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
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
【摘要】长期以来,教育者一直关注的只是优秀生和后进生,中等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这不但与素质教育的呼声极不和谐,也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更是对中等生人权不尊重的表现。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中等生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加大中等生向优等生转化的强度与力度,尽量杜绝或减少他们向后进生下滑的现象发生。本文从中等生的特点出发,略谈了一些对中等生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中等生 特点 教育策略
【引言】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一段时期以来,教育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为优秀生,二为后进生。因为优秀生能支撑“门面”,后进生转化最能体现德育实绩。不管是哪所学校,“培优辅差”是学校教育的重心,这是千篇一律的公式。今天,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震耳欲聋,却仍然有一个重要的、特殊的群体,至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遗忘着、漠视着,那就是“中等生”。
一、 对“中等生”概念的思考
“中等生”的概念,在教育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像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的概念本质属性并不是非常明确的,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显而易见,这个“中等生”“优秀生”以及“后进生”的差
第 1 页 共 11 页
特殊教育
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地划定的。
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它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不是单科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反过来又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作用。
这种反作用就是由于“中等生”的成绩的中等,使教师给予的关注少,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从而教育者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的进一步平庸化。
二、“中等生”的角色定位
“中等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般说来,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酷爱“优秀生”,因为“优秀生”是人们下面的骄傲,其积极影响众所周知;“后进生”转化的典型个案也俯首可拾,其意义重大也成为人们的共识。“抓两头、带中间”,是提高教育实效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人的发展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两头比例较小,大多数学生则处在中间状态。大处着眼,他们是教师进行教育决策的立足点、依据,是班级的主干力量;从个体而言,他们处在隐性状态,不如“优秀生”和“后进生”那样“显山露水”。谈起“优秀生”、“后进生”,多数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说起中等生,不少教师都道不出个子丑寅卯,常“一般”以盖之。那么这往往会导致“忙两头、丢中间”
第 2 页 共 11 页
特殊教育
的最终局面。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可塑性大、发展潜力大的特点。教师在教育中应注意培养他们的特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中的“第十名现象”。一般的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以便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班里所占的名次。另外,往往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起到导向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呢?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通常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并且听说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意的去关照这样的学生,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关照,显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片面的去追求成绩,争取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忽视了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另外,老师“抓两头、忙中间”的教学方法,使那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削弱了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性,因而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松散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的,但是他们大多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较为轻松,兴趣广泛,其学习的独立性也比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在平和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也是他们有“后劲”和成材概率很高的主要原因。
许多“中等生现象”告诉人们:分数不是衡量学生潜能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定位。如果得到悉心培育,创造的种子就能发芽开花,收获丰硕的成果。
第 3 页 共 11 页
特殊教育
三、撩开“中等生”的面纱,“中等生”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是一个“听话”的群体
绝大部分“中等生”是“听话”的学生,他们笃信老师他 们制定的各种规范,并能藉以规范个人的行为,按老师要求去学习,捣乱、偷懒的现象比较少,因此成为班风“稳定”的主体因素。一般的可以发现,这些“听话”的学生往往很少提出意见,也很少与人争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典型的中庸主义。“优秀生”因学习成绩好倍受老师的青睐,后进生因问题多多也极惹老师关注。惟有“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博不到老师的表扬,也挨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人佩服,也没人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找不着北”。这种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既不做榜样,一般也不会掉队。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不仅对问题缺乏个人见解,对班上出现的不良风气,违纪现象缺乏批评和抗争的意识,盲目随大流,甚至成为“问题学生”。
2、 是一个谨慎的群体
实践证明:大部分“中等生”的个性心理趋向于内向,他们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办事胆小,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没有与别人合作的习惯,这种性格的内倾性,一方面表现了他们对于来自外部的压力具有“超常”的忍耐力(实际是他们借自以
第 4 页 共 11 页
特殊教育
为“过得去”的表现和成绩,在没有高远目标追求的情况下,抵消了部分外界的冲击,缓解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造成了他们孤僻、不好动的性格。对来自外界的冲击或姑息忍受、或避而远之,其个性的“自尊”与“自卑”常常处于不稳定的交替状态,一旦外界的压力超出了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自尊的“蛋壳”将会随时流溢出自卑的“液体”,许多“中等生”向“后 进生”滑坡的原因莫不由此引发。 3、 是一个“中和”的群体
从精神状态看,“中等生”往往缺乏竞争意识,一般来说 这些学生学业特长、个性无特点,这个状态是长期形成的,可能因他们“特点”不被人所认识,长期处于被人遗忘角落,久而久之,形成了“甘居淡泊”、不出头“舒舒服服当中游”的处世态度。
4、 是一个不缺智力的群体
他们中绝大部分有正常的智力,个别学生的思维还非常 敏捷,之所以会与“优等生”、特长生形成差距,一是因为自身基础较差,二是与家庭情况、家长的教育观点有关,三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毅力,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更缺乏对学习的自觉性。 5、 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中等生”在班级中占比例大、易分化,不稳定,抓住 了他们的一个“特长”或一个特点,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 5 页 共 11 页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浅谈小学“中等生”的特点与教育策略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