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大骨科笔试试题 1.选择题15道,今年选择题题目不难,主要特点是题目没有说明是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 2.名词解释5个,15分,分别为
(1)抽屉试验: 又称推拉试验:患者仰卧,屈膝90度,足平放床上,检查者以一肘或大腿压住患者足背作固定,两手环握小腿上段做向前拉及后推的动作,正常情况胫骨平台前后滑动仅0.5厘米左右,当前交叉韧带断裂或松弛时,患膝向前移动度明显增大(1cm),当后交叉韧带断裂或松弛时,患膝向后移动度明显增大。
拉克曼试验:屈膝25°做抽屉试验。术者一手抓住大腿,另一手抓住胫骨上端,肌肉松弛时,将胫骨拉向前方,并注意向前移动的尺度。
(2)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解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
(3)承重试验: 髋关节承重试验,又称存德林伯征/屈德仑堡征(Trendelenburg)试验。检查时患者直立位,背向医者,嘱患者单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直立,当一腿离开地面时,负重侧的臀中肌立即收缩,将对侧的骨盆抬起,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功能正常,本试验为阴性。如不负重一侧的骨盆不抬高,甚至下降,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无力或功能不全,此为本试验阳性。
(4)腕管: 是指腕掌侧的横韧带(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所构成的骨—纤维隧道,其内有正中神经、拇长屈肌腱和4个手指的指伸、指浅屈肌腱通过。正中神经居于浅层,位于肌腱与腕横韧带指间。
腕管综合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要体征的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5)Codman征: 恶性骨肿瘤病变区出现骨膜反应,呈放射状或分层状,在肿瘤突破骨膜处,使骨膜掀起,呈三角形或袖口状改变,称为三角形骨膜反应或称Codman三角。
3.简答题5题,25分 (1)夹板固定注意事项
1、适当抬高患肢,以利肢体肿胀消退,可用软枕垫高。
2、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3—4天内注意患肢的动脉搏动、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手足趾应主动活动等。如果出现肢端冰冷、苍白、麻木、发青、持续性剧痛、严重肿胀、活动障碍应立即放松夹板或返院诊治,否则容易发生缺血性坏死之危险。 3、出现固定的疼点应及时拆开外固定检查,以防发生压迫性溃疡。 4、注意调整夹板的松紧度,保持扎带1cm 的移动度。 5、定期作X线检查,了解骨折情况。 6、合理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7、夹板固定时间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情况而定,达到临床愈合即可拆除夹板。
(2)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
临床表现:①症状: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疼痛早期为钝性,以后逐渐加重,可出现典型的“休息痛”与“晨僵”。②体征:体格检查可见患处关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时可有骨摩擦音,有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和周围肌肉萎缩。
X线表现: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软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骨獒形成。晚期关节面凹凸不平,骨端变形,边缘有骨质增生,关节内可有游离体形成。椎体骨性关节炎时,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变尖,可见唇样骨质增生。
(3)现代急救五项技术
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4)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 年龄 生长方式 症状 体征 X线 实验室检查 病理 良性骨肿瘤 成年人多见 多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 多无症状 恶性骨肿瘤 青少年多见 多浸润生长,生长迅速 疼痛固定、持续、逐渐加重,夜间静息痛 肿块无压痛,皮肤正常,多无转移 压痛,皮肤发热,静脉曲张,晚期转移 边界清楚,骨皮质完整,无骨膜反应 正常 细胞分化好,近于正常 边界不清,早期即有不规则骨质破坏,有三角形骨膜反应和阳光型骨针 某些特殊检查异常 细胞分化差,异形,大小不等,有病理分核
(5)肌力分级
0级 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1级 肌肉有微弱收缩,但不能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2级 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在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3级 肌肉收缩能对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4级 肌肉收缩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5级 肌肉收缩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4.论述题2题,20分
(1)骨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预防
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在预定愈合时间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示骨折端相互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为骨不愈合。常见原因有①骨折端软组织嵌插;②开放性骨折过多去除骨折块,造成骨缺损;③多次手术整复破坏血液循环;④对造成骨折迟缓愈合的原因没有及时去除。常用有效方法是植骨术。
骨折超过正常临床愈合时间,仍有骨折的症状体征,X线上显示骨痂较少的情况称为骨折的迟缓愈合。常见原因:①固定不合理;②断端血运;③感染。
股骨颈骨折、肱骨下1/3骨折,胫骨下1/3骨折、腕舟骨骨折、尺骨下1/3骨折、腰椎峡部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预防方法:避免骨折端形成间隙,骨折早期复位;手法复位轻柔,尽量采用非手术复位法;固定完善,时间充足;加强营养,适当用药;早期离床活动等。开放性骨折还要避免感染。
