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

来源:网络收集 时间:2025-08-12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uecool-com或QQ:370150219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四、问答题目录 1.1.试述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 1.2.试述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1.3.试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主要作用。

1.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

2.1.试述抗原基本概念及其特性。

2.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及其分类和组成特点。

2.3.试述TD抗原和T1抗原及其主要差异。 2.4.试述超抗原和丝裂原及其作用特点。 2.5.试比较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异同点。 3.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

3.2.试述IgG、IgM、SIgA的主要理化和生物学特性。

3.3.试述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4.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4.1.试述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4.2.试述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4.3.试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4.4.补体系统激活后可引起哪些主要生物学效应?

4.5.何为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简述其作用机制。

4.6.简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 5.1.图示HLA基因复合体的基本结构。 5.2.试述HLA-I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各部门的主要功能。

5.3.试述MHC分子的组织分布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5.4.列举两种与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分子,并简述其主要功能。

5.5.何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并简述其发生机制。

5.6.试述单倍型遗传及其在临床的应用。 5.7.试述多态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6.1.简述细胞因子的理化、产生和作用特点。 6.2.列出六类细胞因子的名称,简述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6.3.何为肿瘤坏死因子?试述不同剂量TNF在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6.4.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亚族区分和各亚族代表名称。

6.5.试述促炎细胞因子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

6.6.试述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6.7.简述细胞因子的多效性和重叠性。 7.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7.2.简述造血干细胞来源、主要特征和表面标志。

7.3.试述始祖T细胞在胸腺内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过程及其意义。

7.4.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7.5.何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以派氏小结为例简述其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7.6.简述胸腺细胞的组成。

8.1.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8.2.试述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消化机制。

8.3.试述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

8.4.试述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及其种类。

8.5.试述成熟与不成熟DC或MDC与PDC识别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点。 8.6.NK细胞为何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肿瘤靶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8.7.试述γδT细胞和B1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其对抗原的识别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8.8.试述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及其主要作用。

8.9.试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

8.10.试述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

9.1.简述TCR—CD3复合受体分子各部分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9.2.试述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及其作用。 9.3.试述CD4+Th亚群的形成和CD4+Th亚群间的相互作用。

9.4.简述CTL细胞主要生物学作用。

9.5.试述滤泡树突状细胞对B细胞的激活作用。

9.6.试述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9.7.列表比较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区别。 9. 8.简述T细胞的亚群。

10.1.何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10.2.试述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

10.3.试述CD4+Th细胞在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0.4.试比较抗体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异同点。

10.5.试述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10.6.试述CD8+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

10.7.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的分类。

11.1.何为免疫耐受?简述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和抑制的主要差异。

11.2.试比较T细胞和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

11.3.简述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 11.4.简述机体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机制。

11.5.简述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11.6.试述Burnet的“克隆排除学说”。 12.1.试述工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

12.2.试述青霉素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12.3.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

12.4.简述肥大细胞颗粒内储备的和脱颗粒时新合成的活性介质及其主要作用。 12.5.试述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应用和作用原理。

12.6.简述能够抑制肥大细胞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12.7.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列出三种临床常见疾病的名称。

12.8.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

13.1.试述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2.试述反向间接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抑制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

13.3.定量检测血液标本中的抗原可采用哪些方法?

13.4.何为人工被动免疫?简述常用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13.5.列举三种活疫苗和三种死疫苗的名称,并简述二者的优缺点。

13.6.何为计划免疫?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7.简述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3.8.简述重组抗原疫苗及其制备和应用。 13.9.试述单克隆抗体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13.10.简述免疫抑制剂的种类。 14.1.何谓医学微生物学?

14.2.简单叙述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 15.1.简述细菌细胞壁的功能。

15.2.菌毛分哪几类?各有哪些实际意义? 15.3.细菌按照基本形状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例说明。

15.4.细菌的结构分为几种?各包括哪些? 15.5.请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区别。

15.6.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哪些功能?

15.7.简述重要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15.8.简述细菌生长曲线及其意义。

15.9.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 16.1.病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6.2.逆转录病毒是怎样进行生物合成的? 16.3.什么是病毒的衣壳?其功能如何? 16.4.简述病毒体的结构。

16.5.病毒增殖的方式与细菌有何不同? 17.1.简述真菌的培养条件和菌落形态。 17.2.试比较真菌与细菌特征的主要差异。 17.3.简述真菌的繁殖方式。

18.1.简述条件致病菌的形成条件。

18.2.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8.3.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18.4.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类型。

18.5.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可发生哪些变化? 18.6.比较持续感染的三种类型之间的区别。 18.7.简述真菌性感染的类型。

18.8.简述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

18.9.简述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出现的情况。 18.10.简述病毒的致病机制。

19.1.简述采集和送检标本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9.2.病毒检测和细菌检测有何区别? 19.3.分离培养病毒有哪些方法?

19.4.使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可发生哪几种情况?

20.1.防止抗生素耐药的发生应注意什么? 20.2.在同样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果为什么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20.3.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20.4.简述临床上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 20.5.如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1.1.对人致病的主要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化脓性细菌有哪些?其生物学性状有哪些特点?

21.2.金葡菌、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分别引起哪些类型疾病?

21.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何种疾病?如何与肺炎球菌进行鉴别诊断? 21.4.奈瑟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细菌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

21.5.肠杆菌科主要包括哪些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菌属?

21.6.四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21.7.志贺菌分群的依据是什么?致病物质有哪些?快速诊断方法有哪些?

21.8.沙门茵属主要的致病菌有哪些?引起哪些疾病?肥达试验原理是什么?结果如何? 21.9.霍乱弧茵的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21.10、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茵和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有何各自的特点?

21.11.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是什么?简述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简述破伤风的防治原则。

21.12.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哪些疾病?

21.13.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肉毒梭菌引起哪些疾病?

21.14.主要对人致病的无芽胞厌氧茵有哪些?致病条件是什么?感染特征有哪些?

21.15.结核杆菌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结核杆菌易发生哪些变异?什么是卡介苗? 21.16.结核杆菌的致病特点是什么?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及应用。 21.17.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及培养有何特点?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

21.18.百日咳杆菌培养有何特点?其菌落分为四相,各有何医学意义?

21.19.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菌属? 21.20.布鲁菌在我国主要引起何种动物的疾病?在人类引起何种疾病?

21.21.耶尔森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是那种菌?主要引起那种动物的疾病?如何传播给人类?

21.22.炭疽杆菌生物学性状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感染人类?防治原则是什么?

21.23.支原体生物学性状有哪些特点?引起人类哪些疾病?

21.24.立克次体引起人类哪些疾病?传播方式是什么?常用的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方法是什么?

21.25.衣原体的增殖周期有何特点?能引起人类哪些疾病?传播方式是什么?

21.26.梅毒三期的临床表现有何特征?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21.27.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

21.28.列表说明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21.29.简述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2.1.简述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

22.2.简述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构造和变异与流感流行有何关系?

22.3.简述冠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

22.4.简述风疹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特点。何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如何诊断及预防? 22.5.简述肠道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其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有哪些共同特点? 22.6.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如何预防?

22.7.轮状病毒和肠道病毒属病毒有何不同?轮状病毒有何致病特点?

22.8.肝炎病毒有哪些?各型肝炎病毒有何异同?

22.9.描述Dane颗粒的结构,以及HBV的基因组成和意义。

22.10.简述HBV抗原抗体系统,以及实验室诊断的临床意义。

22.11.简述HBV的传播途径,感染后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以及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 22.12.简述HBV和HCV在致病性和免疫性上的异同。

22.13.HAV和HEV在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上有何异同?

22.14.简述疱疹病毒的生物学特点和致病特点。

22.15.人类疱疹病毒有哪些类型?各引起何种疾病?

22.16.简述疱疹病毒致癌的机制。哪些疱疹病毒有强的致癌作用?与哪些肿瘤有关? 22.17.举例说明孕妇感染哪些病毒会对胎儿造成较大的危害。

22.18.简述逆转录病毒的特性。哪些逆转录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各引起何种疾病? 22.19.简述HIV的形态结构,以及病毒复制过程。 22.20.HIV的结构基因有哪些?其产物各有何功能?

22.21.简述H1V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

22.22.简述HIV的致病机制。

22.23.HIV引起AIDs有何临床特点?实验室如何诊断?

22.24.简述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致病特点。

22.25.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致病特点。

22.26.简述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预防措施。

22.27.简述朊粒的结构特点及所致疾病。 22.28.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22.29.先天性风疹常见的畸形有哪些? 22.30.简述疱疹病毒的共同特性。

22.31.简述人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的预防措施。

23.1.简述白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要点。

23.2.简述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诊断要点。

23.3.条件致病性真菌包括哪几类? 23.4.白假丝酵母菌主要引起哪些感染? 问答题答案 1.1.试述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其主要功能。答: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系统通过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和应答,可发挥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种功能。

1.2.试述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及其主要作用。答:(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和B1细胞等。臣噬细胞可对穿越体表屏障进入局部组织中的病原体产生非特异性吞噬杀伤作用;中性粒细胞在局部发生感染时,可迅速穿过血管壁进入感染部位,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NK细胞是能够非特异识别杀伤某些肿瘤或病毒感染靶细胞的自然杀伤细胞;γδT细胞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病原体和某些病毒感染或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成分,发挥非特异性杀伤作用;B1细胞可识别某些病原体表面共有的多糖抗原,并迅速产生以IgM类抗体为主的泛特异性抗体,产生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2)固有免疫分子主要包括补体和细胞因子。在某些病原体进人体内或抗原与抗体在体内结合形成抗原一抗体免疫复合物时,可使补体系统激活产生细菌溶解作用,促进吞噬的调理作用和释放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生物学效应。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及其调节、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3.试述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及其主要作用。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和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淋巴细胞。(1)抗原提呈细胞是一类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通过其细胞内MHC分子将加工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运载到APC细胞表面,供抗原特异性T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细胞。(2)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根据其表面标志性CD分子的不同,可分为CD4+辅助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3)执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B细胞具有免疫记忆,再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速产生相应高水平IgG类抗体。

1.4.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答:(1)联系:二者都是在体内完成的清除病原体的免疫反应。(2)区别:固有免疫应答主要是指体内固有免疫细胞被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或某些细胞因子激活后迅速产生的,可将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或癌变细胞杀伤清除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同时也包括体内补体系统被某些病原体直接激活后产生的溶菌和促进病原体吞噬清除的生物学效应。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对相应病原体或肿瘤及病毒感染靶细胞发挥杀伤和清除的作用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1.试述抗原基本概念及其特性。答:(1)抗原通常是指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和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T或B淋巴细胞活化产生正免疫应答,即诱导抗体和效应T细胞产生,并能与之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物质。(2)抗原通常具有两种特性:①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即诱导8细胞产生抗体,诱导T细胞分化为效应T细胞的能力。②抗原性或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抗体和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效应或反应的能力。

