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85”大学校长给新生们的第一节课 九月开学季,正是各所高校迎新之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新一届学子走进大学校园。校长们用亲切、语重心长的开学演讲,为他们生动讲述了大学第一课。在这里,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九所985重点高校校长的开学讲话,看看他们如何寄语2014级新生们! 1.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行大学之道 成君子之风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谈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同学们,你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当你们今后进入了社会,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时候,你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做清华人,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坦率地讲,你们以往的高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所寻找的标准答案,而大学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文小刚教授对我说,清华学生找老师往往是因为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说,中美两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和激情,他见过的最好学生都是会主动提问的学生。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态度上。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去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和行动,你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在清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热情、专注,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自己去发现一些活跃的思想、领域和团体。这也是清华努力为每位学生成长所提供的土壤和文化。 做清华人,还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对于你们而言,有了高分,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独立并不难,从众更易,既善独立又能合作,才是最难的。前些天我参加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夏令营,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先生谈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一个团队却有可能做到完美。我参观过校友创办的很多公司,他们说创业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创建一个和衷共济的团队。所以,你们要在集体中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彼此的不同,学会欣赏多样性。清华也会为你们的团队协作提供平台。(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2.北大校长王恩哥: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3.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学生的第一要务是“悟道” 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作为复旦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悟道”。 何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未来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点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开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外在表现。 “道”还是一种智慧。罗素提醒“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自己领悟知识。”其实,自古教书育人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成熟,人格更独立。唯有人格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就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就是“悟道”。 “悟道”就是要获取智慧。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归到古代的教育理念,即,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回归到更加注重“智慧的传授”,也是中国古人说的“传道”。而也能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还必须持续地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未来命运,我们更需要“思想”和“智慧”,即,我们更需要中国人所谓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我们要思考人类的“大道”,也要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学科之道”。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呢?我个人认为,所谓的快乐学习的说法,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会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来源:复旦大学新闻网) 4.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崇德修身 奉献求真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光荣的南大学子,“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相信你们也会像一代又一代南大人一样,为自己选择了这所大学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上学期,学校开展了向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学习的活动。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1962年,为了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他受命北上,在不为外界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核试验工作。因为核试验事业的保密性,他20余年未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先生的科学生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其中有几点我想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 一是要登高望远,立志成才。古往今来,每一个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学生时代是立志成材的黄金时期。青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坚持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是要脚踏实地,虚心求知。求知识,求真理是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这个时期有老师指点、同学切磋、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的求知问学,必须倍加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三是要崇德修身,以德润才。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使命。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对当代青年而言,更要坚持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南京大学孕育诞生了一批甘于奉献、不为名、不为利的杰出校友,他们以奉献作为人生的目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科学探索的需要,心甘情愿奉献一生,他们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可贵的南大精神,需要我们去不断地发扬光大。(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5.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以清零的心态开始新的学习 在大学生活开始之际,作为老师和学长,我想对大家提几点希望: 一是以清零的心态开始新的学习阶段,不要迷信分数,只要喜欢就坚持下去。大学和高中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比起高中以成绩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大学更注重以兴趣为导向的素质教育。不管你是通过哪种招生方式进入科大的,也不管你过去的成绩如何,现在你们都站在了新的同一起跑线上。同学们不要迷信高考分数,在未来的学习中,要忘掉过去、从头开始,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坚持不懈。 二是夯实基础,肯下笨功夫。科大历史上有个故事引人深思:60级学生陈颙的毕业论文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先生亲自指导的,傅先生推荐他阅读该领域的一篇经典德文文献。陈颙说自己只学过英语,没学过德语,当时,傅先生没有说话。过了几天,他交给陈颙一个厚厚的本子,上面整整齐齐写满了英文,原来他把那篇72页的德文文献完整地翻译了出来。这件事影响了陈颙一辈子,此后他做任何事情都像傅先生一样脚踏实地,后来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这种脚踏实地的学风经过一代代科大老师的言传身教,造就了一批批享誉国内外的科大毕业生。 三是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包容与合作。当今世界,国家之间谋求合作共赢,多元文化日益交融,科学研究倡导协同创新,这是因为人类面临的政治、经济、
2013年985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讲话稿
9月开学季,各个大学迎来了一张张青春的面庞。从踏入象牙塔之日起,新生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过渡,而带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有辅导员、老生,还有大学校长。每年的新生第一课都是由校长、书记主讲的,今年,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做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同学们,未来几年,大家将在燕园度过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近些天,我一直在想用什么话在你们入校第一课上表达我内心的祝福。思前想后,我想把一句话赠予刚刚入校的你们——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
北大是精神的乐园,自由的乡土,但她首先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知的最高学府。1941年,毛主席曾专门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他说:“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如果不考虑这段话的具体背景,毛主席从一般意义上对年轻人提出了希望,那就是潜心学问。只有打下了扎实的科学基础,将来才可能在各个领域成就大事。同学们唯有心无旁鹜、一心治学的思想准备,才可能在未来几年里走得顺畅。
今年5月,在范曾先生的倡议和主持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在北大进行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精彩对话。当时我也在对话现场,很受启发。科学和人文,是从不同的角度更好地观察、发现和理解世界。爱因斯坦曾说:“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在北大,文理兼修、通融并蓄的学术资源是得天独厚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辜负了大好时光,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吸收一切有益的养分,因为只有视野开阔了,气象才会更宏大。
讲到这里,我还想问问2013级的同学们,在北大生活开始之前,你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为何来到北大?几年后,我又将以怎样的身影告别北大?如果想过这个问题并有了清晰的答案,那你们应该为自己鼓掌;如果还没想过,那么不妨多用点时间去想一想。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回答。作为校长,我不会给一个标准答案,我只想提醒大家,以你们的智商和经历,可以拥有很多的选择,但为什么单单选择来到这里。从一个更大的层面和意义上讲,你们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望?
