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 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这反映出 A. 周王通过赏赐青铜器笼络诸侯 B. 分封制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C.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水平高 D. 工官制实现器物标准生产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故A项错误;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故B项正确;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故D项错误。

点睛:这一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对于巩固西周奴隶制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分封制通过家国同构的形式,将西周王室的思想文化等也传播到所分封的地区,对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认同感也有积极作用,这一认识在高考题中已考过几次,希引起考生注意。

2. 杨朱主张沿着自己的私利行事,墨子强调不讲仪节约束地兼爱他人。对此,孟子批判说:“无父无君,禽兽也。”这体现了孟子主张 A. 反对私利 B. 反对爱人 C. 重礼尚义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墨子强调兼爱,否定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关系比一般人亲近;杨朱主张,人不为我,天诛地灭;他们的主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与进步,孟子极力反对,认为墨子的主张是“无父”,杨朱的主张是“无君”,这是不讲究礼乐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故选C。A只体现了对杨朱主张的反对,B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D。

3. 《两汉三国学案》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反映出

A.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B. 政治生活的伦理化 C. 汉代社会秩序混乱 D. 儒学成为日常规范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亲情,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

4. 王羲之40岁以后,给朋友的书信,抄写的文章,草拟的文稿等,凡是他的书迹备受世人珍爱、收藏,或作为书写字体的范本。王羲之书法名满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A. 王羲之书法艺术难以模仿 B. 人们好恶决定书法家命运 C. 造纸术改进便于艺术普及 D. 社会氛围宽松与注重主体价值 【答案】D

【解析】王羲之的书法能够名满天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其书法艺术高超而受人推崇,一个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其传播,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AC不是主要原因,B错在了“决定”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

5.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 中央集权加强 B. 社会危机严重 C. 文官政治发达 D. 印刷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题干说“《宋史》最为浩繁”,主要是涵盖了“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而这些都是文人所做,所以是由于宋代以文治天下,所以文官政治发达,故选C;ABD均不是其主要原因,故排除。

6. 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

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A.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 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 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可知政府重视土地税,而对人丁税逐渐淡化;由材料中“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可知清代后期对人口普查的松弛;这些信息反映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即明朝以来,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逐渐松弛,故选C项而排除A。题干没有提到工商税,故B与题意不符;D在题干中没有提到,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这一题读懂“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这两句话即可准确作答。 7. 下表为清政府在对外文书中,天朝”和“中国”词汇使用频率统计简表: 时间 1820—1830年 1836—1837年 1838年

上表信息的变化反映出 A. 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B. 清廷注重提升政府形象 C. 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天朝 50 6 6 中国 10 5 14 D. 清朝对外观念有所调整 【答案】D

8. 西方人对《瀛环志略》给予宽容赞扬,而对《海国图志》未给好评,如有传教士认为其“伟大宗旨是讨论夷人的战略才能和优越之处,以及可供采纳以打败他们之武器”。据此,西方人对当时中国译介西学的态度是 A. 惧怕中国产生抵御侵略思想 B. 拒斥中国宣传学习西方技术 C. 觉得介绍西方显得无知幼稚 D. 认为译介宣扬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传教士认为《海国图志》的“伟大宗旨是讨论夷人的战略才能和优越之处,以及可供采纳以打败他们之武器”,所以西方人对当时中国议介西学的态度是认为中国会产生抵御侵略的思想,对自己不利,故选A;B不符合史实,CD不是题目主旨,故排除BCD。 9. 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 A. 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 B. 绅商主导近代社会变革 C. 变法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答案】A

【解析】题干提到的是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来宣传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士大夫阶层建立者为多数,所以可以反映士绅积极适应社会潮流,故选A;B中的“主导”和“商”题干没法体现,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

10. 《新青年》自1917年开始倡导“文学革命”,但1919年前注意新文学的人并不多。1919年以后,白话文则以“一日千里”之势传播。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苏俄革命胜利的影响 B. 全国性爱国运动推动 C. 《临时约法》的执行 D. 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答案】B

............

11. 下表为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统计简表:

1935年1月 阶级 数目 贫民 中农 富农 地主

由上表变化可知

A. 消灭地主是中共基本政策 B. 红军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 C. 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建设 D. 敌后根据地土改成效显著 【答案】C

204 50 16 12 百分比 63.7 15.6 4.9 3.8 数目 136 123 22 0 百分比 42.6 38.2 7.0 0 1939年12月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解析】四川省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在线全文阅读。

【解析】四川省树德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20528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