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体格检查——胸部检查(含心肺听诊)
(一)胸部视诊 1.胸部的体表标志
包括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肺和胸膜的界限。 (1)骨性标志
1)胸骨角(Louis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二肋软骨相连接。平气管分叉、心房上缘、上下纵隔交界、第4胸椎下缘。
2)肩胛骨:被检查者双臂下垂,肩胛下角平第7肋骨水平或第7肋间隙,或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
3)C7棘突:最明显的棘突,用于计数椎体。
4)肋脊角:第12肋与脊柱的成角,其内为肾脏和输尿管起始部。
(2)重要的人工划线:包括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下角线、后正中线。其中标注锁骨中线时,利用直尺测定锁骨胸骨端和肩峰端之间的中点,然后用皮尺向下引,测量并记录锁骨中线距离前正中线之间的投影距离,作为心脏测量的参照。
(3)胸部陷窝:包括腋窝、胸骨上窝、锁骨上窝等。其中腋窝和锁骨上窝是触诊浅表淋巴结的重要部位。
(4)肺和胸膜的界限:肺下界最为重要,分别位于锁骨中线第6肋间、腋中线第8肋间、肩胛线第10肋间。
2.胸壁、胸廓
(1)胸壁:观察胸壁静脉有无充盈、曲张,血流方向。前胸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向下见于上腔静脉阻塞。侧胸壁和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向上见于下腔静脉阻塞。观察有无皮疹、蜘蛛痣。
(2)胸廓:观察胸廓形态。正常胸廓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前后径:左右径约为1:1.5。
1)异常胸廓:①桶状胸:前后径:左右径≥1,同时伴肋间隙增宽,见于肺气肿。②佝偻病胸:为佝偻病所致胸廓改变。包括佝偻病串珠、漏斗胸、鸡胸。③脊柱畸形所致胸廓畸形:脊柱前凸、后凸或侧凸均可造成胸廓形态异常。
2)单侧胸廓形态异常:单侧胸廓膨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单侧胸廓塌陷:见于胸膜肥厚粘连、大面积肺不张、肺叶切除术后等。 3.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和节律、呼吸时相。 (1)呼吸运动
1)正常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多见于成年女性;腹式呼吸多见于成年男性及儿童。 2)呼吸运动类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①胸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见于肺及胸膜炎症、胸壁或肋骨病变;②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见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巨大肿物、妊娠。
3)呼吸运动强弱变化的临床意义:①呼吸浅快:见于肺、胸膜疾患,呼吸肌运动受限(膈肌麻痹、肠胀气、大量腹水);②呼吸深快: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Kussmaul呼吸。
4)两侧呼吸动度变化:两侧呼吸动度不对称时,呼吸动度弱的一侧往往为病变侧,
如肺炎、胸膜炎、胸水、气胸等。 (2)呼吸运动的频率和节律 1)正常人呼吸运动的频率和节律:呼吸频率12~20次/分,与脉搏之比约为1:4。节律均匀而整齐。
2)呼吸运动频率变化:①呼吸过快: >24次/分,见于缺氧、代谢旺盛(高热);②呼吸过缓:<12次/分,见于呼吸中枢抑制及颅内压增高等。
3)呼吸运动节律异常的类型:①潮式呼吸:间歇性高通气和呼吸暂停周期性交替。呼吸暂停持续15~60秒,然后呼吸幅度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幅度后慢慢降低直至呼吸暂停。见于药物所致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害(通常在脑皮质水平);②间停呼吸:呼吸暂停后呼吸频率和幅度迅速恢复到较正常稍高的水平,然后在呼吸暂停时呼吸迅速终止。见于颅内压增高、药物所致呼吸抑制、大脑损害(通常在延髓水平);Kussmaul呼吸:呼吸深快。见于代谢性酸中毒;④叹息样呼吸:见于焦虑症或抑郁症等。 (3)呼吸时相变化
1)吸气相延长:主要见于上呼吸道狭窄、大气道(气管)狭窄,常常伴有“三凹征”,即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为克服吸气阻力,吸气时胸腔内负压增加)。
2)呼气相延长:主要见于哮喘、COPD。常常伴有桶状胸、哮鸣音等异常体征。急性左心衰竭时亦可出现,称为“心源性哮喘”,需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二)胸部触诊
