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差异的比较及因素分析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点
①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区域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条件
(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 人类活动 耕作类型 农业 主要作物 耕作制度 特色产业 工业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1)地理位置差异
长江三角洲 水田耕作业 一年两熟至三熟 水产业 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 旱地耕作业 一年一熟 西部畜牧业 重化工业基地 长江三角洲 北纬30°附近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少 贫乏 松嫩平原 北纬43°~48° 温带季风气候 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多 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水稻、油菜、棉花 玉米、春小麦、大豆
(2)气候差异的形成
(3)地貌差异的形成
(4)水文差异的形成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农业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城市、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具体表现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工业 人口 城市 交通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读下面两幅“区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年降水量都很多,其共同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 B.多雨期与高温期都一致 C.多雨期的盛行风向都相同
D.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都是受干燥的盛行东北风影响 3.关于甲、乙两地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水热充足,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均为季风水田农业 B.两地河流径流量大,航运条件都很优越
C.两地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D.两地都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
解析:第1题,读两区域图可知,甲地降水丰富主要是西南季风受到了地形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水;乙地是西风受到地形的阻挡,形成丰富的降水,所以两地降水丰富的共同的影响因素是地形。第2题,甲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乙为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所以甲、乙两地气候特征是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大;甲地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受来自陆地的东北风影响,乙地少雨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受副高控制。第3题,甲、乙两地由于降水丰富,且季节变化明显,所以两地都容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威胁;甲地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位于板块内部;两地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对航运影响大。
答案:1.B 2.A 3.D
考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考探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如何变化?
提示:初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很低;中期: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后期: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一产业比重很低。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发展阶段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 展时期 早期 中期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015·锦州一模)下图为某城市发展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三次产业的 产值比重格局 一、三、二或一、二、三 二、一、三或二、三、一 晚期 三、二、一
1.据图分析,阶段一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资源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城市化过程的不合理性体现在( )
①湿地面积减小 ②文物古迹遭到破坏 ③荒地利用过多 ④林地遭到破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从阶段一图上看,该城市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所以阶段一该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河流。第2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湿地面积减小,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林地遭到破坏;该地城市化过程中对荒地利用过少,今后应尽量利用荒地、劣地,少占耕地(良田)和林地。
答案:1.B 2.D
区域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区域图是高考命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图像,主要有宏观区域图和微观区域图,都侧重考查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自然灾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图2 美国本土年降水量分布图1 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及棉花带范围图 围示意图
图3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读图名确定类别
一幅图的图名往往反映出该图的专题属性,能体现出该图的主要地理事物。如图1为“世界1月适宜避寒区范围示意图”说明该图的空间信息是“全世界”,时间信息为“1月”,地理事物为“避寒区”。
2.根据图中信息定位
根据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理事物及轮廓、重要标记和图例等,如图3根据经纬度和地形分布可知该图为我国的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地区。
3.分析区域特征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可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等方向分析。 (2)人文地理特征
可从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分析人文地理特征。
(3)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措施。
4.区域差异比较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出两区域的差异。
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表 1991年和2008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1991 2008 水田 48.08 41.87 旱地 14.47 9.89 林地 18.72 17.27 草地 0.34 0.04 园地 0.21 0.03 城镇 9.65 23.91 陆地 水域 7.96 6.35 滩涂 0.35 0.63 未利 用地 0.22 0.01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R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条件。 提示:该区域未利用土地较少,土地资源短缺,新兴服务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2)分析R河三角洲的交通条件。