2.2.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及其分类和组成特点。答:(1)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一个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7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及核苷酸组成。抗原决定基是T细胞、B细胞和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2)抗原决定基的分类:根据抗原决定基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顺序决定基和构象决定基。①顺序决定基是指肽链上由一段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决定基,又称线性表位。该种决定基是T细胞(通过TCR)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即T细胞表位。②构象决定基是指多肽或多糖链上由空间位置相邻,而序列上不相连续的氨基酸或多糖残基所形成的决定基,又称非线性决定基。该种决定基是B细胞和抗体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又称B细胞表位。(3)根据抗原决定基的位置和功能,可将其分为功能性抗原决定基和隐蔽性抗原决定基。①功能性抗原决定基系指位于抗原分子表面、能被8细胞或抗体直接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包括构象和线性表位。②系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不能被8细胞(通过BCR)或抗体识别结合的抗原表位。此种抗原决定基可因理化因素而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成为功能性表位;也可因酶解或修饰,而产生新的功能性表位。若体内隐蔽性抗原决定基成为功能性表位,则有可能作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2.3.试述TD抗原和T1抗原及其主要差异。答:(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系指刺激8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简称TD抗原。绝大多数天然抗原都是TD抗原,此类抗原即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如各种病原体、异种或同种异体细胞和血清蛋白等。(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系指刺激8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简称TI抗原。此类抗原具有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而无T细胞表位。 2.4.试述超抗原和丝裂原及其作用特点。答:(1)超抗原主要是指一类只需极低剂量就能非特异多克隆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发强烈免疫反应的大分子蛋白物质。T细胞超抗原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能以完整蛋白形式,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反应。(2)丝裂原又称有丝分裂原,是指能够非特异多克隆刺激T、B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物质。此类物质可直接与静息T、B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之发生母细胞转化和有丝分裂,而无需抗原提呈细胞参与。

2.5.试比较完全抗原和半抗原的异同点。答:完全抗原是指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多为蛋白质;半抗原是指仅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多为糖类。半抗原只有在与载体相连,成为完全抗原后,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成为完全抗原。半抗原虽单独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与完全抗原一样,具有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主要功能。答:(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的一个四肽链分子。(2)Ig轻链有VL和CL两个功能区;IgG、IgA和IgD的重链有VH、CH1、CH2和CH3四个功能区;IgM和IgE的重链有五个功能区,即多一个CH4功能区。各功能区的主要作用如下:①VH和VL中的HVR(CDR)是能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区域;②CH和CL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③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参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④IgG的CH2可介导IgG通过胎盘;⑤IgG的CH3和IgE的CH2和CH3能与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并由此介导免疫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3.2.试述IgG、IgM、SIgA的主要理化和生物学特性。答:(1)IgG: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约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0000,血清半衰期较长,约23天,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具有重要的抗感染免疫作用。(2)IgM:分为膜结合型和血清型两种类型。膜结合型IgM(m1gM)为单体IgM,表达于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BCR)。血清中IgM是由五个单体IgM通过二硫键和连接链(J链)相连组成的五聚体,相对分子质量约950000,居五类免疫球蛋白之首,又称巨球蛋白。IgM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其抗原结合价和补体激活能力高于IgG,具有高效抗感染免疫作用。(3)SIgA:分泌型(SIgA)是由J链连接的IgA二聚体与一个分泌片借二硫键共价结合组成。它们能与存在于黏膜局部的病原微生物结合,使之丧失与细胞粘附的能力,从而在黏膜局部发挥重要抗感染免疫作用。

3.3.试述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答:(1)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_Fc受体(FcyR)结合,所产生的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颗粒性抗原吞噬的作用称为调理作用。(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段与NK细胞、巨噬

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_Fc受体(PcγR)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破坏的作用,即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简称ADCC效应。 3.4.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答:免疫球蛋白分为五大类,即IgA、IgM、IgD、IgG和IgE。(1)IgA有两种类型,血清型和分泌型,其中血清型IgA主要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分泌型IgA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一个分泌片组成,是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2)IgM是五聚体,是分子质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的能力,IgM是介导输血反应的抗体,IgM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3)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半衰期很短,B细胞表面的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4)IgG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IgG的半衰期为20~23天,为再次分泌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通常为高亲和力抗体。I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具有重要的免疫学效应,IgG是惟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5)IgE是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IgE为亲细胞性抗体,其CH2和CH3功能区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并由此导致I型超敏反应。

4.1.试述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答:补体三条途径激活过程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同之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在感染初期和早期发挥作用,对机体抗御原发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经典途径则通常在感染中、晚期或在感染持续过程中发挥作用。《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项目|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途径。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G-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岩藻糖残基。补体激活起始分子|c1|C3|C4、C2。参与的补体成分|C1、C4、C2、C3、C5~C9|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MBL、MASP-1、2、C4、C2、C3、C5~C9。所需离子|Ca2+、Mg2+|Mg2+|Ca2+。C3转化酶|C4b2b|C3bBbP|C4b2b。C5转化酶|C4b2b3b|C3bBb3b|C4b2b3b。生物学作用|协助抗体产生免疫效应,在感染的中、晚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初期发挥作用|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4.2.试述可溶性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答:(1)C1抑制物:能与活化的C1r—C1s共价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使C1大分子复合物解聚,C1S失活;也能与活化的MASP结合,使之失活。(2)C4结合蛋白:能与C2竞争结合C4b,抑制经典途径C3转化酶,即c4b2b复合物的形成;作为辅助因子,与C4b结合后可促进1因子对C4b的裂解作用;可从C4b2b复合物中解离并取代C2b,使经典途径C3转化酶衰变失活。(3)H因子:能与B因子竞争结合C3b,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即C3bBb复合物的形成;作为辅助因子,与C3b结合后可促进I因子对C3b的裂解作用;可从c3bBb复合物中解离并取代Bb,使旁路途径C3转化酶衰变失活。(4)I因子: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在C4bp、H因子和MCP等辅助因子作用下,I因子能使液相或膜结合的C3b/C4b裂解灭活,对经典和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5)S蛋白:又称膜攻击复合物抑制因子,能与c55b67复合物结合,使其丧失与细胞膜结合的能力,从而阻止C5b6789攻膜复合物形成,保护细胞不受损伤。 4.3.试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答:(1)膜辅因子蛋白:广泛分布于白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3b/C4b结合,协助I因子将其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4b/C3b结合,直接使其裂解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也能使细胞表面瞬时形成的C3转化酶中的C4b/C3b裂解失活,促进c3转化酶衰变,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

4.4.补体系统激活后可引起哪些主要生物学效应?答:(1)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2)调理作用。(3)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4)引起炎症反应。(5)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4.5.何为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简述其作用机制。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和C4b是一类与IgG抗体不同的非特异性调理素。它们与细菌或其他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被具有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识别结合,从而在细菌或颗粒性抗原与吞噬细胞之间形成“桥梁”,使吞噬细胞能够更为有效的发挥吞噬作用。此即补体介导的调理

作用。

4.6.简述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答:(1)膜辅因子蛋白:广泛分布于白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3b/C4b结合,协助I因子将其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2)促衰变因子:广泛分布于血细胞、黏膜上皮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表面。他们能与附着在上述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C4b/C3b结合;直接使其裂解灭活,从而抑制经典/旁路途径C3转化酶形成;也能使细胞表面瞬时形成的C3转化酶中的C4b/C3b裂解失活,促进C3转化酶衰变,使自身组织细胞不因补体激活而受到损伤。

5.1.图示HLA基因复合体的基本结构。答:人类HLA复合体结构示意图:HLA复合体包括:(1)II类:HLA—DP、DQ、DR(2)III类:C2、C4、B因子、HSP70、TNF(3)I类:B—C—E—A—F—G一H

5.2.试述HLA-I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各部门的主要功能。答:(1)HLA-I类分子是由轻、重两条多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分子。重链即α链,是人第6号染色体HLA-I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即非多态性β2微球蛋白,是人第15号染色体基因编码的产物。①抗原肽结合区:决定HLA-I类分子多态性。②免疫球蛋白样区:主要包括重链α3结构域和β2微球蛋白,α3结构域是CTL细胞表面CD8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β2微球蛋白与α3结构域的结合有助于HLA-II类分子的表达和结构的稳定性。③跨膜区:将HLA-I类分子锚定在细胞膜上。④胞质区:可能与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有关。(2)HLA-II类分子是由Ⅱ类基因编码的α链和β链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的异二聚体糖蛋白分子。α链和β链为跨膜蛋白,均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①抗原肽结合区:决定HLA-Ⅱ类分子多态性。②免疫球蛋白样区:由α2和β2结构域组成,其Ig样区是Th细胞表面CD4分子识别结合的部位。③跨膜区和胞质区:与HLA-I类分子相似。

5.3.试述MHC分子的组织分布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答:(1)经典MHC-I类分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有核细胞及血小板表面,而在神经细胞、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细胞表面尚未检出。MHC-II类分子分布不够广泛,主要存在于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和某些活化的T细胞表面,在血管内皮细胞和精子细胞上也有少量表达。MHC-I类和Ⅱ类分子亦可出现于血清、尿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体液中,称为分泌型或可溶型MHC-I类和Ⅱ类分子。(2)主要生物学功能:①抗原提呈作用;②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MHC限制;③诱导胸腺内前T细胞分化;④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5.4.列举两种与抗原加工提呈相关的分子,并简述其主要功能。答:MHC-I类和Ⅱ类分子均有结合、提呈抗原的作用。在抗原提呈细胞内,MHC-I类和Ⅱ类分子可通过其抗原肽结合槽分别与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和Ⅱ类分子复合体。后者经转运,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可被CD8+T细胞和CD4+T细胞识别结合,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5.5.何为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并简述其发生机制。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和荨麻疹等。此类输血反应的发生主要与患者血液中存在的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LA抗原的抗体有关;若供者血液中含高效价此类抗体,也可引发这种输血反应。因此,对多次接受输血者应注意避免反复选择同一供血者的血液。 5.6.试述单倍型遗传及其在临床的应用。答: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紧密相连的HLA诸基因座位上等位基因的组合称为HLA单倍型。HLA复合体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很少发生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通常作为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此即单倍型遗传。体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HLA单倍型的组合称为HLA基因型。人是二倍体生物,每个细胞均有两个同源染色体组,他们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至于亲代与子代之间则必然有一个单倍型相同,也只能有一个单倍型相同。这一遗传特性在器官移植供者的选择以及法医的亲子鉴定中得到了应用。

