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与纳西文化的传承
杨宁宁
[内容提要]丽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丽江利用纳西文化发展特色旅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纳西文化也在旅游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但是纳西文化也遭到一些损害,因此丽江旅游应有新思路,新举措。
[关 键 词] 丽江旅游 纳西文化 保护 传承 发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承载着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思维定势、道德规范、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它是这个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丰富的创造力和牢固的凝聚力的具体表现,也是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纳西文化是纳西族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延续不断的知识财富和智慧结晶。从1994年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以来,丽江借助纳西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纳西文化也在旅游开发中得到整理和保护,并且在利用中得到了发展。但是在丽江旅游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
一 互相依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丽江是个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地区,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以纳西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的自然景观有秀美神奇的玉龙雪山,有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有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峡”的“虎跳峡”,有神秘美丽的泸沽湖,这里被人称为“东方女儿国”。它的人文资源首推丽江古城。据地方志记载“古城始建于南宋末”,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古城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的土木结构,其房屋雕刻精巧,保持了明清建筑的风格,被建筑学家称为“民居博物馆”。古城结构布局很有特色,她科学地将玉泉河水分成几股引入城中,穿街绕巷与354座石桥、木桥构成了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的幽远古韵。而古城的清水洗街和彩石铺路的特点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为此丽江古城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的文物古迹还有作于明代的白沙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融佛、道、东巴等宗教内容为一体,体现了纳西与汉、藏、白等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再有因万朵山茶而闻名的玉峰寺,纳西族木氏土司衙门——“木府”和黑龙潭、五凤楼、白马龙潭、龙泉寺等景观也都可圈可点。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丽江山水哺育滋养着纳西文化的成长壮大,而纳西文化又赋予丽江山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纳西民族的精神品格。所以说,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必然有其地域因素和民族因素,而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定与其成长的
1
自然环境有着相依相伴、共生共荣的密切关系。自然景观承载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渗透于自然之中并经自然而得到体现,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孕育滋养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生态文化学和生态审美学的问题。在丽江无论是玉龙雪山、金沙江还是泸沽湖,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承载着纳西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文学因素,它通过各种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向世人们述说着这个民族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凝聚着纳西文化的精华和智慧,体现出纳西文化与汉、藏、白等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成果。纳西文化博大精深,神秘多彩。她有传统的东巴文化,有被誉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有保存了唐宋时期流行于中原地区,而今已失传的词曲音乐——纳西古乐,故有“音乐化石”之美称。还有泸沽湖畔摩梭人独特的“阿夏”婚俗。这种奇异的婚姻习俗能够让我们了解到了人类早期的婚姻形态和家庭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唐代文人刘禹锡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旅游胜地的自然景观假如没有文化的依托,就好象人的机体缺乏造血功能一样,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自然景观假如有了文化的依托,那么山会成为名山,水会成为胜水,黄山庐山是这样,五岳三峡桂林山水也是这样。丽江的山水景物因为有了纳西文化的依托所以才这么神秘多彩,美丽迷人。
丽江处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她的周围生活着汉、藏、白等其他民族,这些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和经济文化上相对于纳西族来说都是强势民族,从唐代开始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就与中原文化、吐蕃(藏族)文化、南诏(白族)文化相汇交融,这在白沙壁画中有具体的描绘。丽江既是几个王朝争夺的战略要地,又是几大文化的交汇处。但是纳西族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并没有被这些民族同化而消亡,她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并创造了自己本民族独有的文化,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吸纳、开放、广纳百川的民族性格。长期以来她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创造性、多元性和神秘性的特点。所以有人曾形象的比喻“纳西族是个能把大山吞下也不觉得胀,几千个砍手也砍不死的民族”。纳西文化的独特性使她成为丽江旅游资源的黄金宝库。
