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4-27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看图、想象、描述。

6. 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什么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 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 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 释疑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 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 2. 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

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3. 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

4.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六、简要复述。

15凡卡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来写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中“梦”的含义。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同情心及对黑暗社会制度的痛恨。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体会结尾“梦”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进程】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同学们,学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秀的外国短篇小说《凡卡》。

2.补充资料,了解背景。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出示资料,默读思考:从这份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件:契诃夫和他的作品简介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分哪几个部分来写的? 2.交流初读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扫除阅读障碍。 三、品读信的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一)初读信的内容,整体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当学徒,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什么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下?快速浏览课文,把信的内容标出来,看看是哪几个自然段?

2.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自由读一读,读后讨论,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二)细读信的内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过读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板家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具体谈谈。 2.学习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写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饿、睡不好觉的痛苦。

3.学习第8、10、15自然段中写凡卡乞求爷爷接他回家的部分,进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4.自由朗读课文第11自然段,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5.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呢? 6.小结:

7.质疑:关于凡卡的信,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8.凡卡小小年纪就受尽了苦难,那么他的命运将会怎样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课后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第 二 课 时

一、感知凡卡的回忆,体会文章情感 (一)回顾旧知识,默读“回忆”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凡卡在信中都写了什么?

2.课文除了凡卡的信,还写了什么呢?默读信以外的其他几个自然段,读完后

互相讨论讨论。(还写了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

3.在课文中标出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读“回忆”,感受快乐 1.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2.凡卡是在什么情况下回忆起这些往事的?快速浏览课文,到课文中找找答案。3.小结:

4.凡卡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5.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乐呢?再读一读写回忆的这些段落,画出表现凡卡快乐心情的句子,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三)再读“回忆”,感悟写法

1.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回忆着往事,让人感受到了凡卡回忆往事时的那份快乐。再仔细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乡下的生活真的那么快乐吗? 2.讨论交流。

3.其实,凡卡在乡下也过着穷苦的生活,但他现在回忆起来为什么觉得那么快乐呢? 4.小结

二、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人物心情

1.看课文中的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画中的场景?指名读第2自然段。

2.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凡卡当时的心境。

4.课文什么地方还写到了凡卡的叹气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两次叹气。

5.一个九岁的孩子,按理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凡卡却连声叹气。从这三次叹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讨论故事结局,感受人物命运

1.凡卡对爷爷充满了热切的期望,盼望爷爷早点接他离开这里。可是这一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因此新学期中重点努力方向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五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

(2)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3)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

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2、技能方面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5)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4、学习习惯方面

(1)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和根据需要搜集、积累信息的习惯。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3)养成课外阅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读后写读书笔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2.难点: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会读诗歌,初步

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六、全册教材特点解析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六年级下册教材,既注意落实整体性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目标。为了落实整体性目标,首先是对课文的严格筛选,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第三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则作为本册教材的学习重点,加以妥善安排。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

本册涉及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详写和略写;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浏览。当然,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六年级下册特别重视将小学阶段所积累和习得的各种学习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2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首先是在专题设置方面的继承与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为此,我们在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希望能够通过本组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自身、对生活、对世界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就不会感觉有太大的落差。

“阅读链接”的呈现方式和用途与以往相比,有所继承和发展。有的仍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有的成为课后思考练习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有的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

“外国名篇名著”单元的设计,与以往所有单元都不同,不仅强化了“阅读整本书”的观念,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小学向初中教材的过渡。这组教材,先安排了两个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编排方式与其他精读课文相同。然后安排了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里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设计,即“梗概+精彩片段”的编排方式,先让学生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是精彩段落的品读与赏析,激发了学生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同时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这与人教版初中教材“名著导读”的安排是比较切近的。

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安排文言文,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在相应单元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本册安排了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了四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了一点认识和了解,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4篇文言文,篇幅也相应要长一些,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本册导学系统的安排大致沿袭高年段前三册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一是导语提示单元学习内容;二是精读课文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注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三是每组课文后的“词语盘点”便于学生自查自测;四是“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为学生讨论问题、交流认识提供了平台。 (五)“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第六组是一个单独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难忘小学生活”。这次综合性学习,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向母校、师友告别。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按两

