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同步练习
◆ 选择题
1.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中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
A.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 B.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威海卫战役中,南洋舰队全军覆没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2.“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这是19世纪末一位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3.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5.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7.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与图一相比,我们从图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的近代历史开始了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8. 下边这幅漫画是十九世纪末一位爱国者画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它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局面 B.它深刻地让人感知到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它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殖民掠夺 D.此后不久,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展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9.在近代某一条约签署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综合题 问答题
10.左宗棠曾收复新疆,也曾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应该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左宗棠? 材料题 11. 材料论述题
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
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
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隆)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现在还在孤傲自大,怎么可以立足于当今世界呢?想想30年前,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早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
(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回答: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哪个不平等条约?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有人统计,从1885年5月到1895年5月的10年间,三海工程共挪用了海军经费436.5万两,再加上颐和园工程挪用的860万两,清廷大修园林所挪用的海军经费总数达到了1300万两。
——《晚清海军兴衰史》
材料二 当时,北洋海军主力是七艘战舰,即“定远”“镇远”“经远”“来远”(以上购自徳厂)“致远”“靖远”(以上购自英厂),共花银778万两。 ——《晚清海军兴衰史》
材料三 1887年3月14日,日本天皇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借海防之用,故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元,并要求国务大臣、枢密顾问、贵众两院议长在此期间每月从俸禄中拿出十分之一……扩充海军军费。”两院议员则主动献出薪俸的四分之一,全部用作造舰经费,以加速扩充海军。
——《中国近代海军一百年》 (1)比较材料一、二的统计数字,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通过材料一、三,对中日两国海防建设情况有何认识?
(3)上述材料中显示的历史现象,在哪场战争中显示出什么后果?你如何看待?
◆ 参考答案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B 2.D 3.B 4.C 5.C 6.D 7.D 8.A 9.C
10. (1)签订双方代表: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2)主要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增开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11. (1)《马关条约》;
(2)主题观点:落后的社会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社会制度(深层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论点:①落后就要挨打,改革才能使国家富强;
②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说明“政治体制的改革”远比“科技改革”重要; 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④明清科举制呆板的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形式及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新。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科技落后、中外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⑤要学以致用,知识只有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才有意义。…… 12. (1)清朝统治者贪图享乐、腐败,当时清朝的海防技术主要依靠外国; (2)清政府不重视海防,日本却非常重视;
(3)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腐败是造成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国防关系国家安危,一刻都不能放松。 【解析】
1.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历史上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黄海海战后,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由此夺得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