二 纳西文化与特色旅游
丽江原来是个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这里地处偏远的祖国西南部,交通极为不便,加上这里没有什么矿藏资源和大型的国有企业,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所以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虽然丽江具有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过去丽江人却没有认识到它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守着金饭碗却到处要饭。丽江的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得不到开发利用,有其客观原因和深层的历史原因。第一,物质条件约束了人们对旅游享受的追求。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普遍处于解决温饱的低水平状态,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有很多富余的钱让他们去旅游。旅游只是少数人的奢侈享受,所以整个国内的旅游需求都不高。第二,受交通条件的限制。过去丽江交通发展滞后于全国,它既不通火车,也不通飞机,金沙江上也无法通航运。它与外界交往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汽车。但
2
是过去的公路等级较低,基本都是三、四级公路,所以从昆明到丽江坐汽车需要三天时间,这样的交通使得一些游人望而却步。第三,由于民族偏见和观念意识的落后,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民族地区与外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较少,使一些人对少数民族缺乏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认识。许多人一提到少数民族就跟贫穷落后和原始联系到一起,所以对于追求先进发达和现代文明的人来说,对地处祖国西南部的丽江小城是不屑一顾的。
过去在人们的传统观念意识中,只有文物古迹和山水风光才是可以观赏的旅游景点,所以人们只侧重开发游览观赏型的旅游资源。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民俗,如果其民族品格越鲜明,原始气味越浓,历史氛围越重,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习越足,那么,正是一种最能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1]加上游客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体验与自己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的东西,差距越大,体验就越深,对游客的刺激也就越大”。[2]所以人们更喜欢参与体验型的旅游,而民族风情游就属于这种旅游方式。游客们在民族地区最能“了解和体验与自己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的东西”,最能激起他们的新鲜感、好奇感和参与感。游客们只有置身于淳真朴实的异族的民风民俗中,才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收获。
丽江虽然早在1986年就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是丽江旅游并没有因此被带动起来,纳西文化仍然在固守着它的阵营,成为专家学者研究考证的物品和材料,成为保存在研究所和博物馆里的古董。1994年在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下,云南省在当年的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要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人开始认真地审视和思考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他们从旅游者的眼中发现,过去“自己认为的劣势和不足也许正是自己的长处;自己认为无用的东西也许恰恰是最宝贵的资源”[3]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东西,去追求外面的东西,丢掉的恰恰是金饭碗,拾起的即是一个破瓦碗。”[4]有了这种认识,丽江在发展本地旅游时,就没有模仿照搬别人的模式,而是立足于展现自己的特色,把纳西文化作为发展旅游的拳头产品,着意打造具有纳西文化特色的丽江旅游。首先,在介绍纳西文化和民族风俗时,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学和宗教等多个层面作理论上的阐释和解读。例如对纳西族的传统宗教东巴教,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摩梭人的“阿夏”走婚等等。第二,通过旅游市场展现纳西文化。例如夜晚让游客在古城的纳西宅院里欣赏纳西古乐;将沉寂多年的东巴乐舞和纳西歌舞表演给游人观赏;通过博物馆展览、书法艺术品、广告商标、旅游工艺品等多种途径把东巴象形文字介绍给游客;把东巴神柱、神路图、纳西木牌画、东巴木雕等以民俗物品、艺术品、旅游产品的方式介绍给游人。第三,对自然景观的介绍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这些山水美景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例如介绍玉龙雪山时,将有关雪山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象“三朵”的传说,“玉龙第三国”的神话介绍给游客,赋予雪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纳西民族的精神品格,让游客了解为什么玉龙雪山被纳西人视为神灵和圣地。玉龙雪山脚下的云杉坪,纳西语为“吾鲁游翠阁”,意为玉龙山中的殉情之地。因为这里蓝天白云与雪山映衬,绿树环绕,草甸舒展,风景绝美,被纳西人视为人间天堂。旧时代纳西族的青年男女有恋爱自由,却无婚姻自主,所以许多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无缘结合时,
3