5.7.试述多态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答:多态性现象是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等位基因,可编码两种以上基因产物的现象。其多态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复等位基因: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一对应基因座位上不同的基因系列。对每一个体来说,只能具有其中的任何两个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来源于一个基因座位所发生的多种突变,并由此产生多种基因型,这是基因突变多向性的反映。(2)共显性:是指有些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下,两种基因均可同时表达产生相应基因产物的遗传方式。 6.1.简述细胞因子的理化、产生和作用特点。答:(1)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①绝大多数细胞因子为分泌表达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或糖蛋白,体内半衰期短,作用时间有限。②多数细胞因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少数细胞因子以双体形式存在,TNF为三聚体。(2)细胞因子产生和作用特点:①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静息状态下不能产生细胞因子,它们被抗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后,可立即启动细胞因子基因转录及蛋白合成。但此过程持续时间短暂,刺激终止后转录、合成也随之终止。②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也可合成分泌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产生某种/些相同的生物学效应。③细胞因子大多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因此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只在局部产生作用,即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局限性。④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二者结合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只需极少量就能产生明显生物学效应。⑤一种细胞因子可对多种靶细胞作用,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即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多效性。⑥细胞因子间可通过合成、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控制、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即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网络性。

6.2.列出六类细胞因子的名称,简述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答:(1)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2)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分为α、β、γ三种类型。其中IFN—α、IFN—β又称I型干扰素,IFN一γ又称Ⅱ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的作用简述如下:①可诱导体内多种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干扰病毒复制,控制病毒感染和扩散;②可提高靶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表达水平,有助于CTL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③激活NK细胞,增强机体抗病毒、抗肿瘤作用。Ⅱ型干扰素的作用简述如下:①激活巨噬细胞和NK细胞,增强机体抗感染的抗肿瘤作用;②促进Th1细胞形成,增强细胞免疫功能;③促进抗原提呈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提高抗原提呈能力;④促进T细胞合成分泌IL一2和表达IL-2R。

6.3.何为肿瘤坏死因子?试述不同剂量TNF在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答:肿瘤坏死因子(TNF)是Garswe11在1975年发现的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将其称之为肿瘤坏死因子。(1)低剂量TNF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引发局部炎症反应:①活化血管内皮细胞,使其表达粘附分子,并使之分泌IL一1和趋化性细胞因子;②活化中性粒细胞,使其表面相应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提高,从而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进而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到达感染部位,引发局部炎症反应;③活化单核一巨噬细胞使其分泌IL-1、IL-6等促炎细胞因子和IL-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引发和促进炎症反应。(2)中等剂量TNF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引发全身效应:①TNF是一种内源性致热原,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也可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释放IL-1引起发热;②刺激肝细胞合成、分泌一系列急性期蛋白,其中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能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甘露糖残基结合,激活补体MBL途径,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③刺激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大量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发挥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3)高剂量TNF可通过以下作用机制促进感染性休克的发生:①作用于心脏,使之血流输出量降低;②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张力降低,形成血栓;③作用于肝脏,引发低血糖症。

6.4.试述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亚族区分和各亚族代表名称。答:趋化性细胞是近年发现的一类结构具有较大同源性,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000~10000的对白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目前已发现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多达几十种,根据趋化因子多肽链近氨基端两个半胱氨酸(C)残基的排列方式,可将其分为CXC、CC、C、和CXXXC(C代表半胱氨酸、X代表其他任一氨基酸)四个亚家族。(1)CXC亚族(a亚族):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1是该亚族代表成员,其主要功能是趋化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对T细胞也有一定趋化和激活作用。(2)CC亚族(β亚族):单核细胞趋化蛋白一1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一1α/β是该亚族代表成员,其主要作用是趋化并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对T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有一定的趋化和激活作用。(3)C亚族(γ亚族):淋巴细胞趋化蛋白是该亚族代表成员,对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具有趋化作用。(4)CXXXC亚族:分形素是该亚族成员,对单核细胞和T细胞具有趋化作用。

6.5.试述促炎细胞因子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答:IL-1、IL-6和TNF-α为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巨噬细胞产生,其作用机制包括:(1)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2)刺激肝细胞合成、分泌急性期蛋白,可通过激活补体MBL途径,产生包括调理和溶菌作用在内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提高机体非特异抗感染免疫应答能力。(3)刺激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释放大量中性粒细胞入血,提高机体抗感染免疫应答能力。(4)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强他们的吞噬杀伤能力。(5)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模型IL-8和粘附分子;同时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IL-8受体,使其表面粘附分子表达上调。

6.6.试述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答:(1)免疫应答识别活化阶段:IFN和TNF等可促进APC表达MHC-II类分子,增强抗原提呈作用和抑制T细胞活化的作用。(2)免疫应答增殖分化阶段:IL一2、4、5、6等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成熟为浆细胞;IL-2、IL-12和IFN一γ等细胞因子则可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成熟为效应T细胞。(3)免疫应答效应阶段:IFN-γ、IL一2、TNF-α和GM—CSF等细胞因子可有效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NK细胞,产生强大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TGF一β对上述免疫细胞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4)免疫应答过程中,有些细胞因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决定免疫应答的类型。例如:①IL-4可诱导CD4+初始T细胞分化为Th2细胞,介导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能力;同时又可通过对IFN-γ的拮抗作用,抑制Th1细胞形成,对细胞免疫功能产生下调作用。②IL-12和IFN-γ可诱导CD4+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介导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能力;同时又可通过对IL-4的拮抗作用,抑制Th2细胞形成,对体液免疫功能产生下调作用。 6.7.简述细胞因子的多效性和重叠性。答:一种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此为多效性。不同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功能,此为重叠性。

7.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答:(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场所,他们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也有影响。①骨髓是造血器官,可生成多能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发源地,也是人和哺乳动物B细胞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②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来自骨髓的始祖T细胞在胸腺基质细胞及其产生的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作用下,能够分化、发育、成熟为具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2)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他们是成熟T、B细胞寄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①淋巴结沿淋巴管道分布在机体某些特定部位,如腋窝、腹股沟、颈部和小肠系膜等血管交汇处。淋巴结是由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包被的实质性器官,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②脾脏具有造血、贮血和过滤作用,也是体内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③皮肤相关淋巴组织由角质细胞、黑色素细胞、表皮朗格汉斯细胞、表皮内T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参与局部免疫和炎症反应。

7.2.简述造血干细胞来源、主要特征和表面标志。答:造血干细胞最早产生于胚胎卵黄囊,妊娠4周出现于胚肝;妊娠5个月至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重要潜能,在造血组织微环境中,可增殖分化为各种功能不同的血细胞,因此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CD34和CD117是人类造血干细胞表面主要标志,应用CD34单克隆抗体可从骨髓、胚肝或脐血中分离、富集造血干细胞。CD117是干细胞因子受体,可识别结合相应干细胞因子,对不同分化阶段干细胞的发育分化具有重要诱导和促进作用。

7.3.试述始祖T细胞在胸腺内的阳性和阴性选择过程及其意义。答:(1)阳性选择阶段:双阳性未成熟T细胞表面CD4和CD8分子是识别结合MHC—I类和Ⅱ类分子的受体。通过阳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对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即CD4+T细胞只能识别由MHC-I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CD8+T细胞只能识别由MHC—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2)阴性选择阶段:阴性选择主要发生于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位于该处的胸腺树突状细胞高表达自身抗原肽-MHC-I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通过阴性选择,体内高亲和力自身反应性T细胞被清除,即对自身抗原形成中枢免疫耐受。

7.4.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答:淋巴结沿淋巴管道分布在机体某些特定部位,如腋窝、腹股沟、颈部和小肠系膜等血管交汇处。淋巴结是由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包被的实质性器官,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浅皮质区含有淋巴滤泡,其内含有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和Th细胞,又称B细胞区或胸腺非依赖区。深皮质区为弥散的淋巴组织,主要有T细胞组成,富含并指状细胞及少量巨噬细胞,又称T细胞区或胸腺依赖区。高内皮小静脉位于深皮质区,血管内T、B细胞可穿过高内皮小静脉或其间隙,进入淋巴结相应区域,然后再迁移到髓窦,并通过输出淋巴管进入淋巴循环系统。最终经淋巴管返回血流,完成再循环。

7.5.何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以派氏小结为例简述其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答: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广泛分布于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无被膜淋巴组织,又称黏膜免疫系统。这些淋巴组织或弥散分布,或形成完整的淋巴滤泡,前者称弥散的淋巴组织;后者称淋巴聚集体包括扁桃体、小肠派氏小结和阑尾。弥散的淋巴组织中内含活化的B细胞、浆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派氏小结位于黏膜固有层中,富含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少量T细胞,其内有输出淋巴管通过,血液中T、B细胞可通过与输出淋巴管伴行的高内皮小静脉进入小结。小结上皮由M细胞覆盖,它们能以吞饮方式将外来抗原纳入胞内,并在未降解情况下穿过M细胞,而被M细胞下方的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摄取;后者将抗原携带到派氏小结内,引起免疫应答。进入派氏小结的抗原也可通过小结内引流和输出淋巴管输送到外周其他淋巴结,中引起免疫应答。 7.6.简述胸腺细胞的组成。答:胸腺皮质分为浅皮质和深皮质两个区域。浅皮质区主要包括胸腺皮质上皮细胞和大淋巴细胞、即始祖T细胞,二者密切接触形成多细胞复合体。深皮质区主要含树突状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即未成熟T细胞。胸腺髓质主要包括巨噬细胞、并指状细胞和中等大小的T细胞,即成熟T细胞。

8.1.简述固有免疫应答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答:(1)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①物理屏障:由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屏障作用,正常情况下可有效阻挡病原体侵入体内。②化学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中含多种杀菌、抑菌物质,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抗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③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和营养物质,或通过分泌某些杀菌、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抗御作用。(2)体内屏障:①血一脑屏障: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②血一胎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构成。

8.2.试述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消化机制。答:(1)清除、杀伤病原体:①氧依赖性杀菌系统及其作用;②氧非依赖杀菌系统及其作用;③消化和清除。(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4)加工、提呈抗原。(5)免疫调节。

8.3.试述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答:(1)巨噬细胞通过表面趋化和活化性受体与相应趋化和活化性细胞因子结合相互作用后,可被募集到感染部位并被活化,参与炎症反应。与此同时,活化巨噬细胞又可通过:①分泌MIP一1α/β、MCP-1和IL一8等趋化性细胞因子,募集、活化更多的巨噬细胞,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②分泌多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如IL-1、TNF-α、IL一6等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2)活化巨噬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例如IL-1和IFN-γ可上调APC表达MHC分子,促进T、B细胞活化。

8.4.试述模式识别受体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及其种类。答: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11样受体。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结合的配体分子,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主要包括G菌的脂多糖、G+菌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分枝杆菌和螺旋体的脂蛋白和脂肽、细菌和真菌的甘露糖等。

