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解释大全(2)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7-29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86、一夏:一次结夏安居。

187、一夏九旬:一次结夏安居的日数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188、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189、一乘之机: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190、一乘究竟教: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191、一乘菩提: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192、一乘圆教: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193、一乘经: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194、一异: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於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195、一假一切假: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196、一超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197、一期:指人的一生。

198、一期无常: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199、一路:一条通向涅盘的道路。

200、一智: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201、一灭:一个趣向於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202、一道: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203、一道无为心: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见十住心条。 204、一极:一个真实至极的道理。 205、一业:同一种的业因。

206、一业所感: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业果。 207、一微尘:一个极微分子。

208、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209、一实相: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210、一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说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有实相印者,便是佛说,否则便是魔说。 211、一实乘: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故名为乘。 212、一实无相: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213、一实圆宗: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214、一实圆乘:阐明一实圆顿之旨的教法,法华经是。

215、一实圆顿: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216、一实观:一实的观法。

217、一说部: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後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 218、一尘不染:(喻)六根清净。

219、一尘法界:一粒微尘等於一个法界。

220、一境三谛: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221、一弹指:(喻)极短的时间。

222、一莲托生:在同一样的莲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223、一谛: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224、一灯:(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225、一□托成:(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226、一转语: 参禅时转机的一语。

227、一阐提: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228、一阐提迦:见一阐提条。 229、一法: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30、一法句:一法的章句。

231、一法印: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232、一法界: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233、一法界心: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234、一体三宝: 1.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盘,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235、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236、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237、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238、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239、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240、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241、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意志。 242、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243、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244、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245、二世: 今世和来世。

246、二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247、二衣: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248、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249、二百五十戒: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净法。

250、二光: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

它恒常照护著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251、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252、二色身: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253、二行: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254、二如: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255、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於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256、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侯,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後,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257、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258、二忍: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於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259、二足: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馀五度是福足。

260、二足尊: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261、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於有的邪见;无见是偏於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於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於有见。

262、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於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263、二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264、二利: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265、二身: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266、二空: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267、二空真如: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268、二空观: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269、二明: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於现代的论理学。 270、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271、二受: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272、二和: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273、二持: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274、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275、二皈戒: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276、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277、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於寂灭的因果。 278、二悟: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279、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280、二胁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281、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282、二胁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283、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於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盘。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後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284、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於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285、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286、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於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於制教类。

287、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困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287、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288、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289、二答: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290、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291、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292、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

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293、二无常: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最终还是要归於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294、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295、二众: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296、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297、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於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後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298、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299、二罪: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300、二爱: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301、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盘;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於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於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302、二漏: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303、二语: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304、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盘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盘,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305、二际: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306、二种三宝: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307、二种心相: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308、二种比丘:多门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308、二种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309、二种布施: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310、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311、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312、二种因果: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313、二种因果: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314、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佛教名词解释大全(2)在线全文阅读。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56616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