治疗方法:骨折端加压治疗,电刺激治疗,应用中医中药和刺激骨生长的药物等。一旦发生不愈合,即骨不连,应行植骨术。
(2)肘关节脱位及肱骨髁上骨折的年龄、机理及体症的鉴别 。 肘关节脱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伸直型---伸肘位跌仆,手掌先着地; 屈曲型---屈肘位跌仆,肘后侧先触地; 粉碎型---肱骨下端压缩性暴力所致。 肘部肿胀、疼痛,肱骨髁上有压痛,功能障碍,骨折处有移位,肘部疼痛、肿胀较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肘部成靴型畸形,但肘后肱骨内、外髁和鹰嘴三点关系正常。屈曲型容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年龄 青壮年 机理 后脱位:间接暴力,伸肘位跌倒,手掌先着地,外力沿前臂传到肘部,手掌撑地,前臂处于旋后位。 体症 肘部肿胀、疼痛、畸形、弹性固定,,肘关节处于半伸直位,被动运动时伸不直肘部。肘后空虚感,可摸到凹陷处。肘部三点关系完全破坏,失去正常关系。 5,病历分析2题30分。
病历分析考得比较活,也是整份最难的,全靠平时的实习思维,主要考核临床实习的诊断、治疗,这也是辨别一个考生有没有的实习的一个手段。从整份卷来看,难度大概0.6-0.65之间,出题覆盖比较广,出题比较有水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肱骨上三分之一骨折(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端受胸大肌,背阔肌 ,大圆肌牵拉而向前向内移位。
2.骨折愈合过程是一个瘀去, 新生 ,骨合 的过程。
3.骨折的晚期并发症有缺血性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迟发畸形 等
二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4.腕三角软骨: 腕三角软骨为纤维软骨组织,略呈三角形,其基底边附着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尺切迹边缘,软骨尖端附着于尺骨茎突基底部。腕三角软骨边缘较厚,其掌侧缘和背侧缘均与腕关节囊相连,中央部较薄,呈膜状,容易破裂。腕三角软骨横隔于桡腕关节与桡尺远侧关节之间,将此两关节腔完全隔开,具有稳定桡尺远侧关节,增加关节滑动和缓冲的作用,及限制前臂过度旋转的功能。
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 嘱患者端坐,检查者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手部,用力将手腕极度掌屈,旋后并向尺侧偏斜,并施加压力旋转,若在尺侧远端侧方出现疼痛,即为阳性体征,提示有三角软骨损伤。
5.足下垂: 是指由于胫骨前肌群肌力低,小腿三头肌痉挛足跟键挛缩等原因而使踝关节不能背伸的症状,也叫尖足。 6.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解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
7.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8.脊髓震荡: 与脑震荡相似,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神经细胞遭受强烈刺激而发生的超限抑制,脊髓功能暂时处于生理停滞状态,随着致伤外力的消失,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无器质性改变,不留任何后遗症。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9.简述“拔伸手法”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操作要领: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原则,开始拔伸时,肢体先保持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整复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
注意事项:牵引力的大少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对肌群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骨折应结合骨牵引。
10.简述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特征?
(1)疼痛:是骨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开始时疼痛较轻,呈间歇性。以后可呈持续性,甚至出现静息痛。若疼痛突然剧烈发作,往往是并发病理骨折。 (2)肿胀:恶性肿瘤则多为弥漫性肿胀,并有压痛。 (3)表浅血管扩张:常为恶性骨肿瘤的临床特征。 (4)功能障碍:不同的肿瘤性质及发病部位和时间长短,往往是决功能障碍程度的重要因素。 (5)恶病质:常为恶性骨肿瘤的全身临床表现。
11.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则是什么?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12.简述小夹板对四肢骨干骨折的固定原理? ①夹板固定式从肢体功能出发,通过扎带对夹板的约束力,固定垫对骨折端防止或矫正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并充分利用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克服移位因素,使骨折端复位后保持稳定。
②四肢骨干骨折夹板固定时,夹板只固定骨折的局部,不超过上下关节,既有利于关节屈伸及早期进行功能活动,又不妨碍肌肉纵向收缩活动,使两端骨折端差生纵向收缩力,加强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
四.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
13.临床上如何鉴别肩周炎与痹痛型颈椎病? 肩周炎 痹痛型颈椎病(神经根型)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等 多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持物不稳,颈后伸、咳嗽、甚至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强。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顶试验)阳性。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减退或肌力下降。 颈椎六位片可显示椎间隙狭窄或增生、项韧带钙化和椎间孔变小、颈椎曲度改变、病变节段出现椎间不稳。 病史 长期肩关节过度活动或睡姿不良 好发多发于50岁左右患者,又称五十肩 年龄 临床肩痛、肩关节外展、外旋、后伸等各方向表现 活动障碍或僵硬,三角肌萎缩等。 体征 肩部广泛压痛点,各方向活动受限,甚至肩关节僵硬。肩外展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阴性,偶见骨质疏松。 14.试述“骨折不愈合”定义,常见原因及X线表现特征?
