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温度梯度、单位导热面积上所传导的热量;W/(m?℃);千卡/小时?米?℃ 922、① 定性温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沸腾传热可分为三个区域,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生产中的沸腾传热过程应维持在____________区操作。
① 确定准数中各物性参数的温度
② 自然对流区;核状沸腾区;膜状沸腾区;核状沸腾
623、对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通过各层的传热速率________,热通量________,沿圆筒壁的径向温度分布为____________线。 相等;不相等;曲线 924、① 已知导热率λ=2.388×10-3Cal/(cm?s?℃), 此值在SI制中为__________W/(m?K)。
② 写出比热Cp的单位,工程制为____________,SI制为____________。 ③ 物体的辐射传热速率与其绝对温度的_________次方成正比。 ① 1 ② kCaL/(kg?℃);J/(kg?℃) ③ 四
925、在传热实验中,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__________侧的对流传热系数,而壁温接近于________________侧流体的温度。蒸汽冷凝时的对流给热系数?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空气;饱和水蒸气;蒸汽冷凝时释放较大冷凝潜热
926、① 估计列管式换热器中金属管壁的温度tw,壳程为0.1MPa的饱和水蒸气冷凝。 A 管程是平均温度为40℃的空气,tw约为________;
B 管程是平均温度为40℃的水,水的对流给热系数为2000W/(m2?℃),基于内面积的总传热系数Ki=1600W/((m2?℃)) ,tw约为_______。
② 在设计时,欲略为增大一卧式冷凝器的传热面积,从有利于传热角度看,宜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① 100℃;88℃
② 增加管长;如果采用增加管数的办法,则沿垂直方向管数也增加,冷凝液从上面各排流到下面各排,液膜逐渐增厚,α降低
327、管内湍流传热,流体内温度梯度最大的部分是在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滞流底层;滞流底层的传热机理是导热,流体的导热率一般比较低。
628、在稳态传热中,凡热阻大处其温差也____________。滴状冷凝的给热系数_________膜状冷凝给热系数。 大;大于
629、沸腾传热时,在核状沸腾区壁面与沸腾流体的温差愈大,则?__________。 越大
931、下列各种情况下的对流给热系数
空气流速为6m/s时的?1; 空气流速为25m/s 时的?2;水的流速为1.2m/s时的?3; 水的流速为2.5m/s时的?4; 蒸汽膜状冷凝时的?5之间的数值按自大而小的顺序为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5;?4;?3;?2;?1
332、不需要任何介质的传热称为_______传热。 辐射 633、在列管式换热器中,流体在管内流动称为流经_______。 管程
46
634、列管式换热器中,流体在_______流动称为流经壳程。 管间 635、能以相同的吸收率且部分地吸收由零到∞的所有 波长范围的辐射能的物体称_______。 灰体
336、在辐射传热中,气体的反射率为_______。 0 337、在辐射传热中,黑体的透过率为_______。 0 338、在辐射传热中,灰体的透过率为_______。 0
339、灰体的辐射能力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能力之比,称为物体的_______。 黑度
340、在列管换热器中,若用饱和蒸气加热空气,则传热管的壁温接近_______的温度。 饱和蒸气
941、在列管换热器中,若用饱和蒸气加热空气,则总传热系数K接近_______的对流传热系数。
空气
942、在列管换热器中,若用饱和蒸气加热空气,则空气应走_______。 管内 943、在列管换热器中,若用饱和蒸气加热空气,则饱和蒸气应走_______。 管间 944、判断下列物性数值大小?金属 ____ ?液 ___?气。 >;> 四、判断题 (每题1分)
31、在辐射传热中,黑体的反射率为1。( )×
62、对流传热包括强制湍流传热和强制层流传热。( )× 63、滴状冷凝比膜状冷凝效果好。( ) √
94、圆筒壁热传导是传热速率与热通量相等。( )× 95、一般固体、液体和气体相比较,导热系数值的大 小顺序为固体>气体>液体。( )×
96、夏季人们穿深色衣服不会感觉太热。( )× 37、对流传热仅发生在流体中。( )×
68、流体与固体壁面间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流动边界层。( )× 69、一套管换热器逆流操作与并流操作一样。()×
610、虽然大气层包围着地球,但阳光仍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因为空气是透热体。( )√
五、问答题
61、在列管换热器中,拟用饱和蒸气加热空气,传热管的壁温接近哪一种流体的温度? 为什么? (3分)
答:壁温接近饱和蒸气的温度。 因为
47
T?TWtw?t? , 饱和蒸气的
11?iAi?oAo?o>>空气的?i,则1<<
