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强化训练卷
语 文(二)
第Ⅰ卷 选择题(18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瓷的中国心
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对哪怕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也是应该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红、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
1
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1.不属于“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的表现的一项是
A.中国瓷的形制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如柳叶瓶,海棠碗,斗笠碗等瓷器多以自然景物作为形制。
B.中国瓷的釉色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心,临摹着自然的色彩,如秘色瓷的釉色临摹雨过天晴的青色。
C.单色釉具有单纯和清澈之美,和青花相比,单色釉更接近瓷的本意,更能表体现出瓷对自然的依恋。
D.瓷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的制作工序也少不了天意的参与,再如“窑变”产生的釉色也是自然天成的杰作。
2.对“中国瓷凝聚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既表现了对自然的依恋,也传达出中国人审美理想。 B.中国瓷的釉色可以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
C.以“斗笠碗”为例,人们喜欢斗笠的形制,是和中国人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
D.中国瓷旷世无双,全世界制作瓷器的国家很多,但瓷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到了宋代,人们的审美心理渐渐变化,追求细腻细致之美,这一点在花瓣口碗的花瓣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
B.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感觉,体现着瓷对自然的依恋的人心因素。
C.中国瓷上凝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文尾从瓷器的釉色和形制两方面说明了外销瓷和东洋瓷的特点,意在从反面说明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选择题每小题3 分)
王宪,字维纲,东平人。弘治三年进士。历知阜平、滑二县。正德初,擢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清理甘肃屯田。进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迁户部右侍郎,改抚陕西。入为兵部右侍郎。近畿盗起,偕太监张忠、都督朱泰捕之。武宗南征,命率户、兵、工三部郎各一人督理军储。驾旋,以中旨代王琼为兵部尚书。
世宗即位,为给事中史道劾罢。嘉靖四年,廷推邓璋及宪为三边总制,言官持不可,帝竟用宪。部将王宰、史经连败寇,玺书褒谕。吉囊数万骑渡河从石臼墩深入,宪督总兵官郑卿、杭雄、赵瑛等分据要害击之,都指挥卜云断其归路。寇至青羊岭,大败去。五日四捷,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帝大喜,加宪太子太保。中官织花绒于陕,宪请
2
罢之。又因九庙成,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张璁、桂萼欲用王琼为总制,乃改宪南京兵部尚书。已,入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宪总督宣、大。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给事中夏言、赵廷瑞劾宪托疾避难,复罢归。
未几,帝追念宪,召为兵部尚书。小王子入寇,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又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规避营操。帝皆嘉纳。旧制,军功论叙,有生擒、斩首、当先、殿后、奇功、头功诸等,其后滥冒日多。宪定军功袭替格,自永乐至正德,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诏著之《会典》为成式。寻兼督团营。西番诸国来贡,称王号者百余人。宪与礼臣夏言等请如成化、弘治间例,答敕止国王一人,仍限贡期、人数。议乃定。
大同兵变,宪初言首乱当诛,余宜散遣。而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力主用兵,宪乃不敢坚前议。源清攻城不能下,北寇又内侵,请别遣大臣御北寇,己得专攻城。宪亦议从其奏,论者多尤宪。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源清竟得罪去。居数年,宪引年归,卒。赠少保,谥康毅。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竟用宪 竟:竟然 B.廷推宪总督宣、大 推:举荐 C.诸将不得藉内府供事 藉:凭借
D.论者多尤宪 尤:责备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宪军事才能突出的一组是
①以应州御寇功,荫锦衣
②斩首三百余级,获马驼器仗无算 ③请释还议礼得罪者,颇为士大夫所称 ④请立京营分伍操练法
⑤条上平戎及诸边防御事宜 ⑥宪亦议从其奏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宪多次受到皇帝褒奖。随武宗南征,回来后升兵部尚书;大败吉囊的军队后被武宗封太子少保;再任兵部尚书,建议多被采纳,受到嘉许。
B.王宪也屡受贬斥、仕途不顺。第一次做兵部尚书,因言官的弹劾被罢免回乡;任左都御史时,夏言、赵廷瑞弹劾他托疾避难,王宪又被罢免。
C.王宪在任上做出了许多功绩。人右佥都御史时清理甘肃屯田;偕同张忠、朱泰在近畿抓捕盗贼;与夏言等确定针对西番的外交礼数,被采纳。
D.王宪也有不足之处。朔州告急,朝廷需要他时,他推托;大同发生兵变,当大学士张孚敬与总督刘源清极力主张用兵时,王宪不敢坚持己见。
3
第Ⅱ卷主观题(142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宪不肯行,曰:“我甫入中台,何见驱亟也?”
