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提升练(三十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
(参考时间:45分钟)
A基础层
1.(2015·渭南模拟)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 D
2.(2015·石家庄模拟)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 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可有可无
【解析】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属于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但都是自养型生物,故A正确。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的,主要是动物,也包括一些原核生物,如寄生细菌,故B错误。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故C错误。从理论上讲,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而消费者的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故D错误。
【答案】 A
3.(2015·大庆模拟)有关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4个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②③ D.③④
1
【解析】 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占有营养级,所以图中共有2条食物链,①正确,③错误。细菌能够分解狐的排遗物以及狐的尸体,二者不构成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正是从此开始的,所以②错误,④正确。
【答案】 B
4.(2015·玉溪模拟)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福寿螺属于次级消费者,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会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25克
【解析】 A项错误,根据图中的食物网可知,福寿螺以水稻为食,属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福寿螺急剧增多的原因是食物(水稻)充足或没有天敌或空间条件充裕等;B项错误,题中信息说明外来入侵物种会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项错误,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第三、第四营养级);D项正确,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至少要消耗水稻(10-5)÷20%=25(克)。
【答案】 D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 腐生生活的细菌,不可能为生产者;能量被利用后不能再循环重复利用;分解者不一定为微生物如蜣螂等。
【答案】 B
6.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 B.图中表示出了两条食物链
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 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析】 由题干信息“三大功能类群”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只有一条即甲→乙,丙不属于食物链上的营养级,乙、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无规律。
【答案】 C
B提升层
7.(2015·南京模拟)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B.水稻虫害严重
C.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解析】 若大量捕捉蛙,则害虫的天敌减少,害虫数量增加。蛙减少,蛇对鼠的捕食量会增加,鼠的数量减少,蛇的数量基本不变。
【答案】 B
8.下图为Ⅰ和Ⅱ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耗氧量的变化情况,则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分别最可能是( )
A.Ⅰ是生产者,Ⅱ是消费者 B.Ⅱ是生产者,Ⅰ是消费者 C.Ⅰ和Ⅱ都可能是消费者或生产者 D.Ⅱ只能是生产者
【解析】 由图可知,生物Ⅰ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逐渐降低,说明温度越低,需要消耗越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更多的热量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生物Ⅰ应为动物,而且是恒温动物;生物Ⅱ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逐渐升高,说明温度越低,酶的活性越低,耗氧量越低,可为变温动物,也可为植物。
【答案】 B
9.(2015·南阳市一中高三模拟)五年前某草原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
3
现,五年来,该草原上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但土著草食动物和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草原上甲种群的种内斗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放养土著食草动物能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草原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草原生态系统
【解析】 由题干信息甲引进后,土著草食动物和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说明土著草食动物不捕食植物甲,大量放养土著草食动物不能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答案】 C
10.下表统计了某生态系统内各相关物种间食物的比例,结合相关知识据表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食物 捕食者 植食性鸟 兔子 老鼠 虫 青蛙 蛇 鹰 植物 100% 100% 100% 100% 植食性鸟 10% 兔子 30% 老鼠 50% 40% 虫 100% 青蛙 50% 蛇 20% 鹰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食物链共有5条 B.除第二营养级外,有竞争关系的是鹰与蛇 C.调查兔子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若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鹰同化1 kJ能量需植物间接提供能量为100 kJ
【解析】 依据表格的食物比例可写出相关的食物链:植物→植食性鸟→鹰;植物→兔子→鹰;植物→老鼠→鹰;植物→老鼠→蛇→鹰;植物→虫→青蛙→蛇→鹰共五条食物链构成食物网。从构成的食物网中,可判定B项正确;兔子活动能力较强,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依据食物比例及能量传递效率知鹰间接所需植物提供能量为1×
1321111÷20%÷20%+÷20%÷20%+÷20%÷20%+÷20%×÷20%÷20%+÷20%×101055252
÷20%÷20%÷20%=95 kJ,D项错误。
【答案】 D
4
11.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 【解析】 由题意可知,X、Y、Z形成的食物链为Y→X→Z。从图中可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说明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其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可能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
【答案】 A
12.(2015·定西模拟)如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
(3)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
(4)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若水绵大量减少,则水藻会________。
(5)海鸟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 (6)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 A.海鸟 C.水藻
B.水绵
D.腐生细菌、真菌
【解析】 (1)食物链的条数计算是先从生产者算起,此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生产者,应
5
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共4条。
(2)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产者水藻、水绵含有能量最多。 (3)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以此类推,可得出海鸟、小鱼、大鱼处在第三营养级。 (4)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海鸟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甲壳类生物的数量减少而增多。
(5)海鸟获得能量最多,则相应食物链应最短,即水藻→甲壳类→海鸟。
(6)此生态系统中水绵和水藻是生产者,海鸟是消费者,腐生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答案】 (1)4 (2)水藻、水绵 (3)海鸟、小鱼、大鱼 (4)增多 减少 增多 (5)水藻→甲壳类→海鸟 (6)D
13.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H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行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地区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分析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5条,次级消费者有H、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由于有C、F、G等多种
6
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共4条。
(2)根据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产者水藻、水绵含有能量最多。 (3)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以此类推,可得出海鸟、小鱼、大鱼处在第三营养级。 (4)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海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海鸟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甲壳类生物的数量减少而增多。
(5)海鸟获得能量最多,则相应食物链应最短,即水藻→甲壳类→海鸟。
(6)此生态系统中水绵和水藻是生产者,海鸟是消费者,腐生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答案】 (1)4 (2)水藻、水绵 (3)海鸟、小鱼、大鱼 (4)增多 减少 增多 (5)水藻→甲壳类→海鸟 (6)D
13.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H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行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地区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图分析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为: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2条,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5条,次级消费者有H、D、A,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C,且D是A的食物,因此,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由于有C、F、G等多种
6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考总动员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提升练31生态系统的结构含解析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