骨折不愈合定义:是指骨折在预定愈合时间仍有异常活动,X线片示骨折端相互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者,称为骨不愈合。
常见原因:①骨折端软组织嵌插,②或开放性骨折清创中过多的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③多次的手术整复破坏了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④造成骨折迟缓愈合的因素(感染、血供、断端、固定)没有及时去除。
X线特征:骨折端相互分离,骨痂稀少,两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封闭,骨端硬化 常用有效方法是植骨术。
五.病案分析题(共18分)
15.陈某某,男,7岁,代诉:左肘关节伤后疼痛,不能活动6小时。
病史:患者于六小时前于家玩耍,不慎被小孩推倒,当时即感到左肘关节疼痛,不敢活动,啼哭不止。后被家人送来就诊。检查:左前臂明显肿胀,表皮完整无破损,左前臂旋转功能受限,桡骨小突压痛,并可见骨突起。左腕下垂,不能主动背伸,左拇指背伸,外展功能受限,桡动脉搏动良好。X线片:尺骨中段向外弯曲畸形,桡骨小头向外方突出。
要求:写出诊断,分型,治疗要点?并简要说明依据。 诊断: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孟氏骨折) 分型:内收型。 治疗要点:
1)整复:①闭合复位:两助手拔伸牵引的同时,外展患侧肘关节,术者拇指放在桡骨头近侧,向内侧推按桡骨头,使之还纳,尺骨中段向外弯曲畸形以折顶手法整复。
②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本例合并桡神经损伤,应
观察1~3周,3月后不恢复,手术探查,松解神经。
2)外固定: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固定时在尺骨的成角部分放一小平垫,防止尺骨再度成角,桡骨移位侧放置葫芦垫,防止桡骨头再脱位;前臂掌侧和背侧各放一分骨垫,胶布固定,防止桡尺骨相互靠拢。本例属于内收型骨折,固定于前臂旋后,肘伸直位2~3周,再改屈曲90°位固定2周左右。
3)药物治疗:①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辩证用药,中后期加强中药熏洗。
②消脱止消肿止痛,西乐葆消炎止痛,弥可保营养神经,伤科接骨片以促进
骨折愈合,骨肽健骨加强骨质愈合,林可霉素静滴抗感染。注射用鹿瓜多肽静滴促进骨折愈合。
4)练功活动:伤后三周作手、腕关节的屈伸,以后逐渐作肘关节的屈伸锻炼。前臂旋转活动须在X线显示尺骨骨折线模糊并有连续骨痂生长时才开始锻炼。
5)预防调护:①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利于肿胀消退;②注意观察患者肢端感觉、血运、活动度;③经常检查夹板固定带松紧度,注意压垫是否移动,并防止压疮;④定期复查DR前臂正位片了解骨折是否移位及愈合情况。1周后摄X线正位片,根据骨痂在内外侧分布情况预测肘内翻发生与否,并处理。
省中医笔试+面试题目 名解:
1、关节功能位
正常情况下肢体各关节活动所处的位置。关节脱位整复后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2、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或活瓣性.常见于较大肺气泡的破裂或较大较探的肺裂伤或支气管破裂,其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表现有严重呼吸困难、紫绀,伤侧胸部叩诊为高度鼓音,听诊呼吸音消失。若用注射器在第2或第3肋间穿刺,针栓可被空气顶出。
3、破伤风抽搐
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脊柱附件“狗影”
脊柱狗影:苏格兰(Scotty)狗颈断裂征或长颈犬(Greyhound)征。
腰椎滑脱时,其X光斜位片可清晰显示峡部病变。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称为苏格兰(Scotty)狗颈断裂征或长颈犬(Greyhound)征。其前下方常位于骶骨上关节突顶点上数毫米,偶尔可位于顶点的稍前方。狗头为近片侧横突; 狗眼为椎弓根; 狗耳为上关节突; 狗前腿为下关节突; 狗耳与前腿间隙为近侧小关节间隙; 狗腹为椎板; 狗颈为峡部; 狗尾为远片侧横突; 狗后腿为下关节突。