8.5.试述成熟与不成熟DC或MDC与PDC识别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特点。答:MDC在病

原体等抗原性异物刺激下,可产生以IL-12和IL-2为主的细胞因子,诱导或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引发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PDC在病毒感染刺激下,可产生以IFN-α和IL-6为主的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在IL-3和CD40L联合刺激下,可分泌以IL-4和IL-5为主的Th2细胞因子,诱导或促进Th0细胞分化为Th2细胞,发挥抗病毒作用。 8.6.NK细胞为何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肿瘤靶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答:在生理条件下,即自身组织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正常表达情况下,NK细胞表面杀伤抑制性受体的作用占主导地位,表现为NK细胞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不能产生杀伤作用。当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下降或缺失,并出现某些病毒或肿瘤细胞特有,而不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的分子时,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丧失识别“自我”的能力,负调控作用失效;其表面识别非HLA-I类分子的杀伤活化受体,即可通过对相应配体(上述特有分子)的识别结合,介导NK细胞对病毒感染和肿瘤靶细胞产生杀伤作用。 8.7.试述γδT细胞和B1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其对抗原的识别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答:(1)γδT细胞是执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肤、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和皮下组织。γδT细胞是皮肤黏膜局部早期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也是具有非特异杀瘤作用的T细胞。(2)B1细胞是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较早,其发生和分化与胚肝密切相关。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CD5+、m1gM+B细胞。B1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腔、腹腔和肠壁固有层中,B1细胞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和维持自身稳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8.试述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及其主要作用。答:(1)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0~4小时之内。具有:①屏障作用;②巨噬细胞的作用;③补体激活的作用;④中性粒细胞的作用。(2)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后4~96小时。具有:①巨噬细胞募集活化;②活化巨噬细胞效应;③其他固有免疫细胞的作用。(3)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在病原体感染96小时后,为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做好准备。

8.9.试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答:《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项目|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参加的细胞|黏膜上皮细胞等|αβT细胞等。主要参加的分子|补体、细胞因子|特异性抗体。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96小时后启动。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较少多样性|特异性识别受体,具有高度多样性。识别特点|直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具有泛特异性|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作用特点|未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没有免疫记忆功能|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免疫作用,有免疫记忆功能。维持时间|短|长。(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树状突细胞是体内惟一能够启动初始T细胞活化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2)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细胞通过识别不同种类病原体,产生不同类型细胞因子,从而决定特异性免疫细胞分化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3)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通过分泌抗体而发挥免疫效应。

8.10.试述固有免疫细胞的应答特点。答:吞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具有多种趋化性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受体。在趋化性细胞因子或炎性介质作用下,吞噬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被招募而聚集,并通过表面PRR与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PAMP结合而被激活。固有免疫细胞与T、B细胞不同,它们不经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此外,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对病原微生物的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通常也不形成免疫耐受。

9.1.简述TCR—CD3复合受体分子各部分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答:CD3复合体由γ、δ、ε、δ和ε五种肽链组成,其中ε链分别与γ链和δ链非共价结合,组成γε和δε异二聚体,δ链既能以δδ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又能以δε异二聚体形式存在。γ、δ、ε、δ、ε链跨膜区含有带负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借此能与TCRαβ跨膜区中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非共价结合组成TCRαβ一CD3复合受体分子;其胞内区均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可参与活化信号的转导。 9.2.试述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及其作用。答:粘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问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问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它们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表面,有时也可从细胞表面脱落成为可溶性粘附分合或抗原直接被相应B细胞识别结合后,子。(1)CD28分子:属Ig超家族成员,以在细胞间共刺激分子协同作用下,启动抗同源二聚体形式表达于CD4+T细胞和约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活化的阶段,又称50%的CD8十T细胞表面。(2)CTLA-4:抗原识别阶段。②增殖分化阶段:是指抗即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为同源二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被相应抗原激活后,聚体,主要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静息T在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经克隆扩增分化细胞不能表达。(3)LFA-2:即淋巴细胞功为免疫效应细胞,即效应T细胞(CD4+效应能相关抗原2为单链糖蛋白,属Ig超家族Th1细胞和CD8+CTL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成员,表达于所有外周血T细胞和部分NK段。在此阶段,有部分T/B淋巴细胞中途细胞表面,因其能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又称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长寿记忆细胞。绵羊红细胞受体。(4)LFA一1:即淋巴细③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胞功能相关抗原-1,是由α链和β链组成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后,在的异二聚体,为整合素家族成员,主要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达于T细胞表面。(5)CD40L:即CD40配体的阶段。(3)根据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种类及(CD154),是表达于活化CD4+T细胞和部分其效应机制的不同,可将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CD8+T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 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9.3.试述CD4+Th亚群的形成和CD4+Th亚群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在某些特间的相互作用。答:(1)CD4+Th1细胞、定条件下,抗原也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CD4+Th2细胞和CD4+Th3细胞均由CD4初始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T细胞分化而来。它们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受,又称负免疫应答。

泌作用方式,接受局部为环境中细胞因子10.2.试述抗原提呈细胞及其对内源性或外对其分化的调控。(2)CD4+Th1细胞和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答:(1)外源性CD4+Th2细胞互为抑制细胞,他们可通过释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MHC-Ⅱ类分子放不同的细胞因子,抑制对方的增殖分化途径):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简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称外源性途径,又称溶酶体途径或MHC一9.4.简述CTL细胞主要生物学作用。答:(1)II类途径。抗原提呈细胞(APC)对外源性抗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使靶细胞溶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简述如下:①外解破坏或发生凋亡。(2)高表达FasL和分源性抗原被APC摄入细胞质形成内体即吞泌大量TNF-α诱导靶细胞凋亡。此外,还噬体;②内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早期内体可通过分泌Th1型细胞因子或Th2型细胞/溶酶体;③外源性抗原在内体/溶酶体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内被蛋白水解酶降解成小分子多肽片段9.5.试述滤泡树突状细胞对B细胞的激活作(抗原肽)形成晚期内体或溶酶体;④在内用。答:滤泡树突状细胞可通过表面IgGFc质网中,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通过其抗受体和C3d受体将抗原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原肽结合槽与恒定链中的Ⅱ类相关恒定链式长期保留在细胞表面而不内吞,为B细短肽结合,形成恒定链-MHCI1类分子复合胞识别抗原奠定了基础。B细胞可通过表面体。该复合体形成后,可阻止内质网中的BCR-Igα/Igβ复合受体分子与免疫复内源性抗原肽与MHCI1类分子结合;⑤恒合物中抗原分子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结合定链-MHCII类分子复合体在恒定链引导后,可使Igα/Igβ细胞质区相关的酪氨下形成分泌囊泡。内含恒定链-MHCII类分酸激酶活化,从而启动B细胞产生活化第子复合体的分泌囊泡通过高尔基体经糖基一信号;通过表面CD19-CD21-CD81复合化修饰后,进入细胞质与晚期内体或溶酶物中的CD21与免疫复合物中的C3d结合,体融合,在蛋白酶作用下恒定链降解,但可使B细胞表面BCR与BCR辅助受体交联,CLIP仍结合在MHC-I1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从而导致CD19胞内区相连的酪氨酸激酶活槽内;⑥在HLA-DM分子协助下,首先将化,对B细胞活化第一信号的产生起到促CLIP与MHC-II类分子解离,然后使外源进和增强作用。 性抗原肽与空载MHC-II类分子结合,形9.6.试述B2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答: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体;⑦通过(1)合成分泌抗体,产生体液免疫效应:B2胞吐作用与细胞膜融合,使抗原肽-MHC-细胞作为免疫应答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II类分子复合体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激后,在活化CD4+Th细胞辅助下,经活化细胞识别。(2)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是具有合途径(MHC-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的成分泌抗体的效应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简称内源性途径,又调节下,可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发挥免称胞质溶胶途径或MHC-I类途径。抗原提疫效应。(2)提呈抗原、启动特异性体液免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疫应答:B2细胞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程简述如下:①细胞内合成的蛋白质抗原可通过表面抗原受体(BCR)直接识别结合(内源性抗原)首先与泛素结合,在泛素引进而摄取抗原,并通过MHCI1类分子将加导下内源性抗原由细胞质进入蛋白酶体;工处理后形成的抗原肽,以抗原肽-MHC-②蛋白酶体由多种蛋白水解酶组成,具有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转运到B细胞表面,广泛的蛋白水解活性。低分子量多肽2和7供CD4+Th细胞识别,从而启动特异性体液是蛋白酶体中具有重要酶活性的组分,泛免疫应答。(3)免疫调节作用:B2细胞接受素化内源性抗原经其作用后,可成为更适抗原刺激后,在活化、增殖、分化过程中,合于MHC-I类分子结合提呈的抗原肽;③可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上述内源性抗原肽进入细胞质后,与内质作用。 网膜上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1和2组成的9.7.列表比较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区别。异二聚体结合,使之结构改变、孔道开放,答:《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区别》。比较从而导致抗原肽进入内质网腔;④MHC-I项目|B1细胞|B2细胞。最初产生时间|胎类分子α链在内质网中合成后,立即与钙儿期|出生后。主要产生部位|胚肝|骨髓。联蛋白结合(保护α链不被降解),以保证更新方式|自我更新|骨髓产生。主要分布|β2微球蛋白与α链结合形成MHC-I类分胸腔、腹腔、肠壁固有层|脾脏、淋巴结、子,并使之与进入内质网的抗原肽“对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表面标志|CD5+、成功,组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体;mIgM+|CD5+、mIgM+和m1gD+。特异性|低|⑤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体以分泌囊高。识别的抗原|多糖抗原为主|蛋白质抗泡形式,通过高尔基体经糖基化修饰后进原为主。抗体产生的潜伏期|较短,抗原刺入细胞质,并通过胞吐作用表达于APC表激后48小时产生|较长,抗原刺激后1~2面,供CD8+T细胞识别。

周产生。抗体类型|以IgM为主|以IgG为10.3.试述CD4+Th细胞在B细胞介导的体液主。抗体亲和力|低亲和力抗体|高亲和力免疫应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答:活化Th0抗体。Ig类别转换|无|有。免疫应答和再细胞可表达CD40L和IL-2、4、12等多种次应答|无|有。 细胞因子的受体,同时分泌IL一2、IL一9.8.简述T细胞的亚群。答:(1)根据成熟T3、IL一4和INF一γ等多种细胞因子,参细胞是否接受过抗原刺激或接受抗原刺激与免疫应答的调节。PDC在与Th0细胞相互后的分化情况,可将其分为初始T细胞、作用过程中,其表面IL一3R和CD40分子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三类。(2)根据T表达增加,借以与活化Th0细胞分泌的IL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情况及其功能特点,一3及其表面CD40L结合,可被激活并通可将T细胞分为CD4+Th细胞、CD8+CTL细过分泌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参与免胞、CD4+CD25+调节T细胞。 疫应答的调节。当活化Th0细胞通过旁分10.1.何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简述适应性免疫泌和自分泌方式接受PDC、其他免疫细胞和应答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答:(1)适应性免自身产生的以IL-4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后,可增殖分化为Th2细胞。

