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探究目的:
1、 通过探究,加深对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认识。
2、 学会自制鱼的模型代替鱼进行探究,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探究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鱼如果缺了鳍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吗?鱼的各个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在游泳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2、作出假设:鱼如果缺了鳍不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
3、制定计划:分别用细绳绑住鱼的各个鳍,观察其有什么失控行为行为。
准备材料:
鲫鱼两条,玻璃缸一口,细纱布一条,数码相机一台,橡皮筋数条,火柴盒一个。
4、实施计划:
(1)、用细纱布绑住鱼的背鳍。
现象:鱼的身体向两侧倾斜,并且靠在玻璃缸一侧不再游动。 (2)、用细纱布绑住鱼的胸鳍。
现象:鱼的运动不协调,身体不稳定,数秒后侧翻在鱼缸中。 (3)、用细纱布绑住鱼的腹鳍。
现象:鱼的运动也不协调,身体不稳定,向一侧倾斜。 (4)、用细纱布绑住鱼的臀鳍。
现象:鱼的运动同样不协调,但是仍然能缓慢游动。
(5)、用细纱布绑住鱼的尾鳍。
现象:鱼不能转弯,只能直着游动,而且容易向一侧倾斜。
5、得出结论:
1、鱼背鳍的作用是保持平衡。
2、鱼胸鳍,腹鳍,臀鳍的共同作用是使运动协调。 3、鱼尾鳍的作用是掌握方向。
讨论:
1、鱼在游泳时,各个鱼鳍起什么作用?
背鳍和臀鳍: 垂直波动,维持鱼体直立 尾鳍:左右摆动,推动鱼体前进
胸鳍:当尾鳍不运动时,胸鳍向鱼体两侧张开,作前后摆动时,鱼体前进;一侧胸鳍摆动时鱼体向不动的一侧转弯
腹鳍:摆动范围不大,向两侧略展,保持鱼体稳定
2、什么叫模拟实验,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哪些缺点和优点?
用易找到的材料用具模仿真实的情况进行实验,模拟试验准确度不是很高,不过优点 是花费少,简单,易于操作
实验二:饲养和观察蚯蚓
实验目的:
1、 设置一个适合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 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实验步骤
1、检查调查用具是否齐全、完好。
2、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观察它的环带,区别它的前后端,数一数从蚯蚓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身体分节,蚯蚓的环带在距前端比较近的一端。从前端到环带共有14-16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
轻触其体节近腹面处可感到粗糙
4、观察蚯蚓的运动
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 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
5、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有黏液
四、讨论: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身体分节的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使身体有所支撑,蚯蚓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并以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
实验三: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探究目的:
1、通过探究得出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2、学会用多种方法探究鸟为什么能飞? 探究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2、作出假设:流线型适于飞行、胸肌与鸟的飞行生活相适应、鸟身体的重量…… 3、制定计划:
<一>、探究的问题一及实验方案
问题:鸟的流线型身体是适于鸟飞行的特点吗? 假设:鸟的体型为流线型适于飞行。 用纸飞机代替鸟做模拟实验:
1.制作两个不同形状的纸飞机,一个是尖头的流线型身体,一个是平头的;
2.放飞其中一个纸飞机,测量其落地地点与放飞点的距离,为避免偶然性,重复5次取平均值;
3.放飞另一个纸飞机,测量其落地地点与放飞点的距离,同样重复5次取平均值。 (步骤2、3的放飞地点在同一处,同一时间段内。) 结果:
结论:鸟的身体为流线型,有利于它们在空中飞行。 <二>、探究的问题二及实验方案
问题:鸟的胸肌是否与鸟的飞行生活相适应? 假设:鸟的胸肌与鸟的飞行生活相适应。 实验设计:
1.用麻醉剂局部麻醉鸟的胸肌; 2.在地上铺上厚垫子,防止鸟摔伤; 3.把它举在手上进行放飞。
结果:经反复实验,发现鸟在空中时用力地扇着一对翅膀,可最终还是掉了下来。 结论:鸟的胸肌发达,这与飞行生活是相适应的。如果没有了胸肌的帮助,鸟是飞不起来的。
<三>、探究的问题三及实验方案
问题:鸟身体的重量与飞行的距离有关吗? 假设:鸟身体的重量与飞行的距离有关。 实验材料:纸、重物(小木棍、米尺)。 实验设计和实施:
1.找两张质量、形状、大小相同的纸,折出两架一样的纸飞机; 2.在其中一架纸飞机上放上一根小木棍,增加飞机的重量。 3.以后每实验一次增加一根小木棍; 4.观察飞机投掷出去的情况。 结果:
