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6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记承天寺夜游 闲 苏轼 ↓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3.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一、初读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 ( ) 怀发亦未寝 ( ) 遂至承天寺 ( ) 盖竹柏影也 ( )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方法链接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二、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 ) 怀民亦未寝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相与步中庭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水中藻荇交横 ( ) 欣然起行 ( ) 但少闲人 ( ) 2.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三、深入探究

1.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寻伴夜游) 第二层: (庭院月色) 第三层: (月下感叹)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温馨提示 结合苏轼写本文时的背景分析。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7.本文为作者贬官所作,此时心情本应沮丧,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称“闲人”。对作者的这种心态,你如何看待? 四、积累迁移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是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 。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例,注明出处和作者。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一、1. zaǒ xìng qǐn suí baǐ 2.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1.念: 考虑,想到 亦: 也 但: 只是 相与: 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 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闲人: 清闲的人 2.(1)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5)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三、1.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柏影也。//何夜无月???

2.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被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3.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6.何夜无月???两人者耳。表达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派遣的 达观。

7.这种做法值得赞赏。因为人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四、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下独酌》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一、说教材

本文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又一篇颂月佳作,文中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心情,也从字里行间透

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出一种参禅向佛的宁静心怀。文章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本句写月光月影却不见“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态”,交错纵横的样子;也写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态”,像积水那样空灵。读者初一看,还以为是写水中景物,卒句显志,令读者倍觉妙不可言。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连用两个疑问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概括整个社会,从而强调闲人少这个中心。教学重点:理解“闲人”的含义;赏析本文优美的意蕴。教学难点:感受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本句中的“闲”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闲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贬黄州,官职清闲之意,有一箭双雕之巧。

二、说教法 三字教学法:读、品、悟。读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声正字,读准每一个字的音;第二层面,以声断句,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个句子的意思;第三层面,以声达意,通过朗诵进入文章语境,理解文章内涵,走进作者,真正走进文本;第四层面,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听众。品从以下方面开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闲”字,通过理解这个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闲、赋闲、失意。二、品写景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赘述。三、品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品修辞手法,品表达效果,品意义内涵,详情如前文。 三、说学法

初二年级学生学过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针对于这种情况,采用以下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一、字词交给学生,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孩子学会自主探究,小组交流。二、语句共同赏析,句子理解难于字词理解,让学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发现和阅读体会,先由学生自评自解,老师侧面帮扶,积极引导。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项融归纳和领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这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挑战,老师设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四、学法明确指导,告诉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2分钟) 创设情境:投影出示几张月夜图片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由古人颂月佳作说起,由复习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分钟)

1、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把握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赏析本文优美的意蕴。 3、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明确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课堂上学什么,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初读感知(7分钟)

1、听读课文 ⑴注意朗读节奏。⑵记住作家和体裁。 2、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4、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体会作者感情。 (四)再读明义(9分钟)

1、自主学习,组内交流。2、学生质疑,班级交流。 3、重点检查,夯实基础。4、对照译文 ,再读课文。 (五)品读悟情(23分钟)

1、欣赏闲景 2、理解闲人 3、体会闲情

(六)诵读回味(2分钟) 要求体会并能模仿范本的妙处。声音要达意传情,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七)总结升华(1分钟)

苏轼以他卓越的才华、豁达的心胸、积极的人生态度,书写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让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个“闲人”,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欣赏一路的美景。 (八)布置作业 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寄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

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

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

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

达从容。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2049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