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表达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另外,细胞完成信号应答之后,要进行信号解除,终止细胞应答,主要是通过对信号分子的修饰、水解或结合等方式降低信号分子的水平和浓度以终止反应。 18. 干细胞 祖细胞 是否已表达了分化的标记蛋白 没有 开始具备 增值能力 无限 有 自我更新能力 无限 无 产生分化后代的能力 有 有限 参与受损组织再生的能力 长期有 暂时有 第七章 进化 一、填空题
1. 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需要的多分子体系(原球体)形成、代谢的进化和遗传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其中有( )、( )和( )。 2.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形成过程一般要经历( )、( )和( )等3个主要环节。
3. 种的性状可分为两类:( )和( )。( )是物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为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来的可见性状。
4. 除了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以外,还有( )学、( )学、( )学和( )学等的研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现象。
5. ( )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而发生的一系列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的改变。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改变导致生物总体对其生存环境的相对适应。
6. 小进化是指( )的进化改变,大进化是指( )的进化。 7. 拉马克论述动物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是( )和( )。
8. 达尔文认为( )是进化发生的动力;生物进化的( )表明生物的潜在生育能力远大于存活的成熟个体的数目;其作用的4个过程是( )、( )、( )和( )。
9. 小群体的个体数量很少,往往因随机留种的偶然性造成基因留存具有随机性,从而导致( )。
10. 环境剧烈变化使群体数目急剧减少,在通过瓶颈效应恢复到原先的群体规模期间,由于( )的作用,它们的( )的频率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瓶颈效应是一种极端典型的( )。
11. 在一个种群内由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所构成的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 );( )是一个种群内某一等位基因占它的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12. Hardy-Weinberg定律证明遗传( )改变一个群体的基因频率。其描述的遗传平衡代表了( )的特殊状态。
13. 促进基因频率改变及微观进化最主要的原因包括( )、( )、( )和( )。
14. 突变主要包括基因的( )和( )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基因频率。 15. 根据发生的频率,突变可以分为( )和( )。( )由于其频率低,在大群体里遗传下去的机会小。( )对群体基因频率的影响较大。 16. ( )和( )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7. ( )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与其他基因型个体相比能够存活并把它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能力,而( )则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二者的关系是( )。 18. 生物因自然选择而( ),( )和( )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前提。( )为选择提供材料,( )作用于表型,自然选择是群体中的生物随机变异的非随机淘汰和保存。 19. 自然选择主要包括( )、( )和( )等几种主要类型。 20. 地质学家将地质历史从老到新分成不同的( ),每一( )至少大约6500万年以上;向下再分成若干个( ),这两者都有其特征的化石记录;最后( )还被分成若干个( )。
21. 生物的分类从高级单元到低级单元构成若干分类阶层,包括( )、( )、( )、( )、( )、( )和( )。
22. 由瑞典分类学家( )创立的双名命名系统是:前一个词为( )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词是( ),全部小写,这两个词均用斜体。 23. 光能自养菌以( )作能源,以( )作碳源。
24. 光能异养菌以( )作能源,以( )为碳源,以( )作为质子供体将( )合成细胞有机物。
25. 化能自养菌以( )取得能量,以( )作碳源合成细胞有机物。 26. 化能异养菌以( )获得能量,以( )作为碳源,并将其还原为新的有机物。
27. 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把微生物分为( ),( ),( ),( )4种营养类型。
28. 地衣是( )与( )共生形成的特殊复合物。 29. 原核生物被分为( )、( )和( )3类。 30. 原生动物一般通过( )、( )或( )运动。 31. 真菌类生物被分为( )、( )、( )、( )和( )。真菌是典型的真核生物。
32. 根据陆地生活能力和进化特征,植物可以分成( )、( )、( )和( )4大类。
33. 动物分为( )和( )两大类,其中较高等的一类是( )。 34. 水媳和水母属于( )胚层( )对称的( )动物,消化循环腔的开口有( )的作用,有原始的神经系统——( )。 35.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 ),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 )所取代。 36. 脊椎动物分为( )、( )、( )、( )、( )、( )和( )等7个纲。
37. 同硬骨鱼相比,软骨鱼没有对鳃起保护作用的( ),没有起漂浮作用的( )。
38. 裸子植物出现在( )代( )纪,被子植物出现在( )代( )纪,而与被子植物出现同一纪的占统治地位的动物是( )类,而人则直到( )代( )纪的( )世才出现。
39. 除了脊索动物门,现在所有的动物门都可以在( )纪岩石中找到化石;陆生植物和动物出现在( )代的志留纪,中生代被称为( )的时代;开花植物的多样化和在地球上成为优势植物是在( )代。
40. 生物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末端细胞
也就是个体的发育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有 ( )发育史是( )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即(无 )。 41. 灵长目的两个亚目是无 ( )亚目和( )亚目;眼镜猴和狐猴是( )亚目的。 无
