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的沧桑
文 / 王建卫 新启蒙谱系
2005年,《南风窗》杂志做了一期“新公民教育”专辑,李庆明至今仍记得一篇文章中提到关澜的话,大生感叹之余,之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引用了这句话:
孩子们,我不欠你们整个世界,但我欠你们一扇门。
这扇门是什么?不久李庆明看到朱永新讲到“新公民教育”,他的心动了一下。很显然,这里面有丰富的宝藏。特别是朱永新所说的一段话更是引起了他的共鸣:
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不必是个血脉里流淌着“六经”的大写的人,但必须是一个有着现代公民素养的世界人,一个骨子里没有臣民意识的人,一个珍爱公平、自由、正义、平等精神的人。
从这段话中,李庆明发现了与自己多年所作的教育理念至少达成了三层精神契合:第一,新公民教育接续了百年以来的教育启蒙传统,接续是他的思考之一。第二,它和世界教育前沿进行了接轨,这也对了他的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新公民教育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正好与朱小蔓 老师所提的一致。正是朱小蔓,推荐了李庆明来到了深圳南山央校。
而李庆明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朱小蔓 在他来央校时,所说的诗意盎然的话:让我们共同做一点直面现实的德育吧。 什么是直面现实?
多年来,这正是李庆明一直思考着,并从古今中外的德育文献中所希望找到答案的东西。
2004年,实际上,还没意识到公民启蒙意识、刚刚接手央校不久的李庆明已经预料到一个广阔的世界即将到来。他以宣言的方式写了一份纲领性文件:《为了共生的理想——促进儿童道德文化建设宣言》。
此时的李庆明,虽然在文章中把这种教育称之为“道德文化教育创新的探索和研究”,但已经出现了他在后来力主公民教育建构的大致框架。 他在解释“共生”理想和“文化情境”时如此写道:
(我们的理念)试图扬弃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等学说的歧义,汲取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提出重建国民性的新“修、齐、治、平”说,分别表达爱自己、爱亲人、爱大家、爱祖国和爱人类的观念,旨在塑造协调人与自我、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共生关系所必备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民素质。 这被很多学校称为“新五爱”。与之相对应,为了突出公民教育的公共理性,还有新“五公”:追求公民人格完善,遵循公德基本伦理,倡导公益慈善活动,学会公共事务参与,促进公理世界认同。
等到新公民教育这几个字突然出现在李庆明面前时,犹如瞬间开启了李庆明的心门。也从此开启了李庆明在央校九年,真正打通自己教育上的理论障碍之门。这些理念后来全部被纳入到他的新公民教育理念之中。
这理念,虽然在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之后,以“公民教育”的名称闻名于世,但李庆明的公民教育理念明显不同于过去,也不同于现在在国内和海外所进行的任何公民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从理念到模式,都属于他自己。因为在李庆明那里,它所包含的不但具备现代公民的维度,甚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除了具备新启蒙传承的意义,还具备如何回答“现代中国人如何在世界立足”的问题。他的原点回归到了康德所讲意义上的那“一个完整的人”。
在他离开深圳之前的一次全国论坛上,他已把这些融会贯通,做了一个简单但毫无疑问相当清晰地阐释:
我觉得我们的公民教育其实就是在做一个新的启蒙,或者说是在延续我们五四以来曾经的文化血脉的一个启蒙。什么是启蒙?用康德的话来讲,启蒙就是要有勇气来运用我们自己的理智。
2012年,李庆明的构想已经进一步完善,这些理念逐渐立体化,延续中西古今传承,从五个维度形成相辅相成的完整模式。他说:
什么是公民教育?古希腊有政治意义上的公民,古罗马有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而我们现在,不仅要从国民的意义上认识公民,还要从超越国民的意义上来认识公民,这就是世界公民命题。
我的思路是,把那些政治维度、经济维度、道德维度、社会维度这些国民维度和超越国民的世界维度做一个整合。当然,这个整合非常难,但是在我看来非常有必要。
而在这五个维度中,每一个维度,无论在理念还是课程或者日常行为上,李庆明都做了专门的设计,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教育体系。
52条道德军规
这五个维度延承了李庆明“新五爱”的思考,它首先仍然立足于人的个体性,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进一步地扩展。
所谓人的个体性,阐释其含义,就是作为一个在现代世界生存的人,它应该具有哪些权利、义务、责任才算得上是进入文明社会。其重要的意义,乃在于最终要去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什么样才算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如果说,最终的结果是要像一个“读书人”,那么后退一步,它的底线教育究竟又是什么?