猫眼征:腰椎正位片时,椎弓根投影,为椎弓环:横突内侧可见椭圆形环状致密影,为椎弓根投影,两侧对称似猫眼征。
5、手的功能位
腕背伸20°~30°,拇指充分外展,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微屈,其他手指略为分开,各指间关节的屈曲位置较一致,即掌指关节及近端指间关节半屈曲,而远端指间关节微屈曲。
5、牵引的分型:皮牵引、骨牵引、布托牵引
6、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简答:
1、骨骺损伤分型 (Salter-Harris分型1963年):
I型(单纯滑脱型):骨折线沿着骺板,而发生骺板的一侧张嘴或骨骺完全分离。
Il型(滑脱骨块型):骨折线沿着骺板一段后进入干骺端,形成骨骺分离和干骺端三角状或片状骨折。偶有干骺端骨折波及骺板而无骨骺分离的损伤,亦属此型。
III型(骨骺劈裂型):骨骺骨折,骨折线波及关节面和骺板,骨骺常纵向劈裂,移位较轻。 lV型(骺端劈裂型):骨折线通过关节面骨骺,贯穿骺板及干骺端,形成三角状或片状骨折块,有时不一定伴有骨骺分离。
V型(骺端粉碎型):干骺端或骨骺粉碎骨折。骨折线多处波及骺板,常伴有骨骺分离。
2、股骨干骨折移位解剖因素
解剖因素是股骨干骨折典型移位的主要因素。骨折典型移位,即上段骨折时,由于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外旋肌的牵拉,近侧端向前向外移位并外旋,远侧端向内向后向上移位,造成折端重迭和向前外侧成角畸形。中段骨折时,由于内收肌牵拉,远端多向内向上移位,折端可向前外侧成角畸形。下段骨折时,远端往往由于后关节囊及腓肠肌牵拉,向后倾斜移位或向后侧成角,因而有可能压迫其后方的胭动静脉和腘神经。
论述:
1、股骨颈的血运来源
股骨头颈部的血运主要来自三个途径:①关节囊支 来源于旋股内动脉、旋股外动脉,是主要的血供来源。旋股内动脉来自股深动脉,在股骨颈基底部到关节囊滑膜折返处分为骺外动脉、上干骺端动脉和下干骺端动脉进入股骨颈。骺外动脉占股骨颈血供2/3~3/4,其损失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旋股外动脉也来自股深动脉,其血供少于旋股内动脉。②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 对股骨颈血液供给很少,仅及股骨颈基底部。3)圆韧带支, 仅供应股骨头内下部分的血运,又称内骺动脉。
2、肱骨上髁骨折并发症及预防和治疗
①缺血性肌挛缩 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其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末梢循环不良,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直屈曲手指时引起剧痛等。
预防和治疗:应立即将肘伸直,松解固定物及敷料,经短时间观察后血运无改善者,应及时探查肱动脉。痉挛的动脉可用温盐水湿敷,动脉用普鲁卡因封闭。确有血管损伤者应行修补手术。前臂肿胀加重,骨筋膜间室压力高者,应切开骨筋膜室减压。 ②.肘内翻 是常见的髁上骨折晚期畸形,发生率达30%。
预防和治疗:在整复骨折复位后1周,拍X线正位片,根据骨痂在骨折端内、外分
布情况预测肘内翻发生与否,若预知有肘内翻发生,在充分麻醉下手法轻揉折骨矫正于伸直
位固定。肘内翻畸形并不影响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影响外观及患者心理。畸形超过20°以上,伤后1~2年畸形稳定则可行肱骨髁上外侧楔形截骨术矫正。 ③肘外翻 肘外翻很少发生,可见于肱骨外髁骨折复位不良病例。
预防和治疗:严重时引起尺神经炎,应及早行神经前移或截骨矫正术。
④神经损伤 正中神经损伤较多见,桡神经及尺神经损伤少见,主要因局部压迫、牵扯或挫伤,断裂者少见。
预防和治疗:随着骨折整复大多数于伤后数周内可自行恢复若伤后8周仍无恢复,可考虑手术探查并作适当处理。
⑤肘关节骨化性肌炎 在功能恢复期,强力被动伸屈肘关节,可导致关节周围出现大量骨化块,致使关节又肿胀,主动屈伸活动逐渐减少。
预防和治疗:立即停止被动牵拉关节,并应制动数周,以后再重新开始主动练习关节屈伸活动。在儿童很少有手术切除增生骨性组织的必要。
股骨颈骨折临床上常按骨折损伤程度分为四型(Garden分型法): (1)I型为不完全骨折。 (2)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 (3)Ⅲ型为完全骨折,部分移位。 (4)Ⅳ型为完全骨折,完全移位。