42. 猿和人一起被归为(无 )科动物,出现大的( )是猿类和人的重要特征。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科化石是距今390万年至300万年以前的( )的化石。
43. 如将人类社会分成4个阶段,可以是( )、( )、( )和( )。 二、选择题
1.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等基本功能 B. 动物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性,而植物则几乎没有 C. 动物与植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都是由原始的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分化而来的
D. 生物进化遵循着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2. 生命起源以前,原始的地球大气中不存在的气体是( )。 A. H2 B. NH3 C. O2 D. CH4 3. 达尔文《物种起源》问世于( )。
A. 1831 年 B. 1836 年 C. 1859 年 D. 1953 年 4. 传统的五界分类系统不包括( )。
A. 原核生物界 B. 原生生物界 C. 真菌界 D. 真核生物界 E. 动物界
5. 虫媒花与传粉昆虫的相互适应是下列( )方式进化的结果。
A.趋同进化 B.平行进化 C.重复进化 D. 协同进化 6.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 属 B. 种 C. 品种 D. 科 E. 门
7. 有一个由40条鱼组成的群体,其中基因型M为4条、为16条,ω为20条。如果有 4条基因型为AA的鱼迁出,4条基因型为AA的鱼迁入,请问新群体等位基因α的频率是( )。
A. 0.2 B. 0.5 C. 0.6 D. 0.7 8. 地球大约在( )亿年前形成。
A.36 B.46 C.56 D.66 9. 下列属于化学演化的是( )。 A. 无机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
B. 有机小分子进一步产生生命大分子
C. 相互作用的生命大分子逐渐聚合成细胞样结构 D. 上述各项
l0. 蓝细菌的( )结构具有抵抗紫外辐射的作用。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色素 D. 胶质鞘 11.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12. 在进化中,遗传变化的原始材料来源于( )。
A. 选择 B. 杂交 C. 突变 D. 繁殖 13. 一个物种在进化为两个物种时往往最先发生的是( )。
A. 生殖隔离 B. 配子隔离 C. 地理隔离 D. 机械隔离 14. 定义物种的根本依据是( )。
A. 解剖学结构差别 B. 生理学行为差别 C. 适应性能力差别 D. 生殖隔离
15. 种群数目较少时,有较大的机会发生( )。
A. 人工选择 B. 基因漂变 C. 自然选择 D. 中性突变
l6. 一对等位基因A、a,基因型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49、0.42和0.09,则A 的基因频率是( )。
A. 0.7 B. 0.6 C. 0.4 D. 0.3
17. 假设一种群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现在49%是纯合显性,42%是杂合的,9%是纯合隐性的。下代中是纯合隐性的比例是( )。 A. 9% B. 42% C. 49% D. 21% 18. Pasteur的瓶颈瓶实验说明了( )。 A. 所有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
B. 新的生命随时都可以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地产生 C. 生命起源的问题 D. 生命来源于外星球
19. 前寒武纪时期是( )。
A. 地球形成到生命出现时期 B. 地球形成到原核生物出现时期 C. 地球形成到原核生物出现时期 D. 地球形成到 5.7 亿年这段时期 20. 下列对远古大气描述正确的是( )。
A. 远古大气是氧化性的,而现今的大气是还原性的 B. 远古大气和现今一样有20%的氧气
C. 远古大气有利于生命起源,而现在的大气不利于生命的起源 D. 远古大气屏蔽掉了太阳中的紫外线辐射,有利于生命起源 24. 地球上生命起源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是( )。 A. 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的形成
B. 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形成 C. 具有原始界膜的多分子体系的形成 D. 由多分子体系进化为原始生命
22. 生命起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 氧气的生成 B. 生物大分子的生成 C. 液态水的出现 D. 还原性大气的存在 23. 化学演化期 (前生物期) 大约经历了( )。 A.5~10 亿年的时间 B.10~15 亿年的时间 C.15~20 亿年的时间 D.20~25 亿年的时间
16 / 26
24. 有氧呼吸被认为出现在大约距今( )。 A.10~15 亿年的时间 B.20~25 亿年的时间 C.30~35 亿年的时间 D.40~45 亿年的时间
25. 第一个成功验证了生物大分子可以在还原性大气中被合成的人是( )。 A. Miller B. Darwin C. Pasteur D. Spallanzani 26. 线粒体中含有由大约100个不同类型多肽分子组成的微粒,这些微粒催化由丙酮酸生成乙酰CoA和C02的反应,当其组成多肤被分解之后就不再有酶活性了,这些微粒是( )。
A. 自发的生成 B. 生命的起源 C. 信息大分子 D. 系统的突发属性
27. 不论是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都普遍存在糖酵解的代谢过程,这说明最早的细胞应该是( )。
A. 异养的 B. 自养的 C. 兼性的 D. 都可能 28. 内共生学说包括以下内容有( )。(多选) A. 最初原始的较大原核细胞吞入较小的原核细胞 B. 被吞人的需氧细菌可变成线粒体
C. 被吞人的含叶绿素的蓝细菌变成叶绿体 D. 已经用实验证明
29. 最能说明RNA是最早的遗传物质的理由是( )。 A. RNA 链可以自发地延伸和复制 B. RNA 分子的组成多样性和稳定性 C. 复制更快、活性更高
D. 对高温及不同盐浓度等环境因素更为适应
30. 不能用来证明所有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是( )。
A. 不同物种DNA、RNA的4种核昔酸相同
B. 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相同,氨基酸均为D型,单糖均为L型 C. 所有生物体的化学元素都相同
D. 各种生物活动都是以 ATP 为能量载体 3l. 林奈认为物种是( )。(多选)
A. 可变的 B. 可进化的 C. 永恒的 D. 孤立的 32. 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理论的学者是( )。
A. 马尔萨斯 B. 林奈 C. 拉马克 D. 达尔文 33. 下列对达尔文进化论描述正确的有( )。 A. 进化论中自然选择思想来源于Mdthus的人口论 B. 生存竞争带来了生物的用进废退 C. 物种产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
D. 动物园中的猴子有一天会进化成人类