(2)会帝悟大同重镇,不宜破坏,乃寝其事,乱亦旋定。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9~10题。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8. 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刻画白鹭的?(6分)
9. 简析白鹭形象,并分析本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5分)
(三)古诗文填空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②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4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胡师明扬,烛照学林
孙德金
我的老师胡明扬先生的一生平凡而又非凡。说他平凡,是因为在他86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时间都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行政官阶最高只到教研室主任。“名誉院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会长”等头衔,更多的是代表着声望和荣誉。说他非凡,则是因为他在语言学多个领域都有创新性贡献,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著作等身,还培养出十多名教授级弟子。 先生为师甚“严”,记得当年上先生的专业英语课,一次上课我迟到了一会儿,刚要解释,先生严厉地说:“不要解释,迟到就是迟到,没什么理由可讲。”从此,我的时间观念有了彻底的改变。88届一学生论文功夫花得不够,先生毫不客气地让他先毕业工作,一年后再提交论文参加答辩。这件事在当时的京城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先生一生最喜欢的称谓是“老师”,三尺讲台成为他人生的主要舞台。生前他曾说过,北京大学的林焘先生上世纪80年代专门请他去讲怎样带研究生。先生十分强调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1981年第一批研究生入学后知道先生要他们读《左传》,找先生“抗议”:“别的专业都不读,为什么要我们读?”先生的回答很简单:“可以不读,去办退学手续吧。”这批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尝到甜头,才懂得了先生的苦心。专业外语课我们本以为会选“专业”的语言学原著,没想到选的是《人民英国史》和小说《牛虻》,先生强调的是“通”基础上的“专”,认为通才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先生常说自己是“半路出家”。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解放战争后期“紫石英号”事件中以翻译身份参加与英方的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从事外交工作。然而命运弄人,1952年先生被调到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英语教育。因缘际会,成为吕叔湘先生的私淑弟子,走上语言学研究的道路。
先生不仅译介语言理论著作《“格”辩》,还发表了影响甚巨的《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等理论文章。然而先生并非空头理论家,家乡浙江海盐方言、久居之地的北京话、现代汉语普通话都是他研究的对象。当年跟着年过半百的先生走街串巷调查北京话的弟子们,至今对先生的研究热情还感慨不已: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方言调查,而是先生首次在国内运用严格的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的一次尝试,其成果《北京话社会调查》迄今难有超越者。先生曾告诉我,有人对他说,“这东西很好,但我不会做,太耗时费力。” 师母对先生的评价是“心灵手巧”。在那些不能做学问的日子里,先生操起了锯子、刨子,家里的书柜、卡片柜都出自先生之手。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学术激情迸发,同时做着几个项目,除了北京话调查,还包括主编我国第一部《词典学概论》等工作。 先生前后不过带了30来名学生,但其中十多人已成为各领域知名的学者,比如实验语音学领域的石锋教授、汉语史领域的殷国光教授等。挪威著名汉学家何莫邪评价说:“胡先生是一位有人文精神的学者。”
先生一生秉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和南开大学年轻藏族学者意西微萨·阿错博士并不熟,但读到他的《倒话研究》一书很赞赏,认为是“混合语理论的重大突破”,专门写了书评在《中国语文》上推介。阿错在怀念先生的文章中谈及此事时说:“整整4页的
5
篇幅,字里行间,奖掖提携其心之切、不吝辞章嘉言之甚,始料未及,令我十分震动。”一位爱好语言学的河南农民,慕名找到先生。尽管浓重的河南口音令先生听得困难,先生还是在一次次的电话、面谈中耐心地满足着这位农民的求知欲。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8月10日第10版,有删节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胡明扬先生在平凡的86年的人生旅程中,创造了许多的不平凡,他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著作等身,培养了数十名教授级弟子。
B.文章写“研究生找到胡明扬老师抗议不要读《左传》”被胡老师“严词拒绝”的事例,是为了表扬胡明扬老师为师甚严。
C.胡明扬先生“心灵手巧”,他家里的书柜、卡片柜都是他在不能做学问的日子里操着锯子、斧子完成的。
D.胡明扬认为自己是半路出家,因缘际会,成为吕叔湘先生的私淑弟子,走上了语言研究的道路纯属偶然。
E.文章叙述了胡明扬先生的为师、做学问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之情、敬仰之情。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胡明扬先生取得的成就。(6分)