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10.4.试比较抗体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异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同点。答:(1)抗体初次应答:是指病原体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免疫应答的等TD抗原初次进入机体引发的体液免疫应重要生物学意义是通过识别“自身”与“非答。初次免疫应答与再次应答相比具有以己”,有效排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机下特点:①抗体产生所需潜伏期较长;②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抗体含量低;③平台期持续时间较短;④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血清中抗体以IgM为主,IgG为辅;⑤抗原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2)适应性免疫应与抗体结合强度较低,为低亲和性抗体。答可人为地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识别活(2)再次应答:是指初次应答后机体再次接化阶段:是指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处受相同抗原刺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又理抗原,将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形称回忆应答。再次应答具有以下特点:①式表达于细胞表面,被相应T细胞识别结诱导抗体产生所需潜伏期明显缩短;②抗体含量迅速大幅度上升;③平台期持续时

间较长;④血清中抗体以IgG为主;⑤抗原与抗体结合强度较高,为高亲和性抗体。 10.5.试述CD4+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答:效应Th1细胞是体内初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诱导下形成的,其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1)初始T细胞活化和Th1细胞的形成。(2)效应Th1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3)效应Th1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0.6.试述CD8+效应Th1细胞的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答:CD8+效应CTL细胞是CD8+CTL细胞接受专职或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刺激后,在CD4+Th细胞协助下形成具有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效应T细胞。其形成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1)CTL细胞的活化。(2)效应CTL细胞的形成及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3)效应CTL细胞释放的细胞毒性介质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10.7.简述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的分类。答: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吞噬或吞饮等作用,被抗原提呈细胞从细胞外摄人胞内的抗原.如细菌和某些可溶性蛋白等,称之为外源性抗原;另一类是在细胞内产生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内产生的病毒抗原和肿瘤细胞内产生的肿瘤抗原等,称之为内源性抗原。

11.1.何为免疫耐受?简述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和抑制的主要差异。答:(1)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也称负免疫应答。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相应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2)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应答减弱状态。免疫耐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即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11.2.试比较T细胞和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答:(1)T细胞免疫耐受易于建立,通常在1天内即可形成。这种由T细胞建立的免疫耐受持续时间较长,可达150天左右。(2)诱导8细胞形成耐受所需时间较长,约1~2周。这种由B细胞建立的免疫耐受持续时问较短,在50天内即可消失。(3)高剂量TD抗原能使T、B两种细胞均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TD抗原只能使T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8细胞产生耐受;高剂量T1抗原只能使B细胞产生耐受,不能使T细胞产生耐受:低剂量T1抗原既不能使T细胞也不能使B细胞产生免疫耐受。 11.3.简述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答:(1)抗原的性状:一般而言,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的抗原常为耐受原。大分子颗粒性物质和蛋白质聚合物,为良好的免疫原。(2)抗原的剂量:诱导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和耐受细胞类型的不同而异。(3)抗原的注射途径:一般而言,抗原经静脉注射最易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腹腔注射次之,皮下和肌肉注射最难。(4)抗原的持续存在:耐受原持续存在是维持机体免疫耐受状态的重要条件。(5)抗原决定基的特点:最近发现有些抗原表位易于诱导形成免疫耐受。

11.4.简述机体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机制。答:虽然在中枢免疫器官基质细胞表面也可异位表达某些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但识别此种自身抗原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在骨髓和胸腺中未被清除,它们能够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并通过以下作用机制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1)物理或免疫屏障作用:某些存在于免疫豁免部位(如眼和睾丸等)的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如眼晶状体蛋白、眼葡萄膜色素蛋白和精子等)可通过物理屏障与外周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隔离;或通过免疫屏障,即通过免疫豁免部位组织细胞表面高表达的FasL分子,使进入该组织中的组成性表达Fas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发生凋亡,导致免疫耐受。若因感染或外伤致使上述“隐蔽”自身抗原释放入血,则可刺激相应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重者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2)缺乏第一信号导致克隆无能:生理条件下,自身组织细胞不表达MHC-II类分子,不能将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提呈给CD4+自身反应性Th细胞,即缺少活化第一信号,从而使之处于克隆无能状态。Th细胞克隆无能,不能对8细胞提供辅助作用,结果导致B细胞也处于免疫无能状态。(3)缺少第二信号导致克隆无能:某些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的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通过表面抗原识别受体(TCR—CD3或BCR-Igα/Igβ复合受体分子)与组织细胞表面相应自身抗原肽一MHC分子复合物或自身抗原结合相互作用后,虽能产生活化第一信号,但是由于组织细胞表面通常不表达B7和CD40L等共刺激分子,因此无法诱导上述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产生活化第二信号,从而使之处于克隆尤能状态,即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形成免疫耐受。 11.5.简述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答:免疫耐受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医学实践中均有重要意义。机体如何识别“自身”和“非己”是免疫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免疫耐受及其机制的研究,不仅较好地解释了机体何以能够“识别”并清除“非己”成分,而对自身抗原不应答的现象,而且还为阐明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免疫耐受的诱导、维持和破坏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关。目前人们正在研究通过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的方法来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而对某些传染性疾病和肿瘤等,则可通过解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来促进机体对病原体和肿瘤的清除。

11.6.试述Burnet的“克隆排除学说”。答:1959年,Burnet提出克隆排除学说解释自身免疫耐受现象,其要点如下:(1)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高度突变,形成大量具有不同抗原识别特性的细胞克隆。(2)这些细胞克隆处于未成熟阶段,当它们通过表面抗原识别受体与相应自身抗原结合相互作用后,可被破坏清除或被抑制成为禁忌克隆。(3)出生后,由于体内能与自身抗原结合反应的细胞克隆已被清除或处于“禁忌”状态,因此该个体对体内自身抗原呈现无反应性,即形成天然免疫耐受。现代免疫学的研究进展支持和完善了“克隆排除学说”。目前已知,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主要在中枢免疫器官中完成,此即中枢免疫耐受。

12.1.试述工型超敏反应和Ⅳ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答:(1)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是:①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②患者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2)IV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通常需经24~72小时方可出现炎症反应,因此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此型超敏反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12.2.试述青霉素引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答:(1)发生机制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或青霉烯酸与体内组织蛋白共价结合,形成青霉噻唑蛋白或青霉烯酸蛋白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蛋白或青霉烯酸蛋白时,即可通过交联结合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分子而引发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青霉素制剂在弱碱性溶液中易形成青霉烯酸,因此使用青霉素时应临用前配制,放置后不可使用。(2)防治措施:变应原皮肤试验:取0.1m1在受试者前臂内侧作皮内注射,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风团直径>1cm为皮试阳性。

12.3.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其发病机制是什么?怎样防治?简述其防治原理。答:(1)属于1型超敏反应。(2)1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和机制可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三个阶段。(3)由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可采用特异性变原脱敏疗法。(4)防治原理:①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IgG类抗体,使IgE抗体应答降低;②变应原特异性IgG类抗体可通过相应变应原结合,影响或阻断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抗体的结合,这种变应原特异性IgG抗体又称封闭抗体。

12.4.简述肥大细胞颗粒内储备的和脱颗粒时新合成的活性介质及其主要作用。答:(1)颗粒内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组织胺是引起即刻相反应的主要介质,其主要作用是: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刺激支气管、胃肠道、子宫、膀胱等处平滑肌收缩;促进黏膜、腺体分泌增强。②激肽原酶可作用于血浆中激肽原使之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激肽,其中缓激肽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平滑肌收缩使支气管痉挛;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吸引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③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是一种低分子量的酸性多肽,对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2)细胞内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①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介质,可引起晚期相反应。其主要作用是:

使支气管平滑肌强烈而持久的收缩,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使黏膜腺体分泌增强。②前列腺素D。是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途径形成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刺激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烃基化磷脂在磷脂酶A2和乙酰转移酶作用后形成的产物,主要参与晚期相反应,可凝聚和活化血小板使之释放组织胺、5一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增强和扩大I型超敏反应。④细胞因子如IL一4和IL一3可扩大Th2细胞应答和促进B细胞发生IgE类别转换。 12.5.试述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及其应用和作用原理。答: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0.1m1→0.2m1→0.3m1→?)、短间隔(20~30分钟)多次注射抗毒素的方法(24小时内,将治疗剂量的抗毒素全部注入体内)进行脱敏治疗。其机制是小剂量变应原进入体内与有限数量致敏靶细胞作用后,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较少,不足以引起明显症状,同时介质作用时间短无累积效应。因此短时间内小剂量多次注射变应原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以至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此时注射大量抗血清就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此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新致敏。

12.6.简述能够抑制肥大细胞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答:(1)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等介质生成。(2)色甘酸二钠可稳定细胞膜,阻止致敏靶细胞脱颗粒,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3)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E可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合成,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则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化,阻止cAMP分解使胞内cAMP浓度升高。

12.7.简述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列出三种临床常见疾病的名称。答:(1)循环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类抗体结合,可形成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即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大小与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有关: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合时,可形成大分子免疫复合物,此种复合物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抗原或抗体过剩时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不易沉积,可通过肾小球滤出;二者均不能引起Ⅲ型超敏反应。只有当抗原(或抗体)量略多于抗体(或抗原)时形成的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才有可能随血液循环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中性粒细胞聚集活化、血小板活化聚集作用机制引起Ⅲ型超敏反应。(2)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疾病有: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B.以接触性皮炎为例简述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答:(1)效应T细胞的形成:引起Ⅳ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主要有胞内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这些抗原物质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后,能以抗原肽一MHCⅡ/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使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CD4+初始T细胞活化和CD8+初始CTL细胞活化。这些活化T细胞在IL一2、IL一12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有些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有些中途停止分化,成为静息状态的记忆T细胞。(2)效应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效应T细胞再次与相应抗原接触时,可通过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和/或细胞毒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增强扩大炎症效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12.8.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答:(1)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2)患者通常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13.1.试述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答:(1)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点:①抗原一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一种抗原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结合,这种抗原一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称为特异性。②抗原一抗体反应的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非共价结合形成的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不稳定,降低溶液pH或提高溶液离子强度可使抗原一抗体复合物解离,即抗原一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③抗原一抗体反应的可见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能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取决于二者的浓度和比例。④抗原一抗体反应的阶段性:抗原一抗体反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一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反应可见阶段。(2)抗原一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①电解质。②温度。③酸碱度。