34. 下列内容不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是( )。
A. 变异主要来源于突变 B. 生物生殖大量后代以便更好地繁衍
C. 由于竞争,不是所有生物都能存活的 D. 在物种之间生存竞争力是不同的
35.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36. 选择作用通常不会减少二倍体大种群中的致死隐性基因,是因为( )。 A. 种群中会发生基因固定 B. 杂合子具有选择优越性
C. 大种群中的致死基因的突变率比较高 D. 常会有此等位基因的杂合子携带者
37. 种群的特征是( )。(多选)
A. 是一个分类学单位 B. 享有共同的基因库 C. 是一个杂交群体 D. 可以发展为一个新物种 38. 新种可以产生于( )。
A. 由地域条件选择的变化的逐步积累 B. 有花植物的基因材料的加倍 C. 阻止与种内的其它成员交配的突变 D. 上述各项 39. 马和驴是两个物种是因为( )。
A. 杂种衰败 B. 杂种不育 C. 行为隔离 D. 配子隔离 40. 下列属于合子前隔离的是( )。(多选)
A. 生态隔离 B. 时间隔离 C. 机械隔离 D. 配子隔离 41. 蝴蝶通过感知信息素来识别异性,这属于( )。
A. 生态隔离 B. 配子隔离 C. 行为隔离 D. 配子隔离 42. 下列描述与综合进化论相符的是( )。(多选)
A. 交配繁殖使种群基因库稳定 B. 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整体
C. 影响基因频率的生物间关系有进化价值 D. 变异都有进化价值 43. 发生进化时( )。
A. 适应环境总是发生的 B. 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 自然选择总是正向的 D. 总是由中性突变引起的 44. 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多选)
A. 在一个分离人群中有一种比例很高的遗传疾病的最好解释是基因漂变 B. 在一个分离人群中有一种比例很高的遗传疾病的最好解释是基因流动 C. 适应性强的个体后代在下一代中的比例较高最好的解释是自然选择 D. 适应性强的个体后代在下一代中的比例较高最好的解释是基因漂变 45. 特定时间内一个特定物种的所有基因称为(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频率
C. 基因库 D. 等位基因频率
46. Hardy -Weinberg定律有下列( )先决条件。
A. 群体非常大,交配是随机的 B. 群体之间没有发生任何迁移 C. 自然选择对等位基因不产生影响 D. 任何突变可以被忽略 E. 以上都是
47. 在自然状态下,下列不能发生等位基因变化的是(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流动 C. 突变 D. 随机交配 48. 由于种群个体移居其他地方引起的等位基因变化称为(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流动 C. 突变 D. 自然选择 49. 种群繁殖过程中,描述其基因库的变化最合适的表达是(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流动 C. 突变 D. 自然选择 E. 进化 50. 下列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而不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是(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流动 C. 突变 D. 自然选择 E 人工选择
51. 由于偶然因素引起基因库变化的过程最合适的描述是(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流动 C. 突变 D. 自然选择 E. 人工选择 52. Hardy -Weinberg定律说明的是( )。
A. 显性等位基因频率增加 B. 显性等位基因频率减少 C. 最适等位基因频率增加 D. 等位基因频率保持不变 53. 引起种群等位基因频率变化的是( )。(多选)
A. 突变 B. 基因漂变 C. 随机交配 D.以上都是 54. 种群基因表型的总和称为( )。 A. 基因漂变 B. 基因库
C. 基因型频率 D. 等位基因频率
55. 在100只果蝇的种群中,显性纯合子AA的红眼果蝇64只,隐性纯合子aa的白眼果蝇4 只,其他为杂合子,在此种群中红眼等位基因A的频率是( )。 A. 16% B. 64% C. 80% D. 96%
56. 在某一个种群中,隐性性状者aa占16%,那么该性状的AA、A 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概率分别为( )。
A. 0.36、0.48 B. 0.36、0.24 C. 0.16、0.48 D. 0.48、0.36
57. 基因漂变在下列( )情况下最重要。 A. 多态现象 B. 选择压的减轻 C. 在渐变群中的基因转移 D. 小种群中
58. 根据Hardy -Weinberg规律我们可以预测( )。 A. 有性生殖将会引起进化,假如个体倾向于只与一种基因型而非其他的基因型的交配
B. 有性生殖可以是进化的一个原因 C. 有性生殖在进化中没有什么作用 D. 有性生殖对于进化是必须的
59. 对古生物结构最直接的证据是( )。 A. DNA序列 B. 蛋白质序列 C. 生物地理学的证据 D. 化石
60. 为什么脊椎动物的前肢具有相似的骨结构( )。 A. 它们就有相同的功能 B. 它们适合相似的选择压力 C. 它们是退化器官 D. 它们是同源器官 61. 在自然选择中,最好的选择因子是( )。
A. 气候 B. 时间 C. 突变 D. 环境 62. 脊椎动物细胞色素C的研究显示( )。 A. 所有脊椎动物的细胞色素C是相同的
B. 进化更高级的脊椎动物的细胞色素C的效率更高 C. 进化更高级的脊椎动物的细胞色素C的效率复杂 D. 细胞色素C越相似的其亲缘关系越近 63. 人类的腿与( )具有同源性。
A. 人的胳膊 B. 昆虫的腿 C. 海龟的后腿 D. 鸟类的翅膀
64. 古生物的( )可以成为化石。
A. 遗体 B. 遗物 C. 遗迹 D. 上述各项
65. 现在发现的最早的化石生物是( )。
A. 大肠杆菌 B. 霉菌 C. 蓝细菌 D. 放线菌 66. 古生代起始于5.7亿年前,下列不属于古生代的是( )。 A. 奥陶纪 B. 泥盆纪 C. 二叠纪 D. 三叠纪
67. 在中生代末期出现的大规模生物灭绝据推测是因为较大陨星撞击地球造成的,其依据是在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 )元素。 A. 铂 B. 钴 C. 铱 D.镧 68. 新生代包括( )。(多选)
A. 第一纪 B. 第二纪 C. 第三纪 D. 第四纪 69. 鸟类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70. 灵长类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71. 类人猿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72. 最短的历史时代是(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73. 海洋面积减少,陆地面积扩大主要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74. 被称为鱼类大发展的时代是( )。
A. 奥陶纪 B. 志留纪 C. 泥盆纪 D. 石炭纪 75. 中生代与下面( )有关。 (多选)
A. 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B. 恐龙出现在你罗纪 C. 昆虫和有花植物出现大分化 D. 上述各项 76. 下列不是同源器官的是( )。
