??若C3开路,则Ui??,Uo??
解:(1) Q 点:
IBQ?VCC?UBEQRb?(1??)ReBQ
?31?A
ICQ??I
?1.86mA
9
图P2.13
UCEQ?VCC?I(EQR?cR)?4.56 Ve?、R和R的分析: Auiorbe?rbb'?(1??)26mVIEQ????(Rc//RL)??95 ?952?, AurbeRi?Rb//rbe?952? , Ro?Rc?3k?。
(2)设Us = 10mV (有效值),则 Ui?RiRs?Ri??U?304mV ?Us?3.2mV; Uo?Aui若C3开路,则:
???Rc//RL??1.5 Ri?Rb//[rbe?(1??)Re]?51.3k? , AuReRiRs?RiUi?。 ?Us?9.6mV, Uo??Au?Ui?14.4mV三、电路如图T3·3所示,所有晶体管均为硅管,β均为200,rbb?200?,静态时
'UBEQ?0.7V。试求:
(1)静态时Tl管和T2管的发射极电流。
(2)若静态时uO?0,则应如何调节Rc2的值才能使uO?0? 若静态uO?0V,则Rc2 =?,电压放大倍数为多少?
解:(1)T3管的集电极电流IC3?(UZ?UBEQ3)/RE3?0.3mA 静态时Tl管和T2管的发射极电流IE1?IE2?0.15mA
(2)若静态时uO?0,则应减小Rc2。
当uI?0 时uO?0, T4管的集电极电流ICQ4?VEE/Rc4?0.6mA。 Rc2的电流及其阻值分别为: IRc2?IC2?IB4?IC2?ICQ4?0.147mA,
? 10
Rc2?IE4RE4?UBEQ4IRc2?6.8k?
电压放大倍数求解过程如下: rbe2?rbb?(1??)'26mVIEQ226mVIEQ4?35k? 图T3·3
rbe4?rbb?(1??)'?8.9k?
?? Au1??Rc2//?rbe4?(?1?R)2rbe2e4???18. 3??? Au2?Rc4rbe4?(1??)Re4??18.3
??A?A???335 Auu1u2
3.1判断图P3.1所示各两级放大电路中T1和T2管分别组成哪种基本接法的放大电路。
设图中所有电容对于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a)
(b)
(c) (d)
11
(e) (f)
图P3.1
解:(a)共射,共基 (b)共射,共射 (c)共射,共射
(d)共集,共基 (e)共源,共集 (f)共基,共集
3.2 设图P3.2所示各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均合适,分别画出它们的交流等效电路,并写出Au、Ri和Ro的表达式。
(a) (b)
(c) (d)
图P3.2
解:(1)图示各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如解图P3.2所示。 (2)各电路的Au、Ri和Ro的表达式分别为: ???(a):Au
?1?R2//?rbe2?(1??2)R3??R1?rbe1?(1??2)R3rbe2?(1??2)R3;
Ri?R1?rbe1; Ro?R3//
12
rbe2?R21??2
???(b):Au(1??1)(R2//R3//rbe2)rbe1?(1??1)(R2//R3//rbe2)1?(??2R4rbe2)
Ri?R//[r?(1??1be1???(c):Au)R(2/R/3be2 Ro?R4 r//; ) ]?1{R2//[rbe2?(1??2)rd]}rbe1?R1?[??2R3rbe2?(1??2)rd]
Ri?R1?rbe1; Ro?R3
??[?g(R//R//R//r)]?(?(d):Aum467be2?2R8rbe2)
Ri?R1//R2?R3; Ro?R8
(a)
(b)
(c)
(d) 解图P3.2
rbb?100?,UBEQ?0.7V。3.6图P3.6所示电路参数理想对称,晶体管的β均为100,
' 13
试求Rw的滑动端在中点时T1管和T2管的发射极静态电流IEQ以及动态参数Ad和Ri。
图P3.6 图P3.7
解:Rw 滑动端在中点时T1管和T2管的发射极静态电流IEQ分析如下:
∵UBEQ?IEQ?RW2?2IEQRe?VEE
∴IEQ?VEE?UBEQRW2?2Re?0.517mA
动态参数Ad和Ri分析如下: rbe?rbb?(1??)'26mVIEQ?5.18k?
Ad???Rcrbe?(1??)RW/2??98
Ri?2rbe?(1??)RW?20.k5?
3.7电路如图P3.7所示,T1和T2两管的β均为140,rbe均为4kΩ。试问:若输入直流信号uI1?20mV,uI2?10mV,则电路的共模输入电压uIc??差模输入电压uId??输出动态电压?uo??
解:电路的共模输入电压uIC、差模输入电压uId、差模放大倍数Ad和动态电压?uO 分别为:uIC?uI1?uI22?15mV; uId?uI1?uI2?10mV
Ad???Rc2rbe?.75V??175; ?uO?AduId?1
14
三、电路如图T6.3 所示。
图T6.3
(1)正确接入信号源和反馈,使电路的输入电阻增大,输出电阻减小;
??Uo?20,则Rf应取多少千欧? (2)若AuUi
解:(1)应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如解图T6.3所示。
(2)因Au?1?RfR1?20,故Rf?190k?。
解图T6.3
6.4判断图P6.4 所示各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设图中所有电容对交流信号均可视为短路。
(a) (b)
15
(c) (d)
(e) (f) (g)
(h)
图P6.4
解:图(a)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图(b)所示电路中引入了交、直流正反馈。 图(c)所示电路中引入了直流负反馈。
图(d)、(e)、(f)、(g)、(h)所示各电路中均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6.5电路如图P6.5所示,要求同题6.4。
(a) (b)
16
(c) (d)
(e) (f)
图P6.5
解:图(a)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b)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c) 所示电路中通过RS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S、C2和Rl、R2并联引入交流负反馈;通过C2、Rg引入交流正反馈。
图(d)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e) 引入了交、直流负反馈。
图(f) 所示电路中通过R3和R7引入直流负反馈,通过R4引入交、直流负反馈。
6.6分别判断图6.4 (d)~(h)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并计算它们的反馈系数。
解:各电路中引入交流负反馈的组态及反馈系数分别如下: (d)电流并联负反馈:Fii?iF/iO?1 (e)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R1R1?R2
(f)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1 (g)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R1R1?R2R1R1?R3
(h)电压串联负反馈:Fuu?uF/uO?
