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_廖友国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05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mdjjyxyxb.05316.cn

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

廖 友 国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更新速度加快,并且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当中。是个体追求娱乐、探寻新鲜刺激的内在心理需求以及群体中的从众心理,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娱乐心理;求新求异;从众;互联网特性[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1-0116-02    

雪球般地扩张起来。

二、网络流行语兴起的个体心理动因1.娱乐心理

精神分析学派的始祖弗洛伊德提出了包括本我、自我、超我在内的三部人格结构。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它是人格中最难接近又最有力的部分,人类所有精神活动所需的能量就贮存于此。本我的唯一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快乐,弗洛伊德把本我这种只图快乐的活动准则称为“快乐原则”。在现实的精神生活中,人类内心最隐蔽处欲望的实现,“快乐原则”的遵循很大部分是通过娱乐活动这一直接途径实现的。娱乐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身心愉悦。通过想象或幻想,以嬉笑怒骂、风趣幽默的方式实现的娱乐可以使人获得一种情感和思想上的快感。

在自身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开始去追求一种无限“解放”“自由”的精神状态。同时,当困境的压力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时,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暂时逃离现实的压抑和痛苦,以获得精神上的缓冲,而这些正是娱乐的功能。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形态急剧转变时期,绵延不绝的变革带来的生存焦虑令人窒息,多元价值观的跌宕让人无所适从。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业、爱情、就业的现状与各方期望之间难免存在落差,多种来源的压力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寻求各种可能的排遣通道,诉诸娱乐无疑是一个颇为可取的途径。

另外,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征。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泛娱乐化时代,娱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娱乐至死”本身就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个时代的精神诉求。同时,娱乐是大众的权利,应当说,互联网的发展与草根娱乐的兴起是相辅相成的。传统传媒的开放性与互动性不高,娱乐,不论内容抑或形式,主导权都掌握在精英阶层手中,普通大众更多地是被动的接受。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参与到制造、传播与享受娱乐中来。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催生了颇具娱乐气质的,以新颖性与幽默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广大网民在线交流的一种必需符号。

2.求新求变

求新求变是人类的本性。从婴儿期开始,人们就为周围环境中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好奇地探寻(下转第160页)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已经得到了普及。

伴随着各种在线交流平台的发展、互联网互动性的增强,网络流行语也风行起来,成为了网上聊天的常用语。与线下生活中的日常用语相比,网络语言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异,它独特的风格和迅猛的传播速度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网络新流行语不断涌现,其更新速度很快,并且已远远超出了线上行为的范畴,渗透到了百姓日常用语中,因此对一部分群体在日常交往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任何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动因,不论该动因是否被行为主体意识到。作为网络世界的直接参与者———广大网民,他们的内心需求与互联网自身特性的结合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更新及传播。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7月份公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的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就网民身份而言,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到30%。笔者尝试从年轻人个体及群体心理角度出发,结合互联网自身特性,对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发展做以简要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网络聊天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聊天语言,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一部分流行语是由网民自创的。另一些流行语并非网民原创,而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其所指称的事件在真实世界中的时效性、影响力而流行起来;二是线下生活中的普通用语经网民刻意地加工、渲染及传播而形成的。

以2008年为例,“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打酱油”“兰州烧饼”“做俯卧撑”等新语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广大网友耳熟能详的流行语了。综观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很大一部分都借用了调侃的方式,各种搞笑手法各显身手,个性化和趣味性十足。比如:“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正龙拍虎”“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大师兄,现在二师兄的肉比师父的都贵了”,等等。它们以略显幽默的手法,点评人生百态,褒贬世间万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网络新语的流行无不是通过一些网友创作灵感的激发及众网友在论坛、贴吧、聊天室里的频繁引用、转载及再创作实现的,通过这样的途径,这些流行语就在互联网世界中滚

[收稿日期]2008-09-06[作者简介]廖友国(1985-),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2007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与社会心理学。

·116·hhxk.05316.cn

发达的美国,对于惩罚性赔偿的可保性也无统一的定论。现今,关于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可保性问题,就美国各州现行法的规定,从文献实证研究的结果,大致可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全面允许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可保性;第二,全面禁止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可保性;第三,部分允许、部分限制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可保性;第四,州法未有规定,而法院判决的态度未明确。现今美国法院判决虽有不同的见解,也使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可保性争论出现不同的结论,但截至目前,美国法院多数的判决见解均以肯定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具有可保性为多数意见,则是不争的事实。