同学们来北大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出国、读研,或者找工作,这些现实的发展,可以是短期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成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要记住,树立了什么样的志向,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路;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人生。同学们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佼佼者,你们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播承担更多的责
任。在燕园的几年,同学们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做好学问,也要思考如何立身做人;不仅要恪守学术道德,也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心去慢慢沉淀和培养一种为学和做人的高贵品味;不仅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发出印有你们标记的一份热度。 其实作为校长,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学校应该给同学们提供些什么?让大家感到有所收获。我认为,北大的教育是要向学生传授被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每位学生会因有一段在北大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而成为一个有格局、有底线、做人做事皆有品味与追求的人。简单地讲,我希望北大的学生都能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复旦人的气质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我感到对复旦总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这两个字本来的意思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虽然你们已经戴上了复旦的校徽,但要真正成为一位复旦人,我觉得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气质。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样一种自由。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描述:“在一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戳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个人说着个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这个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也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但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且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当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我和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景发一起去工厂解决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们的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里的大众浴室,边冲着澡边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一种取向。而在复旦,我们存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感受到一种探索真理的强烈自由。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浓厚的人文情怀上。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的大学有何区别,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说的:“University is a place teaching universal knowledge.”也就是说,大学更重要的是传授具有巨大普世价值的知识。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还更要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并且拥有相当高尚的品格。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我们
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作为复旦人,我们每个人还要关住自己心里的那只“老虎”,要守住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线。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他们对复旦的爱,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更要放在心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去恭维一个复旦的研究人员说“你最近做了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他会对你淡淡地一笑并告诉你:“我后面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是,复旦人心里永远是热火燃烧,为了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复旦人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遇事不是那么的生猛;复旦人坚持以长远的眼光来关注事物,不太会为一时的得失而无端的狂笑、哭泣。复旦人显得很淡定,因为复旦人相信淡定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
复旦人的气质是一代代人所塑造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复旦人的气质也在不断地改变。从今天起,你们也成为了复旦人,你们将继承复旦人的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将改变复旦人的气质,而且创造复旦人的新气质。
秉承求是 学会选择
■浙江大学校长 林建华
今天各位同学相聚浙大,意气风发,正所谓青春无价。你们已经作了一个非常慎重的选择——加入浙大!这个选择使你和浙大从此紧密相连、难以割舍;使你们将终身秉承浙大师恩教诲;你将和同学们天涯难断、兄弟情深。
今天我想和你们谈谈“选择”。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选择,谁走进你的生命,也许关乎运气,谁停留在你生命里,却由你自己选择!今天以前也许你还是个孩子,凡事都由父母亲人耳提面命,帮忙选择;而今天以后,你将独立生活,自己选择、独立担当。“选择”是个大学问,课程表里你一定找不到,但它确实贯穿于你在浙大的每一天、每件事!