双双来到云杉坪殉情自杀,他们认为这样两人可以一同进入天堂。再有“长江第一湾”,如果单就其地理的自然形态看,就是金沙江在丽江石鼓镇改变了由北向南流的走向,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弯,改为由南向北接着再向东流去,形成一个V字形的大湾。但是从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看,其无比深远和伟大。因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河流从青藏高原奔腾南下,在南北走向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三大山脉的夹持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奇特景象,接着澜沧江、怒江继续由北向南流到国外,而“长江第一湾”的伟大转折,使长江成为孕育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文化成长的摇篮,她对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还有泸沽湖,它的湖光山色虽然幽静秀美,但因为有了摩梭人的“阿夏”婚姻和母系氏族的家庭形态,它的景色才多了几分神秘和诱人的魅力。其它的饮食、服饰和各种习俗等等无不从纳西文化的内涵上去诠释它。游客们从东巴象形文字中能了解到汉字的一些最初形态,从纳西古乐中能领略唐风宋韵的古典高雅,从“阿夏”婚俗中能看到人类母系社会早期的婚姻状况和家庭形态。纳西文化使人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了中华文化久远的历史积淀,印证了他们从书本中了解的历史和文化,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到别处旅游所替代不了的和收获不到的。
丽江在开发利用纳西文化的旅游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8年,即丽江古城被接纳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二年,到丽江旅游的人数为200万,旅游综合收入
[5]
为8亿元。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召开,借此机会到丽江旅游的人数为260万,比上年增长29.4%,旅游收入15.9亿元,比上年增长51%。[6]2002年1至8月到丽江的游客206.48万人,同比增长2.39%,旅游综合收入14.95亿元,同比增长16.23%。仅2002上半年全县旅游税收2000多万元。[7]对于经营纳西文化的企业来说也有很大的收益,象宣科领导的大研纳西古乐会2002年演出收入是523万元,东巴宫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表演东巴乐舞,2002年演出收入288万元,东巴文化博物馆2002年收入500万元[8]。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丽江仅东巴字画、东巴木盘画、东巴木雕等东巴工艺品的年营业收入约有5000万元,并且已经形成规模化产业。目前丽江经营纳西文化产业的商家已达1000多个,从业人员一万多人,文化产业总收入由几年前的3000多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近2亿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10%[9]。丽江经济在旅游的带动下得到很快的发展,丽江的知名度也在旅游中得到迅速提升,现在人们到云南旅游大多首选丽江。
三 旅游促进了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今的旅游形式不外乎这么几种:山水风光游,这是利用大自然的天然造化开发的旅游;历史文化游;民族风情游;探险体验游;休闲娱乐度假游等。山水风光游、探险体验游和休闲娱乐度假游虽然地方不同,但多少都有些相似或雷同,只有历史文化游和民族风情游才体现出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开发历史文化游的前提条件是,当地必须有文物古迹或在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都会城镇和军事要地,所以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进行历史文化游的,而且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目前已基本开发得差不多了。民
4
族文化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也是发展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于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利用民族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一项推动地方经济,又能保护环境资源的一条可行之路。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也在发展旅游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过去丽江人对于纳西文化的认识处在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不能客观地、科学地认识它,总是把纳西文化与原始、落后和迷信联系在一起,对于本民族文化有一种自悲自轻自贱的心理,在外人面前羞于承认它,甚至把它与“四旧”联系起来,要极力地扫除它,因此纳西文化曾经到了几乎要灭绝的边缘。到八十年代,认识东巴象形文字的只有硕果仅存的十几个老东巴,东巴祭祀也曾被当作“四旧”扫除,会弹奏纳西古乐的都是些七八十岁的老人。“文革”时期为了消除“阿夏”婚姻现象,当地政府就曾以强迫的方式要摩梭人结婚。虽然专家学者们认识到纳西文化潜在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但是他们呼吁的声音是微弱,得不到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视,那时候政府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在资金、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因为他们看不到纳西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使得纳西文化的抢救整理工作进展极其缓慢,成效甚微。
丽江实行了以纳西文化发展旅游的战略方针,纳西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一批专家学者对丽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东巴经典、史料文献、节日庆典、婚丧习俗、饮食服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音乐歌舞等等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和论证,撰写出了一批介绍丽江和纳西族历史宗教、文化民俗、风物景观的书籍,出版了一批研究纳西文化的专著和论文。这不仅使过去那些零散琐碎的材料得以条理化,系统化和完整化,而且对纳西族生活中过去一些人们不能理解和解释的现象找到了历史的依据和理论的解释。对丽江各种文物古迹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维护和修理。象大研古城过去为发展经济,在古城内的东大街两傍盖起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钢混建筑,丽江政府借着地震修复古城之机,拆除了这600米长的大街两傍的现代化建筑,仅用四个月时间共拆除不协调建筑2万多平方米。利用世行贷款修建了曾经统治丽江500年的纳西土司衙门——木府。