四、结语

通过前文对于惩罚性赔偿责任是否可保的论述,可以看出,是否应将惩罚性赔偿责任纳入责任保险的范畴,争论很大。笔者认为,对于该问题的讨论,还应深入到法律的目的与功能的层面探讨其正当性。责任保险制度自产生起,就在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与社会风险分担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如果从保护第三人的角度看,承认惩罚性责任的可保性可以实现责任保险中第三人利益保护的最大化。但从社(上接第116页)着。婴儿一旦发现一个新奇事物,就会立即用舌头品尝,或者用双手触摸。这种本能力量推动人类形成了对新奇事物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动力定型,带给人类无穷的创造力。构成当代网民群体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思想活跃,灵活变通,喜欢新颖独特的体验,拒绝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因而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刻板、保守的束缚,当然包括传统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寻求更简洁、新颖的表达方式。以“火星文”(网民使用的以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分为符号火星文和异体火星文两类,因这种文字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并且相当奇异而得名)为例,主要就是“八零后”“九零后”的杰作,他们使用经过加工改造的汉字、外文与各种符号,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

新奇、大胆,本身是与娱乐紧密相伴的手法。新颖、幽默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不仅仅是人们内心深处寻求新鲜刺激的反映,以这样一种反传统的清新、幽默、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本身也是一个娱乐化的过程,给人以快感。年轻人说话有时只是以纯粹的追求快乐为目的,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善于制造幽默和分享幽默,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本身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排解压抑、愤懑的渠道。

三、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群体心理动因

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群体中的从众这样一种心理机制实现的。一个群体通过其成员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套特定的群体规范,成为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与评判标准。一个新成员融入群体的过程就是一个从顺从、认同群体规范到内化群体规范进而自觉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行为的过程。在群体中,从众行为经常发生。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著名的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及莫斯科维奇早就指出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行为表现与个体孤立时是不同的,个体有意无意地将群体的行为方式强加于自己,力求与群体保持一致,不管这一行为方式与当他处于孤立状态时是如何的不一致。惟有如此,个体才能感到自己确确实实是属于某一个群体。

在互联网世界中,广大网民也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各个成员为了实现他们在互联网世界的社会地位与群体归

会风险分担的层面看,将行为人的过失行为产生的带有惩戒性质的赔偿责任,移由社会大众承担,有损公共利益。

因此,从法律本身的价值和功能出发,笔者认为,基于惩罚性赔偿的特殊性,其功能与一般民事赔偿制度功能的差异性,就使得其必须由不当行为人自己承受这种后果,且这种后果不能直接地转嫁给他人。因而在对其是否能投责任保险的争议上,笔者倾向于惩罚性赔偿责任不能直接成为责任保险的标的。

[参 考 文 献]

[1]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5):13.

[2]林德瑞.论惩罚性赔偿金可保性之法律争议[J].中正大学法学集刊,1999,(2):57.[3]桂裕.论惩罚性赔偿金可保性之法律争议[J].中正大学法学集刊,1999,(2):57.[4]史尚宽.债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2:290.

[5]林德瑞.论惩罚性赔偿金可保性之法律争议[J].中正大学法学集刊,1999,(2):126.

[责任编辑:朱君安]

属,必然会自觉遵循群体的规范,模仿该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同以及自身的安宁。因此,不难理解,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由于群体心理动力的推动,一旦新颖且极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成为在线交流的新范式,一旦出现了一些既定的并为群体成员所接纳的流行语,广大网民尤其是新加入的网民便会纷纷效仿。

四、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必要条件

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线上交流空间,自由的创作舞台和传播场域。互联网这些自身特性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必要条件。互联网创造的在线交流平台包括异步互动的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新闻讨论组以及同步互动的网络聊天系统、多人地下游戏城等。一方面,在这种身体接触缺失的非面对面交流中,去除了日常生活与人交流中的规范与拘束,广大网民可以尽情追逐交流过程的便捷与乐趣,实现最真实的自我表达。他们充分关照自身内心的需要,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借助网络将自己新颖的个性化语言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因为在互联网上,不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无需顾及其他。这样一来,互联网交流就打破了传统交流方式中人们之间交流的身份、等级秩序。网上意见领袖的形成以及获得大家的认可不再依靠线下优势的社会资源,“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要在互联网上获取主导的地位取决于自己在虚拟世界中实实在在的话语是否能够吸引大家的眼球并得到大众的认同。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进一步促进了个性化、新潮的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2]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许列民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 涛]

ybyx.05316.cn本刊投稿qq:1105885882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_廖友国在线全文阅读。

网络流行语兴盛的心理动因探析_廖友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39725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