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____ 教案. 学案. 测案 14再见了,亲人
设计:杨凌雪 课时:2 创作时间:2014、2、10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标实验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阅读链接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月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 预习目标:
1.通读课文,自学字词。2、熟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3.搜集有关志愿军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示: 1、我会读:
战役 封锁 暂时 硝烟 情谊 噩耗 刚强 篮子 雪中送炭 深情厚谊 朝鲜(xiān xiǎn)血(xua xiě)泊 (bó pō) ...2、我知字词典理解“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大娘雪中送炭?画波浪线。
3、你觉得文中谁是道别的人,亲人又指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课文,把句子读准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探究学习,感知情缘。 导入部分:板书“亲人”,问:谁是你们的亲人?(生答) 你们所说的亲人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互相叫亲人。但是,有时亲人不仅仅指这些人,还有一种特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抒情散文《再见了,亲人》(边说边补充课题)中的“亲人”指的就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 品味1—3自然段,深入体会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一)、读第一自然段,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在你感动的句子下做上你喜爱的标记。 洗补衣裳,送打糕昏倒 救侦查员失去孙子 学生汇报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哪些词语最能突出“雪中送炭”的意境? 抓住“顶”、“冒”、“穿”等词语,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当时战场的危险。理解“雪中送炭”,体会大娘为了帮助志愿军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谊。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品读“我们空着肚子??这真的是雪中送炭啊!”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 理解“唯一”,区别此句的“亲人”与题目中的“亲人”之不同。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啊!)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⑤ 互换角色练习说:假如你就是被救出的伤员,你会对大娘说些什么?(小组汇报)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⑥如果找三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注意反问句,句末要用升调。 最后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要速稍慢,体会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的深厚感情。) 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小结:我们在与朝鲜大娘告别时,回忆了那么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那么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领悟写法。
1、仿照学习第一段的方法,继续学习二、三自然段。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做上标记。(小组汇报)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2、完成表格。
主要人物 大娘 典型事件
小金花(妈妈) 大嫂 3、观察: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交流、归纳:并列关系;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开头劝慰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用反问句表达双方的深情厚谊。
5、这样写的好处:相同的结构,事例一个接一个的反复出现,更加突出了主旨,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6.结尾都用了反问抒发感情,如果改成陈述句可以吗? 不可以,反问更能突出感情的强烈,表达效果更好。 二、感受离别,升华感情。
1.就这样,大娘、小金花、大嫂和其他送别的朝鲜人民一起,送了几十里。但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 你们听——火车就要开动了。在离别时分,志愿军们又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自由读后三个自然段。 2、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里喊了声——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么想在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挥手,大声喊着——
齐读: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这三个自然段吧! 三、总结全文,点名题目。
1、这用鲜血凝成的的友谊怎么样,用哪些词可形容?学生自由发挥。
2、 是啊,这比山还高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在离别时分,人们呼喊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3、你发现课文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用志愿军的话做标题,篇末点题,突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四、课余作业,拓展延伸
观察一下周围,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事例?请你好好思考一下与人交往时应该怎样做? 课堂检测题 一、我会写
a hào yǒu yi gē yáo dà sǎo zàn shí fēng suǒ Xiāo yān zhàn yi lán zi
( ) ( ) ( ) ( )( ) ( ) ( ) ( )( )
二、我会改,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例: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
1、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说,这比山还高碧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2、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我会品:您为我们付出来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代价在字典中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高的代价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娘付出的代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金虎付出的代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代价”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概括:
从课文的那些事例中可以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四、我阅读: 1、《再见了亲人》一课,分别叙述了_____________同朝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________的深情。 2、再见了,_____________!再见了_____!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些语句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14.再见了亲人教案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