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 青年教师 成长 手册
教师队伍年青化,是当今教育界的现状。近年来,“80后”教师逐渐成了中小学青年教师的主力军,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一些中小学校,“80后”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北京市西城区普通中学班主任队伍中甚至已经达到一半。“80后” 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有着独特的一面。面对“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现实和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要求的期待,如何培养“80后”教师是当前新教师培养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 “80后”教师培养的社会背景
因为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背景,因为一些明显与“前辈”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80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6年《中国青年报》推出了《“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的系列报道和讨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不管人们愿意与否,“80后”一代走入社会,并将成为社会主流已是不争的事实。“80后”的成长背景注定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工作态度、处事风格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很多新教师工作第一年出现了不适。不适源于多方面因素,主要是艰苦的工作环境与优越的成长环境、与美好的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工作第一年也称为蘑菇期,从成功的天之骄子一下变成充满挫败感的小蘑菇, 无人注意,默默的生长在角落中,虽然自己很努力, 但是成效不大,不被认可,容易出现郁闷情绪,因此这就是“80后”教师适应现实工作环境的第一关。近年来,很多学校管理者明显感觉到“80后” 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难度大。如班级卫生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发现“80后” 教师本人的办公室和宿舍卫生都成问题。于是,教育界开始关注“80后” 教师的培养工作,研究他们的特点。
武汉硚口区教育局对80后教师的一次大型问卷调查发现,除教学经验不足外,因为特殊的独生子女背景,一些80后教师存在缺乏职业理想、奉献精神,甚至爱玩、爱吃喝、爱攀比等问题。此后硚口区教育局举行了“80后”青年教师特训班,其他地区有的学校也针对“80后” 特点举行了“80后”教师座谈会。 二、“80后”教师的特点
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80后”教师的特点做了详尽的调查分析。“80后”教师的特点为: 1.自我中心意识强
“80后”多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人以他们为中心,应试教育陪伴着他们的小学、中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衔接,社会教育基本上处于一种缺失状态,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常常超出上一代人的想象。而
当他们初为人师时,他们大都不能很快进行角色转换,潜意识中,自我中心意识很强,表现为遇到问题时时常和学生“抬杠”,甚至和学生针锋相对。 2.接受新事物快
他们崇尚自由,喜爱冒险,张扬个性,充满创意,生活离不开网络。因为互联网,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乐意接受新鲜事物,不受传统的约束,不受规矩的禁锢。他们喜欢通过QQ、博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摸索新的思路。有人说:“在20世纪里,‘60后’的人是‘头低头’,崇尚实干;‘70后’的人是‘背靠背’,看重责任;‘80后’的人则是‘脸贴脸’,以快乐为导向,要有自己的空间,做喜欢做的事情,还要工作得愉快,要有成就感。也正因为这些特征,他们和‘90后’的学生有很多话题,很多共同点,容易和学生沟通。” 3.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关注分配不公、廉政、下岗、就业难问题,他们爱国,希望国家更强大,对国家发展的认可度很高,但社会责任感不够强,80后的一代都有一种看破红尘思想;80后的一代最喜欢讲的一个词是“随便”;80后的开会永远不会坐第一排??。有人称“‘80后’是“垮掉的一代”,然而在2009年5.12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工作中,80后青年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令社会各界人士刮目相看。
4. 生活品质要求高
因为特殊的独生子女背景,相对优越的成长境使80后习惯于“不让自己受苦”的观念,在提高生活条件方面花费较多。如80后的一代总是都不知道钱花到哪去了,因此戏称“月光族”。80后的一代多有睡觉的爱好,不擅长做家务,他们更多的时间花在电脑前上网、或玩游戏。 5.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重庆科技学院心理中心的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时,发现大学生与80年代、90年代大学生相比,心理素质呈下降趋势。在稳定性、独立性、聪慧性、怀疑性和兴奋性五个因素上有突出差距。“80后”大学生更显得情绪激动、自卑、忧虑、无耐心,易疲倦烦躁且对挫折的耐受性差,有时显得幼稚;知识面窄,缺乏逻辑思维,对事物多采用具体而刻板的理解。作为新教师,他们渴望成功,但一遇到困难时,同样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三、各地《青年教师成长手册》的探索
青年教师成长的目标是做研究性、反思型教师,成长公式=实践+反思。由此我们不免想起全国诸多省份正在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学生成长手册》,让学生在高中的起始阶段就开始规划人生、规划高中生
活,《学生成长手册》以过程性、发展性、反思性等特点成为帮助高中学生成长的一项重要载体。
育“生”先育“师,针对“80后”教师的特点,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教师成长手册》来伴随和引领“80后”教师的成长。
全国教育领域有很多地区和学校开始了《青年教师成长手册》的探索实践。很多学校先后编印了《教师成长手册》或《教师发展手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天津南开区教育局指导教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2006年郑州市开展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关于教师成长电子手册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上海市中小幼课改办在全市推行《上海市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详细规范了幼教工作者的所有工作准则。各地关于青年教师成长指导的探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教师成长手册》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的真实性评价,是关注评价发展性、反思性功能的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教师成长手册”更多的记录是老师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使教师不断回想取得成绩的过程和方法,从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学会自我反省。在浏览其他教师的手册的同时,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优势,同时找到与别人的差距,使教师正确评价自我,帮助教师顺利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成长手册》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对老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教师成长手册》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反思的个性化肖像,它既是结果,也是学习过程。通过记录,教师们思考得更多了,手中的笔更勤了,原本没有在意的问题现在重视了,一些好的主意形成了书面方案,被保存在《教师成长手册》中。良好的氛围促进教师不断自我追求,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发内在的潜能。 四、《青年教师成长手册》的设计实施
综合了各地的相关资料,《青年教师成长手册》大致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前言(完成教师角色转变,经历成长,成为具有时代责任感的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2、个人档案——(建档时间、教师姓名、年龄、职称、任课年级、班级、所任学科、性格爱好、座右铭)
3、工作伊始的我(学年、自我描述、教育理念) 4、我的目标规划(人生、10年、3年、1年目标 )
5、在学习中成长(师德修养、教育法规、进修情况、读书心得摘要) 6、合作与交流(与学生,与同事、与领导、与家人朋友)
7、我的教学工作(教研活动、教学随笔、经典教案、公开课、专题总结、课题研究等)
8、我的课堂管理(方法、效果、反思)
9、我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手记、问题思考、工作反思等) 10、我的生活空间(兴趣爱好、饮食、运动、家庭、生活环境等) 11、我的从教心态(现状、压力根源、调节心态) 12、我的荣誉成果
13、学年末的我(总结回顾)
14、他人评价(学生、同事、领导、家人朋友)
15、我的资源库(教育格言、教育故事、教育资源积累)
《青年教师成长手册》每一项内容之前,都应该有专业指导语,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自己的每一项成长发展内容的意义与优化方式。《青年教师发展手册》也可使用纸介或电子形式,并适当举行区域交流,以渗透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如同高中学生的《成长手册》一样,《青年教师成长手册》绝不是材料的堆砌,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其本身就是学校和教师个性的张扬,它的制作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评价,更是研究和学习。
清代大思想家魏源曰:“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80后”教师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强,正处于“能力建立阶段”,《教师成长手册》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记录、反思的过程来帮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和专业发展规划,培养他们良好的从教心态、健全的教育能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80后”教师尽快成熟,成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青年教师成长手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