13.2.试述反向间接凝集实验和间接凝集抑制实验的原理及其应用。答:(1)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免疫无关的载体颗粒结合形成致密颗粒后,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进行反应出现的凝集现象。(2)间接凝集抑制实验:是由间接凝集反应衍生而来。将待测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先行混合作用一定时间后,再加入相应抗原致敏的颗粒悬液,若待测抗原与抗体结合,则反应液中游离抗体不复存在,加入相应致敏的颗粒就不会出现凝集现象,此即间接凝集抑制实验。临床常用的免疫妊娠试验即属此类试验。

13.3.定量检测血液标本中的抗原可采用哪些方法?答:(1)单向琼脂扩散。(2)火箭电泳。(3)免疫比浊。(4)直接凝集反应试管法。(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3.4.何为人工被动免疫?简述常用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答:(1)是给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因子,以治疗或紧急预防传染病或某些其他疾病的措施。其特点是直接将免疫分子输入机体,可立即产生免疫效应。(2)常用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剂:抗毒素、人丙种球蛋白、抗淋巴细胞抗体。

13.5.列举三种活疫苗和三种死疫苗的名称,并简述二者的优缺点。答: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伤寒、霍乱、百日咳死疫苗等。《灭活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活疫苗|死疫苗。接种量及次数|1次,量较小|2~3次,量较大。不良反应|较轻|较重(发热、局部或全身反应)。免疫效果|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较差,维持半年至1年。储存稳定性|不易保存,室温下失效快,4度冰箱数周失效;冷冻干燥可保存较长时间|易保存,在4度条件下有效期1年。 13.6.何为计划免疫?简述其内容和意义。答: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13.7.简述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答:(1)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死疫苗接种量大,接种次数多为2至3次,每次间隔7至8天;类毒素接种2次,因其吸收缓慢,每次间隔4至6周;活疫苗能在体内繁殖,接种量少,接种次数一般只为1次。(2)接种途径:死疫苗应皮下注射;活疫苗可皮内注射、皮上划痕或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3)接种后反应: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一般无需处理,数天后可恢复正常。(4)禁忌证:凡高热、严重心血管疾病、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肾病、活动性结核、活动性风湿病、甲亢、糖尿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等患者均不宜接种。 13.8.简述重组抗原疫苗及其制备和应用。答:是采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组分的基因工程疫苗。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对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进行克隆,然后将目的基因插入适当的原核或真核表达载体,后者转染宿主菌或真核细胞,通过表达获得目的基因产物。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肝重组抗原疫苗、口蹄疫疫苗和莱姆病疫苗等。 13.9.试述单克隆抗体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答:(1)针对T细胞表面标志性CD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如抗CD3和CD4单克隆抗体可分别与成熟T细胞表面的CD3分子和Th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并在补体作用下使上述单克隆抗体结合的T细胞溶解破坏,从而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在骨髓移植时,上述单克隆抗体还可用来清除骨髓中的成熟T细胞,以防止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2)针对肿瘤靶向治疗的单克隆抗体:是将化疗药物、毒素、放射性核素等细胞毒性物质与肿瘤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相连接,利用抗体导向作用、将细胞毒性物质携带至肿瘤病灶局部,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抗体导向药物在临床B细胞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急性髓样白血病的治疗中已得到应用,并取得一定疗效。

13.10.简述免疫抑制剂的种类。答: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的生物或非生物制剂,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抑制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1)化学合成药物:①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单核一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炎症、超敏反应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②环磷酰胺可抑制T、B细胞增殖分化,使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和肿瘤的治疗。③硫唑嘌呤属嘌呤类抗代谢药物,可通过抑制DNA、蛋白质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对细胞和体液免疫产生抑制作用,也具有抗炎作用,主要用来防治移植排斥反应。(2)微生物制剂:①环孢素A是真菌代谢产物的提取物,可通过阻断T细胞内IL一2基因的转录,抑制IL一2依赖的T细胞活化。环胞素A在治疗移植排斥反应中取得了较好疗效,也可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②FK一506为真菌产物,属大环内酯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与环孢素A类似,但抑制作用更强,且副作用较小,是抗移植排斥反应首选的药物。(3)中草药:雷公藤多甙是效果较为肯定的免疫抑制剂,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均有抑制作用。雷公藤多甙可用来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14.1.何谓医学微生物学?答: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活动、遗传和变异、致病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等。医学微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对传染性疾病病原性质的认识和疾病防治过程中总结出的一门科学,历经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实验微生物学时期,发展为如今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

14.2.简单叙述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答: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至少在十万种以上。依照结构特点、遗传特性、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微生物可分为三大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由一种类型核酸以及蛋白质组成,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低,仅有染色质组成的核质,无核膜与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此类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行有丝分裂。包括真菌、藻类与原生动物,与医学有关的是真菌。 15.1.简述细菌细胞壁的功能。答:维持细菌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起到屏障作用;与细胞膜一起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许多小孔可允许水分子及一些营养物质自由通过;菌体带有的表面抗原,可以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15.2.菌毛分哪几类?各有哪些实际意义?答:(1)根据菌毛的形态、分布和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2)普通菌毛数目很多,细菌借助普通菌毛粘附在多种细胞的受体上,粘附的细菌可在该处定居,进而侵入黏膜,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由质粒基因编码,带有性菌毛的细菌称为雄性菌,无性菌毛的为雌性菌。性菌毛与雌性菌相应的受体结合,雄性菌菌体内的质粒或染色体DNA可通过性菌毛进入雌性菌体内,此过程称为接合。接合可以使受体菌获得致育性、耐药性等特定的性状。此外,性菌毛也是某些噬菌体吸附于细菌细胞的受体。

15.3.细菌按照基本形状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例说明。答:按照基本形状,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及八叠球菌等。杆菌:直杆菌、球杆菌、梭杆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双歧杆菌等。螺形菌:弧菌,如霍乱弧菌;螺菌,如鼠咬热螺菌;螺杆菌:如幽门螺杆菌。

15.4.细菌的结构分为几种?各包括哪些?答:(1)细菌的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种。(2)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以及核质,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5.5.请比较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主要区别。答:(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较薄,但结构较复杂,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2)由于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的显著差异,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细胞壁的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重要的表面抗原,而革兰阴性菌的菌体抗原则是外膜脂多糖中的特异多糖,此外,脂多糖的脂质A作为内毒素的毒性中心,成为革兰阴性菌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药物敏感性方面,革兰阳性菌对溶菌酶、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少且无五肽交联桥,并有外膜的包绕,因此对溶菌酶、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等敏感性较差。

15.6.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哪些功能?答: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荚膜:具有抗吞噬和粘附功能。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菌毛:普通菌毛具有粘附功能;性菌毛是细菌的接合结构,可以使受体菌获得致育性等特定形状。芽胞: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15.7.简述重要的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答:(1)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也称致热原。因此,在制备注射药品时必须使用无热原质的蒸馏水,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细菌污染。(2)毒素与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是细菌重要的致病因素。(3)色素: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色素,细菌的色素有助于细菌的鉴别。(4)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5)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细菌素具有种和型的特异性,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6)维生素:某些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除供菌体自身生长需要外,还能分泌至周围环境中。 15.8.简述细菌生长曲线及其意义。答:(1)迟缓期:是细菌适应新环境的短暂阶段,一般为最初的1~4个小时。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繁殖积累充足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2)对数期: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繁殖的速度最快,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生长,生长曲线图中活菌呈对数直线上升,一般可持续8~18个小时。此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物活性等都较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比较敏感。(3)稳定期:由于细菌在对数期中的快速繁殖,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蓄积。细菌繁殖速度减缓,死亡菌数缓慢增加,新增菌数与死亡菌数处于平衡状态,使活菌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此期合成,细菌的芽胞也在此期产生。(4)衰亡期: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迅速超过活菌数。细菌形态明显改变,出现变形、多形态的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滞,细菌难以鉴定。

15.9.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答:(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2)接合:供体菌通过性菌毛连接受体菌,将质粒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称为接合。包括F质粒和R质粒的接合。(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的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导。包括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整合于染色体上的前噬菌体改变了宿主菌的DNA结构,使溶原性细菌获得某些生物学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5)原生质体融合。

16.1.病毒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答: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体积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菌器,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在活细胞内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16.2.逆转录病毒是怎样进行生物合成的?答:在细胞质中,首先以亲代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互补的DNA,形成RNA:DNA杂合中间体,其中的RNA链由RNA酶H水解后,单链DNA进入细胞核内,在DNA多聚酶作用下合成DNA互补链,形成双链DNA分子。双链DNA则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成为前病毒,并可随宿主细胞的分裂进入子代细胞内。前病毒被激活后,在细胞核内转录出子代病毒RNA,mRNA在细胞质中翻译出子代病毒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

16.3.什么是病毒的衣壳?其功能如何?答:包围在病毒核心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称为衣壳。衣壳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病毒的核心,以免核酸受到核酸酶以及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衣壳还可介导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同时,衣壳蛋白具有抗原性,不仅可调动机体的免疫防御作用,有时也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不同病毒的核酸结构、衣壳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尽相同,可作为病毒鉴别和分类的依据。

16.4.简述病毒体的结构。答: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完整的结构形式,称为病毒体,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与感染性。核衣壳由核心和衣壳两部分组成,有的病毒核衣壳就是完整的病原体,而有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辅助结构。

16.5.病毒增殖的方式与细菌有何不同?答:病毒增殖是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在DNA多聚酶或RNA多聚酶及其他因素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化合成过程,复制子代病毒的核酸并通过转录翻译产生病毒蛋白质,装配成熟后释放到细胞外,此增殖方式称病毒复制。复制过程可周期进行,称复制周期。一般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以及装配与释放6个阶段;而细菌是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的条件下,大多数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繁殖一代只需20~30分钟;个别细菌繁殖较慢,如结核分枝杆菌的代时为18~20小时。

17.1.简述真菌的培养条件和菌落形态。答:(1)培养条件:真菌的营养要求不高,实验室培养真菌常用沙保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葡萄糖、蛋白胨和琼脂。大多数致病性真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常需1~4周,但腐生性真菌在此培养基生长很快,为防止污染,在培养基中需加入放线菌酮抑制污染真菌的生长和氯霉素抑制细菌的生长。培养真菌最适酸碱度为pH4~6,最适温度为22~28℃,但有些深部感染真菌在37℃条件下才生长良好。培养真菌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氧气。(2)菌落形态:真菌经培养后可形成三种类型的菌落。①酵母型菌落:为单细胞真菌形成的菌落形式。②类酵母型菌落:也是单细胞真菌形成的菌落形式。③丝状菌落:为多细胞真菌形成的菌落形式,丝状菌落的形态、结构和颜色可作为鉴别真菌的依据。