提示: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 (3)分析R河三角洲的人力资源条件。
提示: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 (4)分析R河三角洲的市场与国家政策。
提示:①市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②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 2.信息解读
(1)从图中可知R河三角洲地区有铁路、机场、临海,说明海陆空交通便利。 (2)从图中城市分布可知R河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3)从表中可知R河三角洲地区未利用土地少,因而适合发展占地少、污染小的新兴服务业。
[标准答案]
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考向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14·高考浙江卷)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2题。 全国 青海 河南 黑龙江 浙江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1.00 0.86 0.82 0.93 1.65 城市化水平/% 52.57 47.44 42.43 56.90 63.20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1.00 0.14 7.74 1.00 0.83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1.00 0.95 1.07 0.29 2.56 1.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解析:第1题,据表中数据,浙江的人均GDP最高,但其水资源压力不是最大,A项错误;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河南,但人口对耕地压力最小的是黑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最小的是青海,B、D项错误;根据表中前两列数据可以判断C项说法正确。第2题,青海地处西部,不具有科技优势,A项错误;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最高,B项错误;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高,C项错误;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最低,适合发展商品农业,D项正确。
答案:1.C 2.D
(2014·高考安徽卷)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4.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提取图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图中显示了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第3题,图中显示,Ⅲ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和南部,且有山峰,表明该地区为山地丘陵地带,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Ⅰ区面积较小,且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湖地区,尤以长江沿岸分布最广,应为城市化地区;Ⅱ区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平原地区,应为农产品主产区。第4题,安徽省当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故A项正确;一般来说,铁路建设成本平原小于山区,Ⅱ区成本小于Ⅲ区,故B项错误;商业网点的密度城市大于乡村,平原大于山区,Ⅲ区密度小于Ⅰ区,故C项错误;安徽省承接的省外转移产业主要为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化地区,即Ⅰ区,故D项错误。
答案:3.D 4.A
5.(2014·高考北京卷)“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问题。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
解析:川渝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土地面积、资源、能源、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具有优势。
答案: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6.(2014·高考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下图为云贵两省部分区域及相邻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云南瑞丽试验区是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红木加工、农矿产品物流、摩托车组装等。贵州贵安新区是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航空制造、大数据处理等。
从对生产要素依赖的重要性角度,比较瑞丽试验区和贵安新区支柱产业的差异,并分别
简述两区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瑞丽试验区为沿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具有政策、沿边境等优势,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和劳动力等资源,重点发展劳动导向型产业。贵安新区以技术导向型产业为主,位于昆明市附近,具有科技、人才和交通优势。
答案:瑞丽试验区为原料(或劳动)密集型;贵安新区为技术(或知识)密集型。瑞丽试验区距原料产地近,市场需求大;边境贸易便利;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任答两点)贵安新区交通便捷;科教较为发达,高素质劳动力充足;有大城市依托。(任答两点)
一、选择题
读“我国新三大地带”划分方案图,回答1~2题。
1.关于A地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C.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D.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2.关于B地及所属地带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地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要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C.发挥该地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D.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生产基地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但由于气候干旱而耕地资源少;西北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基地,但不是蔬菜基地。故C错误。第2题,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发达,是中西部人口主要的迁入地,由于西部生态脆弱,人口、环境压力大,中西部人口迁往东部可减轻中西部的压力,故B正确。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短缺,主要发展方向是外向型和技术型产业。
答案:1.C 2.B
(2015·成都二诊)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0年产业结构表。据表回答3~4题。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东 辽宁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0 23.5 75.5 1.7 53 45.3 12.8 52 35.2 9.5 55.8 34.7 9.3 52 38.7 3.导致北京与其他四省(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职能 B.交通运输条件 C.劳动力素质 D.矿产资源条件
4.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D.技术力量雄厚
解析:第3题,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必然发达,故城市职能决定其产业结构不同于其他省市。第4题,环渤海区域铁矿、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所以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答案:3.A 4.B