?i1 所以,?oT?TW<<tw?t,传热管的壁温接近饱和蒸气(?大)的温度。
62、为什么内部孔隙多的材料保温效果好? 3分
答:因为大量的孔隙中包含着导热系数非常小的气体,对导热不利,从而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63、在强化传热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想办法提高流体的湍动程度? 3分
答:由于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底层内,提高流体的湍动程度能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可以提高传热效果。
94、在传热实验中,试分析说明饱和水蒸气与管壁间的对流给给热系数(α)如何确定的?并指出相应测试的基本参量有哪些? 4分
答:
Q??A0(Ts?tw)?WcCp(t2?t1)
WcCp(t2?t1)(Ts?tw)A0
∴
??即需测参数:空气流量
Wc; 空气进、出口温度(t、t); 饱和蒸汽压力,然后查
1
2
出饱和蒸汽温度Ts ;管壁温(tw)
95、在蒸汽冷凝时,其冷凝液为层流流动,若要提高蒸汽冷凝的给热系数,可考虑采取哪些措施? 4分
答:措施一:让液膜和蒸汽同向流动,则磨擦力使液膜流动加速,厚度减薄,从而使增大;
措施二:若为单根管,将垂直放置改为水平放置。若为管束,则需减小垂直列上的管数,或把管子排列旋转一定的角度;
措施三:及时排除不凝气体。
96、 ①作图定性示出沸腾传热系数?随相应的传热温差Δt(壁面和沸腾液体之间)的变化关系。
②列管换热器封头装置隔板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① 如图
② 隔板将管子分成若干组,构成多程换热器, 增大流速, 以提高管程?。 97、现场有一列管式加热器,管程有φd×δmm钢管n根,每根长L米,内通水。壳程为压力等于PPa(绝)的饱和水蒸气冷凝。今欲实测此换热器传热系数K,试问 ① 需要测取哪些数据?说出所用仪表。
48
② 根据测得的数据列出计算K值的有关公式及计算方法。 4分
答:①需要测水的进、出口温度t1和t2,可使用温度计测量;需要的加热蒸汽温度,可使用热电偶测量, 需要测水的流量, 可使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②
Q?W水Cp水(t2?t1)
A0?n?d0L
换热器面积
平均推动力 ?t??t1??t2
mln?(t1?t2
?t2?T?t1 ?t1?T?t2
基于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
?V水Cp水(t2?t1)QK0??A0?tmn?d0L??tm
五、计算题
31、某平壁燃烧炉是由一层耐火砖与一层普通砖砌成,两层的厚度均为100 mm,其导热系
数分别为0.9 W/(m·℃)及0.7 W/(m·℃)。待操作稳定后,测得炉壁的内表面温度为700℃, 外表面温度为130℃。为减少燃烧炉的热损失,在普通砖的外表面增加一层厚度为40 mm, 导热系数为0.06 W/(m·℃)的保温材料。操作稳定后,又测得炉内表面温度为740℃,外表面温度为90℃。设两层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变。计算加保温层后炉壁的热损失比原来减少百分之几? 10分 解:设单位面积炉壁的热损失为q(q?Q),加保温层前,是双层平壁的热传导 Sq1?t1?t3700?130??2240w/m2 4分
b1b20.10.1???1?20.90.749
加保温层后,是三层平壁的热传导
q2?t1?t4740?90??707w/m2 4分 0.10.10.04b1b2b3?????1?2?30.90.70.06热损失减少的百分数
q1?q22240?707??68.4% 2分
q1224062、外径为426 mm的蒸气管道,其外包扎一层厚度为426 mm的保温层,保温材料的导热
系数可取为0.615 W/(m·℃)。若蒸汽管道的外表面温度为177℃,保温层的外表面温度为38℃,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 10分 解:由已知 r2 = 0.426/2 = 0.213 m,
r3 = 0.213 + 0.426 = 0.639 m 5分
每米管长的热损失
Q2??(t2?t3)2??(177?38)???48w9/m 5分
r0.639Llnln30.213r263、在一套管换热器中,用水蒸气加热空气,已知空气侧的对流给热系数为 40W/(m2?℃),
蒸汽冷凝侧的对流给热系数为5000W/(m2?℃),现欲提高此传热过程的总传热系数,应从何着手解决?试用具体数据说明理由。(注:管壁热阻及污垢热阻可忽略,空气湍流)15分 解:当忽略管壁及污垢热阻时
11111???? K?1?2500040K?39.7 W/(m2?℃) 4分
由于
?1?2>>
,故应设法增大
?2之值
在管程允许的压力降范围内增大空气的流量,设将空气流量提高2.4倍,则
?2??2.40.8?2?2.40.8?40?80 W/(m2·℃)
11?1?111?500080?78.7 W/(m2·℃) 5分
K???1?2K?78.7??1.98 K39.7若将
?1增大一倍???10000 W/(m?℃) 3分
1K??39.8 W/(m?℃)
5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化工原理完整答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