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下部以洪积和山坳堆积为主,中上部主要为河流及湖相沉积。
第四系下蜀组
所见地区:燕子矶门坡、老虎山南坡
地层简介:属于中上更新统下蜀组,可分两段岩性,我们观察到的上段:灰黄色黄土质粘土。结构颇紧,
垂直节理良好,顾常以大块柱状体崩解。钙质含量较高,常呈拳头状结核出现。透水性好,古土壤痕迹较差,略具铁锰胶膜,孔隙发育。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所见地区:栖霞山鼓楼旁,天开岩
地层简介:栖霞组—命名地点在南京栖霞山,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为主。可分为四个岩段:臭灰岩段、下硅质岩段、栖霞灰岩段、
上硅质岩段。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含丰富的海洋生物化石。厚110~250米。与下伏地层船山组呈假整合接触。
侏罗系象山群
所见地区:栖霞山隋舍利塔、 玉冠峰
- 5 -
地层简介:中下统象山群(J1+2)在南京南象山-北象山剖面中可分上下二个岩性段。
下段 底部常有砾岩及石英砂岩或含砾粗粒石英砂岩,底部石英砂岩中含较多长石。中、上部为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韵律有煤层,为灰白及灰黄色,有时为灰黑色,富产植物化石。厚度可达376米。
上段 为灰白及灰黄色石英砂岩(底部为含砾石英砂岩)与紫红、暗紫、灰绿等色的粉砂岩及泥岩互层,未发现化石。厚611.5米。
南京钟山象山群发育良好,唯上段顶部不全。自下而上分为:紫霞洞组、陵园组、西山寺组。前两组与南、北象山的象山群下段相当,西山寺组可以与该地象山群上段一部分地层进行对比。
栖霞山象山群与下伏黄马青群呈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上统五通组
所见地区:栖霞山顶
地层简介:岩性坚硬,常构成高山之顶,露头良好。南京龙潭镇观山剖面厚度为166.6米。根据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中部为石英砂岩夹少量页岩,上部则以粉砂岩页岩为主,夹薄层石英砂岩。
- 6 -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可以说使我们三天学习中看到最多的,观察最丰富的工程地质景观了。在这三条路线中,几乎每一条路线中的每一个观测点都有地质构造,或是断层,或是节理,或是褶皱。这与南京的地区的特殊位置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南京地区是由若干背斜,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在南京,由北侧的幕府山算起,经过钟山到大连山,南北宽达23公里。之后向东逐渐收缩,从背面的龙潭到江宁县的汤山,线状褶皱束变为了15公里,而东西两侧的线状褶皱束就只有8公里了。
褶皱
南京地区由若干背、向斜组成的线状褶皱束。南京城东郊褶皱束最宽,由北边幕府山算起经钟山道大连山。向东逐渐收缩。
褶皱束的走向在西端为北东、南西方向,过汤山以东转为北东方向,在五洲山十里长山一带明显地呈近东北向。总体可分为三个主体构造。自北而南分述为:
(1)幕府山腹背斜带 山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子矶一线到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
(2)钟山-射乌山-金子山大向斜 大向斜纵贯山脉的腹腔地,由西向东穿过一些著名山地。
- 7 -
(3)青龙大连山-汤山-仑山大背斜 这是构成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由南京城东郊之敦化真经汤山镇、韦岗,抵五洲山、十里长山,并接近镇江城。轴向在西段位北东,向东逐渐转至北东,东至近东西
断裂
南京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也有若干规律性。
首先,纵向断层很多,与之相伴随的有横向断层,形成格子状相交。纵向断层常表现为逆冲性质。断层面倾角一般是中到高角度。它的效应是造成地层的缺失或重复,以缺失为主;也造成岩层的破碎,局部形成断层角砾岩。纵向断层少数也表现为正断层性质,造成断层陡崖。
横向断层常是平移断层性质,断层面很陡,甚至近于直立。横向断层带通过之处在地貌上常是沟谷或垭口所在,山脉为之切断。
节理 张节理
特点:(1)张节理产状不甚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产出
(2)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在胶结不太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的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切穿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 8 -
(4)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不平直。
(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共轭剪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反射状或同心圆状组合形式。
包括一线天等都是张节理
剪节理 剪节理特点
(1)剪节理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剪节理较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檫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充填时是平直闭合风,如被充填,脉宽较为均匀,脉
- 9 -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 图文(2)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