(3)结合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简要概括胡明扬先生的形象特征。(6分)
(4)你如何理解挪威著名汉学家何莫邪对胡明扬先生的评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五、语言运用题(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世贸大楼废址已成为纽约新的旅游景点,游人看后无不神色黯然,叹为观止。 ....
B、他刚说过他能处理好自己侵权这件事,现在又矢口否认,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让....
6
人实在不解。
C、他性格热情、大方,豁然开朗,很让大家喜欢。 ....
D、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幅梅花还差强人意。 ....
13. 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工作者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与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B.经过艰难跋涉,我们发现,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作指导,任何理顺国家、市场、社会关系的举措,都将事倍功半。
C.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1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列顺序应该是(3分)
“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 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①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②它是借凭吊诸葛亮
③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 ④一个“泪”字 ⑤正是惺惺相惜
⑥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
A.④⑥①⑤②③ B.④⑥⑤①②③ C. ③④⑥①⑤② D.③⑤②④⑥①
15.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内容,字数不超过25字。(5分)
2012年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是伟大而辉煌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颗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发射频率超过了美国,仅次于俄罗斯。中国航天人在2012年度的航天发射工作获得完美成功,航天发射任务实现“满堂红”,要知道即使是航天大国美俄在今年也有惨痛的失败记录,高频率发射和高成功率说明中国航天已经在规模和质量上得到空前的飞跃。
中国航天在过去的一年里获得多份国际商业卫星整星出口合同,并正在与多个国家进行商业卫星出口谈判,这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航天获得长足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禁运,中国不能发射任何美国卫星或含有美国卫星零部件的他国卫星,长征运载火箭一直难以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这实际上是美国通过技术禁运限制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打击竞争对手的阴谋。但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硬是在重重封锁下,以商业卫星出口为契机,带动卫星发射业务不断获得成功,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制。
目前,中国在世界商业卫星市场的总份额仅为3%至6%,但就在几年前,这个数据还长期为零。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航天在2020年获得15%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不是什么过高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与美欧等强国基本垄断世界商业卫星市场,而在世界卫
7
星发射市场则保持一强的地位。
16. 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所给的话题再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思乡诗是舟中枕上的一钩冷月,清冷而哀怨,鸿雁、残星、客船、孤灯,愁绪满怀。
边塞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别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德国的冬天漫长阴郁,冷得彻骨。迎着瑟瑟寒风,一男子踩着自行车在一个张贴广告的圆柱旁停了下来,自行车后架上装着广告招贴画。这个专门提供张贴广告的圆柱早已被各色广告纸包围。男子伫立风中,上下审视这些纸条,终于找到了一个空缺。可他并没有立刻贴上去,而是拿出自己的广告纸,左比右划之后,又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我猜想,他是想剪下别人的广告给自己的让个位吧。可男子却把剪刀伸向自己的广告纸,剪下长长的一条,塞进包里,然后小心翼翼让过别的广告,才把自己的贴了上去,又后退了几步,仔细端详一番,才骑上自行车,满意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高三语文强化综合训练试题(二)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