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成都市“六校联考”高2012级第三学期期中试题
政 治 (全卷满分:100分 完成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50分,第Ⅱ卷50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刻画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事实说明
A、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民族 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3.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关专家指出,这样做不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还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B、社会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C、传统建筑只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4.尽管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近年来汉语却已进入美国平常百姓家。自北美第一家孔子学院2004年底落户美国马里兰大学以来,目前已有70多所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课堂在美国44个州设立。“汉生”、“若龙”、“绮君”??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有了诗一般的中文名字。有专家指出,“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该观点看到了
①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经济与文化是统一的、协调的 ③文化特色是比较优势,能拉动经济增长 ④经济发展促成文化传播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④
5.一个城市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关系到市民的幸福指数,也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水准。这是因为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人的生活品质 ②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物质力量③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认识水平 ④文化作为重要资源,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在全国文明城市惠州,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雕塑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优秀的城市雕塑表现了惠州的文化内涵,描绘着惠州的历史与未来,凝聚着惠州人民的精神。这说明城市雕塑
①可作为人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物质载体 ②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 ③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④体现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7.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5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其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8. “心态决定姿态,从而决定生活状态。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也没有人是完美的,你的职责是比别人多勤奋一点、多努力一点、多有一点理想。要懂得左手温暖右手,相信明天会更好,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是《中国企业家》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颁奖典礼上,马云诠释的对“平凡”的理解。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了
①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②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9.面对皖南历史悠久的古民居村落,有的人看到的是重风水理论、尊儒重教、以程朱理学来规范道德等人文观念;有的人看到的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有的人看到的是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
A、是消极被动的 B、是潜移默化的 C、是人们主动接受的过程 D、是有形的
近年来播放的《中天悬剑》、《战火中青春》、《军刀》等电视剧,为人们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10.通过播放上述电视剧,为人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说明
①人们对文化的感受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1.2012年4月30日,数百位贵州艺人在央视演播大厅表演了枪尖上的舞蹈、秤杆提米、土家山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原生态文艺和绝活,主办方希望借此使这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
①保护民族历史文化成就,培育发展民族文化 ②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维护文化多样性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③抵制外来文化影响,促使社会长期稳定 ④保护民间艺术精华,消除民族文化差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巧克力在西方国家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每到情人节,青年男女都会赠送给对方一盒深藏“巧言巧语”的巧克力。而东方青年男女则会通过送围脖等更加含蓄的方式表达爱意。这表明
A、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民族差异 B、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C、东西方文化无法真正融合 D、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13.中国古代的海外移民是侨居性的移民。华侨在海外的活动,不仅促进了海外诸国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这主要表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C、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D、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14.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特色。如今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 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15.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魅力的重要部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如果为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撰写报告,可用的观点有
①中轴线反映了北京城市文明的演进 ②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 ③中轴线展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独特性 ④中轴线的保护将确保文化传统的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说明 A、文化对政治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B、社会制度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对传统文化不应全盘否定,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D、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7.相传蒙古人打败西夏党项族后,并没有杀掉其全部族人,而是毁灭了他们的文化,最后党项族终于消亡了。这反映了
A、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 B、优秀的民族决定了优秀的文化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D、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18.2012年10月22日,中国书法名家祭祀轩辕黄帝典礼举行。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三月三祭拜轩辕的习俗。这对弘扬黄帝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习俗都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19.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这种观点
①认为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步消除 ②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④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2012年5月1日,九寨沟民俗歌舞展演活动拉开帷幕,原生态民俗文化让许多游客为之痴迷。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1.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22.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在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3.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戏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 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11年9月5日——10月5日,第九届中国(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在孙子故里惠民县举办。与往届相比,本届年会更具特色、亮点纷呈。世界各地《孙子兵法》研讨者展开“华山论剑”。这表明
A、中华文化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 B、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C、中华文化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25.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电视机的发明,使电视连续剧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品种,电脑的出现使网络语言兴盛一时,这主要说明
A、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B、科技进步决定了文化的发展 C、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不单单表现在大力发展经济上,也表现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上,唯有当文化表现出比生产资料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增长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其发展才能进入更高的层次。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既要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进步;又要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还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还需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关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12分)
27.根据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军队的需要,某部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塑造军旅人生。一方面是通过正常的政治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多为广大官兵提供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的文艺作品,广大官兵从文艺作品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陶冶高尚健康的情操。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无论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还是雷锋、徐洪刚、苏宁、李向群,他们的事迹,激发了战士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对军人职责的高度忠诚,深深地影响了今天每个军人的成长和进步。