A. 人的手和猫的爪 B. 猪腿和鲸鱼鳍
C. 蝗虫的翅和麻雀的翅 D. 鸟的翅膀和蝙蝠的翅膀
77. 分别被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看成是植物和动物的是( )。 A. 鞭毛变形虫 B. 海绵 C. 眼虫 D. 海葵
78. 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人的胚胎时,发现这些胚胎( )。 A. 全部发育过程中都有鳃和尾 B. 在发育初期都有鳃和尾 C. 全部发育过程中都有鳃裂和尾 D. 在发育初期都有鳃裂和尾 79. 下列不是痕迹器官的是( )。
A. 人的盲肠 B. 鳞蛇的四肢痕迹 C. 鲸的后肢骨 D. 马的后肢骨
80. 下列对病原微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 A. 科赫最早提出了病原菌学说
B. 病原微生物致病作用的一个途径是产生干扰全身系统的毒素 C. 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鼠疫都是病毒病 D. 在公共健康事业中一般用抗生素对付病毒
81. 当你必须长期服用抗生素时,医生会给你开许多种类的抗生素,而不是单
17 / 26
纯的一种,是因为( )。 110. 人类的农业发展开始于( )年前。 A. 你有可能会对其中的一种抗生素过敏而非对所有的都过敏 A.5000-10000 B.10000-15000 B. 多种抗生素可以筛选出致病的细菌而不会影响别的 C.15000-20000 D.20000-25000 C. 很少存在单个细菌对所有的抗生素都有抗性 111. 遗传漂变通常发生在( )。 D. 一些抗生素可能会促进某些细菌的生长 A. 小种群 B. 大种群 C. 隔离的大种群 D. 岛82. 下列靠出芽生殖的有( )。(多选) 屿化种群 A. 酵母菌 B. 草履虫 C. 水熄 D. 金黄葡萄球菌 112.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通常在( )。 83. 下列生物不能产生子孢子的有( )。 A. 极地苔原 B. 热带雨林 C. 寒温带森林 D. A. 苔藓 B. 蕨 C. 草履虫 D. 青霉菌 温带草原 84. 原生生物单独分为一个界是因为( )。 三、连线题 A. 它们是多细胞生物 B. 它们的运动方式特殊 1. 将下列的生物进化学者和他们的贡献匹配: C. 它们早于动植物出现 D. 它们的分类尚不明确 A. 布丰 I.. 人口论 85. 下列哪项不是原生动物( )。 B. 拉马克 Ⅱ. 第一个提出生物进化概念的现代博物学家 A. 变形虫 B. 蓝藻 C. 眼虫 D. 草履虫 C. 达尔文 Ⅲ. 现代生物进化论 86. 多数海产藻类属于( )。 D. 马尔萨斯 Ⅳ. 获得性遗传 A. 绿藻门 B. 红藻门 C. 褐藻门 D. 蓝藻门 2. 请将下列人种匹配: 87. 下列藻类中属于多细胞的有( )。(多选) A. 黄种人 I. 高加索人、法国人 A. 硅藻 B. 甲藻 C. 褐藻 D. 红藻 B. 白种人 Ⅱ. 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 88. 下列对被子植物描述不正确的有( )。 C. 黑种人 Ⅲ. 蒙古利亚人、中国人 A. 具有典型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B. 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D. 棕种人 Ⅳ. 尼格罗人、尼日利亚 叶植物 3. 对下列结构和动物进行匹配: C. 子房发育成果实 D. 松树、紫荆都是被子植物 A. 身体表面覆盖着干硬的角质壳 I. 两栖类 89. 对下列动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B. 骨中有空气空间, 没有牙齿 Ⅱ. 爬行类 A.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中的食肉动物 B. 蛤是软体动物门中的滤食动物 C. 在生命的一定时期有腮裂 Ⅲ. 鸟类 C. 蚯蚓是节肢动物们中的食腐动物 D. 文昌鱼是脊索动物门中的滤食动物 D. 带有圆形吸盘无领 Ⅳ. 哺乳类 90. 体腔在进化中的重要性在于( )。 E. 最早的鸟类 Ⅴ. 七鳃鳗 A. 它可以使有机体具有排泄系统 F. 圆鳍鱼 Ⅵ. 腔棘鱼 B. 它可以使动物具有循环系统和其他活动的内部器官 G. 头索动物 Ⅶ. 始祖鸟 C. 它使得体内具有贮存额外体液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Ⅷ. 骨鱼 D. 它为运动附肢的进化作好准备 Ⅸ. 文昌鱼 91. 珊瑚属于( )。 四、简答题 A. 海绵动物 B. 腔肠动物 C. 扁形动物 D. 软体动物 1. 认为生命起源于RNA的主要根据是什么? 92. 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是( )。 2. 氧在生命起源和进化中的作用是什么? A. 扁形动物 B. 线形动物 C. 软体动物 D. 环节动物 3. 种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93. 最早出现专职呼吸器官的是( )。 4. 改变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哪些? A. 扁形动物 B. 线形动物 C. 软体动物 D. 环节动物 5. 为何从生物的分类关系可以了解生物种类之间的血缘关系及进化关系? 94. 下面属于对软体动物描述的有( )。(多选) 6. ATP 的形成和功能与生物进化有什么联系? A. 由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组成 B. 具有外套膜和贝壳 7. 物种的形成的条件? C. 个体发育中经历担轮幼虫阶段 D. 闭管式循环 8. 简述进化的自然作用因素。 95. 具有嘴和肛门的消化管道的主要优势在于( )。 9. 核酶的发现在生命进化上的有什么意义? A. 它使得动物可以将更大的有机体作为食物 10. 简述隔离在进化中的作用。 B. 它使得动物可以吃大块的食物 11. 中性学说(分子进化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C. 它使得内脏的不同部分依次专门负责消化过程的不同部分 12. 自然选择的概念是什么? D. 它可以使没有牙齿的动物也能研磨食物 13. 如何理解自然选择作用必然性? 96. 下列哪种动物不属于节肢动物门( )。 14. 自然选择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A. 蜘蛛 B. 苍蝇 C. 蚯蚓 D. 螃蟹 15.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97. 下列不是昆虫的有( )。 16. 什么是综合进化论? A. 蚂蚱 B. 蜘蛛 C. 蜻蜓 D. 跳蚤 17. 综合进化论要点是什么? 98. 下列哪种动物不属于两栖类( )。 18. 支持内共生假说的现象有哪些? A. 青蛙 B. 蜥蜴 C. 蟾蜍 D. 蝾螈 19. 微生物是一个分类系统水平吗? 为什么? 微生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99. 下列对两栖动物描述不正确的是( )。(多选) 20. 水华是怎样发生的? 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A. 两栖纲有典型的五趾型四肢结构 21. 两栖类有哪些特点说明它们尚不能完全适应陆生生活? B. 两栖动物皮肤表面有细鳞保持皮肤湿润 22. 简述恒温的进化意义。 C. 肌肉分化, 终生靠肺呼吸 23. 什么是胎生?有什么积极的生物学意义? D. 循环系统出现一心室两心房 五、图示题 100.下列恒定体温的脊椎动物纲有( )。(多选) 1. 请根据下图填写下表: A. 两栖纲 B. 爬行纲 C. 鸟纲 D. 哺乳纲