在丽江旅游,游客既能上到5000多米高的玉龙雪山上领略雪山的壮美神奇,又能下到江流最窄处仅20宽的有“万里长江第一峡”之称的虎跳峡中。能够漫步在丽江古城观赏古城的民居建筑,感受浓浓的纳西风情,还可以学习了解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典、东巴祭祀,欣赏纳西古乐、纳西歌舞、品尝纳西饮食等等。雪山的美景,大研古城的小桥流水、绿树古屋和纳西古乐的古典悠扬,深得游客们的赞赏和青睐。人们用美丽迷人,奇异神秘来形容丽江之行的收获和感受。纳西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旅游中得到了传播和提升,丽江人逐渐认识到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他们为本民族拥有这么神秘多彩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自信的心态去认识纳西文化,去学习纳西文化,去传播纳西文化。许多年轻人自觉地向老东巴学习东巴文,学习东巴教的一整套礼仪、祭祀和技艺乐舞,向纳西老人学习弹奏纳西古乐,学习制作纳西族的各种传统工艺品,如东巴木雕,东巴木盘画、东巴神柱等等。再有一些纳西族的学者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东巴文化传习院”,专门聘请仅存的几个纳西老东巴为黄山乡的小学生课余时间传授东巴文化。不可否认有些年轻人学习的目的
5
并不见得完全出于对纳西文化的热爱,或是对纳西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多么深远的认识,不少人学习的目的是看到了旅游市场对通晓纳西文化人才的需求,为了制作纳西传统工艺品和纳西旅游产品,多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学习本身还是对纳西文化的传承起促进作用,丽江政府也在旅游市场的需求中看到了纳西文化濒临失传的危机,感受到了将纳西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感,为此丽江古城区人大已通过一个议案,从2003年9月起,古城区内的所有小学一至四年级都要恢复纳西语教学,同时学生每周还要上至少两节的纳西文化课。丽江在旅游中实现了对纳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作法,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理查德·思格哈特博士的肯定,他说“丽江人民和他们的领导是有远见的,他们认识到长远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该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结构的保护??实际上,丽江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地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的旅游业的发展。丽江是一个活见证,它证明旅游业可以给文化遗产地及附近的社区居民带来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10]
四 旅游对纳西文化的破坏不容忽视
旅游对纳西文化的整理、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契机,它促进了纳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纳西文化又推动和刺激着丽江的旅游,可以说丽江旅游与纳西文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当两者协调一致时,它们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当两者协调不好时,就会出现矛盾,会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损害。所以旅游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纳西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它对纳西文化的损害已经日益显现,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主要表现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旅游,对旅游资源的透支使用使纳西文化受到损害。孔子曰“过犹不及”。一些人为了追求经济最大化,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一种偏激的心态不断地去炒作纳西文化,一是夸大纳西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对纳西文化的一些内容随意引深,作牵强附会的解释;三是政府部门为了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政绩和树立形象工程,筹办各种名目繁多的文化节、艺术节、旅游节,以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四是一些人为了迎合旅游的需要,在一些项目和内容上改变纳西文化的原貌,给纳西文化穿上现代的衣裳,使其商品化,庸俗化,这在一些民族歌舞的表演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五是对文化市场只开放而没有严格的监管,导致原来保存于民间的一些珍贵的东巴古籍、字画、法器等被外人买走,研究机构保存的东巴文物被盗,文物流失严重。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是一些决策者们忽视了一点,即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它的规律性,它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水平的发展状态,它有高潮就必然有低潮,曲线发展是其必然规律。一味地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点是不现实的。有的决策者一看到旅游人数下降,旅游收入降低,就要想方设法来提高旅游收入,为此策划出各种名目的文化节、旅游节,以此来吸引游客,这是各地旅游开发初期所犯的通病。殊不知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透支旅游资源的恶果是可怕的。丽江这些年由于游客的蜂拥而入,造成
6