I型、Ⅱ型者因为骨折断端无移位或移位程度较轻,骨折损伤程度较小,属于稳定型骨折;Ⅲ型、Ⅳ型者因骨折断端移位较多,骨折损伤较大,属于不稳定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
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两种主要类型。Ⅰ型中,骨折线从小粗隆向上外延伸;Ⅱ型中,骨折线是反斜形。
Evans观察到稳定复位的关键是修复股骨转子区后内侧皮质的连续性,简单而实用,并有助于我们理解稳定性复位的特点,准确的预见股骨转子间骨折解剖复位和穿钉后继发骨折移位的可能性。
中医英语:整复reduction therapy 绷带bandage 夹板splint、石膏gypsum; gesso、牵引to tow、正骨bonesetting、椎骨a vertebra、脊柱backbone。
肘关节elbow joint 髋关节a hip joint 踝关节ankle joint
膝关节the knee joint 腕关节wrist joints 肩关节houlder joint 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 寰枕关节atlantooccipital joint 胸锁关节stemoclavicular joint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 Orthopedics of Chinese Medicine
椎间盘突出有许多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方法又有不同的适应症。从2003年6月以来,北京301医院张西峰教授积累了530例左右局部麻醉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
手术简要过程:
患者为俯卧位---透视下确定手术间隙和路径---看到突出的腰5骶1椎间盘---局部注射麻醉药物1%利多卡因----C臂X光机引导下穿刺到腰5骶1椎间盘---置入导丝,在导丝引导下置入4级套管-----从椎管的后外斜进入放置好工作通道后-----在内窥镜内使用钬激光----内窥镜下取出游离的椎间盘组织----术后患者翻身,查看直腿抬高,评价手术的效果----术后2小时下地,24小时内出院。
内窥镜手术来源于关节镜的机理,介质是水。
1.穿刺的过程中,尽可能贴近坐骨神经,目的是提高椎间盘摘除的效率。椎间盘切吸术放弃的原因就是,无法判断神经的位置。病人是局部麻醉,如果针头刺到坐骨神经,病人会出现放射性疼痛。据此避开坐骨神经。
2、椎间盘摘除手术既要即刻缓解患者的症状,又要避免尽量少的复发,还要避免不要发生晚期椎间隙不稳。这其实也是一场博弈。每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到,即使如此也难免顾此失彼。大概的原则是摘除椎间盘周围游离的蓝染的椎间盘组织即可,大可大量摘除正常的椎间盘组织。术后在软组织愈合的时间内尽量少活动,避免短期内复发。其次医生和患者都要明白一个道理,一种手术的方法是相对的最好的,但是它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按照阶梯的治疗原则,椎间盘治疗的方法有保守的、物理的、介入的、微创的(内窥镜)、融合的方法组成。MED的方法我们主要用来进行小切口椎间融合手术,与内窥镜相比它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了。 3、直视的腔镜下,手术野也有可以变化的技术。通过向不同角度扳动、旋转斜面工作套管的角度、前进和后退,都可以达到止血、显示不同方向的解剖、剥离神经根表面的脂肪组织的目的,更好的显示手术野,取出染色的椎间盘组织,达到手术目的。
手术后短期出现的反跳痛、痛觉区域的麻木都是预先要向患者进行交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适应症的选择,一般选择病程短、没有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超过小关节连线、疼痛非常严重的患者疗效比较好。
传统椎间盘切除术缺点:1、创伤大;2、风险高;3、花费大;4、康复慢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广州中医药大学2024年骨科考研笔试与复试试题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