101. 分子生物学证据和化石证据都表明最早的人类最可能出现在( )。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美洲
原始群体 新群体
102. 下列对灵长类描述不正确的有( )。(多选)
A. 森林古猿属是类人猿的人类祖先 B. 尼安德特人是直立人的成员 AA的基因型频率 C. 所有人类也许是非洲兽群的后裔 D. 在类人猿中肩脊是从来不存在的 Aa的基因型频率 103. 在下列动物中,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 猩猩 B. 金丝猴 C. 大猩猩 D. 黑猩猩 aa的基因型频率 104.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
A. 光能自养 B. 光能算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A的基因频率 养
105.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
a的基因频率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黄色表现型(个)
106.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 A. 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 所需碳源不同 白色表现型(个) C. 所需氮源不同 D. 以上都是
2.请写出等位基因 A 、a的频率 , 并在图中添加第二代的基因型及频107. 下列正确排出人类进化顺序的是( )。
A. 阿法南猿→直立人→早期猿人→早期智人
六、思考与讨论 B. 早期猿人→阿法南猿→早期智人→直立人
1. 哪些事实或证据能够说明早在30多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有细胞结构的生C. 阿法南猿→早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
命? D. 早期猿人→阿法南猿→直立人→早期智人
含有地球最古老的有机结构。 108. 直立人是人类学家根据对( )的化石研究确定的一个化石人类物种。(1) 格陵兰的依苏阿 (Isua) 云母石英变质岩中,
(2) 南非翁维瓦特群 (Onverwacht group) 的碳质隧石中有机结构 (可疑微生(多选)
物化石): 巴伯顿古球菌 (Archaeosphaerioides barbertomnsis), 以岩石A. 东非人 B. 北京人 C. 爪哇人 D. 蓝田人
中含非生命起源有机质为养料 (35亿年) 一一原始生命形态(原细胞)代表。 109. 下列对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
(3) 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的瓦拉乌纳群 (Warrawoona group) 的丝状、似A. 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属于不同物种
菌落放射丝状集合体一一原始蓝菌 (35 亿年) 。 B. 晚期智人的前部牙齿和颜面较早期智人小
2. 你认为从原始的生命体 (团聚体、微球体、脂球体) 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细C. 晚期智人眉脊升高
胞,还需要哪些最基本的结构、代谢和遗传特征? D. 晚期智人颅骨增大
18 / 26
从结构方面,需要具有选择性通透功能的将细胞的内容物与其外界环境分开的界膜;从代谢方面,需要能够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可用能量的代谢系统;从遗传角度,需要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以及相关的转录与翻译系统,即把DNA信息转录为RNA,再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的系统。
3.工业革命以前,英国的工业区有一种椒花蛾,体色以淡灰色为主。工业革命以后,工业区人口大量增长,树木和房屋都被煤烟熏成了灰黑色。在这些工业区里发现的椒花蛾大部分已经变成暗黑色。试用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自然选择实质上是自然环境导致生物出现生存和繁殖能力的差别,一些生物生存下去,另一些生物被淘汰而死亡,即优胜劣汰。工业革命之前,树木和房屋以淡灰色为主,因此以淡灰色为主的椒花蛾类能够很好的以之为保护色来躲避敌害,因此工业革命之前它们以淡灰色为主。而由于工业革命以后树木和房屋都被煤烟熏成了灰黑色,椒花蛾类当中的淡灰色类由于在此背景之下显得格外显眼,容易被食虫鸟类等天敌捕获,而暗黑色的椒花蛾由于具有保护色而易于存活,并将暗黑色这一性状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并使其后代在椒花蛾中的比例提高。经多代选择,椒花蛾的体色由淡灰色变为暗黑色。 4.早期的灵长类动物身体出现了哪些适应于环境、有利于进化的特征?
灵长类的特征主要与树栖和杂食的生活习性有关。树栖生活使四肢灵活关节有比较大的旋转能力,锁骨和胸骨联系加强,以适应在树梢上悬吊,大拇指与其它指分开,有抓握能力,爪为指甲所取代;树栖要视觉发达,机敏,所以灵长类两眼前视以获得立体效果,伴随而来脑亦增大。这些生活习性及与之伴随的脑、眼、手的发展是灵长类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5.一位农民发现他种的橘树受到一种蛾子的侵害,于是喷洒了杀虫剂,结果杀死了99%的蛾子。5个星期以后, 蛾子又多了起来,于是他再次喷洒杀虫剂,结果只有一半蛾子死亡。解释为什么杀虫剂的效力会降低。
开始的时候, 蛾子当中大多数都没有抗药性,只有少数的蛾子具有抗药性,因此,杀虫剂可以把99%的蛾子杀死。由于杀死的是没有抗药性的种类,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具有一定抗药性的,这样的种类留下来繁殖了下一代,使后代中更多的蛾子具有抗药性,所以杀虫剂的效力减弱。也就是说,具有抗药性基因的蛾子通过瓶颈效应把抗药性基因保留了下来。
6.请叙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达尔文进化论包含了两方面的基本含义: (1)现代所有的生物都是从过去的生物进化来的; (2) 自然选择是生物适应环境而进化的原因。 7.请举例证实达尔文进化论的合理性,也可以提出关于进化论的一些新的观点。 以人类自身的进化为例,在人出现之后的长期进化过程中,人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由于会用衣物来避寒用房子来避雨,所以身体多毛与眉骨突出的特征慢慢地失去;而在激烈的生存与择偶斗争当中,身强力壮而又高大的个体同样得到自然的选择,而且寿命较长的个体由于能够学得更多的知识,在竞争当中获得更大的优势而得到自然的选择。
而古生物化石是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最有力的证据,一些古生物化石与现代某些物种相似,但结构上有又很大不同,证明了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永远不变的,另一些生物化石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类别生物的特征,证明了各物种有着共同的祖先,如始祖鸟化石。根据化石记录,越老的地层中生物形态越简单,越新的地层中生物形态越复杂,表明生物是进化的,复杂的生物是从简单生物送化来吨。 8.物种是如何形成的?
