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的诊断、报告。
第一部分 细菌性痢疾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起病急骤,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或)呼吸衰竭。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
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 3.2.1 潜伏期
数小时至7d,一般1d-3d。 3.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次-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3.2.3 临床分型
3.2.3.1 急性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3.2.3.2 急性轻型(非典型)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3.2.3.3 急性中毒型
3.2.3.3.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常伴有腹痛、腹泻。
3.2.3.3.2 脑型(呼吸衰竭型)
脑水肿甚至脑疝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校址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2.3.3.3 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 3.2.3.4 慢性
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3.3 实验室检测
3.3.1 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E(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见附录A)。
3.3.2 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4 诊断原则
4.1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 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5 诊断 5.1 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5.2 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具备3.1、3.2和3.3.1,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腹泻。 5.3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3.3.2。 6 鉴别诊断
6.1 急性细菌性痢疾
需与急性阿米巴性痢疾、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其他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胃肠型感冒、急性阑尾炎、肠套叠及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等相鉴别(见C.1.1).
6.2 慢性细菌性痢疾
需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结肠癌及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见C.1.2).
6.3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见C.1.3 6.3.1 休克型
需与其他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6.3.2 脑型
需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其他小儿高热惊厥相鉴别。
第二部分 阿米巴性痢疾
7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7.1 阿米巴性痢疾 amoebic dysentery
又称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所致的肠道感染。 7.2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entamoeba histolytica trophozoite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大小在10μm-60μm之间,它通常借助伪足对营养体作定向运动,当其从现症患者组织中分离观察时,滋养体细胞质内常可见吞噬的红细胞。滋养体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活动、吞噬和增值的阶段,也是诊断依据的标志之一。
7.3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襄cyst of entamoeba histolytica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大小在10μm-20μm,它是滋养体在环境条件改变下分泌囊壁所形成,通常可见1核-4核,核结构与滋养体一致。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的标志之一。
7.4 夏科-雷登结晶 Charcot-Leyden crystals
是嗜酸性粒细胞崩解的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形成菱形或多面形折光强的蛋白质结晶,即Charcot-Leyden晶体。
8诊断依据 8.1流行病学史 进食不洁食物史。 8.2 临床表现 8.2.1 潜伏期
1周至数月不等,甚至可长达1年以上,多数为1周-2周。 8.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发热、腹痛、腹泻、果酱样黏液血便,右下腹压痛,全身症状不重,但易迁延为慢性或多次复发。
8.2.3 临床分型 8.2.3.1急性阿米巴性痢疾(普通型)
起病缓慢,间歇性腹痛,右下腹部可有压痛、腹泻,黏液血便,典型呈果酱样。
8.2.3.2 急性阿米巴性痢疾(重型)
起病急,高热伴明显中毒症状,剧烈腹痛、腹泻,大便每日数十次,大便为水样或血水样便,奇臭,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表现。
8.2.3.3 慢性阿米巴性痢疾
常为急性型的持续,病程超过数月,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8.2.3.4 轻型 间歇性腹痛腹泻,症状轻微,大便可检出阿米巴包囊。 8.3 实验室检测
8.3.1 粪便涂片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少量白细胞、夏科-雷登结晶。 8.3.2 粪便涂片检查可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或)包襄。 9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10 诊断 10.1 疑似病例
起病较缓,腹泻,大便带血或黏液便有腥臭,难以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10.2 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具备8.1、8.2.3和8.3.1,或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10.3 确诊病例 同时具备8.1、8.2.3和8.3.2。 11 鉴别诊断
需与细菌性疾病、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相鉴别(见C.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
B.1 细菌性痢疾 B.1.1 病原学
志贺菌(ShigeLla)又称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terium).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也是感染性腹泻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其大小为0. oPLm~0.7~m×2PLm~3,JLIn,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革兰染色阴性;属兼性厌氧菌。菌体抗原(O抗原)为糖脂蛋白的复合物,具有特异性,可分为型
特异抗原、群特异抗原两种,藉此将志贺菌属分为、1个群47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及变种),分别为A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有12个ifIL清型(含3个皿型);B群福氏志贺菌(S.flerneri),有16个血清型(含亚型及变种);C群鲍氏志贺菌(S.bo yd ii.有18个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S.sonnei),只有1个血清型。志贺菌易发生菌型变迁及产生多重耐药,但在一定时间后亦可自行变为敏感菌株;致病性主要取决于侵袭力和内毒素、外毒素。该菌对理化冈素的抵抗力较弱。
B.1.2流行病学 B.1.2.1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萁中非典型患者及带菌者因症状轻和无症状易被忽视,而慢性患者排菌时间长,为重要传染源。
B.1.2.2 传播途径
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及手经【J感染,亦可经过苍蝇、蟑螂等媒介传播。由于志贺菌的感染剂量低(10个~200个细菌就可使人致病),人与人之问的生活接触传播较为常见。
B.1.2.3 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多发。病后仅产生短暂而不稳定的免疫力,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重复感染和多次发病.
B.1.2.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呈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在不同困家和地区,菌群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呈散发,但在流行季节,学校、幼托机构及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易引起食物型及水型暴发流行。发病率受气候、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B.1.3临床表现 B.1.3.1 潜伏期
数小时至7d,一般ld~3d。 B.1.3.2临床分型 B.1.3.2.1 急性
B.1.3.2.1.1 普通型(典型)
B.1.3.2.1.1.1 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 B.1.3.2.1.1.2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B.1.3.2.1.2轾型(非典型)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B.1.3.2.2 中毒型
B.1.3.2.2.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2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