1.两架纸飞机,其中一架上有一根木棍,将它们同时掷出,发现有木棍的纸飞机会先落地;
2.重复上面的过程,不断增加木棍的数量,都会发现有木棍的纸飞机会先落地。 结论:体重较轻的鸟有利于飞行。
4、实施计划: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和。 5、得出结论:如上 三、讨论:
1、鸟所吃的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残渣,1.5小时就随粪便排出,这与飞行有什么 关系? 直肠短,随时排便,没有膀胱,产生的尿液,随粪便一起排出,这样可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2、鸟的心脏占体积的百分比较大,心博次数多,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飞行时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氧气,所以需要强大的循环系统来及时运输能量和氧气。
实验四: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探究目的:
1、通过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加深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分和认识。 2、进一步了解菜青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探究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2、作出假设: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3、制定计划:
准备几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榨取部分汁液并将汁液涂在一小块滤纸上。用未涂菜汁的滤纸作对照。也可以用其他种类的植物叶片作对照,如芹菜叶、菠菜叶、莴笋叶等。看看菜青虫更趋向于去哪里取食。
1.准备好菜青虫的幼虫(到十字花科植物中去寻找有菜青虫卵的叶片。可以到未施过农药的菜地,也可以在菜市场寻找。找到后要将菜青虫卵做隔离饲养。等卵孵出幼虫后就可以做实验了。)
2.取几种十字花科的叶,榨取部分汁液并将其涂在一小块滤纸上(滤纸剪成叶片大小).再剪一块同样大小的,不涂汁液;(或挑取两种植物的叶片,一种是十字花科的,一种是非十字花科的)
3.把这两块滤纸放入适当大小的玻璃皿中;(平放,距离不要太远).
4.把菜青虫放在两块滤纸(或叶片)中间的位置,看它爬向哪一块滤纸(或叶片)? 5.换两块滤纸(或叶片),再把第四步做几次,看结果如何; 6.换几只菜青虫,看结果如何。 4、实施计划:按确定的探究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涂有汁液的滤纸(或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 未涂有汁液的滤纸(或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 5、得出结论: 结果:三次实验中菜青虫都爬向上述位置。
结论:菜青虫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一行为是先天性行为。 讨论:
1、为什么要从菜青虫的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呢?
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
2、怎样才能阻止雌雄菜粉蝶交配呢?
蛾蝶类昆虫的雌虫,体表腺体能分泌吸引雄虫物质一性外激素,可以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干扰雌雄虫的通讯,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实验五:动物的绕道取食
探究目的:
1、理解动物“尝试与错误”的学习行为。
2、通过探究得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一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探究步骤:
1、发现并提出问题: a、当动物遇到障碍时,会学会绕道取食吗? b、不同动物学会绕道取食的快慢有差别吗? 2、作出假设:a、当动物遇到障碍时,会学会绕道取食。 b、不同动物学会绕道取食的快慢有差别。
3、制定计划: a、在食物和公鸡之间设置障碍物,实验前让鸡饿12小时,观察公鸡经过几次尝试 用木板、铁丝等做一个食物杯,食物杯为凹窝,可放鸡吃的谷粒。食物杯上的有色塑料插片(一个为红色,一个为黑色)将杯口盖住,当鸡啄到塑料插片,相应的杯口就会打开。在实验前,让鸡饿12小时,然后在一只上面有红色插片的食物杯里放上几粒谷子,再把杯子靠近鸡,鸡欲啄食时,迅速将红色插片盖上。当鸡啄倒黑色插片时,拉开插片,杯里无谷粒。当鸡啄到红色插片时,拉开插片,便可吃到谷子。通过多次训练后,鸡就会只啄红色插片,而再也不去啄黑色插片了。与错误才能径直走到食物跟前,做好记录。
b、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公鸡和狗,在这两种动物和食物之间设置障碍物,实验前让动物饿12小时候,再进行观察和记录。
4、实施计划:按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 5、得出结论:
各组交流实验结果,如下表:
动物名称 “尝试与错误”的平均次数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八年级上生物实验报告汇总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