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7】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对比下摆放在货架里面和外面的货品的生产日期,就会发现摆放在货架最外面的货品的生产日期是最远的,而摆放在里面的货品的生产日期是最近的。对于一些不常去超市购物的顾客来说,买东西的时候都会选摆放在外面货架的东西,看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只要不过期的话就买了付款了,而没有对比过里面和外面货架的货品的生产日期的区别,选择了生产日期远的而没有选择生产日期近的,可以算是劣币驱逐了良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货架旁边并没有说明货架上的货品的生产日期都是一样的——虽然商家知道货品所有的信息,但是顾客并不知道,所以,顾客在了解货品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劣币”。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方式,至少在经济学的理想状态的假设下,这种解释是合理的。个人要想弄清楚货架上货品的生产日期信息是可能的,但是,你要是想买一间房子,想弄清楚其真实价格和建筑质量确实是太难了。所以,在现实的社会中,要想弄清楚一种商品的有关信息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太可能的(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获取信息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可以抵补),所以,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追求商品信息的对称也许只是一个美梦。奸商也正是利用消费者的信息弱势地位来欺骗消费者,抑或制造商品的价格泡沫。
36
37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生活中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大全(8)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