17.2.试比较真菌与细菌特征的主要差异。答:《真菌与细菌的比较》。特征|真菌|细菌。核|真核细胞型(有核膜和核仁)|原核细胞型(无核膜和核仁)。胞浆|有线粒体和内质网|无线粒体和内质网,有中介体。细胞膜|含固醇|缺少固醇(除支原体)。细胞壁|含几丁质或葡聚糖为主|含肽聚糖为主。孢子或芽孢|有性和无性孢子,是繁殖方式|内芽胞,是一种生存方式。双相性|有(某些真菌)|无。代谢|需碳有机物;无专性厌氧菌|某些不需碳有机物;某些为专性厌氧菌。

17.3.简述真菌的繁殖方式。答:真菌的繁殖能力较强,繁殖方式多样,可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型。(1)无性繁殖系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就能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病原性真菌主要以此种方式繁殖。一般有以下几种具体方式:①由菌丝细胞断裂形成新个体,关节孢子的产生即为此种方式;②细胞直接分裂产生子细胞,仅少数双相性真菌在宿主体内才以此种方式繁殖;③产生芽生孢子,是较常见的真菌繁殖方式,如酵母菌的繁殖;④产生孢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为丝状菌繁殖的主要方式。(2)有性繁殖系指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是普通真菌主要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较无性繁殖复杂,其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两细胞原生质的结合阶段、两细胞核融合阶段和结合的核发生减数分裂阶段。 18.1.简述条件致病菌的形成条件。答:(1)寄居部位改变:由于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的改变,发生定位转移,也可引起疾病。例如大肠埃希菌进入腹腔可引起腹膜炎,或进入泌尿道引起泌尿道感染。(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临床应用大量皮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实行放射治疗或发生某些感染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使正常菌群在寄居部位引起感染灶,进而穿透黏膜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液扩散。(3)菌群失调:机体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病症,称菌群失调症。

18.2.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答: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基础有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1)荚膜等抗吞噬物质:细菌的荚膜以及类似荚膜的结构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2)菌毛等粘附素:指位于细菌表面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结合的物质,在细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3)侵袭性物质:有些细菌可释放胞外酶,在细菌的感染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常见的有血浆凝固酶、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 18.3.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答:《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内毒素|外毒素。存在部位|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分,菌体崩解后释出|由活的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细菌种类|革兰阴性菌|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化学组成|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耐热,160℃,2~4小时被破坏|不稳定,60~80℃以上能迅速破坏。毒性作用|稍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和。血管内凝血等|强,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可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18.4.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类型。答:(1)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但在血液中不大量生长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2)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高热、皮肤及黏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的同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

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皮下脓肿等。(5)内毒素血症: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轻则发热,重则可出现DIC、休克甚至死亡。如小儿急性中毒性菌痢。

18.5.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可发生哪些变化?答:(1)溶细胞型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3)细胞凋亡。(4)病毒基因组的整合。(5)细胞的增生与转化。(6)包涵体的形成。 18.6.比较持续感染的三种类型之间的区别。答:(1)慢性感染:经急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并经常或间歇地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年,临床症状轻微或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0%的患者血液中持续存在HBsAg,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发展成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病毒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用常规方法不能分离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机体出现临床症状,并可检测分离到病毒。(3)慢病毒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经过长达数年或数十年的潜伏期,此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但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又称迟发性感染。

18.7.简述真菌性感染的类型。答:(1)浅部真菌感染:浅部感染真菌引起皮肤、黏膜和皮下组织的感染,一般导致皮肤、毛发和指(趾)甲部位发生疾患,多为慢性感染。(2)深部真菌感染:荚膜组织胞浆菌等深在性真菌可引起机体深部组织和内脏疾病。深部真菌感染致病性强,引起慢性肉芽肿、溃疡和坏死等,如组织胞浆菌病等。(3)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亦称机会致病性真菌,多数是宿主的正常菌群成员,宿主免疫力降低是其致病的主要条件。

18.8.简述临床上常见的菌群失调症。答:耐药性葡萄球菌繁殖成优势菌而发生腹泻,偶尔发生致死性葡萄球菌脓血症;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生长旺盛并侵入组织发生肾炎和膀胱炎;白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肛门或阴道感染,也可发展成全身感染;艰难梭菌在结肠内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导致假膜性肠炎。

18.9.简述在全身感染过程中可出现的情况。答:(1)菌血症:病原菌自局部病灶侵入血流,但在血液中不大量生长繁殖。如伤寒早期的菌血症。(2)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过程中,细菌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独特的中毒症状,如白喉、破伤风等。(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如不规则高热、皮肤及黏膜出血点、肝脾肿大等。(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的同时,由于细菌随血流扩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如肝、肺、肾等)引起多发性化脓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严重感染时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皮下脓肿等。(5)内毒素血症: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轻则发热,重则可出现DIC、休克甚至死亡。如小儿急性中毒性菌痢。

18.10.简述病毒的致病机制。答:(1)病毒感染对细胞的致病作用:细胞被病毒感染后,由于病毒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表现形式多样。除进入非容纳细胞后产生顿挫感染外,还可表现为:溶细胞型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细胞凋亡、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细胞的增生与转化及包涵体的形成。(2)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①病毒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②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③免疫病理损伤:a.体液免疫病理作用.b.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19.1.简述采集和送检标本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答:(1)采集标本时应无菌操作;盛放标本的容器和培养基应预先进行无菌处理。(2)应选择感染部位或病变明显的部位采集标本,避免周围组织、器官或分泌物中的杂菌污染。(3)根据病原体在疾病不同时期的分布和排除部位选择在最佳时间采集标本。(4)对于怀疑细菌感染的标本,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而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标本应加入抗生素,以避免在病毒培养过程中的细菌污染。(5)检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IgG时,应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查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标本应保存在-20℃。(6)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19.2.病毒检测和细菌检测有何区别?答:(1)细菌检测:①抗原的检测:是以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成分。常用的方法有玻片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试验、酶免疫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等。这些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操作简便的特点,可直接临床标本或在细菌分离培养后进行。②核酸的检测: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核酸杂交和多聚酶链反应等。③抗体的检测:是用已知细菌或其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某些病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方法,也称之为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包括:玻片或试管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冷凝集试验等。(2)病毒检测:①病毒抗原的检测:是用已知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可疑标本中病毒的抗原。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而实用等优点。经常使用的诊断试剂是单克隆抗体,常用的技术包括荧光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或放射免疫标记技术。②病毒核酸的检测:病毒核酸诊断技术主要是核酸分子杂交和PCR技术。③病毒抗体的检测:运用免疫学技术,利用已知病毒的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是病毒性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也称为病毒的血清学诊断。抗体的检测需要采集病人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病毒特异性IgG类抗体在恢复期与早期对比,应升高4倍或以上方具有诊断意义。多种免疫学实验方法可用于病毒抗体的检测,包括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ELISA和蛋白印迹技术等。 19.3.分离培养病毒有哪些方法?答:(1)动物接种:将病毒接种于敏感动物是最原始的病毒分离方法,现已很少用于I临床实验室。(2)鸡胚培养:不同日龄的鸡胚经不同的接种途径可用于不同病毒的培养,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尤其是流感病毒。(3)细胞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病毒的方法。

19.4.使用细胞培养的病毒可发生哪几种情况?答:(1)细胞病变。(2)红细胞吸附或凝集。(3)干扰作用。(4)空斑形成。(5)中和试验。

20.1.防止抗生素耐药的发生应注意什么?答:(1)维持高水平药物浓度,在短时间内清除细菌。(2)联合使用两种没有交叉耐药的抗生素。(3)加强处方药物尤其是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等,是减少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

20.2.在同样温度下,湿热的灭菌效果为什么比干热灭菌效果好?答:(1)蛋白质凝固所需要的温度与其含水量有关,含水量愈大,发生凝固所需的温度愈低。(2)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更易凝固变性。(3)水分子的穿透力比空气大,更容易均匀传递热能,使物品深部也能达到灭菌温度。(4)湿热灭菌过程中蒸气放出大量潜热,加速提高温度。 20.3.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答:(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2)微生物的污染程度。(3)微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态。(4)环境中的有机物。(5)温度、湿度、酸碱度。(6)化学拮抗物。

20.4.简述临床上常用的消毒与灭菌方法。答:(1)干热灭菌法:①干烤;②烧灼;③焚烧。(2)湿热消毒灭菌法有:①煮沸法;②流通蒸气消毒;③间歇灭菌法;④巴氏消毒法;⑤高压蒸气灭菌法。(3)电磁波与射线。(4)滤过除菌法。(5)干燥。(6)化学消毒剂。

20.5.如何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答:(1)消毒灭菌。(2)隔离预防。(3)合理使用抗生素。(4)医院感染监测。

21.1.对人致病的主要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化脓性细菌有哪些?其生物学性状有哪些特点?答:(1)①革兰阳性球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②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③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2)①葡萄球菌属生物学性状特点: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约为1微米。在固体培养基中繁殖时,菌体向多个平面不规则分裂,故常排列成典型的葡萄串状。易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②链球菌生物学性状特点:单个菌体呈球形或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或菌体死亡,可表现为革兰染色阴性。无鞭毛,不形成芽胞。③肺炎球菌属生物学性状特点:典型的肺炎链球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1μm,常呈双排列。菌体呈矛头状,宽端相对,尖端向外。④脑膜炎奈瑟菌生物学性状特点:脑膜炎球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常呈双排列,直径约为0.8微米的双球菌。单个菌体呈肾形。成双排列时,两个凹面相对。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菌毛,新分离菌株有荚膜。⑤淋病奈瑟菌生物学性状特点:淋球菌形态与脑膜炎球菌相似。革兰染色阴性,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0.8微米。常呈双排列,菌体相接触面略凹陷,形似一对咖啡豆状。淋球菌无鞭毛,但有菌毛,不形成芽胞,分离初期有荚膜。

21.2.金葡菌、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主要的致病物质有哪些?分别引起哪些类型疾病?答:(1)葡萄球菌致病物质:包括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工。所致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及菌群失调症。(2)A族乙型溶血链球菌致病物质:包括脂磷壁酸、M蛋白、致热外毒素、溶血素、侵袭性酶。所致疾病:化脓性感染: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其他系统感染;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21.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何种疾病?如何与肺炎球菌进行鉴别诊断?答:(1)甲型溶血链球菌引起龋齿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链球菌鉴别常用试验有:①菊糖发酵试验:大多数新分离出的肺炎链球菌可发酵菊糖,故可用于二者的鉴别诊断。②胆汁溶菌试验:肺炎链球菌可产生自溶酶。胆汁可激活自溶酶,加速菌体自溶,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不产生自溶酶,故加入胆汁后菌体不发生溶解。

21.4.奈瑟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细菌有哪些?主要引起哪些疾病?答:奈瑟菌属中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脑膜炎奈瑟菌及淋病奈瑟菌。主要引起脑膜炎和淋病、新生儿“脓漏眼”等。

