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建设;将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车市场营运管理和邮政、铁路的协调管理权赋予市交通运输管理局,构建了我市大交通体制;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增加了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职责,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实行综合监管和统一执法的大文化体系。
改革中,我们对40个部门的权责进行了清晰定位,做到越位的退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到位,全面理顺了政府各部门职责。一是下放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转移下放出去。在部门中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11项,将可以由区市县政府承担的事项真正交给区市县政府,并将一些技术性和具体事务从行政机关剥离,交给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二是完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保障和改善
民生,在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三定”规定中,增加和加强了职能84项。重点加强了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安全生产、应急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职能。三是理顺了职责关系。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协调,在职责关系上,我们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集中解决和理顺了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共理顺职责关系27项,使长期存在的河道采砂、电影、音像制品、动漫和网络游戏管理、公民出境就业等方面的职能交叉问题得到了解决,较好地克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确保了权责一致。第一次在37个部门,特别是一些与国计民生、社会管理密切联系,公众比较关注的部门“三定”规定中,明确和强化了责任。明确了市发改委承担监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责任;明确了市商务局承担牵头协调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
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明确了市公安局负责治安、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责任等等。
(二)突出特色,巩固提高,随州大部门体制有了新发展。
随州试行“大部制”的做法于2008年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后,成了扩大随州知名度的一大特色和景点,也成就了全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随州模式”。此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巩固提高随州“大部制”上做足文章,真正建立起与随州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架构。在原有大部门体制的框架内,我们又将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招投标活动及其它相关集中进行交易,形成了集中统一、资源共享的有形市场,创新了综合大
招投标体制;将城乡规划局由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加强了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力度,推动了文明城市、和谐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大规划格局;将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并更名为招商局,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高了大招商起点;将市物价局由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加强了价格监管,保持全市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完善了大物价体制;将人民防空办公室和地震局整合组建了民防办公室,使人防、防震减灾、抗震救灾教育宣传一个途径,建筑设计防震、人防建设一个单位把关,构建了人防指挥和抗震救灾指挥综合平台,构建了大民防平台;将以前没有实行纪检监察综合派驻体制的市司法局等政法部门全部纳入综合派驻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纪检监察大部制等等。此外,为避免区市机构重复设置,努力降低行政成
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设置了曾都区交通分局、环保分局,均为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确保了有限行政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促进了我市大部门体制的全方位巩固发展。
(三)紧贴实际,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呈现新亮点。
我们紧密结合随州实际,注重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再次呈现了新的亮点。一是在内设机构设置上有了新尝试。根据建设学习型、廉洁型机关,加强思想建设的要求,对机关行政编制在20名以上、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较多的15个部门,综合设置1个政工人事科,主要负责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党建等工作。二是行政编制核定上有了新倾斜。对市政府办等20个单位适当调整了编制,共增编制28名,把有限的编制用好用活。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随州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总结(3)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