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考】2015-2016高考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测评
人民版必修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60分,第Ⅱ卷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 A.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B.反右斗争扩大化 C.“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D.改革开放的进行 2.下列作品中哪些是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 ( ) ①《红旗谱》 ②《红灯记》 ③《红岩》 ④《红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3.谭其骧在1994年说:“当前我国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理所当然,在文化上也应该采用同样的政策。”文化上的对内搞活政策,主要指的是 (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五讲”“四美”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三个面向”
4.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最可能是在 ( )
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 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5.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两千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 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 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6.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使文艺界仅呈现八大“样板戏”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7.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改造 B.传统戏剧失去了观众群 C.“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D.戏剧艺术得到了空前提高
8.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凭借其作品《蛙》荣获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推动他不断探索,写出高水平文学作品的因素有 ( )
1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对“文艺黑线专政”的批判 ③“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④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贯彻“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 ( ) A.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C.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D.适用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10.中国电影界有两大奖项,其中由专家评选产生的奖项为“金鸡奖”,主要由群众投票评选产生的奖项为《大众电影》“百花奖”,1962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百花奖”的名称最有可能来源于 ( )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方针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越剧的小百花艺术团 11.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展开 ( )
①政治领域 ②文学艺术领域 ③经济领域 ④科学研究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13.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协商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群岛,让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D.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
14.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超级计算机诞生
15.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2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
16.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
17.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8.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不能为温总理的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C.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D.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19. 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等科学家时说:“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 )
A.科学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中国科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世界 C.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D.科学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
20.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
①“神舟5号” ②“南优2号” ③“东方红一号” ④“两弹一星”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1 2 12 3 13 4 14 5 15 6 16 7 17 8 18 9 19 10 20 总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发展要求
材料一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他又说: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3
材料二 1965年11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定批准,上海《文汇报》发表了经江青秘密策划授意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并让全国各报刊转载。文章发表后,立即遭到了历史学界、文艺学界及其他各界的强烈反对,纷纷指责姚文元的文章对吴晗的批判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2月21日,毛泽东同陈伯达等谈话时却说,姚文元的文章“很好,缺点是没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这样把《海瑞罢官》同彭德怀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它直接具有政治性质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材料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其具体含义如何?(8分)
(2)分析材料二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危害。(6分)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应如何坚持“双百”方针?(6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
4
象。1390年,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你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应该有哪些?(8分)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3分)
(3)结合材料三,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并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4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5分)
参考答案
专题测评五
1.A [解析] 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中共中央适时提出“双百”方针。 2.B
3.C [解析] 文化的发展指的是文学、艺术、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政策。所以C项符合题意。
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全国样板戏“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这种现象是由于“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5
故选B。
5.B [解析] 领导者个人素质可以影响文化繁荣程度,但不能起决定作用。B项说法错误。 6.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费正清在《观察中国》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史实的只有C项。
7.C [解析] 文化是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使当时的文艺界出现了僵化局面。
8.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推动……因素”即促进文学创作的因素,对“文艺黑线专政”的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错误文艺路线,阻碍了作家创作,排除②。另外三个小项都是促进文艺创作的有利因素,故选C。
9.D [解析] A、B、C三项分别属于“双百”方针实行的目的、地位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双百”方针是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科学技术仅仅属于学术问题的一个方面,故D项表述错误。
10.B [解析] “双百”方针中,“百花齐放”是针对文艺提出的,因此“百花奖”的名称最有可能来源于“百花齐放”的方针。
11.D [解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12.C [解析] 本题为排序题,考查学生对重大科技成就时间的掌握。①②③④成就的取得时间分别是1970年、1967年、1964年、1973年,所以正确顺序为C项。
1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此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项是在1962年,B项是在1964年,C项是在1950年。故选D。
14.C [解析] 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秦山核电站建成于1991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是在1973年;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D错误。
15.D [解析] 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联系材料,故选D项。
16.D [解析] 由材料中“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可判断出符合这一材料信息的是B、D两项,“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选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17.A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考查的是1964年我国的成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是在1994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
18.A [解析] A项是在1973年,B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成就,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1983年。A项为正确答案。
19.B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科学的作用。科技有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故A、C两项正确;“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可判断D项正确。中国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不是必须依赖世界,B项错误,符合题意。
20.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科技成果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四项都符合新中国科技成就要求。
21.[答案] (1)提出必须要实行“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
(3)要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提出以及发展的知识。第(1)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6
根据材料一中“这就叫百花齐放”“我们也需要这个(百家争鸣)”可以答出,其中心问题是提出了“双百”方针,然后联系所学知识答出其具体含义。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这一信息可知,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文艺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这伤害了许多知识分子,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第(3)问结合材料,答出应如何正确坚持“双百”方针即可。
22.[答案] (1)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精神内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等。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标题:中国人的飞天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学练考2024_2024高考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测评人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