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同样如此。我们都懂得“说谎是可耻的”这个道理,但把这个观点当作写作的内容,就缺少创新,论述流于形式。如果从相反的方面提出论点:说谎也能表现了人的高尚品德,那这种见解就新颖、独特。我让学生为这一观点找论据,在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纷纷发言:面对生命垂危的人、家人、亲戚朋友说的大多是谎话,连作风严谨的医生也不例外,这些谎话显示了人们的爱心;做了好事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地址的人,具有美好的心灵;《藤野先生》中鲁迅也说了谎话,他决心弃医从文,但当先生问起时,他却说要去学生物,说先生教给他的知识还能用得到,他的谎话体现了师生情深。之后,有学生根据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写出了《龟兔第二次赛跑》《龟兔第三次赛跑》,这是根据赛跑结果进行了逆向思维,三次赛跑体现了龟兔不同的心态,这就有了新意。
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自古以来学习讲究疑而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封闭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语文学习。认识过程实质上是思维过程。怎样使语文思维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教师必须鼓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是语文思维能力的核心。不能一切以教材为依归,不能以能滚瓜烂熟地背颂教材就算学好了语文,那不过
是一堆死知识。
3、发散思维训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以“水滴石穿”为例,学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我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结果学生总结归纳出“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不要轻视“小”;要敢于碰硬;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观点。
4、想象思维训练。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绘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思维可以通过情节续写、内容扩写进行训练。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皇帝的性格进行想象:皇帝在游行完毕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恼羞成怒,派人捉拿骗子,但骗子早已逃之夭夭。有的想象皇帝受骗后迁怒于小孩,将他抓来并责问他为何要说真话,显得昏庸至极……又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形时是这样结束
的:“他转身朝向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而且使文章内容得到了再创造,学生的想象思维在训练中就自然得到了培养。
5、系统化训练。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地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呢?
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材料归入一定的顺序,纳入一定的体系。语文基础知识运用系统化思维复习,就是在扎实理解和熟悉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知识血脉。
6、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它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直觉表象、把握表象,经过联想、想象和象征、比喻等,感悟、捕捉形象(或意象),从而表达人们的思维感情,获得审美愉悦。
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由感觉来知觉而表象。感觉反映
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属性。回忆存于大脑中的感觉、知觉,形成事物的表象,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终点,又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原形,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新的印象,再经过分析、综合及想象等,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例如艾青在形象思维中整合了海水、太阳、彩虹、朝霞等诸多表象,创造了“粒粒真珠”的“珠贝”形象,表现了自己的情意和“观念。”形象思维不仅捕捉、描绘形象,而且改造、整合形象,创作行神兼备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从而运用形象来表达感情、转达理念。
因此,语文课的思维训练是语言性质的思维训练,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的。在语言训练中,每当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新的词语,一种新的句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他并寻求到了一个能够反映相应事物的词的标志,增加了一种能够反映自己思维内容的表达形式,他的思维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进行思维训练必须紧密地结合着语言的训练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既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又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才会真正形成语言意义上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抓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能将这两种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注意从知识经验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为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创造好条件,也就真正体现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2001年。 何贤寿:《逆向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4年。
张厚祭: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汤明等:心理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北京,1999年。
孟昭信、孟宪玲:《创新思维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