经过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形成新种的方式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新物种的主要方式。还外还有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也产生新种的同地物种形成。例如环境的突变或生物个体基因的突变就有可能逐渐产生出新种。
9.请解释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基因库、适合度、选择系数等基本概念。
见本章“二、基本概念”。
10. 请写出群体遗传平衡的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请说明 Godfrey H. Hardy和 Wilhelm Weinberg 提出该群体遗传平衡定律的意义。
参看教材“第三节二、群体遗传平衡——Hardy -Weinberg定律” 11. 请分别说明促进生物微观进化的主要原因。
促进基因频率改变及微观进化最主要的原因可包括突变、迁移、随机的遗传漂变等。参看教材第三节“三、促进基因频率改变及微观进化的原因”。 12.请闭上眼睛后在头脑中想象生命进化的历程,并说出其中的重大事件和时间点。另请说明光合作用的出现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光合作用之前,地球上的生物只能够利用地球上当时已有的有机物质,而这些物质是有限的。光合作用的出现使得生物界摆脱了对现有的有机物质的依赖,而且能够产生出氧气,为有氧呼吸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可以屏蔽大部分紫外线,保护生命不被破坏继续发展。这些都大大改变了生物界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因而光合作用的出现在生物的进化中有其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13.人类文化发展对于人类的进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人类文化的发展其实也是人类文化的进化,同时也是人类本身与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类文化的出现使得人类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生存竞争能力,而人类文化同时也有积累与传递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改变了人类进化有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模式,人类不再像其他生物那样被自然选择下来的只是身强力壮容易获得食物与配偶的个体,同时,更会学习与继承人类文化的个体也具有很大的优势,使整个人类向着这个方向进化。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也具备选择其他生物的能力,即人工选择。人类文化使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速度远高于一般的进化速度。
人类文化发展与人类的进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是依靠思维、劳动、语言三个基本能力的,而人类的思维器官、劳动器官和语言器官等正是生物学进化的结果。人类文化的出现使得人类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生存竞争能力,而人类文化同时也有积累与传递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改变了人类进化,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生物进化的模式,人类不再像其他生物那样只被自然选择,人类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也具备选择其他生物的能力,即人工选择。
人类文化的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以狩猎与聚集为简单的部落社会阶段,火的使用和简单语言的出现有利于大脑的增加和发育;农业发展阶段,人们固定下来居住,工具使用能力的提高和文字的发明进一步刺激了人类的生物学进化;之后的工业革命阶段、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和刚起步的生物技术革命时代各种先进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物学特性。当然,值得提出的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些伦理、法律等可以促进或阻碍人类的生物学进化,被人类的活动所污染、破坏的自然环境也正在反作用于人类进化。 14. 请讨论, 从人类探测火星获得的资料与信息分析,今天的火星可能是地球的过去?是地球的未来?还是与地球的过去或未来都没有可比性?
从人类探测火星获得的资料与信息分析,火星过去很可能有过→段像地球这样的状态一一火山活动频繁,大气浓厚,有水,甚至有生命。但是,火星的直径毕竟只有地球的一半,质量也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本身引力很小,又没有磁场的保护,导致气体外逸,再加上后来火星的地质活动慢慢减弱,可以提供给大气循环的能量不够,导致气体冷却、气压降低、水分流失。
按照现有的天体演化理论粗略计算,再过30亿年太阳就变成红巨星了,它的体积会膨胀,表面温度很高,这样就影响周围的天体。它会先吞噬离太阳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然后是火星。如果从现在起到了第20亿年的时候,太阳的火将烧到金星,地球将被烤得很热。
至于是地球的未来,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假设。一是无限荒漠化。随着废气和尘埃对阳光阻挡能力的增强,太阳的光线会越来越弱。如果地球的能量越来越弱的话,地球可能会变成火星的样子。据介绍,最近一些年地球的磁场确实在减弱,如果有一天地球磁场忽然倒转一次,或者消失一阵,情况就很难说了。太阳带给我们很多粒子辐射,称之为\太阳风\。太阳风可以被想像成一股\风\,\风\一来,包裹着地球的一团气体就被吹走;如果地球没有频繁的火山活动等来补充气体的话,气体就会逃逸,气压随之降低、水跟着就沸腾,地球变得越来越干一一今天的火星可能就是地球的未来。
地球未来的另一种可能就是温室效应过于严重,地球变成金星。前苏联、美国都发射了探测器到金星,发现那里温度非常高,平均温度超过400℃。金星是标准的温室效应,就像一个高压锅,有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物。现在地球上工业排放也很厉害,气象组织一些专家分析,地球的确在一点一点地升温,如果人类不注意控制工业废气的排放,不加强环境保护的话,很可能地球的环境就像金星那样的恶劣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团聚体 , 微球体 , 脂球体 2. 遗传变异 , 自然选择 , 隔离产生 3. 基因型 , 表型 , 基因型 , 表型 4. 生物地理 , 比较解剖 , 比较胚胎 , 分子生物 5. 生物进化 , 不可逆 6. 种内的个体和种群层次上 , 种和种以上分类群 7. 用进废退 , 获得性遗传 8. 自然选择 , 自然选择理论 , 过量生育 , 个体差异 , 生存竞争 , 存活再生育 9. 遗传漂变 10. 遗传漂变 , 等位基因 , 遗传漂变 11. 基因型频率 , 等位基因频率 12. 不能 , 生物进化停止13. 自然选择 , 突变 , 迁移 , 随机的遗传漂变 14. 点突变 , 染色体结构及数目 15. 非频发突变 , 频发突变 , 非频发突变 , 频发突变 16. 突变 , 基因重组 , 自然选择 17. 适合度 ,选择系数 , 选择系数 =1- 适合度 18. 进化 , 遗传变异 , 不同的适合度 , 变异 , 选择19. 方向性选择 , 分歧性选择 , 正态化选择 20.64 代 , 代 , 纪 , 纪 , 世 21. 界 , 门 , 纲 , 目 ,科, 属 , 种 22. 林奈 , 属 , 种加词 , 斜体 23. 光 ,C0224. 光 , 有机碳 , 有机物 ,C02 25. 氧化无机物 ,C0226. 氧化有机物 , 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 27. 光能自养型 , 光能异养型 , 化能自养型 , 化能异养型 28. 真菌的菌丝体 , 藻类细胞 29. 古细菌 , 细菌或真细菌 , 蓝细菌 30. 鞭毛 , 纤毛 , 伪足 31. 鞭毛菌 , 接合菌 , 子囊菌 , 担子菌 , 半知菌 , 异养 32. 苔藓植物 , 蕨类植物 , 裸子植物 , 被子植物 33. 无脊椎动物 , 脊索动物 , 脊椎动物 34. 两 , 辐射 , 腔肠 , 捕食和排遗 , 神经网 35. 脊索 , 脊柱 36. 圆口纲 , 软骨鱼纲 , 硬骨鱼纲 , 两栖纲 , 爬行纲 , 鸟纲 , 哺乳纲 37. 鳃盖 , 鳔 38. 古生 , 石炭 , 中生 , 侏罗 , 爬行 , 新生 , 第四 , 更新 39.寒武 , 古生 , 恐龙 , 新生 40. 个体 , 系统 , 重演律 41. 原猴 , 类人猿 , 原猴 42. 人 , 眼眶脊 , 阿法南猿 43. 部落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革命阶段 , 信息技术革命时代 二、选择题
