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的科学前沿,为人类科学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围绕科学前沿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科技全球化迅速拓展,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新态势,科技和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去年我参加了“创新与可持续增长”部长论坛、第38届卡内基集团科技部长会议、首届全球清洁能源部长会议以及出访加拿大、美国等活动,深刻体会到了世界发达国家重视科技创新、重视通过创新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重视发展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国家纷纷借助其经济、科技优势,利用优惠的移民政策、充足的科研经费、一流的科研环境等手段,在全球范围争夺创新人才和资源,加大科技经费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保持其在科学前沿的优势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等领域投入巨资,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以期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面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追赶世界先进科学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愈加旺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压力,产业结构不合
— 6 —
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趋严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技术难点,诸如在制造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摩擦、振动、热传导、耐久性以及工艺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基本的科学问题没有搞清楚,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诸多难题。
总体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科技超前部署和引领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广泛迫切的需求,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大力发展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才能奠定能够改善民生、创造未来产业的新发现和新技术的基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撑”。
4. 客观认识我国基础研究发展面临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现代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基础研究积累还不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引领学科发展的能力尚欠缺。(2)学术环境不够宽松。一是对于突破常规的奇思异想不够宽容;二是门户之见、论资排辈观念犹存,青年科学家难以脱颖而出;三是学术思想不够活跃,许多本应由激烈争论和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学术观点却碍于“情面”无法
— 7 —
产生。(3)除中央财政外,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不够。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技术创新中的基础研究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制约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目前世界企业500强中已有不少中国企业,但多数依靠行业垄断、规模经济、资源占有等因素,科技创新还未能从中发挥主要作用。我调研过国内一些企业,企业领导跟我讲,虽然在规模上我们居世界同行前列,但普遍感觉到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不强,与一些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我调研过国外某家公司,它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并超前部署相关方面的基础研究,其投入占到公司科技投入的20%以上,历经10年研制成功一款芯片传感器。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和主导地位。
另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的作用?面向市场应用的科技成果能够进行转化、投产并进入生产生活,但基础研究成果则不应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在这方面,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基础研究的特点,来设计和确定相应的评价规范。一是要充分认识知识的创造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其效益和意义是长久而深远的。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类到现在对于核能等领域可能还是根本无知的;二是要充分认识各领域的前沿技术对本行业技术变革所起到的作用,多数也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结果;三是要充分认识基础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所以,在衡量基础研究成果转
— 8 —
化时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成果转化率”指标,而要全方位、科学地评价,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作用的评价。
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从夯实科技工作发展的基础着手,把基础研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吸引、稳定和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十二五”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是深入实施《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科技部党组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十二五”科技工作新局面的意见》,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即将颁布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对“十二五”科技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做出了系统部署和整体安排。在基础研究方面,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近期将颁布实施。另外,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在会上印发给与会代表,希望大家带回去认真研究,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延东同志在刚才的讲话中,对推动我国基础研究繁荣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下面,我就“十二五”基础研究工作再补充几点具体说明。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基础研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改革阻碍科技进步
— 9 —
的因素和做法,增强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要优化市场机制与环境,把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要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大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要以国家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为切入点,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奖励制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四是要强化科技工作的宏观统筹与协调沟通,完善部省会商、部际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基础研究的合力。
基础研究涉及到的部门较多,要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开展大胆的探索。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各相关部门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协同机制,避免重复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基础研究主体计划要定位准确、分工明确。第二,基础研究计划与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要加强衔接,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成果。第三,要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推动跨部门的合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第四,要改进经费资助结构,加大稳定支持的力度,对经过科学论证的重大项目、优秀团队和重点基地给予稳定持续的支持,让科学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第五,要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最近,973计划在复评阶段采用了网络视频答辩,全程录像录音,不但简化程序、节约经费,
— 10 —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大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