21.5.肠杆菌科主要包括哪些具有重要医学意义的菌属?答:主要包括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霍乱弧菌。

21.6.四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答:(1)埃希菌属致病特点:正常寄生在肠道内大肠杆菌一般是不致病的,但如果侵入大肠道外其他组织或器官则可引起肠外感染,病变以化脓性炎症最为常见。其中泌尿系感染最为常见,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2)志贺菌属致病特点: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有些志贺菌可产生外毒素。可引起细菌性痢疾。(3)沙门菌属致病特点:致病物质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所致疾病:肠热症、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霍乱弧菌致病特点:致病物质主要有鞭毛与菌毛、霍乱肠毒素。可引起霍乱的发生。 21.7.志贺菌分群的依据是什么?致病物质有哪些?快速诊断方法有哪些?答:志贺菌属分群的依据是0抗原;致病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快速诊断法有免疫荧光球菌法和协同凝集试验。

21.8.沙门茵属主要的致病菌有哪些?引起哪些疾病?肥达试验原理是什么?结果如何?答:(1)沙门菌属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2)可引起肠热症、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3)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甲型副伤寒杆菌和乙型副伤寒杆菌的鞭毛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4)肥达试验结果判断时应考虑以下几种情况:①正常人抗体水平:正常人因隐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血清中可含有一定量的抗体。一般说来,()凝集价≥1:80,H凝集价≥1:160,副伤寒H凝集价≥1:80,才有诊断意义。②动态观察:抗体在发病后1周出现,逐渐增加。病程中应逐周复查,若抗体效价呈增长趋势便有诊断意义,若病程第3周凝集价仍在1:80以下,感染伤寒的可能性不大。③H与O抗体在诊断上的意义:IgM类。抗体出现较早,持续约半年。IgG类H抗体出现较晚,持续时间长达数年。因此,若H、O凝集价均超过正常值,则患伤寒、副伤寒的可能性大;H与O效价均低,则可能性甚小;若H效价高而0不高,可能是因预防接种或曾感染过伤寒杆菌所致;如O效价高而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

21.9.霍乱弧茵的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答:(1)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或逗点状。革兰阴性,单端单根鞭毛,运动活泼。悬滴法镜下观察,细菌呈“鱼群”样穿梭运动。有菌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培养特性需氧,营养要求不高。(2)霍乱肠毒素致病机理:霍乱肠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8亚单位与小肠黏膜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促进A亚单位进入细胞,A亚单位作用于腺苷环化酶,使胞内ATP转变为cAMP。胞内cAMP浓度增高,促进肠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肠液大量分泌,导致严重腹泻和呕吐。

21.10、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茵和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有何各自的特点?答:(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菌体细长,芽胞正圆形,位于菌体的顶端,使菌体呈鼓槌状,革兰染色阳性,有周鞭毛,无荚膜。专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24~48小时厌氧培养后,形成中心紧密,周边疏松,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的菌落。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溶血环。形成芽胞后对外界环境抵抗力明显增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2)产气荚膜杆菌生物学性状:为菌体两端几乎平切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次极端,直径不大于菌体。在人或动物组织中常形成明显的荚膜。无鞭毛,厌氧生长,但不十分严格。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双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A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击成蜂窝状,气势凶猛,此现象称为“汹涌发酵”。(3)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为革兰阳性粗短杆菌,芽胞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菌体次极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有鞭毛,无荚膜。严格厌氧,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较大而不规则的菌落,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环。芽胞抵抗力强,高压蒸气121℃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

21.11.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是什么?简述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理。简述破伤风的防治原则。答:(1)破伤风梭菌感染条件:①窄而深的伤口,有泥土或异物污染;②伤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③伤口同时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2)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机理:破伤风梭菌感染伤15后,仅在伤口局部繁殖,合成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毒素经血液或淋巴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阻止抑制性神经纤维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导致肌肉强直性收缩。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咀嚼肌痉挛所造成的苦笑面容及持续性背部痉挛——角弓反张。(3)破伤风防治原则:①正确处理伤口;②人工主动免疫;③人工被动免疫;④抗菌治疗。

21.12.产气荚膜梭菌引起哪些疾病?答:主要引起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和坏死性肠炎。 21.13.肉毒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肉毒梭菌引起哪些疾病?答: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弛缓性麻痹;肉毒毒素能引起食物中毒和婴儿肉毒病。

21.14.主要对人致病的无芽胞厌氧茵有哪些?致病条件是什么?感染特征有哪些?答:(1)无芽胞厌氧菌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10个属。(2)致病条件:①因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原因,使屏障作用受损,致使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②长期应用抗生素使正常菌群失调,导致耐药的无芽胞厌氧菌大量繁殖;③各种原因造成的机体免疫力下降;④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组织坏死及需氧菌混合感染造成局部组织的厌氧环境。(3)感染特征:①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全身;②无特定病型,大多数为化脓性感染。也可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③分泌物或浓液黏稠,有恶臭,有时有气体;④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⑤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21.15.结核杆菌生物学性状有何特点?结核杆菌易发生哪些变异?什么是卡介苗?答:(1)结核杆菌生物学性状特点:菌体细长略带弯曲,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常聚集成团。用抗酸染色法,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2)结核杆菌易发生菌落、毒力、耐药性等多种变异。(3)卡介苗是根据结核杆菌毒力的变异,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培养,获得的减毒菌株。

21.16.结核杆菌的致病特点是什么?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及应用。答:(1)致病特点有三种致病物质:脂质、蛋白质、多糖。(2)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过结核菌或接种过卡介苗,则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等超敏反应性炎症即为阳性;阴性表示受试者未感染过结核杆菌。(3)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和结果:取5个单位的0T或PPD注射于前臂掌侧皮内,48~72小时检查局部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者为阳性,小于0.5cm者为阴性,在1.5cm以上者为强阳性。(4)结核菌素试验应用:①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测定免疫效果;②对婴儿还可作诊断结核病之用;③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④可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21.17.白喉杆菌形态、染色及培养有何特点?白喉外毒素的致病机理是什么?答:菌体细长微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常呈I—V、Y型或栅栏状。革兰染色阳性,用美蓝染色可见菌体内异染颗粒,是本菌的形态特征之一。需氧或兼性厌氧;白喉外毒素的作用机理是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21.18.百日咳杆菌培养有何特点?其菌落分为四相,各有何医学意义?答:百日咳杆菌培养的营养要求很高,初次分离培养需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一金培养基。新分离菌株,菌落光滑具有典型性,称为I相菌,毒力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发生变异,形态结构、菌落特征、抗原构造以及致病力均发生改变,称为Ⅳ相,此相的细菌毒力消失。Ⅱ、Ⅲ相为过渡相。 21.19.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菌属?答:主要的动物源性疾病布鲁菌属、耶尔森菌属和需氧芽胞杆菌属。

21.20.布鲁菌在我国主要引起何种动物的疾病?在人类引起何种疾病?答:布鲁菌在我国主要引起羊布鲁菌病。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经皮肤、黏膜、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途径感染,细菌侵入机体,引起反复发生的菌血症,使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形,称为波浪热。

21.21.耶尔森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是那种菌?主要引起那种动物的疾病?如何传播给人类?答:耶尔森菌属中对人致病的是鼠疫杆菌,一般先在鼠群中流行,通过鼠蚤的叮咬传播给人类。

21.22.炭疽杆菌生物学性状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感染人类?防治原则是什么?答:(1)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特点: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菌体两端平切,无鞭毛,有荚膜,需氧或兼性厌氧,当形成芽胞时,抵抗力增强,芽胞在室温干燥环境中能存活20年。(2)传染途径:炭疽芽胞杆菌主要为牛、羊、马等食草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人接触患病动物或病畜皮毛可引起皮肤炭疽;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类、乳类或被其污染的食物可引起肠炭疽;吸入含有大量病菌芽胞的尘埃可发生肺炭疽。(3)防治原则:病畜应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死畜必须焚毁或深埋2米深地下,并加人大量生石灰。易感家畜应进行预防接种。对易感人员等进行炭疽杆菌减毒活疫苗接种。治疗首选青霉素。

21.23.支原体生物学性状有哪些特点?引起人类哪些疾病?答:(1)支原体生物学性状特点:缺少细胞壁,故形态呈多样性,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法可将支原体染成淡紫色。(2)肺炎支原体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解脲脲原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不育症。

21.24.立克次体引起人类哪些疾病?传播方式是什么?常用的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方法是什么?答:我国主要的立克次体病有斑疹伤寒和恙虫病。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叮咬。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外斐反应。

21.25.衣原体的增殖周期有何特点?能引起人类哪些疾病?传播方式是什么?答:整个增殖周期中,衣原体表现为两种形态:原体和始体(也称网状体);沙眼衣原体可引起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在男性主要侵犯腹股沟淋巴结,引起化脓性淋巴结炎和慢性淋巴肉芽肿。在女性主要侵犯会阴、肛门和直肠,引起会阴一肛门一直肠狭窄和梗阻;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21.26.梅毒三期的临床表现有何特征?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哪些?答:1期梅毒:感染后3周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其溃疡渗出液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4~8周后常自愈。Ⅱ期梅毒:发生于硬下疳后2~8周。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在梅毒疹和淋巴结中,存在大量梅毒螺旋体。梅毒疹会自行消退进入隐伏状态,一段时间后会再次会再次出现新的皮疹。1期和Ⅱ期梅毒传染性强,对机体的破坏性相对较小。Ⅲ期梅毒:发生于感染2年以后,亦可长达十几年。病变可波及全身组织和器官。基本损害为慢性肉芽肿,局部因动脉内膜炎所引起的缺血而使组织坏死。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可危及生命。Ⅲ期梅毒病灶内梅毒螺旋体少,传染性小但对机体的破坏性大。梅毒螺旋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

21.27.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应用。答:(1)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测定免疫效果。(2)对婴儿还可作诊断结核病之用。(3)测定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4)可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21.28.列表说明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答:《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支原体|L型细菌。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遗传性状与变异前细菌相关。细胞膜含高浓度固醇|细胞膜不含固醇。在一般培养基中性状稳定|大多需要高渗环境培养。任何情况下不会转变为细菌|去除变异诱因后可恢复为原来细菌的性状(形成细胞壁)。

21.29.简述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答:(1)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2)所致疾病:肠热症、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

22.1.简述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种类及所致疾病。答:<呼吸道病毒及其所致主要疾病>。核酸类型|科|种|引起的主要疾病.RNA病毒:正粘病毒|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副粘病毒|副流感病毒|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百度搜索“70edu”或“70教育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70教育网,提供经典综合文库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在线全文阅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问答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本文链接:https://www.70edu.com/wenku/63054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0-2025 70教育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
苏ICP备16052595号-17
Top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