包括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等检查。
1.胸廓扩张度:检查者双手放在被检者胸廓前下侧部,双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拇指尖在正中线接触或稍分开。嘱患者进行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利用手掌感觉双侧呼吸运动的程度和一致性。胸廓扩张度减弱的一侧往往为病变侧。
2.语音震颤:检查语音震颤时,可采用双手或单手进行。检查者用手的尺侧缘放于胸壁,嘱患者发低音调“yi”长音,通过单手或双手进行检查,由上而下,左右对比。语音震颤减弱常见于肺气肿、大量胸腔积液、气胸、阻塞性肺不张等;增强见于大叶性肺炎实变期、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等。
3.胸膜摩擦感:检查胸膜摩擦感时,检查者以手掌平放于前胸下前侧部或腋中线第5、6肋间,嘱被检查者深慢呼吸。触到吸气和呼气双相的粗糙摩擦感为阳性,常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 (三)胸部叩诊
包括对比叩诊、肺界叩诊和肺下界移动度等检查。
1.对比叩诊:主要检查有无异常叩诊音。从第二肋间开始,左右对比,上下对比,自上而下,逐个肋间进行叩诊。叩诊肩胛间区时板指与脊柱平行。正常肺野叩诊呈清音。心肺及肝肺交界处叩诊呈浊音,肝脏和心脏部位叩诊呈实音,胃泡区叩诊呈鼓音。叩诊肺野时若出现浊音、实音、过清音或鼓音,则视为异常叩诊音。
(1)浊音或实音:肺大面积含气量减少或不含气的病变,如大叶肺炎、肺不张、肺肿瘤等;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实音)等。
(2)过清音:肺含气量增多,如肺气肿、肺充气过度(哮喘发作)。 (3)鼓音:叩诊部位下方为气体所占据,主要见于气胸,偶见于靠近胸壁的直径 >3~4cm的空洞或空腔。
2.肺界叩诊:通常检查锁骨中线和肩胛下角线上的肺下界。叩诊音由清音区移向浊/实音区时为肺下界。
(1)正常肺下界: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左右腋中线第8肋间、左右肩胛下角线
第10肋间,体型瘦长者可下移一个肋间,体型肥胖者可上移一个肋间。左锁骨中线上有心脏影响,不检查肺下界。
(2)肺下界检查异常:肺下界上移见于肺不张、胸腔积液、膈肌瘫痪、肝脏肿大等。单侧肺下界下移常见于气胸,双侧下移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
(3)肺底移动度:先于平静呼吸时叩出肺下界,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同时向下叩诊,清音转为浊音作一标记。恢复平静呼吸,然后再深呼气后屏气,自上向下叩至浊音,标记。两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正常为6~8cm。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多种肺实质和肺间质疾病,以及胸腔积液和胸膜粘连等。 (四)胸部听诊
包括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和胸膜摩擦音。听诊时由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分别检查前胸部、侧胸部和背部,对称部位进行对比。被检者微张口均匀呼吸,深呼吸有助于发现不明显的体征,如听到少量或不对称的啰音,可嘱患者咳嗽数声后听诊,如消失,提示为气道内分泌物或坠积性因素(多见于老年人)所致。 1.正常呼吸音的种类和分布
(1)肺泡呼吸音:见于大部分胸部听诊区域。
(2)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见于胸骨两侧第1、2肋间、肺尖、肩胛间区。 (3)支气管呼吸音:见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T1、2水平。 2.异常呼吸音
(1)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和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域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或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均为异常。主要机制为肺组织传导增强,见于肺实变、大的空洞以及大量积液上方的压迫性肺不张(肺组织含气量减少,而支气管树通畅,传导增强)。
(2)呼吸音减弱: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泡通气量下降,如气道阻塞、呼吸泵(呼吸肌病变、或胸廓活动受限)功能障碍;胸膜病变(胸水、气胸、胸膜肥厚)等。对侧肺部往往出现代偿性肺泡呼吸音增强。 3.啰音分为干性啰音和湿性啰音。