结合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是怎样塑造军旅人生的。(9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当年明月”、“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小桥老树”等网络作家的排名都在王蒙和贾平凹之上,网络文学的发展是出人意料的。网络文学的大众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吸引了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材料二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
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让读者喜欢?(10分)
29.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与国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合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用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文化传承的有关知识,评析“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9分)
30、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杯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10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成都市“六校联考”高2012级第三学期期中试题
政治参考答案
第Ⅰ卷
1、D 从题中原始文字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①④的观点符合题意。②强调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③强调了文化的实质与作用,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2、A 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文化的巨大作用。C项表述错误。B、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B 材料中黄山市启动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可以传承徽州文化的“精、气、神”,体现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
4、D 题目强调了经济对文化的作用,而没有强调文化的反作用,故①③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②的观点没有看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是错误的。④的观点正确地体现了题意。
5、C 题旨说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C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错误。价值观念影响人的认识水平,③错误。 6、C 城市雕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市雕塑表现了惠州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这一点。“描绘着惠州的历史与未来”体现了城市雕塑承担了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城市雕塑承载着文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描绘着惠州的历史与未来,凝聚着惠州人民的精神”也体现出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要求。
7、B A项中的“决定”一词,夸大了文化的作用,C、D两项均混淆了文化本身的性质,只有优秀文化才会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8、C 马云诠释的对“平凡”的理解,激励着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体现了③的观点。马云的理解,实际上强调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故④的观点符合题意。①②的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9、C 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主动选择性,反映了人们接受文化影响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故C项正确。A、D两项明显错误。B项不如C项更加符合题意。
10、B 通过播放上述电视剧,为人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强调了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活动,②④的观点符合题意。①的观点强调了文化的差异性,③强调了文化消费的比重问题,均不符合题意。
11、A 本题考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意义,①②说法正确。③中“抵制外来文化影响”说法错误,④中“消除民族文化差异性”有悖于文化多样性特征。
12、B 题目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表现,故B项正确。A、C两项观点均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13、C 华侨在海外的生活,传播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人口迁徒对文化交流的作用,故C项正确。其余各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14、D 材料强调文化发展应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D符合题意。A 与材料无关。B、C两项强调的是文化发展要吸收、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与题意无关。 15、C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中轴线本身是一种文化,②的观点混淆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错误的。④的说法夸大了中轴线文化申遗的作用。
16、B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体现了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观点不符合题意。
17、C 蒙古人毁灭了党项族的文化,最后党项族终于消亡了,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中的“决定”一词错误。
18、D 本题可用排除法。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本身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③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性质,是错误的。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故④的说法错误。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19、B 题中观点看到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是“必然导致一体化”的说法,忽视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化会走向统一,是错误的。故①②④的说法符合对题中观点的评价。③的观点不是题目观点所体现出来的。
20、D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说明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符合题意。不同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A错误。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B错误。经济决定文化,C错误。 21、A 注意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交际工具”,体现了文化对人交往方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其余各项观点均不符合题意。
22、A 通过庆祝民族节日,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体现了民族节日的地位和作用,故A项正确。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故B项观点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D项错误。
23、C ②的观点错误理解了文化交流的意义。其余各项说法均正确地回答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24、B 各国文化一律平等,中华文化不具有主导作用,排除A。民族文化有其差异,也有意识形态的区别,所以排除C。此题只强调了一种文化,没有凸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排除D。通过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可见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故答案为B。 25、C A项“根本动力”说法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变化,也决定文化发展方向,故B说法错误。D项“相互促进”表述不准确。故正确选项为C。
第Ⅱ卷
26、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份]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2分]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4分]④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分]⑤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理解,但特别要注意角度“关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然后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去分析即可。 27、(1)先进文化丰富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学习优秀的军事思想文化,阅读名著等活动,体现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塑造了战士们健全的人格。
(2)先进文化增强了战士们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和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为照亮战士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他们前进。
(3)先进文化促进了战士们的全面发展。政治信念教育、阅读优秀军事名著、提供主旋律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文艺作品,使战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每点3分]
28、①要立足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知识的源泉和动力。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每点2分]
本题以网络文学的崛起为背景,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全面总结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做法。既要回答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根本途径,也要从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等角度组织答案。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七彩教育网 www.7caiedu.cn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
29、(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家国伦理”使中国人把“家”“房”看成最终的情感归宿地,在住房消费上有着强烈的愿望。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中国有独有的“家国伦理”对家更加看重,更愿意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不愿意租房。
(3)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当代中国人对于“家国伦理”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在住房问题上要做到理性消费,避免成为“房奴”。[每点3分]
30、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保持中华文华的民族特色。《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真正地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包含了人类共同的人文关怀和情感。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舌尖上的中国》借鉴了世界文化传播的先进手法,推动了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答题范围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二是注意结合材料,寻找材料与答题范围的结合点。[每点5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