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教材前四单元修改研讨提纲
改动最多的是文字上,使文字更通顺,结构更合理,目的更明确。这里不具体列举,请老师们自己对照旧教材仔细揣摩。这里只将重大修改之处列举出来。 第一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1.活动天地1-1后,先解释了食盐溶解的微观过程,再从微观上解释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原因,最后给出溶液的特征。改变了原教材先从宏观现象给出溶液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再从溶解的微观过程解释均一性和稳定性。
意图:突出微观,减少重复。
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原教材中均一性、稳定性概念形成的问题,且没有出现均一性和稳定性就去从微观上解释均一性和稳定性,使活动天地1-1的思考问题2、3形同虚设,造成教学障碍。
建议:①如按新教材讲,建议将活动天地1-1的思考问题2、3放到第2页倒数第一段前。②在讲均一性、稳定性时,可补充泥水和油水实验(演示或分组),让学生充分建立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概念。③将观察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图(或视频)放到第2页倒数第2段后。④将溶液的概念放到第3页第一段后。
2.实验探究1-2中删掉了设计实验步骤,给出了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数据;实验探究1-1的呈现形式也做了调整。
意图:①认为此设计实验相对简单对九年级学生能力发展没有多大的意义,而实际设计中学生常常不理解设计意图,出现设计错误,
故给出实验步骤,不用学生设计步骤;只需进行实验感受现象,引发思考;②统一实验探究的体例格式。
存在问题:实验的意图在实验前依然不明确;实验后的思考变成了?是否?的简单问题,缺乏思维含量,也不符合探究的一般思路。
建议:实验前引导学生考虑设计意图,考虑该实验的目的,以及通过什么现象来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后的?思考?改成填实验结论,原?思考?的内容可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引导语言来使用。
3.增加了溶液的作用。
意图:完善课标在教材中的体现。
建议:增加问题,为什么溶液会有这些作用,体现了溶液的哪些属性(或特征),以增强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4.增加了交流共享
意图:突出分离、提出、混合是人们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重要手段的思想或理念。
建议:对分离和提纯,前面有所涉及,但涉及的很少,教师应大力补充,不必都等学生一一列举(减少时间);对混合的例证,应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因此,再次建议在讲均一性和稳定性时补充泥水实验和油水实验,这样的演示实验用时少,效果明显,各校应该加强对演示实验的重视程度)。
5.单列了乳化现象标题,将乳化作用改为乳化现象,增加了乳化现象的应用。
意图:①适当突出乳化现象;②将乳化作用改为乳化现象更符合
课标的要求。
建议:将溶液的作用、交流共享、乳化现象的应用整合到一起。 乳化现象重点是应用举例。
6.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提到本节中,并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呈现方式(同人教版)。
意图:突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
建议:参见人教版此部分的优秀教学设计。 7.删掉了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意图:此部分费时、费力,有些超前,不利于教师把握。 建议:完全删掉不合理,建议按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执行——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即可弱化为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了解常见的应用。(通过咸菜瓮中食盐水冬天不结冰、冬天道路撒盐化冰说明即可)
8.挑战自我进行了整合 意图:更突出重点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1.删掉了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只保留稀释问题的计算 意图:百分数及其简单的应用在小学即已学习,减少重复。 存在问题:不讲百分数的含义,不讲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直接讲稀释问题,跨度太大,会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
建议:先以回顾加练习的方式复习巩固百分数的含义和溶质质量
分数的基本计算,再讲稀释问题。
2.活动天地1-5中给出了具体操作步骤,不再需要填空 意图:觉得原教材中填空没有多大的意义
问题:给出了具体步骤,但仍没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步骤 建议:①在每一个具体步骤前给出概括性步骤,如: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签保存,或者在学完后让学生概括步骤。②给出图示(原教材放错了位置,放到了原教材的活动天地3-3中)或者学完后让学生画出图示P18,以图像的形式储存在学生的头脑中。
3.本部分内容移到九年级学习 意图:知识模块化
建议:①学生对质量、体积的换算以比较熟悉,可以在本节后适当补充有关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②在本节后或单元复习中增加一节习题课,适当补充其他题型,如蒸发浓缩问题,简单的混合问题等(见我发的导学案中)。
4.挑战自我中调整了习题,增加了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删除了复杂计算。
意图:突出重点,减少纯数学的计算,如原教材第4题。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1.撇除了溶解限量的概念,直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意图:减少不必要的概念教学,直接建立重要概念间的联系。 建议:强调溶解性就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2.实验探究1-3在具体内容和呈现上做了较大的改动
(1)不再探究溶质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改成探究溶剂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意图:认为学生更熟知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探究学生相对不熟知的溶剂的影响。
建议:将探究溶剂的影响改成溶质和溶剂的影响,充分利用实验探究1-3的数据,既可以比较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可以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2)不再给出实验步骤,只给出实验数据表格
意图:原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步骤本身也不完善,造成操作困难,还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充分放给教师(或学生),并且使呈现形式多样化,简洁化。
建议:①在课前,教师通过不断的实验测试,确定氯化钠和碘的用量,以保证每一组对照实验都实现一个完全溶解,一个不完全溶解,从而判断出溶解能力的大小。②或者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钠和碘,分别向10mL水合酒精中加入,直到不再溶解,通过剩余量得出大致的溶解量,从而判断出溶解能力的大小(同时为后面溶解度的教学提供一个测量溶解度的素材)。
3.增加了气体的溶解度
意图:明确气体溶解度在教材中的体现
建议: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知道与固体溶解度的不同,切记不能死记硬背。要淡化气体溶解度概念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九年级新教材修改说明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