(2015·山西考前质检)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5~6题。
5.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 A.交通 B.政策 C.人才 D.市场 6.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第5题,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第6题,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
答案:5.C 6.B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有关图中从Ⅰ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多,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从Ⅲ到Ⅳ阶段,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第7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减少,耕地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有小城市发展,城市化发展缓慢;我国东部河流,夏季为汛期,流量大;因此可以判断①③正确,选择C项。第8题,从Ⅲ到Ⅳ阶段,城市化迅速发展,为城市提供副食品供应,影响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需求量。
答案:7.C 8.D
(2015·福州一中高三测试)读“我国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分布图,图中Ⅰ为海洋性气候区,Ⅱ为海洋性过渡气候区,Ⅲ为大陆性过渡气候区,Ⅳ为大陆性气候区。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甲地区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地势 B.海洋性过渡气候——经度位置 C.大陆性过渡气候——纬度位置 D.大陆性气候——地形、地势
10.下列关于各类气候区气候资源的评价正确的是( )
A.Ⅰ类地区纬度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 B.Ⅱ类地区雨热同期,适于谷物生产 C.Ⅲ类地区降水均匀,洪涝灾害少见
D.Ⅳ类地区气温年较差大,利于农作物生长
解析:第9题,图中甲地区位于我国四川盆地,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其北部山脉(秦岭)和盆地地形的影响。第10题,Ⅰ类地区气候湿热,降水天数较多,日照时间短于北方地区,太阳能资源并非最丰富;Ⅲ类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旱涝灾害多发;Ⅳ类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答案:9.A 10.B
11.(2015·长沙质检)读甲、乙两河流域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下列有关甲、乙两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河的含沙量大于乙河 ②甲河年径流量小于乙河 ③甲河的汛期长于乙河 ④两河流属于同一水系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12.甲、乙两河所处的地形区分别为( ) A.关中平原、江汉平原 B.湟水谷地、江汉平原 C.华北平原、汉中谷地 D.汾河谷地、汉中谷地
解析:选B。甲河为渭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乙河为汉江,流经江汉平原,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①②正确;甲、乙两河分别属于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
二、综合题
12.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分布的特点。 (2)简述图乙中所示国家的地形特征。
(3)填表完成图中①②两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汛期差异。
补给类型 汛期差异 ①河流 ②河流 (4)说明甲、乙两图中A、B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两者的共同特征。
解析:(1)125°经线以东地区等温线的弯曲状况不一致,因此描述时应分段进行,东段等温线数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西段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从等温线分布疏密看,内陆和沿海差异显著。(2)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定,图乙所示国家为法国;据河流流向可确定该国地势特征;根据地势高低和欧洲西部地形分布,可推测该国地形类型。(3)①河流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由于东北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地面积雪较多,到了春季气温升高,地面积雪融化,河流会出现春汛;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形成夏汛。②河流流经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多雨,河流无明显汛期。(4)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适于发展商品谷物农业;而法国的西北部地区靠近大西洋,海洋性气候显著,适合发展乳畜业。这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共同特征为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技术水平较高;产值高等。
答案:(1)等温线数值东部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由南向北递减;东部沿海较为稠密,内陆较为稀疏。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北部以平原、盆地为主。 (3)
①河流 ②河流 补给类型 以雨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以雨水补给为主 汛期差异 春汛和夏汛 无明显汛期 (4)A地为商品谷物农业,B地为乳畜业。共同特征:面向市场,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产值高。
13.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以下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49 192 三类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第一产业 33.2 6.3 42.3 19.4 第二第三产业 产业 41.1 25.7 49.5 44.2 40.2 17.5 40.2 40.4 三类产业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70.6 32.0 77.0 48.6 第二产业 17.2 39.7 14.1 21.5 第三产业 12.2 28.3 8.9 29.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地区 年度 广东 湖南
1980 1980 480 23 603 365 9 616 2005 21 701 2005 6 473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
(2)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解析:(1)湖南与广东交界处有南岭,故湖南南高北低、广东北高南低。(2)由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可看出经济发展速度,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看出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由第二产业比重数据可看出工业化程度,由二、三产业比重可看出三类产业结构层次。(3)湖南有资源优势,广东有资金、技术优势。
答案:(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
(2)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
(3)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2024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二章 第25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