(1) 干性啰音:发生机制为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包括炎症、平滑肌痉挛、外压、新生物、粘稠分泌物。其特点为持续时间长,呼气相明显,强度及性质易变。 1)高调性干啰音(哮鸣音或哨笛音):见于小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病变。双肺弥漫性分布的哮鸣音常见于哮喘、COPD、心源性哮喘等;限局性哮鸣音常见于气道局部狭窄,如肿瘤、气道内异物。
2)低调性干啰音(鼾音):见于气管或主支气管病变。
3)喘鸣:和其他干啰音不同,发生于吸气相,高调而单一。见于上呼吸道或大气道狭窄,如喉头痉挛、声带功能紊乱、气管肿物等。
(2)湿性啰音:发生机制为气体通过呼吸道内存在的稀薄分泌物时产生水泡并破裂。特点为断续而短暂,多见于吸气相。分为粗湿性啰音、中湿性啰音、细湿性啰音(又称为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主要见于支气管病变(COPD、支气管扩张)、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肺部炎症、肺水肿、肺泡出血。不同类型的湿性啰音说明稀薄分泌物的主要存在部位,如肺炎时常常为细湿性啰音,急性肺水肿时粗、中、细湿性啰音可同时出现。
湿性啰音的某些特征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随体位变化的湿性啰音常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长期存在的固定性湿性啰音提示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等。一种高调、密集,类似于撕扯尼龙拉扣的细湿性啰音,称为爆裂音,主要见于某种类型的间质性肺病(如特发性肺纤维化)。
4.语音共振:意义同触觉语颤。如羊鸣音、耳语音等。
5.胸膜摩擦音:意义同胸膜摩擦感,但较其敏感。某些较局限的摩擦音可见于累及胸膜的肺炎或肺栓塞。
(五)乳房检查 1.视诊
(1)注意两侧乳房是否对称。
(2)表观情况:表面皮肤有无发红、溃疡。“橘皮样”改变多见于恶性肿瘤,常由于肿瘤细胞机械性阻塞皮肤淋巴管引起淋巴水肿所致。
(3)乳头:近期出现乳头内缩提示肿瘤的可能。出现乳头分泌物时应注意其颜色、有无出血等。乳头分泌物常见于不同类型的炎症。出血常见于导管内良性乳突状瘤或恶性肿瘤。
(4)皮肤回缩:可见于外伤、炎症或肿瘤。
2.触诊检查时手指和手掌平放在乳房上,以指腹施压,旋转或滑动进行触诊。检查左侧乳房时,从外上象限开始沿顺时针分别触诊四个象限,检查右侧乳房时,从外上象限开始沿逆时针分别触诊四个象限,最后触诊乳头。检查乳房的硬度和弹性、有无压痛和包块。发现包块时注意其部位、大小、外形、硬度和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恶性肿瘤常常表现为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而活动度差,通常压痛不明显。 (六)心脏视诊
包括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1.心前区隆起
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双眼与胸廓同高,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或儿童时期的心脏病导致心脏增大压迫所致(尤其是右心室肥厚)。胸骨下段及胸骨左缘3~4肋间局部隆起,常见疾病:Fallot四联征、二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局部隆起,常见疾病: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大量心包积液亦可引起心前区隆起。 2.心尖搏动
顺切线位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和范围。正常心尖搏动在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1.0cm,范围约为2.0~2.5cm。体型瘦长或肥胖者可下移或上移一个肋间。心尖搏动有时受肋骨遮挡或在因体型肥胖等通过视诊不能发现。因此心尖搏动的确切情况应结合心脏触诊进行检查。
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位置会发生变化,左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扩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同时心尖搏动受纵隔位置的影响,能影响纵隔位置的肺脏、胸膜病变等都可引起心脏位置和纵隔位置同向移位,如阻塞性肺不张、胸膜肥厚、气胸等。大量腹水、巨大肿瘤等腹腔病变使膈肌抬高,心脏呈横位,心尖搏动向外移位;体型瘦长、肺气肿等使膈肌下移,心脏呈垂位,心尖搏动向内下移位。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为负性心尖搏动,可见于缩窄性心包炎。
