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
文科综合试题卷
1. 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 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 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 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 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齐国引诱鲁国放弃粮食生产,再以阻断其粮食进口的方式战胜鲁国,这说明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具有战略意义,故A正确;商战并不是争霸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自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而是强调粮食生产的战略价值,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生产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
A.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 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 C. 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 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 【答案】B
【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
- 1 -
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而是史家身份立场的影响,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表格内容中发现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据此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A. 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 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 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 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答案】B
【解析】材料“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签订契约文书”反映了唐代政府设置军市、与西域商人签订契约,以稳定西北地区,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而是说明唐代政府设置军市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北地区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故D错误。故选B。 4. 两宋时期,城市丧葬文化方面呈现出由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的趋势,火葬、延葬、不葬等社会风气普遍流行。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义利观念的变化 B. 陆王心学的冲击 C. 血缘亲情的淡化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反映了丧葬文化观念的变化,“义利观念”只属于观念层面的现象,不属于主要原因,故A错误;心学并不主张私利观,且王阳明属于明代,不是两宋,故B错误;血缘亲情的淡化,也不属于丧葬文化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丧葬文化孝道观向私利观转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主要原因”,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变化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 A. 强化中央集权
- 2 -
B. 扩大统治基础 C. 重塑人才观念 D. 增加教育需求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科举选官由“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向“有学行者”的变化,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依据发生变化,有利于重塑人才观念,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官的范围扩大,不能说明“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与增加教育需求无关,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有学行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依据和观念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20世纪初,作为理论经济学代表的《国富论》虽经严复和梁启超的翻译介绍,但在中国仍“不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反而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同时代更受关注。这从侧面反映了
A. 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B. 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C. 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 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理论经济学在中国影响不大,但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更受关注,而会计学、企业管理等为企业经营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实业救国的思潮,故B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材料与维新变法无关,故A错误;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不能说明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近代教育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B。
7. 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 A. 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 B. 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 C. 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 D. 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 【答案】C
【解析】材料“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反映了近代合作社的探索适应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的需求,故C正确;中国华洋义
- 3 -
赈会并不属于封建财团,故A错误;“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1923年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尚未形成,且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C。
8. 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在1978年后 A. 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B. 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 C. 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 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答案】D
【解析】农村父子两个家庭的联系较强,并不是基层民主制度推进的阻碍性因素,故A错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逐渐淡化,故B错误;农村父子两个家庭的联系较强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故C错误;农村家庭副业合法性、父子两个家庭之间较强的经济联系,这些都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供了基础,故D正确。故选D。
9. 梭伦改革之后,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逐,但其家族往往伺机报复,撬起新一轮斗争。公元前5世纪初,陶片放逐法启动,“得票最多的人由执政官宣布放逐10年,但有权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该变化的主要影响是 A. 政变频繁发生 B. 城邦稳定发展 C. 实现直接民主 D. 防范僭主专权 【答案】B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争权失败者大多被处以死刑,或被没收财产后再遭驱
- 4 -
逐……被放逐者可以享受他们产业的收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陶片放逐法缓和矛盾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城邦稳定发展”的结论。
10. 沃波尔统治晚期,反对派聚集在王储威尔士亲王弗雷德利克周围,盼望有朝一日王位更迭,得到重用,从而形成了“太子帮”。这说明此时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 B.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 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 D. 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只反映了沃波尔内阁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不能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发生变异,故A错误;沃波尔时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B错误;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沃波尔内阁面临反对派“太子帮”的压力,这说明当时政党政治还不够成熟,故C正确;“太子帮”的形成并不能说明国王仍掌握军政大权,故D错误。故选C。
11. 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材料“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反映了英国宗教改革破坏了旧的社会宗教秩序,这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重组,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机构的调整的问题,故B错误;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不是摧毁民众的宗教信仰,故C错误;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城市的转型,故D错误。故选A。
12. 1951年,第比利斯地铁获准开建,国内上百家国有企业参与其中:莫斯科提供列车、车站电子钟、通风系统、盾构机,列宁格勒生产扶梯,变压器来自基辅,哈尔科夫制造配电器、通讯基站……这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体系日趋完备 B. 工程技术实现自给 C. 易于凝聚全国力量 D. 商品市场基本畅通
- 5 -
【答案】C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林被砍伐。水土流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19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矿产、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答案】(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原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 6 -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农耕在西北推广……满足都城的木材需……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利益驱使对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的开放和荷兰殖民者的到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诱导等方面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再从生态脆弱、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2)本题根据材料二“西进运动之后,人们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此外,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随着铁路的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林被砍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等方面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再据材料二“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设立农业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即可从政府为主导、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
如图所示,历史学家伊恩·英里斯提出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
——摘编自(美)伊恩·莫里新《西方将主宰多久》
围绕材料,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以来西方赶超东方,东方积极融入,呈现赶超之势。
阐述:14-17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新航路开辟、早期殖
- 7 -
民扩张,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西方开始统治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起来,西方长期主宰世界。
二战后,西方确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深刻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向。
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面临着制度和经济层面的危机,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近代以来西方凭借经济和制度的优势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并构建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政治经济秩序,东方国家奋起直追,努力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呈现赶超之势。 示例二:
论题:东西方文明之间竞争带来灾难,融合带来发展。
阐述:一方面,近代西方凭借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前期采用暴力手段,经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后对世界的侵略扩张,把落后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中,东方文明饱受摧残,比如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社会。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增强。特别是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密切了国家、地区间的关系。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加入地区性或全球性的经济组织或多边组织,谋求和谐共生健康发展。
总之,人类发展历史中,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有“相互赶超”的趋势,这是一种竞争关系,但竞争之下是融合,未来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休戚相关,和合共生才是历史的正确选择。
【解析】本题据材料“近代以来东西方经济总量发展及预测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是以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之间的相互赶超为主线展开的”,并结合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即可自拟论题,例如:近代以来西方赶超东方,东方积极融入,呈现赶超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东方逐步从属于西方、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一带一路”的提出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即可。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做题目的题号涂黑。
15.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回眸】
材料一从1904年起,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相继奏请变更政体。清廷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溥仪继住后,摄政王裁沣立即罢斥袁世凯,这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大分裂。1911年载沣组成以皇族为主体的“责任内阁”,这
- 8 -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