个阶段开展综合性学习。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了解学生还可能存在哪些语文学习的问题

(1)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始减弱,上语文课、课外阅读和进行语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书面语言问题较多;

(3)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胆小,很少当众发言。 2、要注意做好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八、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4、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九、教学进度表

周数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教学内容 1.文言文两则 2匆匆 3桃花心木 4*.顶碗少年 5*.手指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 6.北京的春天7*.藏戏8*.各具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维吾尔 语文园地二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1*.灯光12.为人民服务 13*.一夜的工作 语文园地三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四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计11课时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2、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4、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你们都听说过吗?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你们知道这篇童话是谁写的?介绍安徒生。(资料附后) 二、二、自学课文

1. 我们读一篇文章,先要注意一下什么?看了题目你怎么想? 2. 接着我们要读全文了,在读全文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 弄清了文章先写的什么,接着写的什么,最后写什么,分段就方便了,现在你们试着先分段。 4. 分段、编写段意

5、范读课文。现在你们再听老师读读。 三、讲读第一段。

1.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一开始我们要弄清故事发生的什么?

2. 你们自己读读想想,这一段中哪一句最能概括全段的意思?(可怜的小女孩!) 3. 出示图画(或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在寒风中行走。 描述:

“可怜的小女孩”,后面是一个感叹号,这里寄托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现在我们看图,读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结束你的这一段话。 思考、准备。 描述

结合学生描述指点:

“天冷极了“与”“天冷“天很冷”“天非常冷”比较。 突出“大年三十夜”“这是一年最后一天―――大年夜”,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课文一开始点明这个特定的时间。第一个破折号表示什么? 后面又强调,这第二个破折号呢?

这里两次写“大年夜”,因为这是人们一年一度团聚的时刻。同学们你们大年夜是怎么度过的,你们喜欢过吗:“卖火柴扔小女孩”她是人,而且是孩子,她当然也并不例外地希望在这三十大年夜和家里的人团聚在一起:所以“她忘不了这个,她可忘不了这个”。加上“可”更加强调忘不了。 4. 结合朗读一、二两句和第三节。

5. 同学们,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女孩家里一定怎样,一个字?(穷)而且是很穷,穷到什么程度呢,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提示句式:“连......也”说一句话。(朗读全段。)小结

第二课时

一、描述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了课文的第一段,大年三十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就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那该多冷啊!

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的光亮,她展开发美妙的幻想。 二、自学课文。

1. 现在我们看,前后一共几次擦着了火柴。

看第二段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 2. 讲读第一层。

指名读第一层。

(1)通过指导来理解句子。

天冷极了,“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冻僵”可以看出她冷的程度,要突出。练习读“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这时她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2)指导朗读:

从“她敢吗?”到“她终于抽出一根”这又说明什么?朗读时这两句话后面停顿要长些,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

下面,火柴燃起来了。

要读得欢快些。因为在这一瞬间,小女孩忘掉了眼前的饥饿和寒冷的痛苦。“简直”要强调。再指名读,看好后面的标点。

(3)(出示图画:小女孩坐在墙角擦亮了火柴)

(4)借着这明亮的火焰,你们看着图想,小女孩她觉得怎么样? (5)读到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们在说什么?

(6)现在你们想想为什么说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奇异”就是不同一般的。

(7)在幻想中是这样的温暖、舒服,然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不要求回答)你们想,表示还是和原来一样,可以用上哪些词儿?你能不能选其中一个说说,小女孩还是那样冷;最后能从几个方面说,火柴灭了,“依然是......耳边依然是.......她身上依然是.......”

若更进一层后还可以怎样补充说明,“不,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 (8)朗读全节。

第一层女生轻声朗读;第二层指名女生读;第三层男女轻声齐读。 幻想中这样温暖,现实中是这样寒冷,通过幻想更衬托出小女孩的冷。 4.讲读。第二层:

(5)她又擦了一根,这次她幻想着什么?请小朋友自学。

(6)思考:在小女孩的幻想中,那烤鹅的肚子里,为什么要填满苹果和桔子;又为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一直向她走来?