17
6.7分别判断图P6.5 (a) 、(b) 、(e) 、(f) 所示各电路中引入了哪种组态的交流负反馈。
解:(a)电压并联负反馈;(b) 电压串联负反馈;(e)电流并联负反馈;(f)电流串联负反馈。
6.9分别估算图6.5 (a)、 (b) 、(e) 、(f)所示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解:各电路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下: ??I?fRfRfUo?(a)电压并联负反馈:Ausf? ?????UsIiRsRs??UURo?(b)电压串联负反馈:Auf??o?(1?4) ??UUR1if?UI?o(R4//RL)RR//RLo?(e)电流并联负反馈:Ausf? ??(1?1)?4??UsIfRsR2Rs??R?I??R?(f)电流串联负反馈:∵Uf2R22R9R2?R4?R9?I?0?R2R9R2?R4?R9?I?0
?UI?0(R7//R8//RL)(R?R4?R9)(R7//R8//RL)o?∴Auf????2??UUR2R9if
6.15电路如图P6.15所示。
(1)试通过电阻引入合适的交流负反馈,使输入电压uI转换成稳定的输出电流iL; (2)若uI?0~5V时,iL?0~10mA,则反馈电阻RF应取多少?
图P6.15 解图P6.15
解:(1)引入电流串联负反馈,通过电阻Rf将三极管的发射极与T2管的栅极连接起来,如解图P6.15 所示。
??1求解R。 ?,再根据A(2)首先求解Fff?F ?Fui?
uFiO?R1RfR1?Rf?R6 ?Aiuf?18
iOuI?1Fui?R1?Rf?R6R1Rf
代入数据
10?Rf?1.510?1.5?10(mA)5(V),所以Rf?18.5k?。
7.4电路如图P7.4所示,试求其输入电阻和比例系数。
解:由图可知Ri?R1?50k?,
?iR1?iR2,即?uM??R2R1uIR1??uMR2
uI??2uI而 ?uMR2?uMR4?uM?uOR3
解得:uO?52uM??104uI
图P7.4
7.6试求图P7.6所示各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运算关系式。
(a) (b)
(c) (d) 图P7.6
解:在图示各电路中,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所接总电阻均相等。各电路的运算关系式分析如下:
(a)uO??
RfR1?uI1?RfR2?uI2?RfR3?uI3??2uI1?2uI2?5uI3
19
(b)uO??RfR1RfR1?uI1?RfR2?uI2?RfR3?uI3??10uI1?10uI2?uI3
(c) uO?(uI2?uI1)?8(uI2?uI1)
(d) uO??RfR1?uI1Rf?R2u?I2Rf?R3u?I3Rf?R4u?I42?0?uI120?uI240?uI3u?I4
7.8. 图P7.8所示为恒流源电路,
已知稳压管工作在稳压状态, 试求负载电阻中的电流。
解:IL?uPR2?UZR2?0.6mA。
图P7.8
7.9电路如图P7.9所示。
(1)写出uO与uI1、uI2的运算关系式;
(2)当RW的滑动端在最上端时,若uI1?10mV,uI2?20mV,则uO=?
(3)若uO的最大幅值为±14V,输入电压最大值uI1max?10mV,uI2max?20mV,为了保证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R2的最大值为多少?
图P7.9
解:(1) A2同相输入端电位
uP2?uN2?R2R1RfR(uI2?uI1)?10(uI2?uI1)
R2R1输出电压 uO?(1?
)?uP2?10(1?)(uI2?uI1)
20
求出阈值电压:UT1?1.5V,UT2?7.5V 其电压传输特性如解图P8.14(d)所示。
图(e)所示电路为窗口比较器,uO??UZ??5V, ?UT??3V,
其电压传输特性如解图P8.14(e)所示。
(a) (b) (c)
(d) (e)
解图P8.14
8.15 已知三个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分别如图P8.15(a)、(b)、(c)所示,它们的输入电压波形均如图(d)所示,试画出uO1、uO2和uO3的波形。
(a) (b)
(c) (d) 图P8.15
26
解:根据三个电压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画出在输入电压作用下它们的输出电压波形,如解图P8.15 所示。
(a) (b)
解图P8.15
解图P8.16
8.16 图P8.16 所示为光控电路的一部分,它将连续变化的光电信号转换成离散信号(即不是高电平,就是低电平),电流I 随光照的强弱而变化。
(1)在Al和A2中,哪个工作在线性区?哪个工作在非线性区?为什么?
(2)试求出表示uO与iI 关系的传输特性。
图P8.16
解:(1)Al工作在线性区(电路引入了负反馈); A2工作在非线性区(电路仅引入了正反馈)。
(2) uO1与iI 关系式为:uO1?iIR1?100iI
uO与uOl的电压传输特性如解图P8.16(a)所示(UT1?0.5V,UT2?5.5V),因此uO与iI 关系的传输特性如解图P8.16 (b)所示。与UT1、UT2所对应的iI1、iI2分别为:5?A和55?A。
27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模电习题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