1.B 2.C 3.C 4.D 5.D 6.B 7.C 8.B 9.D 10.D 11.B 12.C 13.C 14.D 15.B 16.A 17.A 18.A 19.D 20.C 21.D 22.C 23.A 24.B 25.A 26.D 27.A 28.A、B、C 29.A 30.B 31.C、D 32.C 33.A 34.A 35.B 36.D 37.B、C、D 38.D 39.B 40.A、B、C、D 41.C 42.A、C 43.B 44.A、C 45.C 46.E 47.D 48.A 49.E 50.E 51.A 52.D 53.A、B 54.D 55.D 56.A 57.D 58.A 59.D 60.D 61.C 62.D 63.C 64.D 65.C 66.D 67.C 68.C、D 69.C 70.C 71.D 72.D 73.B 74.C 75.A、C 76.C 77.C 78.D 79.D 80.B 81.C 82.A、C 83.C 84.D 85.B 86.C 87.C、D 88.D 89.C 90.B 91.B 92.A 93.C 94.A、B、C 95.C 96.C 97.B 98.B 99.B、C 100.C、D 101.B 1102.B、D 103.D 104.D 105.A 106.B 107.C 108.B、C 109.B、D 110.B 111.A 112.B 三、连线题
1.A-Ⅱ, B -IV, C –Ⅲ, D -I 2.A-Ⅲ, B -I, C -TV, D –Ⅱ
3.A-Ⅱ, B –Ⅲ, C -I 、Ⅱ 、Ⅲ、 Ⅳ 、Ⅷ, D -V , E –Ⅶ, F-Ⅵ, G -IX 四、简答题
1.RNA学说认为生物大分子的进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RNA世界,RNA-蛋白质世界和DNA-RNA-蛋白质世界。生命起源于RNA的主要根据有: (1)许多病毒只含单链RNA而不含DNA; (2)一些RNA具有酶的催化活性,由于RNA酶的发现,人们提出了从多核昔酸到多肤的学说;
(3)在一些病毒(如HIV,即AIDS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现象; (4)RNA各种编辑变换的发现,使人们对RNA功能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2.在远古大气层中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遮挡紫外线,可以使更多的太阳能进入大气层为生命起源提供能量,同时还防止化学演化的初始形成的生物化合物被氧化降解,这对生命的诞生是有利的。随着生命演化的进展,大气出现氧气,并在大气层上部形成臭氧层,对稳定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以及防止真核生物被紫外线破坏是必需的,同时氧气的存在使有氧呼吸成为可能,极大的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3.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
19 / 26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是一个自我调节系统,通过系统的自动调节,使其能在生态系统内维持自身稳定性。作为系统还具有群体的信息传递、行为适应与数量反馈控制的功能。
种群不仅是自然界物种存在、物种进化、物种关系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份,同时,还是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具体对象。
一个物种,由于地理隔离,有时不只有一个种群。
4. (1)突变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但改变基因频率的速率很慢; (2)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潜在动力;
(3)突变与选择对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频率的联合效应; (4)遗传漂变对进化平衡的不可预测效应; (5)迁移造成群体间的基因流。 5. 种是生物基本的分类单元,又是遗传单元和生态单元。同种生物具有一个共同的进化祖先,亲缘关系相近的种构成另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
6. 在紫外线的照射下,5个HCN可以形成腺嘌呤,而腺嘌呤又可以很容易的形成ATP(三磷酸腺苷)也就是说在远古的环境中ATP可能是形成最早的生物化合物之一。同队ATP是核酸的组成单位;是生物能量的载体;是参与代谢反应的酶的辅助成分。一个人每天的基本活动需要消耗45kgATP。ATP如此重要,可能和其在远古时期条件下较易形成有关系。
7.(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并决定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 当一个群体足够大、随机交配、不受进化力量的影响时,群体的基因频率并不因为遗传而改变。然而对很多群体而言并不具备Hardy-Weinberg所要求的条件。如群体常常并不够大、交配也不是随机的、另外进化的压力也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而群体的基因库对不同进化因子相互作用作出反应而发生进化。影响进化的自然作用因素主要有:
(1)突变:突变是指DNA种类、结构、排列顺序或数目上的发生变异,突变是造成遗传变异最初的原因。 (2)基因漂变:在很小的机会下,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随时间产生不规则的变动。尤其对较小的种群有较大的影响力 (3)基因流动:含有不同等位基因的新成员进入一个种群,或种群的某些成员离去,都会使等位基因发生改变。
(4)自然选择:每一个个体中,都有一连串的变异,若环境改变,资源不足,或天敌的威胁下,拥有较适应环境的表现型的个体会有较大的生存机会。长久下来就造成物种的改变。
9. 在进化上为先有核酸提供了依据。早期遗传信息和遗传信息功能体现者是一体的,只是在进某一进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
10. 隔离一般有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和生殖隔离等。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生态隔离是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它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例如:两种生物虽然处于同一个地区,但因繁殖季节不同而不能达到相互交配或受精的目的。至于生殖隔离是指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而言。
地理或生态的隔离可以说是一种条件性的生殖隔离。分离开的生物间不能相互杂交,遗传物质不能交流,这样,在各个隔离群体里发生的遗传变异,就会朝着不同的方向累积和发展,久之就形成不同的变种或亚种,最后过渡到生殖上的隔离,形成独立的物种。
隔离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发生优良变异的个体或群体,如果不和普通个体或群体隔离开来,彼此间进行自由交配则新得到的优良特性就很快消失,也就不能形成新种,在物种形成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11. (1)在核酸与其直接产物蛋白质保持原有功能前提下,作为它们构成单位的个别核苷酸却逐渐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对对生物无利也无害——中性;
(2)中性突变: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下来,在分子进化水平上,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3)进化的速度由中性突变的速率决定。
12.(1)达尔文的观点: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2)现代进化论对自然选择的认识:
a.自然选择只作用于个体的性状,但只有这些表现的性状能遗传才有意义。最适者——只有那些能留下最多后代的类型。 b.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种群),一个个体如果在遗传上发生有利生存的变异,有关基因必须在群体里逐渐扩散,逐渐取代原有的基因,才能形成新的类型。 c.自然选择并不总起着“筛子”作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选择是去掉有害、保留有利性状。但实际上选择有多种机制,还有保留有害基因的平衡选择。 综上所述:自然选择是不同基因型的有差异的延续,不同遗传变异体的差别繁殖。
13. 基因频率与Hardy-Weinberg平衡:
(1)基因频率:某一等位基因在所有等位基因总数中所出现的百分率; (2)哈代温伯格平衡:一个群体中各基因频率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群体极大;②交配随机;③没有突变;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⑤没有自然选择。