(7)最主要的词语是什么?做上记号。“从这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使你联想到什么?

(8)(例话:墙那边一定是富人家,屋里面烧着火炉,暖和和的,他们正围着桌子共进晚餐,桌上是丰盛的菜肴,贫富是多么不同,如同隔着一堵又冷又厚的墙,墙里外两个世界。)

4.讲读。第三层:

(1)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感到什么?

(2)课文上先说“她坐在圣诞树下”,后来说她“向画片伸出手”,从“坐

着”到“伸出”,这里有哪些动作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到吗?在说的过程中,最好能用上“翠绿的”“明晃晃的”“在向她眨眼”。

(3)想象性片断描述。

(4)而当火柴灭了以后,她想的又是什么呢?(“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5)描述:

(6)“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她的”,如果请你分析这个句子,说说其中表现奶奶爱她的字眼是什么?(唯一、疼她、活着的时候)这一句描写中,从侧面告诉我们几层意思

(7)想想,这句话是怎么说的。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 小女孩[ ]说。

指名读。三个学生,一人读一段。 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

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二、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了解背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一些什么? 2、简介李大钊。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四、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朗读课文: 2、词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体会。

四、体会李大钊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五、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齐读)──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

11* 灯光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4、重点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彻底、鸿毛、送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课

1.初知作者: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毛泽东)。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同学们对他了解多少?(教师相机引导,初知毛泽东。)

2.析课题: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是毛泽东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的演讲?

3.探究主人公:据你们了解,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会令毛泽东如此敬重? 4.讲明背景: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不幸牺牲。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多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读通课文:指定6位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订正。要求:达到演讲的第一步──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有一定的语气变化。 2.学会字词:可以采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 三、再读,梳理文络

1.默读,用“~~”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者自己概括出小标题批注在课本上。(可以放一段轻音乐)

2.交流找出来的中心句,适当修改后,让学生板书。 四、复述课文

1.依据黑板上的提纲,同桌之间复述课文。 2.师生集体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著名演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2.将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概括,并板书。 二、自主选段学习 1.要求:

2.学习方式:先默读再自由读。 三、交流学习收获

四、展示演讲风采

1.自选课文一段登台演讲。 2.演讲自己仿写的片段。 3.即兴拔高演讲。 五、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你们的汇报中,我知道了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我还知道了张思德同志──我们队伍中的一员,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时候,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让我们谨记党的宗旨及毛泽东爷爷的教导,从现在起,好好掌握本领,将来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13一夜的工作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两方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不止读

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还可以让学生读读生字词并结合课文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重点内容和语言表达

1.讨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哪些句子写出了生活的“简朴”?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突出了周总理的“劳苦”“简朴”?要求学生先找出句子,再找出词语。

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诱导。比如,学生如果讲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简单”用得好,说明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时,教师可追问:能不能把“极其”换成“相当”“很”“十分”等词语呢?以便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贴切。 三、朗读、背诵及说、写练习 1.全文朗读。

要注意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朗读的指导。如,读“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和“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时,要充满自豪感。前一句,读国名时要慢而有力;后一句,要强调“这样”,读出反问的语气。

要安排充分的时间,采用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恰当地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可让一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在读到作者内心独白时,可安排多名学生一遍一遍地接连不断地反复诵读,造成一种深沉的反复不断的赞叹气氛,好像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在呼应作者似的,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感染。 2.片段背诵。

先引导学生分清最后两个自然段内容的侧重点,前一自然段重点写作者对自己说的话,后一自然段重点写作者想对全世界说的话;然后帮助学生理清这两段话的表达顺序,最后引导学生提取主导词: 对自己:新中国、一夜、劳苦、简朴

对全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夜、每个夜晚、你们看见过吗 这样指导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背诵。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数】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畅谈理想,发言各有见地,颇为精彩。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三、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 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最新人教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在线全文阅读。

最新人教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21126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