3.心前区异常搏动:观察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异常搏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异常搏动见于升主动脉瘤。 (七)心脏触诊
心脏触诊:包括心尖搏动、震颤和心包摩擦感等内容。心脏触诊时首先用手掌感觉心脏搏动的大体位置,然后用示指和中指对心尖搏动进行详细触诊。触诊心前区震颤和心包摩擦感时用小鱼际检查。
1.心尖搏动位置同视诊,正常范围2~2.5cm。
(1)心尖搏动的位置改变:意义同视诊。
(2)心尖搏动的强度和范围异常:心尖搏动增强见于心肌收缩力增强或左心室肥大,如严重贫血、甲亢、高血压等。抬举性搏动是左室肥大的可靠体征。心尖搏动减弱且弥散见于心肌炎或扩张性心肌病等情况。 2.心前区震颤
触诊时手掌感觉的细小振动,一旦发现说明心脏存在器质性病变。触及震颤后,注意震颤的部位以及发生时相。震颤的时相可以通过同时触诊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来确定,心尖搏动时冲击手掌或颈动脉搏动后出现的为收缩期震颤,而在之前出现的为舒张期震颤。主要发生机制为: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流动时产生湍流,引起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传导至胸壁。
(1)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室间隔缺损。 (2)舒张期:心尖部:二尖瓣狭窄。
(3)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肋间:动脉导管未闭。 3.心包摩擦感触诊
部位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特征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感,收缩期更易触及,坐位前倾呼气末明显。见于感染性(结核性心包炎多见)和非感染性(尿毒症、梗死后综合征、SLE等)心包炎。 (八)心脏叩诊
心脏浊音界可基本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和形状。应熟悉正常心脏浊音界的范围及心界各部的组成。
右浊音界组成 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 右房 右(cm) 肋间 左(cm) 左浊音界组成 2-3 2-3 3-4 Ⅱ 2-3 肺动脉段 左房耳部 左室 Ⅲ 3.5-4.5 Ⅳ 5-6 Ⅴ 7-9 1.检查方法
如被检者为坐位时,则检查者的板指与心缘平行。从心尖搏动最强点所在肋间的外侧2cm处开始叩诊,其余各肋间可从锁骨中线开始。心尖搏动不能触及时一般从第5肋间开始。右侧从肝上界上一肋间开始,均向上叩至第2肋间。板指每次移动的距离不超过0.5cm,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做标记,为心脏的相对浊音界。注意叩诊力度要适中、均匀。如被检者为卧位时则检查者的板指与心缘垂直进行叩诊。叩诊结束后用直尺测量心脏外缘到前正中线的投影距离,精确到0.5cm,并记录。同时记录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的距离。
2.心浊音界增大及形状改变
(1)左心室扩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主动脉型心或靴形心)。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病变。
(2)右心室扩大:显著增大时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多见于肺心病。
(3)左右心室扩大: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左界向左下扩大。见于扩张型心肌病。 (4)左房扩大合并右心室扩大:胸骨左缘第3肋间膨出(二尖瓣型心或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
(5)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扩大,且随体位改变。坐位时心界向双侧扩大,心底部基本正常,呈烧瓶样,卧位时心底部扩大。
3.胸膜、肺、纵隔及腹腔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对心界的影响如上所述(见视诊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胸部检查(含心肺听诊)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