你可以选择舒适安逸,也可以选择艰苦奋斗;你可以选择投机取巧,也可以选择脚踏实地;你可以选择小富即安,也可以选择壮志凌云;你可以选择人云亦云,也可以选择独树一帜;你可以选择囫囵吞枣,也可以选择慎思明辨。
大学时光其实并不长,在无数次或随意、或慎重、或纠结、或明智的选择之后,你的人生之树也悄悄生根、发芽、绽放。对于选择,我的人生经验是多听、善问、勤思、明辨。 人的一生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你可能没有选择上心仪的专业或课程,可能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同学当中不再独占鳌头,也可能与心中的恋人失之交臂,我希望你们不要埋怨,不要嫉妒,阳光下舞蹈,风雨中历练,即使痛苦也要选择乐观和坚强,追逐自己的梦,选择自己的路。
我还希望你能明白选择宽容比祈祷聪明更有意义。选择宽容不是选择回避,它是一种坚强、一种豁达,是对一切结果真诚接纳的坦荡;它是一种柔韧、一种执着,是对一切过程宁
静致远的自信。选择宽容,可以维护他人的尊严,也可以赢得内心的平和;选择宽容,可以化解众多矛盾,也让自己保持前行的从容。
选择浙大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求是精神”,求是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开放精神、爱国精神,它是浙大人生命的基石,百余年历尽沧桑都未曾改变!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求是精神是不畏艰险;在物欲横流的年代,求是精神是不为财奴;在浮华世界里,求是精神是内心的天平;在奋进岁月中,求是精神是理智的准绳;做人,求是精神为真诚务实、热爱真理;做学问,求是精神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今天是你们进入浙大的第一堂课,无论你从哪里来,今后要去哪里,你们一定要让“求是精神”融入你的生命,永不背离。我希望你们秉承求是,奋发努力;希望你们倾听内心,学会选择,以理性之美雕塑自己的未来,成就母校的辉煌!
当好一名大学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侯建国
高考是同学们经历的一次人生挑战,不过,那些都已成为过去,跨入科大校门后,你们就并肩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如何尽快适应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活,是每位同学现在就要开始思考的问题,因为这将决定你们毕业时站在哪里,走向何方。
要成为一名大学生,同学们首先要学会学习。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截然不同,大学不再唯分数论英雄。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只是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要学会思考、质疑、讨论,更要学会在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问题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不仅是一个教与学的课堂,学习也不仅在教室和图书馆,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同学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可以选择自己不同的角色,尽情地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展现个性,挥洒热情。
当好一名大学生,同学们还要学会独立与选择。小到生活上的各种琐事、班级和社团的选择与取舍,大到专业方向、未来职业发展的确定。更多的选择,会让很多同学感到迷茫。选择之所以有时候变得很困难,是因为选择意味着有所放弃,意味着要承担责任。我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临照抗战前是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的研究员,后来到英国留学,抗战爆发后毅然选择返回战乱的祖国,孤身一人赶赴已沦陷的北平,将物理所的仪器设备从海路运出,辗转运到昆明。1970年,科大南迁,当时已年过花甲的钱临照先生却不惧颠沛流离,选择与师生一起南迁合肥,为科大的再次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什么促使他作出了两次不平凡的人生选择?是理想,是使命,也是责任。关于选择,我还想告诉大家,你们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才能掌握更多选择的主动权。
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大小小的选择过程中顺利成长,学会独立,学会选择,并体会选择的重要性,体会选择背后需要有的对原则的坚持、对道德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最后,同学们还要当好一名科大的学生。今年是学校建校55周年,校史馆里悬挂着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赠给科大学子的一幅题词:“当好第一流大学的学生”,这也是我对同学们的期望。第一流大学的学生,意味着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使命感。今年4月9日,我校陈宇翱教授在32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欧洲物理学会正式致函授予他2013年度“菲涅尔奖”,这是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陈宇翱是获此奖项的第二位华人科学家,而前一位获奖者正是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自从1997年首次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以来,潘建伟团队目前已经创造了8个“世界首次”。这就是科大人在成绩面前永不止步,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这就是科大在55年办学历程中,永不放弃一流大学的使命与追求。
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名科大的好学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也无法准确地描述,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这也正是大学教育生命力之所在。我希望同学们在未来四年为学和为人的过程中不断追问自己,不断求索答案,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上,当校旗再一次掠过你们头顶时,你们每个人都向社会、母校、亲人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打通迈向未来的三个通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郑晓静
从今天起,你们名义上已经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队伍的一员,已经成为我们科研生力军的后备力量。
去年在同一地点、同一场合,我给2012级的研究生们讲了三点,今年我依然还是讲三点:
第一,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打通个人的成才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价值实现通道。这就需要你们一定要胸怀祖国、勇于担当、服务国家需求,这些话你们可能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于我来讲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更有深刻的切身体会和真实感受。 大家可能都知道,力学跟数学、物理学都有点关系,我之前的研究工作先后都跟数学和物理有关,但是我在中国力学学会大会报告中讲的,主要还是我当年结合甘肃省沙漠化情况作的有关风沙的研究。坦率地说,在2009年院士遴选中,我给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个工作。今年10月份,我要参加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并且应邀作大会学术报告,还是被要求讲风沙研究。这是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需求。同学们,把自己的研究、成长成才与国家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就会大有作为,这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大路,希望你们走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最全-编辑最完整-2024年和2024年国家“985”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讲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