李庆明据此提出了三个伦理维度:公德伦理,美德伦理和圣德伦理。公德伦理基本就属于底线道德伦理,就是最基本的文明体现要做到什么。
比如,由于社会由“众人”组成,那么就要承认在这个陌生人社会中,人们想要和平存在,必须基于相互尊重。这就构成了第一个原则——平等。它体现出
对同等个体的独特性的承认。而在此之上,又要怎样才能做到相互尊重又不失个体的自由性呢?那么首先就要做到消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由也即“免于??的自由”。这就构成第二个原则——自由。然后依此类推。最终推出公民社会所具备的一些基本道德要素。
李庆明为此研发了一系列课程,这套课程被他统称为儿童哲学。其中就梳理了包括他认为新公民教育中所必须承认的一些底线道德概念,例如自由、平等、博爱、权利、责任等等。
2013年9月,作为宁波滨海学校校长的李庆明给孩子们讲授了第一堂课——《文明》。这也是他儿童哲学系列课程中的一个。一位曾经去听课的家长感到震惊。她如此描述所听到的这堂课:
给小孩子上哲学,基本闻所未闻。好奇李校长怎么上?就看他首先拿出绘本故事《大卫,不可以》。然后说:大家每天都尿尿拉巴巴,那么上厕所有多重要呢?当然很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体现之一。
小朊友立刻就兴奋了。他接着问:“如果你看到有小朊友随地大小便,你会怎样说?”“不可以。”“要是有人对着你放屁呢?”“不可以。”“对着你咳嗽吐痰?”“不可以。”“还有哪些是不可以的?……”
然后李庆明抛出了几个生活中的小问题让孩子们研究。一是眼神问题;二是就餐问题;三是鼻涕问题;四是吐痰问题;五是放屁问题。孩子们一听还有“放屁”这样的问题,高兴得不得了。
最终问孩子们什么是文明?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写到上面的答案被提炼成:文明的前提就是“不伤己、不损人、不害物、不坏事、不违法”。 当然,到此还没有结束。对于李庆明来讲,还要解决的是,儿童或公民作为个体,它究竟具体应该怎么去做才是合适的? 李庆明说:
“我在课堂上还跟孩子们说,现代公共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如果一个女孩子摔倒了,你很博爱的上去扶他,那可能是违法的。因为那是她的身体,是私人领地。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博爱?应该是在合理利己的前提下,对陌生他者无回报的付出。只有当陌生人有一种需要你援助他的需求的时候,你才能献爱心。因为,无论何时,每个人的自由和尊严,都绝对需要捍卫。
最后我发现,所有的公德都是建立在“勿伤害”的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在公共空间,有一个相互尊重的勿伤害的公共道德,我们可以称之为‘消极伦理’。比如勿偷盗,勿撒谎,勿奸淫等等,这些都是底线。
对孩子来说,不就是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底线让它明白么?我们为此专门做了《52条公民守则》。”
这52条文明准则就是具体的执行规范,当然,它远在央校时期就已经创立,之后李庆明经过了多次修改修订,其中的条款细致到怎样放屁如何咳嗽等一切可能想到的细节。
如今在宁波滨海学校被印出的版本,与央校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李庆明加入了一些新的规则,比如身体的部位哪些不能随便触碰?要不要带病学习?这些都是在最近才出现的热点问题,因此,所谓公民守则,在李庆明那里,并不是一成不变。
而李庆明切实实行,以身作则的,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每天站在学校门口,十年如一日的以鞠躬来迎接上学的小孩子。他也因而被称为“鞠躬校长”。 “为什么要鞠躬?因为我们是平等的,我对你表示尊重。当然,我鞠躬了,你也应该回个礼,至少表达一些谢谢。这是基本的文明。也有人问,说你是不是在作秀?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你要一定觉得是作秀,那我已经秀了十年了,早已成了习惯。”
而这些针对孩子的底线道德教育构成了一个基本点,形成了五个维度中最基础的一个维度——个人维度。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李庆明走过理想主义的沧桑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