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骨鱼类:
体内含盐量 水环境含盐量
淡水硬骨鱼 7 ‰ < 2 ‰ 肾小体发达
海水硬骨鱼 7 ‰ > 20‰ 肾小体退化, 鳃上有泌盐细胞。
(2)软骨鱼类:血液中有高浓度的尿素(20-25 ‰)体液浓度高于水的盐浓度,肾小体发
达。通过特有的直肠腺排除盐分。 35、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
答:(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
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
(2)气囊: 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
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
后气囊:腹气囊和后胸气囊
前气囊:锁间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 36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意义?(12分)
(1)恒温:
①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 ②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③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产热与散热相当,动物体温即可保持相对稳定;失衡就会引起体温波动,甚至导致死亡。高度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能迅速地调整产热和散热。即体温调节中枢(丘脑下部)通过神经和内分泌腺的完成协调。
④产热的生物化学机制的基本过程是,脊椎动物的甲状腺素作用于肌肉、肝和肾脏,激活了与细胞膜相结合的依赖于Na、K的A√P(腺苷三磷酸)酶,使A√P分解而放出热量。 (2)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①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③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④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37、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意义何在?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
(2)进步意义。 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
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
26
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羊膜卵出现的进步意义:
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 上孵化。 体内受精,受精作用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恒温出现的进步意义:
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高温下,机体细胞(特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因而肌肉收缩快而有力,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及避敌。 恒温还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这也是中生代哺乳类能战胜在陆地上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的重要原因。
胎生和哺乳的进步意义
胎生和哺乳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有利的保护。从受精卵、胚胎、胎儿产出、至幼仔自立的整个过程均有母兽的良好的保护,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而使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有较高的起点,在地球上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各是何种体腔。 38、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2)几种鳍、功能、鳍式;(3)几种尾、形状功能。 39、恒温及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有什么意义?
答: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和
哺乳而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类均为胎生,它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始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兽的乳汁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哺育中的幼兽。胎生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地发育成长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仔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得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幼仔数目显著减少。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中的产物。鱼类、爬行类的个别种类(如鲨鱼和某些毒蛇)已具有“卵胎生”现象。低等哺乳类(如鸭嘴兽)尚遗存卵生繁殖方式,但已用乳汁哺育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育幼兽行为亦异。这说明现存种类是各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作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而保存下来的后裔。
40、试述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及两栖类的适应和不完善性? 答:(1)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主要矛盾。
27
支持体重并完成在陆地运动。(1分)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1分)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1分) 在陆地上繁殖。(1分)
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适应陆生生活的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
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 呼吸空气(1分)
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3)两栖类的不完善性
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2分) 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2分);
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2分)。 41、分系统总结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答案:
外形:身体呈纺锤形,外被羽毛,具流线型外廓,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前肢变成翼,颈
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坚实紧密,后肢强大。
骨骼:轻而坚固,气质骨;头骨、脊柱和骨盆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具
龙骨突起。
皮肤:薄而松,缺乏腺体。薄而松的皮肤便于肌肉剧烈运动。
肌肉:用于扇动翅膀的胸大肌和胸小肌发达;背部肌肉因骨骼的愈合而退化;颈部肌肉、
鸣肌、树栖握枝肌肉发达。
消化:直肠极短,不储存粪便;生理上的主要特点是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迅速。 循环:动静脉血完全分开,完全大双循环;心脏容量大,心跳频率快,血液循环迅速。 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呼吸方式为双重呼吸。 排泄:排泄物为尿酸,减少体内水分散失,不具膀胱。 神经和感觉器官:大脑纹状体发达;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生殖:具占区、筑巢、孵卵、育雏等一系列复杂的繁殖行为,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42、类举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的特征。
答:(一)软骨鱼系 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间隔发达,鳃孔5~7对。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型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生殖腺
28
与生殖导管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二)硬骨鱼类 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性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的末端附生骨质鳍条,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43、结合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答: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古两栖动物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新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古两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都必须随同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动物体形的相应改造,以及新器官的产生和原有器官的机能转变,否则将导致它们登陆失败而遭受绝灭的命运。在水陆生活转变的许多矛盾中,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两栖动物的成体则不然,它们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陆地上运动时,不但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而且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正是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题下,古两栖动物由酷似古总鳍鱼类的偶鳍发展和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构成支持体重和运动的主要工具,使登陆的目标得以实现。 44、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答:主要特征:爬行动物产的羊膜卵为端黄卵,具有卵黄膜而缺乏适于水中发育的内胶膜和外胶膜,包裹在卵外的有输卵管壁所分泌和形成的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韧,由石灰质或纤维质构成,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表面有许多小孔,通气性良好,可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羊膜卵的胚胎发育到原肠期后,在胚体周围发生向上隆起的环状皱褶——羊膜绒毛膜褶,不断生长的环状皱褶由四周逐渐往中间聚拢,彼此愈合和打通后成为围绕着整个胚胎的2
29
层膜,即内层的羊膜和外层的绒羽膜,两者之间是一个宽大的胚外体腔。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绒毛膜紧贴于壳膜内面。胚胎在形成羊膜和绒毛膜的同时,还自消化道后部发生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称为尿囊。尿囊位于胚外体腔内,外壁紧贴绒毛膜,因其表面和绒毛膜内壁上富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尿囊还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意义:爬行动物获得产羊膜卵的特性后,毋需到水中繁殖,为爬行动物通过辐射适应
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六、判断与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画“√”,错误的在括号内画“×”,在错误的语句下标出并改正。)
(×)1. 脊椎动物的胆汁是在胆囊中产生的。
(√)2. 哺乳类神经系统具有的特有结构是胼胝体、小脑皮质、脑桥。 (×)3. 青蛙的腹腔肠系膜动脉分为两支分别是腹腔动脉和后肠系膜动脉 (×)4. 两栖动物的唾液腺能分泌唾液消化食物。 (×)5.大鲵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属于基本双循环。 (×)6、鳗鲡的体型是纺锤型。
(×)7、澳洲界动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真正有胎盘类。( (×)8、哺乳动物特有的胎盘,其唯一的功能是为胎儿提供营养。 (×)9、鸟类成体肾脏为中肾。
(×)10、横隔膜的运动改变胸腔的容积为胸式呼吸;以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小 胸腔容积为腹式呼吸。
(√)11、牙齿是表皮与真皮的衍生物,由齿质、釉质和齿骨质构成。
(√)12、哺乳类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chorion)和尿囊(allan√ois)与母体子宫壁
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
(√)13、哺乳动物仅具有左体动脉弓。 ( )14、哺乳动物的乳腺是无管的内分泌腺体。
(√)15、哺乳动物膈肌的出现,对加强呼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6、尿囊是胚体的消化道后端发生突起形成,其外壁与绒毛膜紧贴,其上面富含血管, 为胚胎的呼吸及排泄器官。
30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11届动物生物学试题库(6)在线全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