事实上,上述条件是不存在的,平衡定律恰恰说明了不平衡。即:遗传平衡是相对的,群体的基因频率改变是绝对的,自然选择与进化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选择是突变选择。 14. (1)方向性选择: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 (2)分歧性选择:把一个群体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中间型大为减少; (3)正态化选择:把趋于极端的变异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上述三种选择为最基本的选择,另外还有:
(4)平衡性选择能使二个或几个不同质量的性状在群体中的比例在若干代中保持平衡的现象。平衡性选择即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选择,包括保留有害基因; (5)性选择:与性别相联系的体形、颜色、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现象的存在,是性选择的结果。
15. (1)古生物学证据: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最有力的证据是自然界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记录。这些化石记录显示,越老的地层,生物形态越简单;越
新的地层,生物形态越复杂。地质历史及其中的化石记录雄辩地证明,生物是进化的,复杂的生物是从简单的生物进化来的,陆生生物是从水生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地理学证据: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科学。由于自然的地理隔离产生了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地理隔离进一步造成更重要的生殖隔离。生物种群的进化一方面受环境选择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区系内进行。各地现存的动植物在自然的情况下通常都是从本区域古老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正是生物地理学最早为达尔文提出的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 (3)比较解剖学证据:在一些不同种群生物中,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器官即使行使不同功能,它们在解剖结构上也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反映出这些生物之间具有的亲源关系和从某一个共同祖先进化过来的轨迹,如同源器官、同功器官的比较等。 (4)胚胎学证据:不同生物胚胎发育过程的变化研究也揭示了一些不同的生物是由同一个祖先进化而来的事实。亲源关系相近的生物在它们发育过程中有相同的发育阶段。例如,所有脊椎动物在其早期发育的胚胎阶段都出现了尾巴和鳃囊。
(5)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更多的信息。如,在所有生物中,遗传密码的通用性说明,自然界所有生命形式都是相互关联的。分子生物学家发现,亲源关系相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具有更多的相同性。而亲源关系较远的生物之间,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比较大。
16. 综合进化论提出,由于交配繁殖引起基因分离和重组,种群才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基因库;进化体现在种群遗传组成的改变,这就决定了进化改变的是整个群体,而不仅仅是个体;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但有生存竞争,还有捕食、寄生、共生、合作等多种方式,这些相互关系只要影响到基因频率的变化和所涉及的相关因素,都应该有进化的价值。
17.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8. 首先,生物细胞间的内共生现象是存在的。好氧细菌与线粒体,蓝细菌与叶绿体在大小、膜的组成及膜蛋白的运转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繁殖时,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方式与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的二分裂基本相同。线粒体与叶绿体内部含有环状DNA,这一点也与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相同。另外,线粒体与叶绿体核酸序列的分析结果也为内共生学说提供了支持。 19. 不是,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的生物的总称(其中也有个体较大的,如食用真菌),其中的生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界;其主要特征有:小体积和大的比表面积,快速的吸收和转化,快速的复制生长,对环境的强适应性,分布广泛、种类多样。
20. 水华(藻华)是指某一时期内藻类等生物量急剧增加的现象,是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域营养盐浓度的增加,将导致藻类等生物量的异常增加,其死亡后发生的有机物降解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又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而近岸海域海洋和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是全球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 21. 呼吸尚不能完全由肺完成,需要皮肤呼吸和幼体的鲸辅助;皮肤的呼吸作用和皮肤的抗水分蒸发作用是矛盾对立的;皮肤的透性使其生活范围受限制,很难在干旱高盐地区生活;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要在水中进行。
22. 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机体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提高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减少了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夜间积极活动能力和寒冷地区活动能力) 23. 胚胎的发育过程在体内进行,胎儿通过特殊结构(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发育为幼儿产出的生殖方式。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和稳定的恒温条件,有利于保证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五、图示题 1. 原始群体 新群体 AA的基因型频率 0.5 0.4 Aa的基因型频率 0.4 0.4 aa的基因型频率 0.1 0.2 A的基因频率 0.7 0.6 a的基因频率 0.3 0.4 黄色表现型(个) 9 8 白色表现型(个) 1 2 2.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一、填空题
l.生态学的层次从( )、( )、( )、( )到整个生物圈逐级放大。 2.(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一个生物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 )和( )两大类。
3.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 )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 )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 )的基础。
4.群落内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包括( )、( )、 ( )和( )4种主要类型。 5.全球的气候特征主要是由( )和( )决定的。 6.气候中最重要的影响生物的因素是( )和( );而( )是造成空气运动和降雨的最主要原因。
7.全球大陆按气候可以分为( )、( )、( )、( )、( )和( )等6类气候区;相应形成 9 种生物群落型是:( )、( )、( )、( )、( )、( )、( )、( )和( )等群落型。
8.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间的相互
20 / 26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西南交大生命科学导论(4)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