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享受传统文化之美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
一、活动背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璀璨夺目。然而在现在的青少年中,肯德基、圣诞节节等“洋文化”越来越多地流行着,对于传统文化,很多孩子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喜爱了。
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
看到这些国之瑰宝,同学们无不啧啧称赞,无不满怀自豪。于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让综合实践与语文同行,设下了“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践篇章,让学生展开实践研究。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二、活动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第二学段“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并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三、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上网、阅读书籍、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途径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 筛选问题,制订计划
1、针对活动课题,各小组讨论出想要了解的问题。 2、确定主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分工与合作的事项。 子课题内容:
① 舟山船文化的研究 (船饰文化、船拳文化、绿眉毛??)
② 普陀佛茶文化的研究(佛茶的历史、 佛茶的制作工艺、茶道、茶诗??) ③风筝文化的研究(风筝的制作、风筝的图像意义、风筝的分类、风筝传说??) ④舟山锣鼓的研究(舟山锣鼓的历史、舟山锣鼓的乐器配置、舟山锣鼓名曲??) ⑤观音文化的研究(观音渊源说、观音像、观音传说??)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围广泛,教师应该从身边实际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研究小组,教师可协助学生调整研究的角度,将相关问题或分类或合并,按一定的顺序确定几个研究课题。接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使“心动”付之于行动。) 第二阶段 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1、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
2、多渠道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汇报幻灯片。
(本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教师要特别关注某些“弱势群体”,要为学生创造获取资料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相应的基地,走访人员,为学生研究积累必要的感性认识。其次,还要教给方法。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询问家长、借阅资料、查阅书籍、网上下载等渠道,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资料,处理有关信息。)
第三阶段 畅谈收获 共同评价
1、交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对活动中新生成的问题相互交流,共同出谋划策。 3、对个人或小组创作的成果进行点评,促进改进和完善。
(在探究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挫折,生成一个个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个个新的需要。教师此时处在辅导地位,而贯穿综合性学习活动始终的是问题解决过程,是教师促使学生持续付出努力的激励和刺激,并不断迸发自主、创造的火花,这也是综合性学习最有魅力之处。) 第四阶段 动手设计,展示成果 汇报过程 (一)船文化组 1、组长导入
2、课件展示舟山船的分类及各种图片(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所负责的一种船的解说)
3、介绍舟山船饰文化(船灵魂) 4、介绍“绿眉毛” 5、其他小组提问、补充 (二)普陀佛茶文化组 1、组长导入:
2、互动式交流饮茶的好处。
3、课件展示并解说茶的种类,追溯佛茶历史。 4、照片展示茶园,并谈观后感。 5、录像:茶道表演 工夫茶冲泡步骤:
烫壶→倒水→置茶→注水→磨壶→倒茶→品茶 6、吟茶诗 (三)风筝文化组
1、课件展示:风筝的种类,组员介绍 2、风筝传说介绍 3、风筝的图案及意义 4、录像:制作风筝 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今天的语文综合实践展示课上的非常成功。各个研究小组参加实践、亲身体验、学到很多知识,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后,我们还
要开展此类活动。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几个小组下节课再来展示(分别是舟山锣鼓、观音文化的研究)
第五阶段 总结反思阶段(课后)
这是语文与实践的有机整合。这样的课既保证的语文的知识性,又融合了综合的实践性,为学生创造了施展多种才能的有利环境,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可以超越常规,各种潜能在创造的欲望中尽量地发挥,各种独具的才能可以充分地展示,为此,我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习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 本次活动力求体现:回归生活、 重视实践、师生换位、张扬个性等意图。
附:
小组专题研究方案
生 活 中 研究主题 小组成员 分工合作
的 传 统 文 化 之 旅 获取资料的途径: 网上搜寻( )翻阅图书( )寻找实物 ( ) 实地考察( )亲身体验( )其他方法( ) 你找到的资料(附后)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案例设计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