了大研古城过度拥挤的现象,尤其是旅游旺季,大研古城到处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游客这样的拥挤不堪,很难细细品味和体会那种高原水乡小桥,流水,绿树,古屋的悠远古韵和浓浓的纳西风情。再有过去终年积雪不化的玉龙雪山,由于近年来上山的人数太多,雪山不堪承受,山上气温逐渐回暖,山顶积雪逐年减少,直至2003年夏季山顶已没有积雪。雪山没有了积雪,她迷人的魅力将消失殆尽。玉龙雪山是纳西人的民族之魂,生命之魂,是纳西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是养育丽江古城,造就纳西繁荣的生命源泉,所以纳西人崇拜她,敬仰她、守护她。可以想象玉龙山顶没有了积雪,就好像人体中没有了血液,人的生命将会死亡,纳西文化的生命绿树将会枯萎。所以保护雪山,拯救雪山刻不容缓。建议丽江政府采取措施,夏季封山,秋冬春三季控制上山人数,让雪山恢复终年积雪的原貌。还有由于游客太多,终日嘈杂拥挤,居住在古城里的纳西居民不堪其扰,同时也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纷纷把古城里的房子出租给外地人经商,自己则搬到新城居住。这样一来,古城的纳西风情日渐减少,商业气习日益变浓。用不了多久大研古城弥漫的不再是淳朴的纳西风情,回荡的不再是悠扬的纳西古乐,而是此起彼伏的商业叫卖声和流行歌曲声。正如一杯纯牛奶,兑了水之后就会变得淡而无味。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变就得不到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纳西文化正是在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旅游促进了纳西族与外界的交往和勾通,同时纳西文化也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主流文化的冲击,进而引起纳西文化中一些内部因素的变化,如人们的观念意识和生活习惯、审美趣味的改变等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旅游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旅游开发会加速民族文化的改变直至毁灭。所以丽江政府在决策上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杜绝追求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坚决停办各种所谓的旅游节、艺术节、文化节,这种轰轰烈烈的短期工程,开张之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但是筹办者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旅游环境的容量和负荷问题,一辆应装三十人的车硬给它塞进五十人,其结果只有难受和抱怨。就象洪水涨潮一样,来得快,退得也快,而洪水退后给灾区留下的是污染,是疾病,是萧条。这种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被专家学者们称为“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其结果是民族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纳西文化是发展丽江旅游的支柱和核心,所以一定要坚持当初的指导思想,“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发展旅游要掌握好一个度,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细水长流。建议减少团队周游观光型旅游,发展个体或家庭小组式的逗留参与体验型旅游。团队周游大多为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在丽江停留的时间较短,一般一至两天,旅游内容很少,旅游范围窄,知识含量低,许多人只满足于“到此一游”,照个像,结果扔下一地垃圾就走了。他们在当地的日均消费也较少,游客的钱多被旅行社赚取。个体或家庭小组型的旅游,活动自由度大,范围广而且深入,一般停留时间较长,平均为一周左右。这种旅游方式,既能满足游客参与体验的心理需求,日均消费也大大增加,而对古城的压力
7
五 丽江今后旅游的发展思路
也较小。如果丽江有关部门能设立一些信息中介服务机构,通过网上或电话预订等方式,解决游客的住、行和游问题,相信这种方式更受到游客欢迎。这种方式也许前几年会使丽江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会锐减,但是从长远看,它符合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且对纳西文化,对旅游资源,对环境都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还有在古城开发家庭旅馆,给具备一定条件的纳西居民资金上的扶持,技术上的培训和指导,让游客与纳西百姓同吃同住,在亲密的接触中去了解和体验淳真朴实的纳西族的民风民俗,而纳西居民也会从中增加收入,同时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现在古城里也有一些纳西客栈,但基本是同住不同吃,这种方式对纳西族民风民俗的了解只能是层面上的,达不到真正的了解和体验的目的。同吃能使游客吃到地道的纳西食品,如丽江粑粑、酥油茶、鸡豆凉粉等,而纳西族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宗教禁忌,民风民俗就能在餐桌上,在杯酒之间从纳西老人的嘴里娓娓道出。这种收获是团队观光游所没有的。 保护纳西文化,传承纳西文化是丽江政府和每一个纳西人的历史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旅游开发中必须明确保护民族文化第一,经济发展第二的思路。没有了原汁原味的纳西文化,丽江的旅游也就走到了穷途末路,而没有了旅游,丽江的经济将会大幅度滑坡,因为据国外研究表明,每一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2.5美元的间接收入;每个直接旅游从业人员可带动2.5个间接从业人员。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使国民生产总值(GNP)增加3.12美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人民币,可带动第三产业相
[11]
应增加10.7元人民币。所以丽江政府和纳西人民一定要有居安思危,不要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断送了祖先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千古罪人。
注释:
[1] 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A]杨慧等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彭兆荣 ,“参与观察”旅游与地方知识系统[A] 杨慧 等主编,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4] 江天 陆文梅,看树还是砍树:一个科学家的醒世真言[J]民族团结,1999(3) [5]江世震,丽洒成功挥出三重,古城名牌擦得亮锃[N]云南日报1999-1-27 [6][8][9]王永刚等,让旅游融入市场[N]云南日报2003-4-22
[7]杨慧,民族旅游与旅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J]思想战线2003(1)
[10]段廷松,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J]规划师2002(6)
[11]李毅,李耀平,发展云南民族旅游经济和名牌战略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0(4)
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论旅游与纳西文化传承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